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朝会。
阁臣翟汝文率先出列:“今奸贼被抓获,有人建议用凌迟之刑,”
“否则不足以泄民众之公愤。”
“臣以为,凌迟有伤天和,”
“不但不可为常刑,”
“便是偶尔为之亦不可。”.
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凌迟
刑部尚书柳瑊却说:“不以峻法,如何震慑宵小?”
“蔡攸可不用凌迟,”
“但李彦虽不是六贼,”
“却比六贼之一的杨戬有过之而无不及,”
“必须以凌迟惩处之!”
两人开了个头,
其余官员纷纷发表见解。
支持凌迟和废除凌迟者,.
差不多是五五开。
还有一些在和稀泥,
认为李彦应该凌迟,
但这种刑罚今后必须慎之又慎。
闻焕章一直没发言,赵渊问道,
“首相以为如何?”
闻焕章说道:“凌迟与否,乃是小事,”
“依法办理即可。”
“当务之急,是制定《大明刑统》,”
“使得判案官员有法可依。”
副相高景山今冬患病,
身体越来越不好,
这次朝会专门给他安排了椅子。
高景山从椅子上站起:“陛下.....”
“爱卿坐着即可。”赵渊道。
“多谢陛下恩典,”
高景山又慢吞吞坐回去,
“臣以为,张相所言甚是,”
“是该编撰《大明刑统》了。”
“但凌迟之刑,还是应该废除。”
“旧宋也说慎施此刑,”
“最初只用于谋反和采生折割,”
“但熙宁之后就迅速泛滥起来,”
“甚至有因妄言而受凌迟者!”
凌迟出自《荀子》,
刚开始并非刑法,
用来形容缓缓升高的山坡。
中国自古有很多肉刑,
但比较常见的重刑是磔(肢解)。
南北朝时达到一个高峰,
并且出现了凌迟的雏形。
而到了唐末五代,
凌迟之法渐渐成型,
并且被割据势力滥用。
北宋初期是慎用此刑的,
可一旦开了口子,
必成泛滥之势。
都说宋代不杀文官,
那是没犯十恶不赦之罪。
熙宁八年,余姚主簿、秀州团练使、秀州医官、河中观察推官.....
这些文官因涉嫌谋反,
不但被判处死刑,
而且还是凌迟之刑。
可是,从秦汉一直到北宋,
凌迟始终没有写进法律,
判起来其实是无法可依的。
南宋才把凌迟写进增补条例,
元代才开始写进正式法律。
赵渊看向闻焕章,
“闻相可要说什么?”
闻焕章捧着笏板出列,
“臣也觉得应该先定本朝律法。”
“至于凌迟之刑,还是废除为好。”
“真有人想要谋反,凌迟怎能吓阻?”
“在臣看来,砍一刀跟割一百刀,”
“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搞得血肉模糊着实不好看。”
“不如增加一条,犯极重之罪时,”
“家属没有处理尸体之权。”
“此人被正刑之后,”
“尸体必须交给医学院,”
“以供医学生进行解剖。”
这个观点,角度实在刁钻,、
群臣听了都很迷惑。
而且大部分官员,
也对医生解剖尸体无法理解,
认为那是对尸体的极大不尊重。
.....
内延福宫。
赵渊正在打理宋徽宗留下的珍贵花木,
拾掇一圈又洗洗手,问道,
“刑统是什么东西?”
“唐代有《唐律》,”
“明代有《大明律》,”
“怎么宋代只有一个《宋刑统》?”
闻焕章解释说:“刑统就是刑事法规汇编兼解释。”
“因为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
“赵匡胤制定法律非常着急,”
“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
“所以就直接照抄唐律,”
“只改了些需要避讳的字词。”
“《宋刑统》的编撰者来自后周,”
“刚刚编完一部《大周刑统》,”
“所以《宋刑统》也大部分是抄来的。”
“对于编撰者来说,也算自己抄自己。”
赵渊大致听懂了:“就是说相比起《唐律》,”
“宋代的法律框架整体没变,”
“但具体断案量刑和法律解释给改了些?”
“也可以这么说。”闻焕章点头道。
“那朱元璋的《大明律》怎么样?”赵渊问。
闻焕章简单回答:“《大明律》更具系统性、整体性、统一性、规范性,”
“更强调程序正义,”
“更注重司法公正和官员廉洁。”
“唐宋的法律,可操作性空间更大,”
“而且对官员的约束不够。”
“这是朱元璋的性格和治国理念决定的。”
“这个可以,程序正义很重要。”
赵渊点了点头。
闻焕章说道:“现在的重点是,我们的步子该跨多大,”
“步子跨大了会不会过于超前。”
“比如八议制度要不要保留,”
“如果保留又该保留多少?”.
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修改律法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