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264章

作者:臊眉耷目

  很显然,如今的董卓虽然与刘俭再度修好,不过他却对刘俭有了几分提防,况且这州牧的分量,董卓目前也大概捋得清了,等闲而不能设之。

  这么好的牌,刘俭若是不拿出足够的利益,董卓自然是不会轻易给他的。

  不过,荀彧和关羽的功绩确实是不能抹杀的。

  长安方面虽然也已经设立了中郎将准备来幽州相助荀彧平乱,但是,人尚未到幽州,荀彧就已经将战乱平息了。

  此等大功之下,若是不封赏升迁荀彧和关羽,不但刘俭不依,朝堂那边,或许也会有人因为此事跳出来兴风作浪。

  董卓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拎得清的人。

  他自然知晓有些场面事是需要做的。

  经过仔细的斟酌,他拟定了幽州平叛的封尚官职。

  如今幽州刺史韩馥已经彻底玩完了,完全没有了执政能力,成了残废,对于董卓来说,这个混蛋当初背叛了自己,此番正好借机就地拿下。

  于是,荀彧接替韩馥成了幽州刺史。

  这个位置的拿捏,是董卓掂量了许久而决定的。

  基本算是满足了刘俭的要求,同时也没有给荀彧那么大的权柄。

  至于张飞,黄忠等人,先前皆是校尉之尊,于情于理,在军职上也不能再加以封赏,如若不然,岂不是弄出了一堆将军封号?

  刘俭手下若是有一堆将军,这今后在河北,他还不反了天。

  正好幽州经过此次大乱之后,一众地方太守两千石,因平乱不利,皆可免职。

  于是,黄忠迁为右北平太守,张飞是幽州人,三互法避之,往冀州为河间国相,麴义有功为渔阳郡丞,赵珺免去昔日罪责,提拔为辽东属国的别部司马。

  骑都尉公孙瓒迁冀州魏郡太守。

  简雍则是接替黄忠之职成为了护乌桓校尉,田豫与田畴辅佐之。

  简雍这一次在分化乌桓上确实立下大功,而且在明眼人中,乌桓作为军事势力的时代即将过去,不久的将来,乌桓有很大概率被大汉收编,如此让简雍这样相对擅长民事安顿的人在这个时期坐这个位置,远比武将坐这个位置要强。

  真正让董卓挠头的人是关羽。

  其他人的功绩或许小小的提升,或者平调一下,也是勉强能说得过去。

  似张飞和黄忠等人昔日都是校尉军职,虽然秩俸较高,但终归不过是统营的军职,迁成了一郡太守,便是真正成为了执掌地方的两千石,在地方军政一把抓,成为了大汉朝多少名门子弟终身努力的对象。

  这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个转型的机会,可算厚待。

  但关羽原先就是辽东属国都尉,在辽东属国已经是军政一把抓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可以让他成一个太守就了事呢?

  而且这一次讨平举纯之乱,关羽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凭借他的威望,在幽州集聚了强大的黑道势力,才能迅速的钳制住举纯的兵马,不然,举纯之乱到底会不会发展成历史上那样祸及整个河北的叛乱就不好说了,所以关羽的功劳不可等闲视之。

  于是,朝廷方面思虑再三,决定迁关羽为上谷太守,同时使其领使匈奴中郎将,以彰其功。

  迁其任太守之职,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还是给了他一个使匈奴中郎将得名号。

  虽然只是负责管辖匈奴的开府中郎,但终归是有了将军的名号,可算了给了在幽州立下大功的关羽一个公平。

  刘俭的一众小伙伴们都在幽州当了大官儿,一个个都成了大汉朝最高级别的地方长官。

  虽然没有刘俭一始预想的那么好,但结果却也完全可以接受。

  况且,对于刘俭来说,幽州本来已经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所缺的不过是更加明确的权力集中而已,就算是朝廷方面不给他的小兄弟们任高职,他也会以假节钺的特权使其等暂代之。

  有了一众小兄弟们在北疆担当要务,同时又通过肃清了张举和张纯的附庸而彰显威势,下一步,刘俭就要深入推进改革了。

  毫无疑问,将因为战乱而无主的土地,以及那些抄没的土地,统统拿出来用以租庸调,施行屯田,是第一步要务。

  随后河北商贸协会开始在当地根据各家族的实力进行筛选,再度吸纳了一批可以利用的寒门作为会员,用以增强协会在地方的影响力。

  同时,冀州这些年来所研究的耕种之法,以及有利于水利农耕的翻车,龙骨水车等物,都要在幽州境内合适的地方安置,辅助农耕,扩大粮食的生产。

  对于大汉来说,不论是治理哪个州郡,首要发展的就是农耕。

  毕竟就这个年代来说,吃饱喝足重于一切,没有足够的米粮,一切都是扯淡。

  毕竟这就是一个农业社会。

  与此同时,按照刘俭的要求,青州书刊行业,开始印制了一批可以适用于农耕的用书,并广为发行。

  这些书的主编是刘俭,但撰写之人乃是近些年来,被刘俭笼络到冀州的各式各样的农耕以及养殖型人才。

  刘俭在邺城组织了农书编委会,以分发稿酬的形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种植以及水利等方面的知识编纂成册,以惠于民,几经校验审定之后,终于付印下厂。

  这套由刘俭亲自主抓的科技实用书籍,打破了往日只是以经学知识记录为书册的惯例,并开始以极低的价格在各郡的市场上售卖发行。

  这套书,叫做《齐民要术第一版》。

  刘俭知道,只是靠他一个人努力推进大汉朝的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管他再厉害,但其影响和辐射力终究还是有限。

  但知识和书籍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特别是农业知识,如果能够通过书籍的形势广传四方,使农户受利,那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就是极好的。

  当然,这个年代大部分的农户不识字,但是几乎所有的农户背后皆有士族或是豪右之门所依靠。

  只要这些大族中人有人掌握了齐民要术的知识,哪怕只是对自家庄园的农户进行知识普及,那早晚其他的普通农户也能够得到讯息,只是速度相对会慢了一点。

  如此,大汉朝的农业技术随着日积月累,就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逐渐厚积而薄发。

  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吃饱饭,越来越多的人在吃饱饭之后就愿意生孩子,人口增加了以后,生产力也会逐渐增加。

  在知识散布的这方面,刘俭不会有任何的吝啬。

  他希望今后数年内,《齐民要术》不断的改良再版重印,不断的精良农耕之法,选种之术,普及民生。

  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

  出的越多,就说明农耕知识更迭的越快,普及的越广。

  ……

  幽州农事捋顺之后,刘俭便开始捋顺无终矿业的利益分配。

  毫无疑问,矿业属于国营,牧署具有完全的主导权,这是板上钉钉的。

  现在就是包括冶铁,制煤等制造分销等后期运营。

  这些,需要幽州各大家族的人参与。

  利益链重新划分,如此将在幽州打造成一批新的权贵,同时也会使一批老的权贵没落。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时代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更迭的吗?

  况且,就算是那些老贵族们心中不满,他们敢当着自己的面说一个不字吗?

  通过张举和张纯之乱后的大清洗,幽州现在还有哪个家族,谁敢直面他刘俭的锋芒??

  一切都在以刘俭为首的政府掌控之中。

  但是在这次利益的划分之中,公孙瓒和关羽,一起向刘俭引荐了一个人。

  一个令刘俭意想不到的人。

  “辽东文氏中人,文丑见过左将军!”

  听了眼前这个斯斯文文的大汉自报姓名之后,刘俭顿时愣住了。

  万万没有想到,河北四庭柱的最后一个人,居然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

  颜良,张郃,高览皆早已入其瓮中。

  可是直到今日,这个文丑方才慢悠悠的蹦了出来。

  “文君此来,何其晚也?”

  文丑没有领会刘俭的话中之意,反而以为刘俭是故意用此言刁难他,遂道:“文某为父守孝一载,今番痛思之后,愿归于将军帐下,还请假将军不要记恨先仇,毕竟我等辽东文氏一脉,先辈皆袁氏故吏,不能不与将军划开界限,还请将军见谅!”

  “袁氏故吏?”听了文丑的话,刘俭先是一愣,随即了然。

  想想也是,身为历史上袁绍手下有名的大将,似颜良文丑之辈,其家族怎么可能不与袁绍的家族有些关系?

  这个文丑一直没有出现,想来也是因为这层关系,一直在观望河北形势,不敢轻易背反袁氏之意,来自己麾下助战。

  关羽见刘俭有些不解,随即走到他的身边。

  “文氏在辽东亦属豪门,我先前在辽东为属国都尉之时,对其家族多有拉拢,只是文君之父,昔日乃是袁隗门下故吏,心中只念袁氏子弟,不愿举众投之,弟亦不相逼,如今文君之父已亡经年,文君新任家公,其人明时势,故而愿举族相投也。”

第三百五十八章 云长,你们的任务更艰巨

  说起来,文丑的家族和袁氏的家族渊源还是挺有意思的。

  文家并不属于什么士族群体,家中一则无经学传世,二则祖辈中人也无人拜在大汉名士之下。

  按道理来说,就像文家这样的边郡之族,其族中人是根本没有资格成为袁氏故吏的。

  试想当年董卓削尖了脑袋想给袁隗当小老弟,袁隗还是横眉竖眼的瞧不上他。

  但终归还是文家运气好,赶上了一波时代的浪潮。

  昔年袁逢执袁氏牛耳,袁氏一众兄弟皆是能人。

  时鲜卑檀石槐实力正盛,并州、幽州等各郡的驻军与鲜卑的战争时有发生,整个大汉朝的边疆每时每刻都处于高危状态之下。

  而那时候的汝南袁氏,虽是三公之门,可时值党锢严政,稍有不慎,家族便有倾覆之险。

  那个时候的袁氏在朝堂之上,实力极为强横,惹人注目,但盛极必衰的道理袁氏兄弟都懂,而桓灵两代帝王又都不是什么善茬子。

  不光是袁氏,包括其他的阀阅之门也一样,貌似荣光附身,实则每时每刻都有危机在。

  为了能够保持家族的长久不衰,各家阀阅之门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拼了命的扩充实力。

  以当时各大家的角度来讲,除了扩充家族在士门的势力之外,同时在暗地里与宦官打点擦边球,暗中搞好关系,再拉拢边郡以军功起家的豪右群体,也是增加家族权重的一种好方式。

  但在当时那个时间段,幽州与并州的军功家族比起凉州的家族权重要高的多。

  似于董卓这样的凉州之人,比起檀石槐全盛时期幽州边地的军功武人,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檀石槐活着的时候,其对于大汉朝的威胁完全超越了西北羌族叛乱的威胁,当时在檀石槐统领下的鲜卑,确实有一定的可能将大汉在边郡的政权颠覆,这在汉朝成立至今的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幽州和并州之地的武人集团日盛。

  当时在辽东、辽西、渔阳、上谷等地,都有能够引领当地诸族与鲜卑奋战的军功强族。

  朝堂中的高门公卿群体,开始利用手中的资源,对这些武人家族进行收买拉拢。

  而对这些边郡的豪右而言,能够攀附上朝堂中的阀阅之门,也是他们梦寐以求之事。

  两方一拍即合。

  很多在边郡的军功武人望族,都在那个阶段成了朝廷公卿阀阅的故吏之门,这其中就包括了辽东的文氏。

  若非如此,以文丑这种没有经学传承的豪强,在历史上是很难成为袁绍的心腹重将的。

  毕竟,青州的颜良多少还属于中原家族,而且颜氏在青州也属于大姓,昔日也有自己的一套入仕手段门路,远非文丑可比。

  如果来到河北的人,不是刘俭,而是袁绍,以文氏和袁氏的主从关系,只怕文丑早几年间,就已经飞马带着他族中的人前来投奔袁绍了。

  但对于刘俭,文家却偏偏观望了好几年。

  没办法,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与刘俭的个人能力与魅力值有半点关系。

  不过刘俭也不怪他。

  似文丑这样的人,他的一举一动背后牵扯的乃是一整个家族的利益,行将踏错的结果,只有满盘皆输,全家陪葬。

  “云长,伯珪兄。”刘俭转头看向了他们二人。

  “辽西郡、右北平、辽东属国,还有辽东……能征惯战的豪杰多矣,而你二人独独向我推荐这位文孟众,想来是必有深意吧?”

  公孙瓒道:“德然,幽州之地虽然能征惯战者极多,但在某与云长眼中,能够与我二人相提并论者,非文孟众也!”

  “哦?”

  刘俭听了,装作很感兴趣的模样:“孟众当真有此等能耐?”

  文丑急忙道:“不敢,不敢!”

  关羽道:“某在辽东多年,观当地英雄,唯此人与我相若,此人出身于军功之家,深明边郡战法,特别是骑兵战法,很是精熟,甚至在吾之上,此等人杰若是不用,着实可惜啊。”

  刘俭看向文丑,笑道:“即是云长推举,必无差错,不过孟众既然是军功之门出身,武艺弓马必是娴熟,我欲一观汝之能耐,不知可愿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