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95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一举将梦孜连带其弟子团拿下,却没想到在战争后的连锁反应,眼看煮熟的鸭子也飞了。

  不过他也没有太多的后悔,不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当前的实际局面下,梦孜的普荆之行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仁者无敌”的思想在这乱世是没有市场的。

  放眼天下,或许只有周地能让梦孜稍有施展的机会,虽然离他独掌一国之政而推行的目标相差悬殊,但总归比完全被敬而不用要好一点嘛.

第1269章 良好的风评

  所以朱樉一点也不着急,梦孜的作用虽不可轻视,却不是像孙武这样紧急稀缺的类型,他还是可以等的。

  等到梦孜四处碰得心恢意冷之际,唯一的归宿也只有这个“失意者聚集地”了。

  本来朱樉还想与孙武继续此前的未尽之谈,却没想到被计然给捷足先登,竟然拉着他去游山玩水了,让朱樉再等一个月,简直把朱樉气得七窍生烟,却又半点办法也没有。

  无奈之下,朱樉只好专门安排出几天时间,带着郑果进行“返岗实践”,尽一尽自己这个老师的本分。

  在洛邑这大半年,无疑是郑果有生以来最为充实和快乐的一段时光。

  各种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新技术,各个学识渊博的子级大佬,还有一众业务精湛的技术人才,全都向他敞开了大门。

  郑果本就极具天赋,在没有名师指导之下,硬是凭着自学阅遍所以接触到的各种著作,特别是水利有关的更是烂熟于胸。

  再加上其过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对河流水利方面更有了不少超出前人的独有理论。

  顶着朱樉弟子的通行证,郑果简直如鱼得水,畅快无比地在这片新天地里肆意遨游。

  只不过游了一段时间之后,郑果也开始不安份起来,压制不住蠢动的心准备搞事情了。

  梦孜正在盟金渡登船之际,一艘最新型号的中型飞轮斗舰正平稳地行驶在洛水之上,郑果立于舰首,眉飞色舞地向身旁的朱樉讲解着自己的大计。

  “老师,弟子这大半年抽空勘踏了洛水从宜阳至巩义的主要河段,及大小支流三十四条,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可将整伊洛水系尽数勘踏。虽未尽全面,但此方案已经具备可行性。”

  朱樉捏了捏手里那份《伊洛全流域治理方案》,鼓励道:“我听很多人说你着实不错,这就算是你第一份作业了,说说看吧。”

  郑果也是个直肠子,不喜欢弯弯绕绕,这倒极对洛邑诸子的胃口。再加上他为人勤学好问,又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根本不怕吃苦,很快便获得了良好的风评。

  这份方案是按最新流行的“周式八股”而作,朱樉已经粗略地看过一遍,只不过从郑果口中而出,自别有一番风味。

  “河流之用,一为灌溉,二为水能,三为通航。此前数年对伊洛两大水系多有开发,然既未成一体,又不能尽其所用,自当进行全盘规划以革其弊而尽其利。”

  目前周地的水利规划正是出自李兵之手。

  作为与大明朝的人才交流计划的首批人员,李兵只在洛邑呆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规划之后便返回大明朝,准备进行关中水利规划及建设事宜。

  虽然李兵明显不太上心,可毕竟是水利名家,以当世的眼光而论,这一规划一旦化为现实,也足可让周地的水利建设走在天下前沿了。

  对这种专业的事,朱樉向来不会加以干涉,全权交给负责水利建设的水南组织实施,却没想到在郑果看来虽非一无是处,却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甚至推倒重来的地方。

  提出问题之后,郑果开始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由来:“李兵,农夫而已,按其规划,周地六成田地可得到有效灌溉。

  然未对整个伊洛水系充分考察,对产生的问题也就毫不自知了。”

  “周地目前进行稻麦轮作,需大量灌溉用水,这并不是把渠一修就完事了,水从何来?天下之物皆有定数,水亦如此,不预知水量,合理运用,岂不是当成儿戏了吗?”

  朱樉点了点头,自己的弟子嘛,有点傲气不是很正常吗?而且据他所知,以后世对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洛邑整体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特别是农业用水更显缺乏。

  此时的气候更为温暖湿润,各水系的水量也要充沛一些,可对应的是与后世仅少量河滩种植相比,现在的水稻种植面积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随之而来的用水需求也要大得多。

  而事实上偃师设县计划的延迟,灌溉用水不足便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因为根据农牧部的估算,按现有水利条件,偃师一带要让田里蓄上足够的水,必然会错过农时。

  “弟子此前已建议农牧部在各处设立水文观测点,监控全年水流量变化,从而估算出整体水量。再以此为基础,重新设计调水设施,以合理控制各方面的用水,尽其所用。”

  果然不愧是郑果,竟然想要将整个水系控制起来,不要说在这个时候,即使在基建狂魔时代,也只能在局部地区实现吧。

  “如此,不仅农业灌溉可充分满足,也将极大改善周地的航运状况。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段洛河,河面宽阔,可因河中泥沙淤积。

  只能行20吨以下的船只,还时有搁浅之事发生。即使是现在丰水之季,情况也好不多少。”

  “其实只要稍加修整,整个洛河,连带伊水下游一段,全年都可以通行50吨的船只,周地船行之苦自会得以改善。”

  这下子朱樉来了兴趣,洛邑的交通问题日渐凸显,现在不仅有了早晚高峰,水运更是经常堵起长龙,还不是因为可供通行的航道太窄,一些河段甚至还属于单行道。

  察言观色,郑果却卖起了关子:“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不只伊洛,天下大多数河流都是南深北浅,泥沙也多积于北岸。”

  竟然想考老师来了,这可是自己高中地理学过的内容。

  朱樉瞄了一眼郑果,故作不知:“这倒没注意,是何原因又有何用处呢?”

  郑果不知是计,一想到终于有老师也不知道的东西,不由一脸兴奋:“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大地在转动,而且有一定的倾斜,这才造成北寒南暖。

  河流也要受此影响,总是右岸更容易遭到冲刷,自会更深一点。”

  这可就大出朱樉意外了,居然非常接近标准答案,可自己从没告诉过他这些,也没见他问过,这小子是怎么知道呢?.

第1270章 立足于现实

  看到朱樉面露疑惑,郑果立即振振有辞:“我从苌师祖那里偶然看到老师在新郑所说的内容,觉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然后再瞎想了几天,总算是想明白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

  好吧,瞎想,能不能低调一点,谦虚一点?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能不能别这么快?

  “找到规律,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了。”郑果似乎有些迫不及待了,找来纸笔就在朱樉面前比划起来:“只要我们这样设计堤岸,就可以利用水流之力加深河床。

  不仅可以让航道更宽更深,还可以将无用的滩涂自己成为肥沃的良田。”

  朱樉终于为之动容。

  与后世两岸修上混凝土大堤不同,郑果的堤岸系统更加复杂,也具备着更多让他感觉不可思议的功能。自动清淤、自动排沙、防洪防涝、造田护岸……

  本来朱樉此次带郑果出来是想趁机“教育教育”他的,因为他那份方案实在是太过份了,完全符合他一贯想搞天下第一工程的雄心壮志。

  别的不说,仅用工量一项,第一期工程就需要七千多万工次,全部峻工达到八亿多。

  这不是胡闹么,周里哪里拿得这样的人力来搞水利工程,其他事不要人干了吗?

  他对郑果相当看好,不忍其走上“邪路”,却没想到反而被打动了。真要能实现,那无疑将是一项创举!

  只不过再伟大的创举,都必须立足于现实,朱樉很快冷静下来,开始询问其“五条细则”来。

  郑果却是成竹在胸,对于可行性、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困难、成本投入及产出回报、后期种种措施都有着相当成熟的考虑。

  要把整个伊洛水系“管”起来,朱樉对于郑果这种“好大喜功”的固执有些无语,迎着他期待的目光道:“你觉得以周地现在的情况,具有可行性吗?”

  “有!”郑果信心十足地道:“等伊昆、洛新高速建成之后,周地暂时就没有什么大的建设了。

  正好可以实施这项工程。再说了,人手不足,我们不是能向各国雇佣民工么,还顺带帮他们培养一批筑士出来,一举两得。”

  “谁说没有大的建设了?”居然把整个周地的人力物力连国际力量都算进来了,朱樉却不敢轻易答应下来:“三五年内你就别想了。

  不过你这个全流域治理理念倒是很不错,我可以先让你搞搞试验,把那些想法好好检验一下。”

  搞试验那肯定就是小规模甚至微型的了,郑果显然相当不乐意:“我用模型试验过了,没问题的,老师你怎么就是不支持我呢?”

  那也得支持得起不是。

  朱樉瞪了郑果一眼,不让他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三年,每年五千万预算,其他我就不管了,你自己找各部协调。若是效果真的如预期,到时我一定如你所愿。”

  郑果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总是小打小闹,多没劲。要要要,试验就试验吧,科学精神,对吧。”

  看着郑果冲进船舱开始埋头完善自己的计划,朱樉不禁莞尔:还看不起小的,等着吧,以后长江、黄河都让你去治理,够大了吧!

  人生的旅程中,个人的努力当然非常重要,可“机遇”有时甚至决定着最终的成败。而机遇中相当重要的一项,那便是遇对了人,或者说“贵人”。

  不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人脉资源,还能随随便便就拿出五千万让学生去做试验,这样的老师放眼天下恐怕也只有朱樉一个了。

  郑果虽然很直,也不是不知好歹之人,嘴上说着嫌弃,心里却已经乐开了花。

  还没到加冠之龄,还出身贫寒,他的起点已经远远高过很多人了,谁敢说他未来就不能实现理想,得到建设一项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的机会呢?

  相比之下,其他人就远没有郑果这么幸运。

  放手让郑果去试验其全流域治理理念后,朱樉转过身来开始解决另一个在洛邑日渐尖锐的矛盾:新近崛起的名实学派。

  公孙隆在底层士子中竟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这是朱樉始料未及的。

  短短数月之间,公孙隆名下已经拥有了近千弟子,靠着这些“苦力”,不仅大大充实了他编纂字典、词典和音训的队伍,还成立了新的学派:名实学派。

  数量增长得倒是很快,可要是论起质量来,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包括其学派创始人公孙隆,也因也两大克星俱在洛邑而显得黯淡无光。

  所以从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看,名实学派拍马都赶不上道家、墨家、孔门、杨竹学派和农家,连医家也因四大草莽齐聚,四方游医闻风来投而实力大涨。

  对于这么一个“小”学派,各主流学派开始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成一回事。

  朱樉倒是乐见其成,尽力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加以扶持照顾,毕竟其所从事的,也属于文明的基石所在,重要性并不逊于其他方面。

  事情的转变正是由于梦孜的洛邑之行而起。

  追根溯源,将天下几乎所有学术流派拉下水的第一次学术世界大战,其导火索正是梦孜在书城论坛的那篇回帖。

  而对孟门发起第一轮围攻的,正是以名实学派弟子为主的底层士子们。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相比于其他各大家自恃身份、爱惜羽毛,名实学派完全没有“历史包袱”,又充分继承了公孙隆的诡辩精神,自然而然就成为书城论坛的主要活跃人群。

  虽然论战到了中期,随着各家子级人物的参战,基本就没有名实学派什么事了。

  可由于其远高于其他学派的活跃度,以及灵活多变的群狼战术和极具“观赏性”的论辩之术,顿时在底层士子中疯狂吸粉,以至于一些远在齐燕的士子也慕名来投。

  论战一结束,孟门赴魏,各家各派该干嘛继续干嘛,名实学派却水涨船高,成为收获最大的赢家!

  这下子大家就不干了.

第1271章 处理的建议

  当初为了把洛邑的各家各派拧成一股绳,消除派别之争,达到“同为周人,俱为一体”的理想状态。

  杨竹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总算让墨家、农家不再自行其矩,开始真正融入到周地。

  包括其后的孔门在内,各家各派虽然在争抢人才方面仍然非常激烈,但新吸纳的人员都不再被视为各派弟子,随后更被统一纳入到新的吏员管理条例的管辖之下。

  也就是说,入驻周地之后,农家、墨家、孔门等学派几乎都在“吃老本”,不仅没有趁机扩大阵容,反而在刻意淡化各自的学派烙印,力求“泯然于周”。

  可公孙隆的名实学派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强化学派理念,大搞“山头主义”,这就让其他学派无法坐视不理了。

  名实学派不能享受特权!

  监察组织会接连收到多个实名举报和投诉,陈忠随即展开了调查。

  事情明摆在那里,根本没有什么好调查的,所以很快调查结果便送到了朱樉桌上,却没有如何进行处理的建议。

  这倒不是陈忠推脱责任或顾忌“幕后主使”朱樉,而是没办法处理,因为公孙隆违反的是“潜规则”,并不在周地目前颁行的任何条例管辖范围。

  在此之前,杨竹对各学派晓以大义,弱化各自学派印迹是诸子在被说服之后的自觉自发行为,而非硬性规定。

  大家都觉得应该这样,而且也这样做了,可谁想到被公孙隆给钻了空子。

  虽然不违“法”,可不处理也是不行的,否则各家有样学样,那杨竹当初苦心经营的同为周人的局面,势必就会荡然无存。

  对此,朱樉很是头疼。允许不同的理念存在,让百家齐鸣,争而不斗,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力前行,这是朱樉极力想要达成的目标。

  名实学派的出现和壮大,既不能强硬阻止,又不能加以放纵,实在是左右为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大量走访之后,他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些加入名实学派的外来士子们,大多数并不是因仰慕公孙隆而来,实在是缺乏“归宿感”而至。

  底层士子的处境其实很窘迫,既没有良好的出身,个人资质方面也鲜有拔尖者,他们主要的出路便是攀附贵族成为门客,又或拜入名师门下以求进阶的机会。

  可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即使找到依靠,也只能徘徊在底层蹉跎岁月,最终能够不沦落为需要承担沉重赋役的农夫便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公孙隆“敞开大门”,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毕竟也是个子嘛,在周地也勉强算得上“中层”,出现从者众的局面就毫不奇怪了。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找到病根所在。思前想后,朱樉决定给天下士子们安个“家”,让他们不必再“附私”,而是“从公”。

  虽然穿越之前连高考都没能考完,可他对后世的大学还是有着一定的了解,一所综合性大学里面,拥有各种学科分类的院,院之下还有门类划分的系,系以下再设更细小的专业。

  这其实也是另一个版本的“百家”,虽然各院系之间也存在着鄙视链,但总的来说只是为满足各自的优越感,完全不会有你死我活的争斗出现。

  洛邑目前的大学仅有职业技术学院和师范大学两所,且都是针对周地紧缺的人才而设立,甚至还不完全向“外国人”开放。

  游学士子们除了自学外,能够得到的唯一教育机会便是实习岗位的岗前培训。

  无处可去,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追逐热点,沉迷“灌水”来发泄自己旺盛的精力,借此来刷一刷存在感,最终酝酿出了名实学派这么一个骤然而起的“大怪兽”。

  开放大学便由此应运而生。

  生源非常充足,目前在洛邑游学的各国士子已经接近一万人,这其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进入到周地各部门担任实习生,其他则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

  更不要说秦、韩、楚三国的“公派留学生”也有两万多人,虽然大多都是前来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可同样拥有大把空闲时间。

  师资力量也不缺,洛邑的诸子名家此时已经超过稷下学宫,虽然多为“非主流”,但无不是具备真材实学之人.

  开门授学的资格毋庸置疑,能够让他们有个地方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拒绝。

  场地问题也很好解决。书刻出任洛邑令后,立即启动了新一轮的大修大建,其主要的内容便是各种大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其中便包括义务教育体系中的大学,现成可用的场地便有两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