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第877章

作者:天榜八十天

  他只是伸出手,取过了那方代表虎啸帝国最高权力的国玺。

  国玺由整块的草原墨玉雕成,入手冰凉刺骨,仿佛还带着上一任主人,烈亲王完颜洪死前的惊恐与不甘。

  他没有丝毫犹豫,托起国玺,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重重地按在了盟约的末尾。

  那一声沉闷的声响,不大,却像一把重锤,敲碎了在场所有虎啸人最后的尊严,也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他是唯一还站着的人,如一尊即将风化的石像。

  那只曾挥舞战刀,令大明边军闻风丧胆、被誉为不破之手的铁手,此刻却在微微颤抖。

  他拿起那支对他而言,比千斤战刀还要沉重的毛笔,笔尖在砚台中蘸满了冰冷的墨,悬在半空,迟迟没有落下。

  他闭上眼。

  眼前闪过的,是玉门关下,堆积如山的尸骸。

  是狼嚎谷中,被明军火炮炸得四分五裂的铁骑。

  败了。

  一败涂地。

  他俯下身,在那张写满了耻辱的盟约上,一笔一划,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摄政王容若的旁边。

  《狼嚎谷和议》,就此议定。

  消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虎啸帝国。

  起初是官方的敕令,由快马送往各个藩镇与城池,措辞严谨而含糊,只说两国已罢兵息戈,重修旧好,共谋发展。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那些从天狼城逃回各地的溃兵,那些在谈判中失势的贵族,那些嗅觉灵敏、唯恐天下不乱的商贾,将和议的真实内容,以一种更加不堪、更加具有煽动性的方式,传遍了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天狼城最大的酒馆里,一个瞎了一只眼的独臂老兵,正借着马奶酒的酒劲,拍着桌子,对围得水泄不通的酒客们哭诉:

  “没了!都没了!黑水河下游,咱们最好的牧场,我爹的爹就在那里放了一辈子的羊,眼都不眨一下,就割给大明了!”

  一个刚从前线被遣散回乡的年轻士兵,满脸悲愤地接过了话茬:

  “何止是牧场!我三叔家的二小子就在边防军,说朝廷下了令,要拆掉咱们一半的边关要塞,连兵马都要裁撤大半!”

  “这不是把咱们的脖子,干干净净地洗剥干净了,主动伸到大明的刀口下面吗?”

  一个穿着皮袍的商人,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声音。

  “这还不算完!我听我那在王庭当差的远房表舅说,咱们虎啸,以后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还得派兵去帮他们打西夏!”

  “我的老天,咱们虎啸的儿郎,什么时候给别人当过枪使?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流言在发酵,愤怒在蔓延。

  茶馆酒肆,街头巷尾,每一个虎啸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屈辱与不甘。

  他们想不明白,为何一场原本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最终会演变成一场丧权辱国的溃败。

  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一个为这场耻辱承担责任的人。

  很快,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同一个人,在和议上签字的最高军事统帅,慕容战天。

  “卖国贼!慕容战天是卖国贼!”

  “他兵败玉门关,损兵折将数十万,如今又签订这等辱国条约,他是我虎啸千古罪人!”

  “什么军魂?我看是明狗的走狗!定是他与那玄机妖道早有勾结,才将我虎啸害到如此地步!”.

第1744章 遥相对峙!

  卖国元帅这顶沉重无比的帽子,被无数双愤怒的手,狠狠地扣在了慕容战天的头上。

  他昔日的赫赫战功,此刻都成了通敌叛国的罪证;他过往的忠勇无双,如今也变成了引狼入室的伪装。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曾经被万人敬仰的军神,在短短数日之间,便成了人人唾弃的国贼。

  慕容战天的元帅府,变得门可罗雀.

  府门外,甚至有激愤的民众,扔来了石块与腐烂的菜叶。

  那些曾经追随他南征北战,对他敬若神明的部将,如今在路上遥遥见到他,也只是低下头,匆匆避开,神情复杂。

  帅府的演武场上,北风萧瑟。

  慕容战天独自一人,用一块干净的麻布,擦拭着那柄陪伴了他半生的战刀。

  刀身上,布满了细密的砍痕,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一场血战,也埋葬着一个兄弟的亡魂。

  “大帅。”

  一名独臂老将,缓缓走到他身后。

  他是为数不多,依旧留在慕容战天身边的心腹,他的左臂,就是在玉门关下,为慕容战天挡下一支流矢而被斩断的。

  “外面那些话,您都听到了?”

  慕容战天没有回头,只是用麻布,仔仔细细地、一遍又一遍地擦着冰冷的刀锋。

  “听到了。”

  “他们,他们怎能如此说您!”

  “若不是您在狼嚎谷拼死一战,挡住了明军主力,天狼城早已被攻破!若不是您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吐着血跟明使争辩了七天七夜,虎啸付出的代价,将是现在的十倍!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一群蠢货!”

  “知道与否,又有什么分别?”

  慕容战天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他将战刀缓缓归鞘,那仓啷一声,在空旷的演武场上,显得格外寂寥。

  “败了,就是败了。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国破之臣,何以言忠?”

  他转过身,那张曾经如山岳般刚毅的面庞,在短短数月间,仿佛被风沙侵蚀了数十年,沟壑纵横。

  “他们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一个够分量的人。”

  他看着老将,眼中是一片看透了的悲凉:“而我,是最好的人选。”

  “我这一生,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受过赞誉,也受过诋毁。都无所谓了。”

  他缓缓说道,目光越过老将的肩膀,望向阴沉的天空:“只要虎啸的根还在,只要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用再经历我们这一代的战火,我慕容战天一人的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元帅府内,悲凉而寂静。

  而在天狼城的另一端,皇宫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容若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喘息的时间。

  第1102章

  在和议签订的第三天,他便以雷霆手段,拥立了一位年仅八岁的皇室旁支子弟为新皇。

  登基大典办得仓促却不失威严。

  年幼的新皇穿着一身极不合体的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茫然地看着阶下黑压压的群臣。

  而容若,则身着亲王袍服,站在龙椅之侧。

  他接受了新皇的册封,成为了虎啸帝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摄政王。

  从这一刻起,他名正言顺地,将整个帝国的朝政大权,握在了自己手中。

  手握大权的第一天,摄政王容若便连下三道敕令。

  第一道,以履行和议,裁撤冗兵为名,下令解散帝国境内半数以上的军队,尤其是那些驻扎在北方,曾是慕容战天嫡系或对其心怀同情的部队。

  被解散的士兵,只发给少量遣散费,便任其自生自灭。

  此举,名为履约,实则是在釜底抽薪,削弱慕容战天的兵权根基。

  一夜之间,无数为帝国流过血的士兵,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第二道,以追查国贼,匡扶社稷为名,成立了一个由他亲信组成的清查司,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抓捕那些曾与完颜洪有染,或是对新政权心怀不满的旧贵族与将领。

  一时间,天狼城内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而被抄没的家产,则尽数流入了摄政王府的库房,成了他培植新贵,收买人心的资本。

  第三道,则是向大明王朝派出了第一批贡品与使者,表明虎啸将恪守盟约的姿态,并请求大明在新皇登基、政局不稳之时,给予道义上的支持。

  这无异于是将大明这尊神,抬出来为自己的统治背书,震慑所有心怀不轨的反对者。

  容若的手段,狠辣而高效。

  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便将天狼城及周边的政治与经济命脉,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摄政王府,取代了昔日的元帅府,成为了虎啸帝国新的权力中心。

  然而,虎啸帝国毕竟是军人立国。

  慕容战天虽威望大跌,但他在军中数十年的经营,并非一道敕令便能轻易瓦解。

  许多北方的藩镇将领,皆是他的旧部。

  当慕微战天在亲信的护卫下,被迫离开天狼城,回到其位于北方的旧日封地时。

  那些被裁撤的军队,对新政权不满的将士,纷纷向他靠拢。

  元帅府虽然失去了天狼城,却在北方,重新凝聚起了一股足以与摄政王庭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

  虎啸帝国的版图上,一道无形的裂痕,就此产生。

  南方的天狼城,以摄政王容若为核心,掌控着朝堂法理与经济命脉,背后更有大明王朝的影子。

  北方的旧日军都,以卖国元帅慕容战天为核心,凝聚着帝国残存的军事力量与百战老兵,都充斥着对新政权的怨怼与不信任。

  一个帝国,两个中心。

  一南一北,遥相对峙。

  曾经强大的虎啸,并未在《狼嚎谷和议》后迎来和平,反而陷入了更深层次的分裂与内耗。

  而这一切,正如同千里之外,那位大明国师所落下的棋局,分毫不差。

  北风卷着尘沙,吹过玉门关残破的城垛,发出呜咽之声。

  持续了数月的战事终于尘埃落定,曾经弥漫在关外的血腥与硝烟,正随着一支支凯旋的大明军队,渐渐散去。

  帅帐之内,魏国公徐辉祖正对着一份厚厚的功劳簿,眉头紧锁。

  烛火在他的脸庞上投下深邃的阴影,那份记载着赫赫战功的名册,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颇为棘手。

  玄机真人的密令,就压在功劳簿底下,那上面的字迹,冰冷而锐利,言犹在耳。

  赏罚者,国之利器,操之在君,而非在臣。

  赏一人,则千人望;罚一人,则万人惧。

  此番北伐,燕王一系,功高而骄,锐气太盛,非国家之福。

  当以雷霆雨露,加以平衡,使知天恩浩荡,亦知君威难测。

  徐辉祖深知其中分量。

  这不仅仅是一次战后的论功行赏,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博弈。

  他必须像一个最高明的工匠,用手中的权柄,将这架已经有些失衡的权力天平,重新校准。

  次日,点将台上,三军集结。

  徐辉祖身披帅铠,当众宣读了朝廷的封赏诏书。

  诏书中,对于燕王朱棣的战功,自然是极尽褒奖之词,赐金银无数,锦缎千匹,可谓是给足了这位皇叔的面子。

  然而,在具体官职的升迁上,却显得颇为谨慎。

  那些在战场上最为骁勇,屡立奇功,却也是燕王最为倚重的几名心腹悍将,如张玉、朱能等人,大多只是得到了丰厚的财物赏赐,官职却或是平调,或是象征性地升了半级,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兵权提升。

  更有甚者,一名作战中杀戮过重,行事骄横的燕王麾下千户,竟被徐辉祖以有违天和,杀降不祥为由,当众革职,削去军功,打发回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另一批人的擢升。

  奇袭黑石堡,立下不世之功的未棣,被破格擢升为正三品都指挥同知,赐讨逆将军号,并奉旨留守玉门关,总领新划入大明版图的黑水河下游地区军务,节制数万兵马,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

上一篇:兰若仙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