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百官连忙呼喊:“陛下圣明!”
赵渊看向刘延年:“江西大族隐匿田亩、脱逃赋税,他们背离约定,该不该整治?”
刘延年很想替江西大族说话,但话到嘴边又变得委婉:“该整治。但拆族迁徙过于……”
“好,你也觉得该整治,”
赵渊打断刘延年说话,
“刘先生是大儒,定然懂得这些道理。”
“这样吧,朕征辟刘先生为行人,”
“前往江西领导拆族之事,总督魏良臣协助你拆族。”
刘延年瞠目结舌,继而呆立当场,不知该领旨还是拒绝。
说是让他去主持江西拆族,却又让魏良臣协助。
其实就是让刘延年来背锅,实际权力还在魏良臣手中。
而且,给的官职也不大,仅是小小的皇帝行人而已。
偏偏这个职务又特殊,代表着皇帝外出办事。
皇帝还在经筵大会上赐官,一旦刘延年拒绝,等于是打皇帝的脸,他这辈子都别想再当官了!
甚至于,刘氏子弟做官也会受影响,多半辗转各地无法正常升迁.
第三千六百零二章 趋炎附势
可接受这个官职,刘延年拿不到啥好处,反而名声会在江西彻底败坏。
毕竟,魏良臣是“清田总督”,拆族只是顺带的。
而刘延年却是“拆族钦差”,拆族迁徙的骂名全得他担着。
赵渊微笑道:“是官职太小,害怕不能震慑江西大族?”
“那就恢复你在前宋的官品,但官职依旧是行人。”
高品低职。
刘延年开始衡量得失,这或许是他唯一的机会。
妈的,干了!.
为了清江刘氏,为了我自己的前途,管他那些江西大族死活!
刘延年没有作揖,而是直接跪下:“臣遵旨。”
在场官员面露鄙夷之色,此时此刻,在他们眼中,刘延年活脱脱变成一个小丑。
这货为了自身前途,把江西大族全都卖了!
刘敞当年虽然非常霸道,但人品值得尊敬,因为刘敞始终如一。
刘敞不仅仅炮轰龙昌期,他对权贵同样无差别攻击。
因为觉得某位官员处理太重,刘敞反复辩解求情,得罪宰相被贬官外放也在所不惜。
宰相率百官要给宋仁宗加尊号,刘敞却说灾年加尊号徒有虚名,连续四次上疏劝谏,把宋仁宗搞得不胜其烦。
像这样得罪皇帝和宰相的事情,刘敞不止干过一次。
被外放去做地方官,刘敞也是为民请命,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平反冤案、救济灾民、发展农业……
这样的人,表里如一。
虽然有着学阀的霸道作风,却也算得上真正的大儒。
刘延年身为刘敞的亲侄子,完全就是在给长辈丢脸!
面对众人鄙夷的目光,刘延年也感觉臊得慌,
他低头目视着地板,仿佛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赵渊继续说道:“丁志夫、李纯。”
“在!”二人上前。
赵渊说道:“你们各自回乡,担任府学教授。”
“谢陛下!”二人大喜。
赵渊把《荀子》升经,无非三个目的。
第一,宣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思想。
第二,为自己起兵反宋寻找更多合理性。
第三,为发展自然科学,获得更多儒家合理性。
以上三点,都能在《荀子》当中找到相关经义。
至于龙昌期的学问,赵渊打算任其自然发展。
而温州的永嘉学派,朝廷却是会刻意扶持的,毕竟这一派主张学以致用、鼓励工商。
西方有社会契约论,荀子也有一套契约论。
他把国家、社会、个人需要遵循的东西,包括制度、礼仪、道德、律法、风俗,通通归纳为“名”。
而“名”不是强加的,必须约定俗成。
说白了,就是一切法律道德制度,都需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
相当于订立了一个社会契约!
所有人都遵守契约,社会就能安定发展。
社会契约定下之后,应该以权势来统治人民,用正能量引导人民,
用命令来指挥人民,用言语来教化人民,用刑法来惩治人民。
如果有人失约,必须制止和矫正,包括君主在内也不能失约。
否则的话,这套契约就会慢慢作废,国家和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信立而霸!
对内取信于人民、对外取信于他国,就可以富国强兵而称霸。
这也是在遵守契约。
只知道取信他国,却失信于人民,霸业必败。
如果既失信于人民,也失信于他国,这个国家迟早完蛋。
进阶版是:义立而王!
从这个进阶版可以看出,荀子跟法家真的有本质区别。
他说国家制定礼法,应该是义礼、义法。
如果制定违反道德人性的礼法,就算能短期内富国强兵,也必然不可能长久。
其实就是在讨论社会契约的正当性和适应性。
如果当前的社会契约,失去了正当性和适应性,
就会导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荀子这句话,对赵渊非常有利。
即之前的君主因失约而完蛋,就有新的英明君主建立国家。
这位新君必然遵循一些旧制度,同时又会建立一套新制度,让国家和社会再次运转起来。
相当于新君与人民重签契约。
荀子还强调在“法先王”的基础上“法后王”,
即遵循上古圣王的基本道德规范,再学习后世历代君主的成功经验。
不要一味模仿上古,要随着时代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当下的规则!
而且,荀子还主张:王霸并举、义利并举、礼法并举。
这些东西,赵渊太喜欢了。
…….
第三千六百零三章 荀子大热
刘延年尽量挺直腰杆离开皇宫,他在万念俱灰的同时,隐约间又有点踌躇满志。
他很明白,只要把拆族之事办好,皇帝真有可能给他升官。
次日,刘延年前去逛书店,想买一本《荀子》仔细研究。
他以前读过《荀子》,但只浮于表面。
因为他的叔父,对荀子非常厌恶,导致刘延年也先入为主,觉得荀子是個以法乱儒之辈。
“不要挤,不要挤,都排好队!”
刘延年一到书店就傻眼了,好多读书人挤在那里。
洛阳士子这么爱学习的吗?
刘延年好奇的走过去,却见全都在买《荀子正义》.
礼部印了三千本,除了发给全国官方学校,还半卖半送给各地的书商。
既然是科举考试教材,书商们自然积极得很。
甚至都懒得用活字印刷,反正这玩意儿字数不多,直接上雕版可以反复印售。
对于书商而言,只要是科举书目,雕版比活字更节省成本。
一个个士子买到新书,都喜滋滋结伴离去。
刘延年感觉有些离谱,怎这么多喜欢《荀子》的?
但转念一想,自己也是来买《荀子》。
他扭头看向远处巍峨皇城。
唉,皇权啊!
荀子历来不讨喜,很少有人去作注解。
目前只有一本《荀子注》,是唐代杨倞在刘向基础上重新整理编注的。
这本书颇有错漏,都不说文章含义了,就连字义注解都问题多多。
比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里的“绝”应该解释为“横渡”,《说文解字》里写得明明白白。
但杨倞没有仔细研究,直接注解为过河的“过”。
仅在《劝学篇》,类似错误就有好几处。
赵渊下令礼部重新注解,定名为《荀子正义》。
朝廷大儒们注解了一遍,赵渊又亲自进行改正。
在某些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注释,完美体现什么叫“六经注我”。
抱着新鲜出炉的《荀子正义》,刘延年在客栈里仔细阅读起来。
第一章《劝学》,刘延年还是很喜欢的。
第二章《修身》,刘延年仔细读下来,发现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第三章《不苟》,刘延年突然坐直,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荀子说:君子治理有秩序的国家,不治理混乱的国家,因为混乱的国家已经违背礼义。”
“那国家混乱就不去治理吗?”
“答曰:不要在混乱的基础上去治理,而是直接根除掉混乱源头,让国家重新变得有礼义秩序。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