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274章

作者:臊眉耷目

  毕竟,这事若有袁术牵头,似也不是什么坏事。

  张邈看着一众人不说话,心中不由叹息。

  说实话,对于刘德然,张邈心中颇为敬重的。

  虽然他效忠的人是袁氏。

  但刘俭昔日,可是与袁基一同,促使党锢开释的人啊。

  天下党锢士族中人,对袁绍亲近者多,但对刘俭感激之人,又何尝少了?

  当然,利益摆在眼前,或许大部分人还是会默认自己没良心。

  但身为八厨之一的张邈,却不允许自己这么做。

  好歹也是兖州呼保义,陈留及时雨,做事多少也要顾及些脸面才是。

  厅堂中的这些人,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些。

  张邈转头看了看王芬,却见那同为八厨的王芬,双眸之中也似乎有些光彩,似颇为意义动。

  看到王芬这副死样子,张邈心中气不打一处来。

  真是枉顾了八厨之名也!

  他气闷的不说话了。

  就在众人商议这事之时,便见袁术的手下战将陈兰匆匆的冲入厅堂之中。

  “使君!”

  袁术颇为不满的瞪着陈兰。

  “混账,此间议事,岂有你擅闯的份?还不出去!”

  陈兰闻言吓了一跳,只能说唯唯诺诺的向后撤去。

  却听郑遂道:“袁公勿气,陈司马既然如此匆忙,必有要事,袁公不必以我们为念。”

  有郑遂替袁术和陈兰找台阶下,袁术的状态多少好了一些。

  “何事?说吧。”

  “禀使君,刘俭在冀州边境的顿丘,建造了一座高台,并传要在二十五日之后,于顿丘高台组织大宴,庆祝今年冀州丰收,据传冀州文武官员,将皆随刘俭前往顿丘,以庆丰年。”

  说到这,便听陈兰的语气有些紧张:“使君,刘俭筑高台的地方与我军在濮阳北的驻军大营,只有一河之隔,虽然他们是庆祝丰收之年,但末吏还是请求使君派遣兵马增驻北营,以应对突发情况。”

  陈兰说完之后,一时间厅堂之中竟然没有了任何动静。

  所有人都沉默了。

  少时,却听袁术说道:“此言属实?”

  陈兰一个劲的点头:“确实属实。”

  袁术环顾了一圈厅中诸人,缓缓开口道:“闻,关羽,张飞,黄忠等人皆在幽州,刘俭强将减半,当此时节,若是刘俭在顿丘召开丰收庆典,邺城官员都去的话,那冀州地方州郡则必然空虚……”

  袁术的下话没有说,但大部分人都已经听明白了。

  那四十多族内应一旦在此刻起事,对于空虚的冀州内部,将是何等的打击?

  ……

  随后,不出几日,孙起家的使者将四十多族欲除刘俭的反叛家族的名单给袁术送了过来。

  随后,袁术就与那使者唠起了这件事儿。

  使者表示,他也正是为了此事而来。

  刘俭在顿丘修筑高台,庆祝丰收,这件事各大家族也都知道了。

  而且不止各大家族,全冀州现在无人不知,整个冀州上下可谓普天同庆,都在等着这次庆丰的到来。

  而四十余家反叛的大族已经打定了注意,就要趁着一个月后的丰收之节,全体起义,打刘俭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希望袁术也能够在丰收之节的那天配合他们,兴兵北上,进入河北。

  袁术急忙询问,刘俭在庆节当日,对于冀州诸位战将的调遣安排事宜。

  “回使君话,我等家公早就已经派人打听好了,冀州善战之人,如赵云,张郃,高览,徐荣等辈,皆随同刘俭前往顿丘,甚至于冀周国内的诸位诸侯王,也都在这次的庆祝之列。”

  “除了顿丘小县之外,包括邺城在内的地方,都极为空虚,正是用兵之时!”

  “庆祝丰收的当日,我等在冀州各地起事,还请使君派遣精兵强将,一鼓作气,拿下黎阳,进逼邺城,赵云徐荣张郃等辈皆在顿丘,黎阳无善战之人,以使君麾下精兵强将之能,定可成事。”

  “好!”

  袁术一拍桌案,道:“如到起事之日,袁某会派遣精兵一万,悄悄的渡过黄河边境,直取黎阳!”

  “多谢明公,皆时,我们里应外合,大事可定矣。”

  ……

  初平四年十月七日,刘俭在顿丘刚刚筑成的高台设下大宴,庆祝冀州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因为事先宣传的到位,除了顿丘的庆祝之外,冀州各郡各县,上至衣冠巨室,下至黎庶百姓,也都是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庆祝着这次丰收。

  这个天下实在是太混乱了,大家都想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好好放松一下,就算是相对安宁的河北之民,也一样。

  冀州今年五谷丰登,粮食大收,刘俭召开这次庆祝的意思,也是想借着这次事彰显自己的恩德,毕竟这个年代大多数人还是都很迷信的。

  他要借用这种方式,让冀州之民都知道,他不但是一个善于执政、爱民如子的英雄,还是一个受到苍天眷顾的雄主。

  正是因为有他……刘德然的存在!河北之地才能风调雨顺,年年大收。

  或许在三年之前,刘俭对这种事情并不是特别的热衷。

  但是现在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这种与臣同乐、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在一个适当的场合或日子里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特别是对于乱世中的人来说,内心中压抑的情感和恐慌或许更需要得到释放。

  这座土台建的并不雄伟,因为刘俭不想过度的劳民伤财。

  不过,在大宴当天,土台的高度并不曾影响这场宴会的规模和气势。

  高台的下方摆满了数百席宴。

  冀州诸文武,皆在席中。

  而在一块独特的区域里,刘俭的家人,包括他府中的女眷人,也都在席,只不过刘俭家眷的席位都在高台左侧,与诸文武分开,不会受到打扰。

  包括刘周,胡氏,郑慈,卞玉儿,刘备的母亲,还有其他府中的女眷都在,孩子们也在。

  其中,也包括了蔡觅和杜嫣这两位被使者献上的美人两席。

  而送他们来冀州的使者,早在一个月之前就离开了。

  刘备将她们安置在了牧署之后,刘俭府中好吃好喝的对待,包括金银财货绸缎用度毫无所缺。

  府中的侍女仆役对这两位美人,也是颇为敬重,有事必应。

  但问题是,她们这一个月,却连刘俭的面都没见过一次,一次都没。

  却是不知刘俭是怎么想的,把两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放在府中干养闲置。

  直到今天,哪怕她们来了顿丘高台入席,也只能是遥遥的看着高台之上,坐在最高处的刘俭,而无法与他说上一句话。

  仿佛那最高位坐着的人,是一个她们永远也无法用手触碰的璀璨之星,只能永远的在下方,观赏瞻仰星之明亮。

  入席之后,高台之中,就响起了鼓乐之声,另外还有一众舞女在场间起舞,以艺助兴。

  今日的刘俭身着一件绸缎大袍,外罩红色大氅,显的极为喜庆。

  高台的下方,一众白毦兵皆是全身披甲,手按长剑,排成一排,队形规整,气势浑厚,这些士兵的眼睛中,都散发出鹰一样的凌厉气势。

  酒至半酣处,舞曲散去,在场所有官吏将士,不论是台上的还是台下之人,将一同起身,为刘俭敬一爵庆贺之酒。

  庆贺他们的主公得苍天眷顾,保佑河北民生安泰,五谷丰登。

  希望他们的主公能够鹏程万里,永远的执掌河北,永远的在大汉庇护万千黎庶。

  “君侯万福!”

  “君侯万福!”

  “君侯万福!”

  台上台下,不论是官吏,侍者,舞女,乐者,士兵,侍卫……数千余人都发出齐齐的呐喊之声。

  君侯万福!

  这声音惊天动地,直冲九霄。

  这声音从在场的每一个人口中赞出,皆是发自肺腑。

  这些呼喊赞誉刘俭的人,都是冀州良才!

  他们当中还包括刘备,赵云,徐荣,张郃,高览这样的盖世猛将。

  一时间,“君侯万福”四个字响天彻地,旷野皆闻。

  就算是顿丘对面黄河南岸的袁术大营中的人,竟也都能听见。

  这振奋人心的呼喊声,连袁术大营中的将士们尽皆变了脸色。

  很多人都开始心惊肉跳了起来。

  彼气势如此恢宏雄厚……那我们今日所做之事,到底是对还是错?

  听着那一声声“君侯万福”,袁术嫉妒的咬紧了自己的嘴唇,双拳也是紧紧握住。

  “刘德然啊刘德然,你好大的排场,过了今夜,我却看你还能万福到几时?!”

第三百七十一章 精忠报国,天下归心

  震耳欲聋的声音从高台传入到了南岸的袁术大营,一时间威震彼军,声势赫赫,其势如龙,啸胜虎豹。

  而在黄河对岸的袁术,以及一众刚刚投入到他麾下的小弟们,此时闻听着对面传来的声音,皆是心有所忌。

  随后,他们看着对岸的土台中,骤然闪起了无数的火光,将已经逐渐漆黑的天空照射的如同白昼。

  振奋的喊叫声,再加上耀眼的光火,极大的打击了南岸一众人的心气。

  “袁公,依我看来,当此时节还是不妨终止行动,再做计较才是。”

  说这话的人乃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本来就对袁术算计刘俭的事情有些不满,如今见对方只是搞一个丰收之庆,排场就这般浑厚,气势如虹,更觉得贸然对河北用兵乃是下策中的下策。

  袁术听了张邈的话,很不高兴。

  他转头看向张邈,语气不善:“孟卓身为八厨,何独胆怯如鼠,竟这般没见过世面?”

  “区区一座高台,千人呐喊,就将你吓成这样?又如何能成大事?哈哈哈哈……”

  张邈被袁术如此讥讽,一张脸气的通红。

  他刚想说话,却发现袁术的笑声已经被湮没到了对面的高声呐喊中。

  ……

  此时此刻,高台之下,在千人的目光之中,冀州诸县所管辖的一众乡中的乡佬,代表各乡亭中的乡民,来为刘俭进献万民旗。

  大汉朝原先不曾有这种东西,也不知道是谁提出的想法,由各县乡佬代表乡民,向刘俭献上写有各地乡绅代表名字以及祝福语的万民旗。

  这代表了刘俭在冀州万民心中是至高无上的,是无与伦比的德政好长官。

  正是因为他,河北才能安宁富庶,民生安定。

  乡中诸佬的代表,将万民旗送到了刘俭的手中,紧接着便是好一番歌功颂德,把刘俭捧的只应天上有,地上绝找不到第二个。

  或许对这些乡中的诸佬而言,就算是大汉朝的历代皇帝,他们也不曾给出过这种评价。

  高台之上,一把把万民旗被乡佬们进献给了刘俭。

  随后,身为河北之主的刘俭则是站起身来,他站在那一面面立在身后的万民旗前,身躯挺直,面含笑意。

  虽然他没有说话,但在刘俭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整个高台场间,台上台下,骤然间变的鸦雀无声,不论是适才高声呼喊的白毦兵,还是那些前来给刘俭进献万民伞的乡佬……无一人吭声。

  万千目光,皆落在刘俭一人身上。

  少时,方听刘俭缓缓开口,声如洪钟,声音传遍了台上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