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703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世人饮酒的量也会大幅减少。

  武松以前能吃几十碗,

  但换成烈酒,

  也不过就是几碗的量。

  数量减少,朝廷收入恐怕也会跟着减少。

  而且蒸馏酒消耗的酒水很多,

  酒价却不可能涨相应的倍数。

  世间最多的还是穷人,

  最便宜的酒一斤不过十几文,

  最好的酒也不过一斤几百文。

  一斤酒几百文便把多数人都阻挡到门外了,

  而且最容易改口吃烈酒的人必然还是穷苦人为主,

  养尊处优的财主多半不会喜欢辛辣的烈酒。

  受众决定了烈酒无法卖出高价,

  所以赵渊也就罢了大规模开发烈酒的想法了.

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酒的威力

  不过许贯忠却指出了烈酒更好的消费群体,

  那就是辽国、金国人,

  北方苦寒,.

  人们吃酒不光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更是为了御寒。

  虽然科学证明喝酒无法御寒,

  但是即使到了后世,

  人们在寒冷的时候还是习惯喝一口烈酒。

  辽国人会酿酒,

  金国人得了辽国工匠,

  自然也会酿酒。

  他们只从中原进口少量的名贵酒,

  因为他们酿的酒和中原的酒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烈酒却不同,

  酒精含量更高,

  口味也更加辛辣,

  毫无疑问,烈酒一出,

  辽国和金国自己酿造的酒都会失去竞争力。

  烈酒也有望和茶、丝绸一样成为大梁的出口利器,

  为大梁换回大梁的钱财,

  而且不会资敌,只会伤敌。

  .....

  次日,赵渊便让工匠开始赶制蒸馏器,

  又在城外选了一个庄园做烈酒坊,

  负责守卫的不光有正军,

  还有时迁麾下的暗探。

  所有相关人等可以圈养的都圈养起来,

  不能圈养的也下了禁口令,

  一旦走漏消息,便是死罪。

  内酒坊原本在城中,

  但是蒸馏酒需要用火,

  要大量售卖烈酒,

  可想而知,

  要排放多少烟尘,

  所以赵渊把烈酒坊设到了城外。

  为了减少东京城的污染,

  闻焕章提议所有大量消耗石炭柴火的作坊都搬到城外。

  这个建议已经通过,

  不过各部还在考察中,

  既要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还要设在东京城的下风口,

  免得刮风把污染物都吹到东京来。

  朝中掌权的官员对自己的性命都十分爱护,

  先前是没有这个概念,

  赵渊一提出来,

  所有人便都积极响应。

  商户搬迁的成本却是不在他们考量范围。

  这个律令早已在城中传开,

  赵渊自然不会公然违反朝廷律令,

  虽然这天下名义上都是赵家的。

  在城外忙乎了一天,

  傍晚时分,

  赵渊才往皇宫而来,

  远远便看见李逵在门口台阶上坐着。

  李逵看到梁王一行人回宫,

  便腾地站起来,

  跑了过来。

  梁王亲兵也都是梁山老人,

  知道李逵性情,

  也没敢自讨苦吃,

  去阻拦李逵。

  赵渊看李逵跑到跟前,

  “你在这里作甚?”

  李逵笑道:“俺来讨些酒吃,”

  “午时俺就来了,”

  “门口的亲兵说你大早就出宫了。”

  “他们也不知你去了哪里,”

  “俺只好在门口等着。”

  赵渊笑道:“我去张罗建烈酒坊了,”

  “你要酒传话进去就是,”

  “何必在这里等候。”

  李逵瞪着眼,道:“俺让亲兵去传话了,”

  “里面的太监说只有梁王赏赐,”

  “没有人上门讨要的先例,”

  “他们不敢做主。”

  虽然说的是不敢做主,

  但却是拒绝了。

  大梁的太监虽然不能再干涉宫外的事情,

  但他们伺候的是皇家,

  难免有些傲气。

  再者确实也没有人上门讨要,

  武松等人也都喜欢烈酒,

  也不是不敢开口,

  但是绝不会第二日便专程上门来讨要。

  赵渊也不能说宫中的人做错了,

  “前日蒸的酒也没多少了,”

  “不然我就让人给你们都送上门去了。”

  “你随我进宫吧,”

  “我让人把剩下的酒都给你送回去,”

  “明日烈酒坊就该有出产了,”

  “到时我再送其他人。”

  李逵闻言,马上喜道,

  “不用他们送,”

  “俺跟你进去搬了就是。”

  赵渊领着李逵进到梁王宫,

  让人把昨日喝剩下的烈酒都搬来给了李逵,

  又让两个亲兵护送李逵回去,

  免得李逵路上便吃醉闹事,

  被开封府抓了。

  如今东京街头敢闹事的人还真没有,

  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

  只要触犯了律条,

  一律镣铐加身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