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929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淮南民生虽凋敝,”

  “大户却是存粮不少,”

  “逼着他们购买低息战争债券!”

  张镗说道:“如果快速灭掉伪楚水师,”

  “四川粮食就能通过长江供应战场了。”

  赵渊摇头:“不能全指望四川的粮食,”

  “毕竟还要调运一些去陕西。”

  “万一西夏不愿议和,”

  “陕西就要一直打仗。”

  “而且,金人指不定今年又要南下,”

  “须得留更多粮食防备金人!”

  缺粮就已经很头疼,

  还特么四面皆敌。

  金国、西夏、钟相都很疯狂,

  反而是宋徽宗最让人省心。

  .....

  东京南郊,曾经的大宋皇庄。

  公孙胜扛着锄头出门,

  身后还跟着一女娘。

  那是他两个月前娶的妻子,

  原为副宰相赵野家的侍女。

  赵野被抄家问斩之后,

  亲属流放川南蛮夷地,

  仆人却可自己选择去留。

  大量流民和无业游民,

  以及退伍士兵,

  被安置在京畿路耕种,

  男多女少很容易引发治安问题。

  赵渊专门让礼部安排婚姻,

  征调全城媒婆去撮合。

  像公孙胜这种退伍军将,

  属于比较抢手的类型,

  因为他分到二十五亩地,

  而且不用自己出钱购买。

  “哥哥起得早啊。”

  武松也带着新婚妻子出门。

  公孙胜去跟他并肩行走,低声道,

  “听说那些旧朝皇室宗亲,“

  “前两天已经编管过来了?”

  武松说道:“俺亲眼见到了,”

  “算上孩童,足有两三百人。”

  “可真有意思,竟跟俺们做邻居。”公孙胜笑道。

  武松低声说:“这边住着一营四川兵,”

  “既是看管皇室宗亲,”

  “也是盯着咱们这些人。”

  “附近好些安置种地的,”

  “以前都是贼兵出身,”

  “便是一些流民都做过贼。”

  公孙胜说道:“只要别惹事,”

  “怕四川兵作甚?”

  二人行不多远,

  便遇到吴加亮。

  他们都是自愿退伍种地的,

  吴加亮还想做村塾先生,

  可安置第一年谁愿送孩子读书啊?

  众人在一处田野集合,

  那里已经聚了很多农民,

  皇室宗亲们也都在场。

  周围有几个士兵,

  正无聊的走来走去,

  眼珠子却是没有松懈。

  不多时,来了两个劝农官,

  身边还有衙前吏保护。

  赵渊攻破东京有些晚,

  已经错过了小麦种植时间,

  冬天安置分地的百姓,

  只能开春之后种别的作物。

  玉米当然很合适,

  粟米、高粱这些也行。

  今年过来学习种植技术的,

  很多以前就没耕过地。

  也有一些会种地,

  但没有种过玉米。

  只见一个劝农官挽起裤腿,拄着锄头说,

  “做过农夫的,都过来一起松土翻地。”

  “不懂干农活的就看着学,”

  “看得差不多了也来练练。”

  “不懂还不知道学的,”

  “今后等着饿死吧!”

  吴加亮立即拿起锄头下地,

  跟着劝农官翻地松土。

  公孙胜和武松则在旁边,

  看了一阵便学会,

  剩下就是上手练习。

  那劝农官还讲解技巧,

  用什么姿势握锄头最省力,

  就连举锄头的高度都有说明.

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民以食为先

  足足用了一个小时来翻土,

  见大家似乎都掌握了,

  劝农官开始讲怎么种玉米,

  “当今官家说,这种地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气候不同,地形不同,”.

  “种同样的庄稼方法都不一样。”

  “玉米在四川多种于山坡,”

  “所以四川那套法子,”

  “在这京畿路却是不合用的。”

  “种肯定也能种出来,”

  “而且伺候得更好,”

  “但没那个必要.....”

  “今日教给你们的,是官家根据开封地形气候,”

  “自创的一套玉米粟米垄沟套种法。”

  “四垄粟米套种一垄玉米,”

  “这两种都耐旱,”

  “干旱薄地也能保产,”

  “水肥足够就产量更高.....”

  “垄沟套种有啥好处呢?”

  “玉米和粟米高矮不同,”

  “套种起来都能照着太阳,”

  “那什么光合作用你们也听不懂,”

  “反正只须知道能够增产便是了。”

  “玉米根长得快,能吸收深层养分;”

  “粟米根系浅,能吸收浅层养分。”

  “这两样种在一起,它们不会抢水抢肥。”

  “其实不挖垄沟也行,”

  “田产多的可以省些力气。”

  “但挖了垄沟,一来不怕倒伏,二来可以保水,”

  “三来遇到连日大雨还便于排水。”

  “你自认懒汉,不想搞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