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号写手
“行了,忽悠你的,差不多得了。”
“咦……”
他此刻打开了第二份小册,这是朝廷官家的邸报,首段便写了一则重磅消息。
“大夏公主,夏倾辞。”
“归宗认祖,入驻东宫,封号倾城。”
短短数行,占据大半的邸报版面。
可见这条情报之重。
沈翊啧啧两声,岂不知是,鸠占鹊巢。
只是如今,大夏皇帝病重,又膝下无子,各路亲王都对那个位子蠢蠢欲动。
“夏倾辞”登上台面。
究竟是会让局势重新趋于稳定,压制住众王的野心,还是让世道变得更乱。
谁都说不好。
只是若“夏倾辞”真的能在这场争斗中幸存下来,以女帝之姿登上帝位。
嘿。
那时候,是女帝自己的天下。
还是无生教的天下?
这谁又知道呢?
沈翊翻页,看到另一则官方消息。
镇抚总司派人到东郡纠察。
纠察使就是总司的四相朱雀使,也就是谢小楼,不过这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镇抚司的四相玄衣和他们的使者出行皆是以面具示人,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身份。
江湖人只知道。
四相使者皆在榜上有名,如此而已。
不过江湖上的风云变幻都与沈翊无关,他此刻安居天心寺,便是方外之人。
坐看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
……
沈翊成了,忘尘。
除了每日和一众师兄弟组织难民劳作,给他们派粥派食,解决邻里纠纷。
其余的便多了些寺中的事务。
当然,杂役院的弟子。
做的最多的,还是洒扫的活计。
只不过天心寺偌大。
杂役弟子们负责区域各有不同。
沈翊便依靠他积累的人心以及巧舌如簧,争取到了藏经阁和达摩院这两处区域。
他打探清楚了。
藏经阁里除了三千佛经。
还有天心寺的武学秘典。
毫无疑问的,易筋洗髓经也陈列其中,只不过正如所有故事里所著。
藏经阁往往有绝世高手照看。
天心寺的藏经阁亦是如此。
沈翊作为杂役院的弟子,只能在一楼洒扫,一楼面积最广,书架罗列如林,上面收录的,皆是古往今来的佛学经典。
二楼,三楼的面积逐层缩小,是由一位须发皆白,身形健挺的老僧负责洒扫。
沈翊观其身形佝偻,行动迟缓,还有些耳背,身上有一种沉沉暮色,丝毫看不出有武道傍身的迹象。
倒是有一种今天躺下了,明天还不知道能不能起来的既视感。
不过沈翊前世可是饱览群书。
即便他探查不出什么异常,但他可以百分之一百的肯定,这位扫地老僧绝对真的是“扫地僧”,是这天心寺里隐藏的大佬。
至于达摩院。
这是天心寺传授寺中绝学的地方,沈翊是寻思着能不能偷偷观摩,学得一招半式。
亦或者。
瞧一瞧有没有易筋洗髓经的线索。
令沈翊感到吃惊的是,达摩院的长老首座们给院中弟子传授武学都不避人的。
任凭沈翊借着扫地的由头,在一旁站足了一刻钟都没有大和尚将他赶走。
只是他们会笑着道:
“天心寺武学需要有精深佛法领悟打基础,忘尘你要是想练佛门武学,那就要从学佛开始。”
沈翊最初不明所以。
但是很快。
直到他在达摩院偷偷收录整理了第一门武学,他便明白了首座和长老们的意思。
【武学】金刚掌
【品质】先天
【境界】未入门
【备注】天心寺绝学掌法,需以深厚的大乘佛法为根基,金刚伏魔,威力惊人。
第90章 想练武,先修佛
沈翊不信邪。
又尝试灌注半年时间钻研潜修。
果然潜修的反馈是,金刚掌法招式简单古朴,甚至不如二流掌法繁复,但是其中意蕴,却参之不透。
总之一句话。
想练武,先修佛。
难怪杂役院的日程安排里,每天晚上最后一项,就是在静堂研读佛经,体悟佛法。
当然,那些不识字的。
会有和尚师兄统一教授读书认字。
关键是,静堂讲法的长老可不会向新来的和尚们透露学佛和练武有关。
天心寺里,讲究的就是心诚正意。
顺势而为。
当和尚们佛法学到一定程度,便能脱离杂役院,到罗汉院进修,然后再从罗汉院,升至达摩院。
沈翊的心中,逐渐勾勒出天心寺之中的武道修行轨迹,佛武合一,既练武,又炼心。
这是真正的大派气象。
天心寺也不在意是否存心不正之人。
没有佛法基础,强行练也练不会,或者只是平平无奇的二流招法。
即便有悟性卓绝之人,练出一二成的威力,但没有佛法化解戾气,终究会走火入魔。
那萧远山和慕容博。
就是很好的先例。
沈翊在心中理清了脉络。
便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
入静堂,读佛经。
于是,沈翊便安心在杂役院做一个小沙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难民棚施粥,藏经阁洒扫,达摩院偷师,静堂学经,周而复始,已成自然。
三个月后。
饥荒渐褪。
不少流民选择离开天心寺,各自归家过活。
天心寺山脚渐渐清净,不复嘈杂。
而沈翊已经借着洒扫达摩院的偷师机会,又借助系统整理出一门武学,龙爪手。
同样是先天级绝学。
同样是需要佛法入门。
但是佛法进度,沈翊却是进展甚微。
至少他确定了一件事。
他不是像众僧所说的无心师兄那样佛性深厚之人,据传,当年无心静坐一天一夜,便得悟佛理入门,可以与静堂长老坐而论道。
沈翊问静堂长老:
“寻常人在静堂学佛。”
“多久可以开悟,升入罗汉院。”
得到的回答是。
“三到五年。”
于是,沈翊捧起经书,选择将三年潜修时间灌注到佛经研习之上。
瞬间。
他的意识被拉入潜修空间。
此前都是研习武学,学佛论道倒是头一遭。
于是,潜修空间中,三年一晃而过,沈翊将静堂里的佛经反复熟读,揣摩真义。
当他再度睁眼之时。
眼眸中只剩下温润的平和。
于是。
在一众僧众摇头晃脑读经档口,沈翊缓缓站起身来,双手合十,轻念佛号:
“阿弥陀佛。”
“长老,我悟了。”
一众僧人:“?”
静堂长老:“……”
长老根本不惊讶。
一年到头,总有几个自以为开悟的。
静堂开悟。
不是指读了多少经书,明悟多少佛理,而是指在日复一日的经义熏陶下,养出一点佛意。
这是做不得假的。
上一篇:朝廷鹰犬?没挨过六扇门的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