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扩建祖宅则暂时没有必要,等哪个不成器的儿子长大再说,如果无法做官就扔回老家守祖宅。
白胜走的是汉水,从襄阳逆流而上去西乡县。
沿途官员,热情备至,都想趁机讨好这个侍卫统领。
对了,白胜这次也有爵位,啥都没干就捞到一个伯爵。
船队先在大明乡停靠,这里的码头愈发热闹,但人口反而不如朱村长在的时候。
因为很多家庭都搬出去了,由大明村发展而成的大明乡,已经涌现出一百多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官职最大的是张广道和梁异,前者现在是国公,后者执掌通政院。
还有许多将领和中高级军官,混得再差也能带百十来个兵,
这种属于能力过于糟糕,渐渐被军队给淘汰,
而且年纪大了已到中年,被扔去做各地驻防军的军官。
也有一些,转去漕军系统做军官.
第三千五百零四章 重回故地
白胜在镇上溜达一圈,竟然找不到多少熟面孔。
突然,一个中年地主,带着妻儿赶来迎接:“小民张林,拜见白.....白将军。”
白胜哈哈大笑,拉着此人的手说:“张三,陛下可还记得你,让俺给伱捎来两匹漳绒。”
“这漳绒可是好东西,就连京城也少见,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陛下对俺太好了!”张林激动得抹泪。
张林就是当初卖米给赵渊的店铺伙计,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官职和爵位,
但却得到父子俩在大明乡的一座茶山、一处制茶作坊,以及大明村的三十亩水田。
白胜扫视张林的儿女,点头赞道:“你却多子多福。”
张林说道:“托陛下的福。还有个儿子在读县学,等再大些就送去洋州书院。”
“闵山长早就答应收下,指不定今后还能考进士。”.
洋州早已改为洋县,但书院的名字却没改。
白胜问道:“书院还是以前那位闵山长?”
张林摇头道:“早就不是了,现在这位是老山长的侄子。”
白胜和随行人员,都被张林引去家中。
沿途仔细观察,白胜说道:“这大明乡更富庶了。”
张林介绍情况说:“乡民其实变少了,那些混得好的,全家都搬去外地,连老家的地都卖了。”
“也有一些穷困山民,听说改朝换代,赋税没那么高,而且下山就能分田,他们自发从山里出来。”
“要不是有这些山民补充,俺招佃户和茶工都招不齐。”
“我看码头却比以前繁荣。”白胜说道。
张林笑道:“沿途税卡都取消了,汉江来往的商船变多。”
“这里又是龙兴之地,商贾喜欢在大明乡停靠,说是沾点运气能够发财。”
“镇上的客栈,陛下送给了田二爷,那客栈经常被商人住满。”
白胜猛然想起田二:“田二那厮却好久没见。”
张林说道:“田二爷做的是军需官,搬去湖州好些年了。”
“前年回来了一趟,修缮祖坟又走,这客栈是他儿子在经营。”
中午在张林家吃了顿饭,田二的儿子、儿媳也来拜见。
下午,白胜兴冲冲去爬山,想看看当年的黑风寨。
闻焕章造的大水车还在,年年都要保养翻修。
可白胜爬上山之后,发现黑风寨早已荒废,赵渊当年住的房子都朽了。
山下就有土地,谁跑去山上住啊?
即便是那些近几年搬来的山民,也都分到了可以种玉米的坡地,顺便再佃耕一些而已。
倒是黑风寨的半山腰,种满了大片的桐油树。
起兵之初的藤甲,还是用这里产的桐油来浸泡,现在完全变成了经济作物。
白胜游览着黑风寨废墟,刚开始兴致勃勃,对随行人员讲述当年故事。
讲着讲着,就意兴阑珊,那时的熟人好多都难再见了。
下山之时,白胜指着桐油林问:“这些林子是谁的?”.
第三千五百零五章 阴云风水
张林回答道:“以前都是太上皇跟陛下的,太上皇发了话,分给附近没走的村民。”.
“家家户户都有份,修剪枝丫还能当柴禾。”
“下游那边的茶山也分了,现在改名叫聚宝山,听说陛下当年就是在那里遇到神驹聚宝盆。”
“哈哈哈哈,那确实是神驹,当年还踢俺呢。”白胜哈哈大笑。
白胜这次回来,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去处理山里的宝马车。
能拆的都拆了带回京城,实在不会拆解就烧掉,反正那玩意儿在古代也难以发挥作用。
白胜来到上白村时,老白员外的遗体还未下葬。
古人自有防止遗体腐烂的办法,比如把冰块放在旁边降温,用花椒等香料防腐防臭,
用石灰拌糯米做干燥剂,用布料裹尸减少与空气接触,甚至有条件的还用水银来防腐。
似乎停尸越久,葬礼就越风光。
历朝历代,朝廷都提倡节葬,民间却喜欢厚葬。
宋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宋祁,告诫儿子要为自己节葬,具体做法为:死后三日收敛,死后三月下葬。
别管什么阴阳风水,棺材使用杂木就行,不要陪葬贵重物品。
坟只堆三尺高,墓地种五棵柏树即可,别搞什么石人、石兽的雕像。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宋祁是真想让儿子薄葬自己。
但即便是薄葬,也要停尸三月之久,这是严格遵守古礼的!
普通人家,自然没那个财力,一般在七日内下葬。
甚至火葬越来越流行,官府屡禁不止——墨家和佛教才提倡火葬,这跟儒家的观念不符,因此朝廷是反对火葬的。
老白员外还活着的时候,就让人给自己挖了个地窖,免得在夏季时死亡不利于停尸。
地窖里铺了许多石灰防潮,棺材夹层也放了石灰拌糯米,还用花椒等香料来除味儿。
每年冬天都藏冰于地窖,哪天他死了就用这些冰块降温。
白胜代表皇室前来吊唁,白崇文和白胜兄弟俩,重新搭建灵堂把棺材抬出来。
西乡县令和主簿,也闻讯赶来再次拜祭。
这次追悼会,是用正四品官员的礼节来操办。
白胜对两位孝子说:“陛下让俺传话,老员外的葬礼,厚葬节葬都可以,但不能陪葬金银铜器。”
“今后就算是皇室有人亡故,也不会陪葬金银铜器。”
白胜说道:“有德之人,自当节葬。”
民间越是流行厚葬,大儒和君子就越提倡节葬。
最典型的,便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他们都要求自己病故之后薄葬,并劝导士大夫和富商也薄葬。
北宋时有个很著名的故事。
晏殊和张耆葬得距离不远,他们的坟墓先后被盗。
张耆的坟墓陪葬了很多金银珠宝,盗墓者只拿走财宝,并没有破坏尸骨和棺材。
晏殊的陪葬非常寒酸,就连金裹带都是木胎的,外面刷了一层金粉而已.
第三千五百零六章 洛阳皇宫
盗墓者气得用尸骨泄愤,把晏殊的骸骨给劈成粉碎。
这事儿在当时引起社会热议,提倡节葬和提倡厚葬的吵起来.
提倡厚葬者,说张耆以厚葬完躯、晏殊以薄葬碎骨,以此得出薄葬对死者不利的结论。
但只要是大儒,基本都提倡薄葬。
朱熹更是说,棺材里最好一件世俗之物都不放。
大儒们自然有其影响力,两宋朝廷都有“丧葬令”。
要求棺材里不能放金银珠宝,不准用石板建造墓室和棺椁。
墓田面积,坟茔高度,石兽和冥器数量,都按官员品级有严格规定。
赵渊给老白员外追封四品官,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墓葬规格。
白大郎已经在让陶工重烧冥器,四品官的冥器可以使用方相(一种可以驱邪的神灵)。
另外,镇墓兽也可以多雕刻几座。
很快,举行下葬仪式——距离老白员外病故,早就已经过了三十天,白胜在路上耽搁了许久。
白崇文和白胜兄弟俩,在坟墓旁边搭了个窝棚,每晚轮流给亡父守丧。
白胜声称自己还有任务,带着十几個人悄悄跑去找宝马。
.....
刚刚完成迁都,从皇帝到大臣都还不熟悉。
宫中殿宇,赵渊重新改了名字。而且是选取唐宋明三代,各种殿宇当中比较好听的。
比如,召开大朝会的地方,改名为太极殿。
保留宋代的龙图阁等名字,又加入明代的文渊阁等等。
皇城的南北两处正门,改回唐代洛阳宫的名字,即朱雀门和玄武门。
赵匡胤兴修的洛阳宫,已经跟唐代有很大差异。
东城(皇城外东侧廓城)的面积过于庞大,已经快赶上半个宫城,不可能全部用来给太子居住办公。
赵渊打算把宫城改一改,弄個专门的东宫出来。
至于现在的东城,改为朝廷办公区和休息区。
譬如督察院,就准备设于东城。
而登闻鼓设在东城外,老百姓敲击登闻鼓,督察院立即就能听到。
另外,官员等待上朝、等待觐见皇帝,也是先在东城的茶水间慢慢等候。
官员如果有事要加班,晚上可以不必回家,直接住进东城的休息区。
东城还将设置车站、马棚和停车场,专门用于官员在皇城内坐班车。
东城的正门宣仁门,被赵渊改为东华门。
朱雀门及其左右掖门,今后不再每日开启,只用于各种大型典礼出入。
朱雀门外的光禄、兴耀两坊,被全部拆除为平地,改建为皇城正南方的广场。
目前,皇城内外都在小规模改造。
用不着大修,宋徽宗已经翻修过了。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