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一个不错的粘土坑。
路是老绿带的,身为族长他的脑子里记得部落周边所有有用的资源点,粘土河滩正是其中一处。原始人会在叉鱼时顺路采集一些粘土,用途是睡觉时糊在身上防蚊虫叮咬。
老绿以为导师——这个词是他新学来的——大清早过来采集粘土也是同样的目的,便有些自得的炫耀少华部落引以为傲的高级技术:
“我们掌握了一种草,烧起来蚊子就不进洞,所以我们早就不用泥巴了!”
他说的是艾草,先前景绣就在洞穴中发现有艾草燃烧留下的灰烬。这种草木灰还可以用来处理伤口,可谓一举两得。
每次看到别的部落还在用泥巴涂满全身,老绿就想笑,部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可惜导师并未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令他有些失望。
“我要教会你们烧制陶器。”站在河滩上,老陆开始上课,“今天是第一步,沉淀法筛土。”
随队而来的部落战士们面面相觑,他们是老绿挑选出来的最强壮的战士,但手中不是熟悉的石斧而是石铲让他们很不习惯。
少华部落没有铲子这种工具,土木工具制造胡定华那边还在传授,还要点时间。少华部落有刮骨头的燧石刮刀,上面用绳索绑一根木棍可以勉强当铲子使用,反正也就是临时凑合一下。
老绿代表族人提问:“导师,什么是陶器?”
陆远反问:“老绿,你平时怎么喝水?”
老绿当场趴在河边,把头埋进河水中喝了一大口。就是这么直接。
陆远挠挠耳朵,原始人类说话做事就是这么直白,以后还是少用反问的对话形式吧。于是耐心的解释:
“陶器可以用来装水,以后喝水可以不用跑到河边,你们在夜晚的时候在洞里就能直接喝水。陶器还可以用来煮食物,以后很多没办法烤的果子和叶子,就能用陶器来煮。还有陶器可以煎草药,我们得想办法把你们肚子里的虫子弄出来。明白了吧?”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老绿及其族人被陆远画的大饼给惊呆了。不用结伴来河边就能喝上水,夜晚睡醒了在洞里也能随时来一口,这是何等奢华的生活!
包括老绿在内,众人嗷嗷叫起来,真是干劲十足。
这时苍穹之音适时响起:
【是否传授沉淀筛土法,消耗投资点2点,学习成功几率74%】
【学习中……】
粘土中含有碎石草茎等杂质,如果不加筛选烧制中会开裂。筛土有很多种方法,沉淀法属于比较复杂的那一种,因此学习成功几率只有大约四分之三。但其他方法缺乏必要工具,石磨和筛网现在是完全没有的。
在老陆的指导下,众人先在泥土河滩上挖出一个五米见方,半米深的坑洞,一直挖到下面致密得硬土层才停手,挖出的粘土堆在一边。部落人都有把子蛮劲,就算拿着不趁手的工具也是干得飞快。
泥坑挖好后,又从上游位置挖出一条浅沟,将河水引入泥坑。泥坑变成了水坑。
这时堵上浅沟,将刚才挖出来的粘土投进水坑,只投进去一小部分。
陆远带头,十多人跳进水坑,用双脚不断踩踏下面的粘土,起到搅拌的作用。没多久,坑底的粘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满一坑的浑浊泥浆。
做完这些,大家爬上来,在河水中清洗身上的泥污。
之后还要等待泥浆沉淀,老陆便在河岸边欣赏少华族人的渔猎技巧。
涉及到吃饭的手艺,即使原始人也相当娴熟。部落勇士们在河边手持投矛观察,冷不丁的投过去。待挑起矛尖时,上面多出一条垂死挣扎的大鲇鱼。
陆远数了数,大约十投五中的水平,已经相当惊人了!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水面有折射,水底的鱼并不是在眼睛看到的位置。
丰富的渔获是支撑少华部落人口的重要原因,不过此法很难推广。因为叉鱼法只适合清浅的溪流,这样的水域不可能有成规模的鱼群。要养活成千上万人,还是得上渔网。
但这就是下一阶段,纤维、编织和纺织技能组的内容了。
老绿等人笑呵呵的将今天的渔获装在兽皮的口袋中,同时粘土坑中的泥浆已经沉淀完毕,上层是飘着一些草木碎屑的清水,下层是赭红色的细密粘土。
对于这个现象,少华族人并不算陌生,他们当然知道被搅浑的水,最终泥土还是会沉到水底。这是现实的经验。
陆远导师进一步向他们说明原理:
“我们想要干净的泥土,不想要泥土中的小石子,用手一个个找出来太麻烦,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办法。石子重,沉在最下面,泥土轻,沉在石子上面。我们就很简单的将它们分开了。”
一边做着解释,一边在下游挖出另一条排水沟,将粘土坑上层的清水引流出去。
“看见了没有,现在上面都是干净的泥土,石子和沙子都沉在下面。”
老陆双手捧起一把粘土口沫横飞的解释,满心期待的盯着老绿和他的族人们。虽然已经尽力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但能不能学会还是得看他们自己,毕竟只有74%的成功几率。
众人围着陆远,双眼中流露出肉眼可见的茫然。这一刻,陆远想起俞正教授,他忽然理解教授面对一群弱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讲下去时的无奈。
但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茫然的众人中,忽然有一人排起双手大叫:
“啊!我懂了!”
与此同时,苍穹之音在老陆的脑海中响起
【学习成功,少华氏已掌握沉淀筛土法】
只要有一人掌握,便被视作可传承文明技能。
老陆大喜过望,将这个聪明蛋召过来问话:“你叫什么名字?”
聪明蛋回了一串意义不明的发音,这年头只有老绿这样的族长才有正经名字,其他人的名字都很随意。
“那我给你取个好一点的名字吧。”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筛土仙人。”
第1687章 玉衡证道·清理
烧陶的第二步是泥胚塑造,一个很简单的转轮就能完成拉坯,利用转轮的旋转将成品湿粘土塑造成标准对称的形状。
不过考虑到脚踩式制胚转轮台涉及到机械传动的原理,对少华族人来说和可控核聚变技术并无本质区别,反正都是绝对不可能学会,便只能想想罢了。
退而求其次,只能自己亲手教少华人捏大碗、水罐、盘子之类的小型器皿。
再大就不行了,大型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直接裂开。实际上烧陶的胚料没那么简单,浮选的粘土还需要添加不同的辅料以增加成品率和实用性。
但这些都是留给少华部落的作业,陆远一行搞得是文明孵化,不是文明巨婴。只能在最关键的节点上点拨一下,剩下的交给少华人自己。否则从早期红陶到精密陶瓷,这么漫长的技术链,多少投资点都不够折腾。
部落时代的劳动效率很差,筛土完成的时候已接近天黑,包括老绿和筛土仙人在内的族人们,明显流露出焦虑的神色。
剑齿虎给人类先祖留下刻在DNA中的巨大阴影,因此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部落人都不愿在外过夜。
老陆看着百十斤筛好的粘土犯愁,捏泥胚肯定不能在野外,因为泥胚最后需要放在山洞中自然阴干,但运输这么多软趴趴的粘土可不容易。总不能一人抓一把带回去吧。
幸好胡定华救场,他竟然推着一辆独轮车及时出现。
木工是他的爱好和擅长,不过能在只有石器的前提下攒出一辆独轮小推车,也算是穷毕生之所学。
没有木板,只能用细竹子(附近竹子很多)钻孔,用绳索扎紧连成竹排。
没有钉子,于是竹排的接头用石刀削尖打孔,组成最初的卯榫结构。
最绝的是车轮。他当然不可能用石器毂出一个带辐条的标准马车轮。所以这是一段接近圆柱形的木桩,中间钻孔穿了一根竹子充当车轴。
别问离不离谱,就问是不是一辆车?
将兽皮铺在竹排车厢上,部落族人七手八脚的将成品粘土堆上小推车。
期间胡定华向陆远汇报工作进展,这辆小推车几乎耗费他和赵晚晴全天时间,因此工具组制造进度有些落后。
华子是个厚道人,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忙,赵晚晴坐在一边一整天瞎指挥说风凉话。赵总的优点和缺点非常鲜明。某些方面,你完全可以信任她,但在另一些方面,她就像在清明节烧千纸鹤的小清新,纯粹糊弄鬼呢。
“他们学会了吗?”
陆远指的是造轮子。车轮是原始时代的核心科技之一,可以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将资源采集的规模和区域大大增加,所以必须拿下。之前在做计划时,车轮技术被提高到最优先的事项中。
胡定华遗憾的摇摇头:
“出了提示,120点投资点,但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我给否了,所以你们没听到。”
120点的巨额投资赌百分之三的概率没有意义,如果只有几点还能试一下。
陆远惊讶:“这么难?”
胡定华制造的这个“竹轴木桩轮”,几乎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轮子了。如果这都无法传授,那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结构更简单的轮子。
“书记说,车轮可能存在关键前置技术,少华还没有掌握,所以传授成功率很低。”
陆远能成功传授沉淀筛土法,是因为部落族人曾经观察到泥水沉淀现象,这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事物。但是车轮这种东西,在自然界并无类似的事物或者现象。
至于车轮的前置技术是什么?是什么事情启发了原始先民?这种太过久远的知识就没人知道了。
尽管这辆车颤颤巍巍,好像马上要散架给你看的样子,但它确定无疑的承载了近百斤的货物。当老绿和筛土仙人将推车开进少华部落的山谷时,一时全民轰动!
这么多泥土,轻轻松松的推来推去,试问这不是奇迹,什么是奇迹。
老绿放开手,让每位围上来的族人都推一下试试。他们一开始上手有些畏惧,但很快嗷嗷直叫,灰不溜秋的脸上闪耀出光彩。男性族人想到的是,这辆车最起码可以装下两头鹿。女姓族人盘算着可以用这辆车将远方一片果林的果子全部拉回来,那些果子眼看着即将成熟。
少华人很快意识到小推车的实用价值,遗憾的是距离他们掌握车轮制造还很久远。
粘土已经带回来,老陆等人便当场教大家捏锅碗瓢盆。这个很简单,甚至没有消耗投资点,试问谁人没有玩过泥巴呢。
带回来的湿润粘土一共制造出八十件容器,另外还有个别接下来用得着的零件,比如磨盘和炉条支架。有很多结构不适合用石头或骨头加工,烧陶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泥胚做好之后,都被小心翼翼的搬入大洞阴干。虽然按照现在白天的阳光,一天就能晒干,但很容易把泥胚晒得开裂。
自然风干需要好几天时间,陆远便推着小推车,于次日加入汪磊和徐瑶的施工队——打灰怎么能没有小推车呢?
汪磊是公认的土木哥,他在前一天已经教会族人定方位的方法。以远处山顶的一根木杆为基点,通过目视的方式对齐于部落的山谷的不同位置打下木桩,用碎石灰撒在地上连成基线。
到今天的时候,整个山谷生活区的格局已经做好,剩下的就是施工。
他率领四十多人,扛着新赶制出来的工具,先将中间平地的泥壳全部掀掉,拖走掩埋。这层泥壳形成自少华人平时的生活垃圾包括粪便,反正这年头的部落都跟猪圈差不多,吃喝拉撒都在同一个地方,日积月累就形成一层黑色的有毒污泥。
少华人觉得没什么,但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了,也不怨族人经常生病,他们能活到现在本来就是奇迹。
将污泥清理干净,地块周围挖出排水渠,汪磊又带人在地势较低较远的位置挖出一些旱厕,要求所有族人以后只能在旱厕中排便。
旱厕技术消耗4个投资点。虽然这4点也可以节省下来,但旱厕技术是沤肥技术的前置。毕竟后面还要搞农业种植,这一步必不可少。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因为正午的太阳相当毒辣,老陆和徐瑶便动手支起四根木桩,上面横木相连,又盖上干枯的阔叶,搭成一个简易的棚子。
本来只是遮阳休憩之用,却引来原始人的羡慕和好奇。在支付了2点投资点后,少华人掌握到棚屋技术。
第1688章 玉衡证道·烧陶
土木工程相当费工费时,特别是在工具不全,人员普遍有健康问题的时候。所以汪磊只能一步一步来,先从简单的卫生问题开始。
在地面清理和旱厕施工结束的时候,泥胚已经阴干成功,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烧陶了。
为了百分百教学成功率,陆远本打算采用无窑烧陶,也就是直接将泥胚放置在营火中煅烧。
但营火内部最多也就六百多度,这种炉温只能烧出最垃圾的红陶,质地疏松脆弱。
而且这种烧陶法,绝大部分温度都逸散到空气中,消耗燃料惊人。
这是一个生产力很低下的时代,用石斧砍倒一株碗口粗的树,是一件相当沉重的体力劳动。少华氏就算家大业大,木柴也是相当珍贵的资源。
所以最终决定采用窑烧法。
窑烧法节省燃料,而且炉温能够达到九百度。在这个温度下,粘土中的硅酸盐物质可以更充分的融化,最终获得质地紧密,用手指弹一下叮叮脆响的黑陶。
唯一的问题是先得有一个窑,建造窑炉可不简单,必须先学会制砖和基础建造,现在工具都还不全,哪有来得及教他们搬砖。
幸好少华部落有一处天然窑炉。
少华人穴居而生,他们利用山岩间的缝隙,多年来开凿出四十多个洞穴,有的住人,有的储藏。其中有一个储藏洞穴上方有开口,凑合一下和正经窑炉也有个两三成的相似度。
烧窑当天,这处洞穴被清理出来。因为暂时还没有炉条,只能先搬来几块平整的石头凑数,将泥胚全都放置在石头上。再在石头之间堆上木柴,泥胚内部塞上干草。
最后用石头把储藏洞穴开口堵上,仅留一个狗洞大小的开口往里面添柴和通气。
用一节点燃的枯枝伸进炉膛引燃木柴,窑炉中发出噼里啪啦的燃烧声,片刻之后上方的开口窜出浓烟,将崖壁熏得漆黑。
“看懂了没有,这就是烧陶!”老陆回过头,对围观的少华人声嘶力竭,“一定要看懂啊!”
之前提示音已经出现,烧窑制陶法价值6个投资点,但只有30%的成功率。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跳过了无窑法。这在技术上是一次飞跃,所以坠机的可能性很大。
果不其然,族人们都是一脸迷茫。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导师们”要在洞穴中放火。放火也就罢了,为什么又要把洞给堵上,难道是怕火烧到外面吗?
无论陆远如何苦口婆心,他们就是不理解。
没办法陆教授下线换上黄老师。
黄本骐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教学经验,想来一定可以把烧窑的道理说明白吧。
只见他背着手踱步到族人面前,开口就是恐吓:
“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你们以后想怎么办?等没东西吃的时候才后悔?晚了!”
“我跟你们说,别的文明的部落,现在已经会炼钢了,等他们明天开着坦克打过来的时候,你们跑都没地方跑!”
“我们管得了你们一时,还能管得了你们世世代代?”
少华族人听不懂小黄同学的PUA三连,小伙伴们听得目瞪口呆。陈飞吟站出来指责:
上一篇:穿越修仙文,但是疑似女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