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49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这跟清朝是颠倒的,清朝的中央直接收取七到八成,搞得地方跟没有摊丁入亩一样,换其他办法压榨百姓获取资金。

  第三,改革吏役。

  严格确定正式吏员数额,这些吏员可以升为官员,全部由中央朝廷支付工资。

  严格确定正式差役数额,这些差役无法升官,工资用摊丁入亩的收入来支付。

  因为,这本来就属于服役,摊丁入亩之后改为聘用。

  临时吏员和临时差役地方官府可以酌情征召,但工资必须自行支付,不准使用白吏和白役(不给工资那种)。

  一旦发现不给工资,官员罢官,吏员开除,并彻查其贪污罪状。

  赵渊看完以后,叹息说:“或许能够维持几十年。”

  闻焕章道:“有这套方案的底子在,就算过了一百年,情况也比不改革更好。”

  说白了,就是朝廷财政养一批正规吏员。

  这些吏员可以升官,但数量不是很多,主要以文吏为主,负责维持各级政府工作运转.

第三千两百九十五章 人头税

  而摊进田赋的人头税,用来养大量差役和临时工.

  人头税就那么多,各级官府自己看着办。

  反正不准让差役打白工,这是危害最大的,官府不发工资,就等于让差役盘剥百姓。

  清朝中央把人头税抽走七八成,导致地方财政严重不足,书吏和差役也严重不足。

  只能在必须上报吏部审批的书吏之外,再征召一些拿工资的编外书吏。

  书吏们如果还忙不过来,就以收学徒为名招“白书”,不拿工资自己想办法捞钱。

  而差役就更加混乱,县太爷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差役。

  赵渊让内阁搞出的这套方案,才是“摊丁入亩”的完整版。

  中央朝廷真不能乱拿地丁银,否则就违反了摊丁入亩的初衷,变成朝廷拐着弯凭空加税而已。

  赵渊让中央象征性的分一成,纯粹是为了知道地方收取的额度。

  “已经摊丁入亩的省份,立即推行吧,否则基层贪污的风气没法刹住,”

  闻焕章说道,

  “再加一条,基层吏役,以前贪的既往不咎。”

  “此方案实行之后如果再贪,一旦查实,以往罪行也要处理。”

  赵渊点头说:“还要在施行的时候,让督察院加强巡视力度,搞一些典型出来狠狠处罚。”

  君臣俩商量完毕,赵渊把太监叫进来,闻焕章也拍拍屁股走人。

  走到门口,却见梁异站在门口。

  “通政院有急事?”赵渊问道。

  梁异表情严肃道:“河南可能有窝案,此案还牵连到刑部和督察院。”

  “臣不敢怠慢,只能亲自来报,已在门外等了半个时辰。”

  闻焕章又转身进屋:“我陪你进去。”

  梁异把河南官员发来的奏疏递上,赵渊接过来仔细看了两遍。

  赵渊问道:“很严重吗?”

  闻焕章说:“一桩命案,案情并不复杂。”

  “县令把初步调查结果,发给府里的法曹掾。”

  “法曹掾判决之后,又发给省里的按察司复核。”

  “这已经是两年前的案子了,上一任河南按察使打回去重审。”

  “法曹掾很快改了判决,宣判杀人嫌犯无罪,而且证人也改了口供。”

  “死者家属不服,跑去府里申诉,法曹掾不予理睬。”

  “家属又去按察司申诉,连按察司大门都进不去。”

  “家属也有些能耐,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把案子违规递到了大理寺。”

  “大理寺左少卿感觉有蹊跷,勒令河南重审此案,河南那边还是维持第二次判决。”

  “白崇彦为了推进摊丁入亩,亲自去巡视地方,跟各地官员百姓沟通。”

  “结果遭到拦驾喊冤,他让新任按察使重审。”

  “结果重审的案子送到刑部,又被刑部发回去要求再审,而且刑部复核的速度快得吓人。”

  “对了,死者家属还找过巡查御史,但御史对此不闻不问。”

  “督察院那边,也有点什么问题。”.

第三千两百九十六章 开国第一案

  赵渊冷笑:“这才开国几年,真有人活腻了啊。”

  吏部尚书李含章,礼部尚书孟昭,督察院左都御史陈东,此刻全都站在父子俩面前.

  赵渊没有说话,只是坐着静听。

  赵渊拿出白崇彦发来的私信,说道:“杀人嫌犯姓毛,祖籍衢州江山县。”

  “他的祖父毛宗衡,四十年前在陕州做官,就带着家人搬了过去。”

  “当时的陕州还隶属于陕西,现在划归河南省管辖。吏部去查一查毛宗衡此人!”

  “是。”

  李含章领命而去,亲自带人翻阅前宋档案。

  其他人坐在原地等着,气氛颇为凝重,一直都没有再说话。

  大约等了三个小时,李含章把前宋吏部档案找来:“毛家是衢州的科举望族。”

  “前宋衢州毛氏共有进士58人,而江山毛氏就占了51人。”

  “前宋江山县共出进士64人,江山毛氏就占了26人。”

  赵渊问道:“刑部尚书徐敷言,就籍贯衢州吧?”

  李含章已经有所准备:“就吏部档案来看,衢州出过进士的徐氏,有西安徐氏、常山徐氏、江山徐氏、开化徐氏、龙游徐氏。”

  “而刑部的徐尚书,出自西安徐氏。”

  “徐尚书的曾祖父徐泌,是前宋衢州第一位进士。”

  “徐泌有个女婿很出名,也是衢州西安人,即官至副宰相的铁面御史赵挕!�

  赵渊笑道:“吏部档案里还记录姻亲?”

  李含章表情严肃道:“吏部档案没有记录,但这位铁面御史赵挘浅嫉脑娓钢魇Α!�

  “而臣的曾祖母便是徐尚书的姑婆。如果此案真与徐尚书有关,臣请立即回避。”

  “没必要,”

  赵渊说,

  “你的曾祖母,是徐敷言的姑婆,这都多远的亲戚关系了?”

  李含章补充说道:“臣的祖父与祖母,乃表兄妹结婚,祖母也出自西安赵氏。”

  “衢州的那些大族,都是世代联姻的。”

  “此案无论牵扯到哪家,皆与我李家算得上亲戚。”

  赵渊咂咂嘴:“那你回避吧。”

  赵渊问陈东:“遇到百姓鸣冤巡察御史却不闻不问,那个御史是什么来头?”

  督察院官员的档案更详细,必须登记三代以内姻亲。

  陈东拿出一张纸:“这个御史叫应善,江西信州贵溪人。”

  “信州与衢州紧挨着,前宋隶属于两浙路。”

  “应家与江山周氏、江山毛氏都有姻亲,还与......德兴张氏、范氏互为姻亲。”

  气氛越来越凝重,德兴张氏,就是已经退休的首相张根家。

  这是一個非常庞大的官僚姻亲关系网,跟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的家族全都有联系。

  根本不用这些大人物亲自出手,甚至有可能大人物们还不知情。

  但沾手此案的各类官员,为了讨好大人物们的亲戚,再加上凶手家族的串联疏通,就会非常懂事的把案子联手压下。

  ...

  四十天之后,涉案人员被悉数带到京城。

  督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堂会审,陈东担任案件总负责人。

  首先出庭的是几位证人,他们自知作伪证是犯法,吓得已经完全无法走路,是被官差给架着拖进来的。

  看着瘫软在地的证人,陈东皱眉道:“搬几张椅子来,让他们老实坐好,坐不好就绑在椅子上!”

  椅子很快搬上堂,几个证人被拖起来按在椅子上。

  刑部右侍郎负责验明正身,大理寺卿客串法庭书记官。

  “嗙!”

  陈东一拍惊堂木,吓得几个证人浑身哆嗦。

  “史光!”

  “在......在......”

  名叫史光的证人,吓得想要跪下认罪,却发现自己膝盖发软站不起来。

  陈东问道:“你供述的证词,为何前后不一?”

  这家伙还没回答,堂中便传出尿骚味,竟然当场给吓尿了。

  缓了好久,尿裤子的史光才说:“县衙来了几个公人,说毛八郎能通天,就算皇帝来断案,也不会真个计较。又说俺再乱讲,便抓进大牢关起来,还要把俺婆娘发卖去窑子里。俺......俺吓得睡不着觉,再过堂时就......就改了说法。”

  陈东又问:“威胁你的公人有几个,是县衙的公人,还是府衙的公人?”

  史光摇头道:“不认得。都穿着公服,说本地口音。”

  “俺认得,俺认得,俺要戴罪立功!”另一个证人突然大喊。

  陈东扫向证人资料:“你可是叫余贵,在雍翠楼做酒保?”.

第三千两百九十七章 三法司会审

  赵渊说:“组织三法司会审,涉案官员全部回避!”

  余贵说:“俺便是余贵。姚二郎死前半个月,在雍翠楼与毛八郎吃酒。”

  “他们在二楼临街的雅座,要了一壶米酒,什么下酒菜俺记不清了。”.

  “俺忘了给烫酒器,就给他们送去,到门口便听到他们两个吵架。”

  “似是在争哪家的小娘子,姚二郎可能是争不过,就闹着要告发毛八郎科举作弊。”

  三位审案主官,此刻都面露惊色。

  他们已详细看过卷宗,来来回回几次审理,证词里可都没有科举作弊啊。

  陈东问道:“你以前作证时,可有供述自己听到科举作弊?”

  余贵说道:“第一次作证时说了,后来就不让说。”

  三位审案官对视一眼,这他妈还有意外收获,而且隐藏在里面的涉案官员有大罪。

  一是帮助考生作弊,二是篡改案件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