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455章

作者:臊眉耷目

  不可能的。

  或许,在当时的诸葛亮看来,那些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者说,对于诸葛亮眼中的这个世界而言,那些东西的意义并不是最大。

  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民族的领导者,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个国家的人过得更好,什么东西才能真正的改变人民的生活状态,他门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

  想到这里,刘俭下意识的想伸手拍一拍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觉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逾越,遂放弃了。

  刘俭来回打量着诸葛亮的房间,发现诸葛亮的屋中有几面巨大的书架。

  上面放置着很多书籍,都是青州书局的出版物。

  “诸葛亮,你的屋中有这么多青州书局的书籍……都是你的吗?”

  “回大将军的话,这都是亮的收藏。”

  刘俭叹道:“印刷业由我兴于世,造纸行业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这些书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这么多的书,想必花费不菲吧,你的叔父愿意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

  “贵是贵些,却也要分是什么事,在亮看来,这些书籍涵盖了民生诸业,以及收纳了全大汉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知识,用于让天下人广为交流,是让我大汉跨越进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贵,亮也要将其收集认真研读,”

  “当然,这些方面的花费多了,我就减少一些其他的花销,”

  “平日里少吃点儿好的,少穿点新衣,少买一匹马,不买犬鹰,就足够了。”

  刘俭心中很是欣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知道,知识才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听听他说的这些话,真应该把他介绍给刘备,让刘备跟他好好学学。

  少买点衣服,少买点狗。

  多么痛彻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啊。

  刘俭走到诸葛亮的书架前,从上面将一些书籍拿下来仔细观看。

  果然,如同诸葛亮所言,青州书局关于民生和制造业方面的书籍,诸葛亮都买回来了。

  特别是齐民要术的一二三四版,诸葛亮都摆在了书架的最前列,显然这是他最喜欢的读物。

  书架整理的非常干净,纸上也有不少折页的痕迹。

  很显然,这些书拿回来并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确实被诸葛亮认真研读。

  刘俭欣慰的转头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你如此关注于民生,那想必对于刘青州还有我是非常了解的吧?”

  诸葛亮认真的说道:“大将军和刘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别的不说,若无大将军,我大汉朝的纸业焉能兴旺到这般地步,我大汉朝的印刷书业焉能成规模?大将军是亮心中最为敬仰之人,刘青州次之。”

  刘俭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视为你心中敬仰之人,那为什么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时候,你却不愿意去呢?”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大将军,我只有十四岁啊。”

  刘俭却是摇了摇头:“这是你白天拿来敷衍我的话,想来这不是你的真意!”

  诸葛亮非常认真的说道:“大将军,这确实是我的真意,因为亮只有十四岁呀,并不能出仕。”

  刘俭皱起了眉头说道:

  “哪里有这样的说法?”

  诸葛亮疑惑的说道:“大将军,我的年龄未到,不能出仕,这不是朝廷的法度吗?”

  刘俭奇道:“哦?何解?”

  “大将军,您忘了,朝廷的科举制度,乡试和县试并不要求年龄,但是若要参加郡试,必须是年满十六岁。”

  “如今我大汉朝的科举制度落实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将军如此重视朝廷的科举制度,将朝廷的新政位于河北制度之首,难道大将军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记了?”

  刘俭听到这,很是惊讶:“诸葛亮,你是要通过科举入仕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新政即代表国家之意,而在亮看来,新政也是朝廷的当务之急。”

  “虽然眼下的新政并未在大汉所有的州郡完全普及,但是新政代表了国家兴旺之力,以科举制度考核评优择选官员,而不靠乡邻名士彼此推荐,以才取士,这是真正能为大汉朝选取良才的先进制度,诸葛亮身为士人,就应遵循这个制度!”

  “亮若是今日答应了大将军的征辟,越过科举进入官属,大将军虽然能够得到亮的辅佐,但是这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诸葛亮身为大汉学子,就理应遵循大汉朝的制度。”

  “大将军,其实您今天在此征辟叔父和兄长,是违了新政的。”

  刘俭听到这儿,沉默了。

  随后就见他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是我的疏忽,诸葛亮,你是对的,我知错。”

  诸葛亮笑道:“大将军身为河北之主,心怀天下苍生,特别是如今天下大乱,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一些特例而寻,不然,就无法快速的平定天下,会使更多的苍生黎庶受苦受难,”

  “偶尔提拔一些特殊的人才,这是大将军应做之事,然亮自认为并非特殊人才,至少目前不是。”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遵循制度参加科举,以科举的名义入仕于官署,这样才能够证明诸葛亮是有资格为大将军效力的。”

  诸葛亮的话实在是让刘俭非常的感动。

  他终于明白,在历史上,那个能够让万人敬仰的诸葛丞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了。

  十四岁尚且如此,更何况成年之后呢?

  千年不朽的人格,自然是有他独特之魅力的。

  “诸葛亮,你做的是对的,科举制度很快就会在整个东南完全普及,全面取代察举,你好好的准备考试,好好的在科举制度中,拿出你的能力,让天下人看看。”

  诸葛亮立刻道:“诸葛亮定当竭尽全力。”

  “只是大将军,诸葛亮还有一事相求。”

  刘俭耐心地询问:“还有什么事,你尽管直言。”

  “大将军是诸葛亮最为敬佩也最为崇拜之人,诸葛亮也能看出大将军对亮的欣赏之意。”

  “诸葛亮只求大将军能够不要出手干预诸葛亮科举之事。”

  “不知大将军允否?”

  刘俭听诸葛亮说到这儿,顿时笑了。

  他明白,诸葛亮是不希望自己出手帮他作弊。

  诸葛亮是真心实意的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参加应试。

  “刘某对天起誓,绝不会出手干预科举考试的公平。”

  诸葛亮闻言大喜,他长长的向着刘俭一拜。

  “亮,多谢大将军。”

  “诸葛亮,你好好在家中复习,两年之后,我希望你能够考过郡试,进入我河北公立大学,在那里,我希望能够看到你的身影,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待。”

  “诸葛亮一定尽全力。”

  “不过,你若是考不过,也不要灰心,毕竟还有下一年和下下一年。”

  “人无论何时都要做到持之以恒。”

  “诺!”

  ……

  次日,刘俭就离开了琅琊国,回返郯城,等待诸葛玄和诸葛瑾的到来。

  徐州方面,刘备开始治理州事,徐州北境开始大兴屯田,彻底落实科举制度,另外按照刘俭的提点,徐州开始着重于纺织业的体系建设。

第五百九十五章 糜家的小心思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刘备的速度居然如此之快。

  按照当地人的设想,每到了一任新的刺史或是新的太守,哪怕是什么牧守的话,到任之后应该先是去结交当地的高门望族,在取得地方的政治话语权与支持之后,然后在通过诸家一致的同意情况下,方才着手一点一点去治理徐州的政务,或是改变原有体系。

  但是一上来就这么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让人有些无法接受。

  虽然陈珪是表示了支持刘备,也表示要支持刘备推行屯田与科举,然光是这两样新政在徐州彻底的落实,就已经会大幅度改变地方的格局,触动当地豪门望族的利益自然更不必说。

  可如今,刘备显然还不满足,在彻底落实屯田制与科举制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入的去加强官署的权力,实施新的政策。

  首先自然是当年平定冀州时的那几板斧了。

  河北商业协会再次由刘备牵头进入了徐州,收纳徐州当地的愿意让渡利益的家族,组成新的利益链,分配产业。

  而愿意重新抓住这个利益链的,大多数是徐州中下层的寒门之族。

  而当徐州原先最顶级的望族和阀阅反应过劲来的时候,利益链的规划已经被重新划定了。

  其实按道理来说,徐州本体的望族阀门在利益链被重新制定之后,只要表示不同意,亦或是向刘备表示反对,并紧紧的死攥住他们现有手中的利益链不外放,刘备一时半刻也不可能对他们怎么样,说不定还得将原先的计划推翻了,重新与他们谈。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刘备所要建立的产业链结构是原先河北方面的产业链。

  也就是说,刘备要引入产业,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商业体系。

  这种事情可能吗?

  当然是可能的。

  因为刘家兄弟手中掌握着太多太多的筹码。

  别的不说,现在的河北四州就是大汉朝最大的粮仓。

  冀州本来就是天下粮仓,经过刘俭这些年的屯田改革,包括各种水车的引入,包括对于农工之事的广为传播。

  导致现在不论是冀州、青州,乃至于并州和幽州的粮食都是产量大增。

  而在这个时代,粮食毫无疑问就是最重要的硬通货了。

  特别是在中原荒芜,各地叛军不断叛乱的情况下,粮食更是重中之重。

  徐州是不缺粮食,可这并不代表徐州的粮食就比冀州高产。

  河北的粮食一旦转运到青州,或者是再通过徐州、青州打入徐州的市场,就可以将原先本属于徐州本地望族的最重要的粮食的产业链条重新打乱。

  特别是现在徐州本土望族之中所掌控的粮食有限,因为曹操所引发的这场徐州大战,耽误了徐州今年的春耕,也几乎耗尽了徐州库府的存粮。

  或许在曹操北上进攻徐州之前,徐州是不缺粮食的。

  但是现在,毫无疑问,徐州缺!

  除了粮食之外,第二大利器就是盐。

  纵观整个东南,徐州虽然也是产盐的,但是相比于青州的产量来说,实在是太低了。

  大汉朝谁都缺不了盐,而除了西蜀方面的井盐之外,东南这一面,包括青州以北的河北,很多盐的出处也都是仰仗于青州。

  针对盐务,刘俭和刘虞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布局。

  原先的盐务是散落在青州诸家,甚至于青州相邻之郡的豪右手中。

  但是,经过刘虞这么长时间在青州的布局,青州盐务的产业主动权逐渐回到了官属的手中。

  青州的海盐业虽然没有明文标榜,但实际已经成为了官署专门垄断用于控制民生的产业。

  毕竟在刘俭的概念里,类似于粮食铁器还有盐这种对于民生非常重要,能够左右时局的产业不能散落在外头,一定要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不然的话,一旦有人借着灾情或是战时而炒作粮价或盐价,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无数的人家破人亡,而变成大规模的祸乱与叛乱。

  青州的盐业掌握在官署手中,那么青州盐业对于周边郡的民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换个概念来说,就是刘俭可以用青州的盐来左右徐州延误的布局。

  另外还有青州锦这种硬通货,包括青州书局的新书以及被徐州士子所极为追捧的青州纸。

  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从民生到精神文化上,全方位的来重新塑造徐州的经济与人文格局。

  就算是这些东西不能完全重新塑造徐州的格局,刘俭手中还有一样大杀器,那就是河北的铁器。

  河北的铁器无论是质量,价格还有工艺,都已经是能够碾压其他州郡的铁器了。

  既便宜,而且还量大,管饱,你说你还让其他州郡的铁器生产商怎么活?

  重要产业逐渐都集中在河北,这就是刘俭可以自信重塑其新掌控州郡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