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281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朱樉当然也明白许星的顾虑,自己确实也无法给农家什么承诺,只要他们愿意留下来帮助自己就已经知足了。敲定好留守工匠后,他便全力组织搬家行动。

  经过这一年,村民们所拥有的物资有了极大的丰富,各家各户都分到了不少生活器具,搬家也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情

  为此,朱樉专门让泰杉的木器坊全力赶制马车。

  **之行让朱樉对现有马车极不满意,不仅速度和稳定性差,一趟下来颠得人骨架都要散了,也不适合装载大量的物资。

  有缺点就得改,更何况是马上要投入使用的东西,虽然他了解到的交通工具和现在相差实在太大,不过有他的思维能力和高式子、泰杉的动手能力,新式的马车很快便定型了。

  阴差阳错之下,四轮马车就这样登场了——在朱樉的认知中,车子不就应该是四个轮子的吗?

  这其实也并不是朱樉的“新发明”。

  四轮马车甚至六轮马车都在华夏文明中出现过,这都是有考古实物为证的。

  只是由于转向不便和道路情况的恶劣,使得它们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远不及两轮马车,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只有欧洲才有四轮马车。

  有了朱樉这个“作弊器”的存在,原本使四轮马车惨遭淘汰的那些似乎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自然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甚至由于他加入了不少捣鼓机械模型的力学概念,这种四轮马车在各方面的性能显得更加忧异。

  由于材料的限制,朱樉对自己设计出来的四轮马车并不怎么满意,可时间容不得拖延,只要用来给村民们搬家却也足够了,其他的只有以后慢慢解决了。

  为了解决从村子到大路那边数里长的小路马车无法驶入问题,朱樉又“顺便”让泰杉造出了独轮车。

  这种便于操作的独轮车在经过水泥硬化的缓坡道路上跑得飞快,令高式子也赞叹不已。

  在水力作坊的高效运转下,定型后的新式马车和独轮车一辆接着一辆开始投入,整个搬迁的进程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各家舍不得丢弃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大量的粮食更需要极大的运力。

  若不是朱樉竭力劝阻,很多村民甚至想把堆肥的秸秆也要搬走,以之用在新的土地上。

  在这一次的大丰收冲击下,众人对耕种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肥料的作用更深入人心。

  单单要运走户均上万斤的粮食便需要一辆马车来回五六次,再加上各种零碎的物品,要完成一户人家的搬迁差不多就需要十个车次。

  全部耕马几乎都投入到这场搬迁行动也足足耗费了四天时间,穿流不息的车队震惊了无数闻讯欲来看个究竟的人。

  初时听到自己族老、村正、闾正回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大多数人是难以置信的,即使没有添油加醋,也大大超过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

  亩产上百斤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稀奇,因为周王室就是按比这个还高一点的标准来征收粮赋的,一些临水覆盖淤泥的土地上偶尔也确实有这样的产量。

  但匠吏村是什么情况谁不知道,大多分到的是下等土地,只有极少数能分到一点中等土地,要说他们那些土地也能达到这个产量,而且是普遍达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可随着村民们的搬迁,那一辆辆装满器物、工具和粮食的马车让他们不得不接受原来周人也可以丰衣足食的现实。

  在这个示范效应下,心存观望的匠吏世家立即动了起来。

  他们原本就是住在城里的,只是迫于生计才迁到荒郊野外,能够全家回到自己的祖宅,还能耕种城外的良田沃土,税收还如此之低.

第585章 极度繁忙之中

  只要产量能达到朱樉村子的一半,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哪有不乐意的呢?国人们也因各种传言而兴奋起来,主动帮着搬运东西、修补房舍。

  平静的洛邑城日渐热闹喧嚣,第二套基础数据也收集完善,做为周地的“中央处理器”,朱樉陷入了极度繁忙之中。

  本村的搬迁结束后,先是调派马车协助其他各村搬迁。

  不过那点马车完全不够用,而且那些村子不像朱樉的村子那样拥有水泥硬化的道路来连接大路,有些大路也坑坑洼洼,不仅效率极差,车辆的维修频率也开始增加。

  幸好这些村子大多极为贫困,各家所需搬运的东西并不多,在马槽的抱怨声中,还是很快就完成了。

  除了匠吏村,朱樉也没有忘记之前在偃师遇见的那些仍有周人风骨的农夫,专门调出部分运力协助他们回归洛邑。

  并亲自在城中查看那些随刘、单二卿离国而去的贵族宅院,对尚可居住的进行简单的修缮,专门用来安置仍然散居偃师、伊阙等“大城”的周人。

  这些周人大多是刘、单二氏的领民或具有国人身份的自耕农,仍然心向周室不愿离国,一听到新任执政要让他们迁入王城,无不认为这是一种奖赏而欢欣鼓舞。

  随着这一部分周人的回归,让朱樉的人力资源表上意外地增加了近千户,整个周地的人口数量也达到四万人。

  这可是四万张嗷嗷待哺的口啊,为了确保冬小麦能及时播种下去,他更不敢有丝毫懈怠。

  紧随而来的分组建社让朱樉绞尽脑汁。

  由于各村户数不同,各户情况又各不相同。

  并不是简单组合起来便可以的,特别是这七千户人里有近半是没有壮年男子作为家庭主要劳力的,极少部分甚至只剩一老几小或主要劳力长期染病难行的。

  这些家庭缺乏生存的能力,就算不让他们承担任何赋税徭役,维持生计也是很困难的,更别想过上什么富足的生活了。

  若没有朱樉的出现,这些人大概率会悄无声息的湮灭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甚至留不下丝毫痕迹。

  朱樉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摆在眼前的现实让朱樉更加坚定了推广互助会社的决心,只有用这种形式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有生的希望。

  为了保证每个互助会社有足够的劳动力,朱樉以两百户为一社,尽量保证其中一百户拥有壮劳力,初步组建三十五个互助会社。

  为了让会社尽快步入正轨,朱樉只好将自己原本的互助会社完全打散,每社分别派驻两名农家弟子和三名熟悉会社事务的老社员。

  再以原有的族老、闾正为骨干组成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老社员们虽然不舍,但一想到可以成为管理者带领大家改善生活,大多数人还是很乐意地上任了。

  纸上谈兵式的建社完毕之后,各社管理小组在朱樉的要求下便开始接收人手并逐户走访,以便清楚自己社里的真实情况。为了亲自了解第一手的资料,朱樉也加入了其中。

  当然,他是不可能将这七千户一一访尽的,他的目的极有针对性,那便是之前报上来的“特长户”。

  三十五个互助会社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要完成他工农并举的理念,下一步必然要让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摆脱繁重的农业劳动,全心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来。

  唯有如此,周地才能真正繁荣富庶起来,农业只是基本保障,(手)工业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技艺精湛的工匠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这才与朱樉的理念相符。

  为了实际了解目前近千户只停留在纸上记录的工匠,朱樉几乎一直都在外面跑,随身带着母亲烙的粟饼、蒸的米糕,饿了就啃上两口。

  实在坚持不住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儿,从天刚亮便出门,直到满城寂静时才返回家中。

  一时间,朱樉几乎产生了错觉,好像自己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只不过起早贪黑并不是因为上学,而是为了这全城四万人的生计。

  在他这个示范效应下,各社的新社正和管理小组也逼得陷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执政都这样了,谁还敢闲着。

  这些社正大多是原本互助会社的成员,对于朱樉这样把时间排得密密实实的工作方式并不陌生。

  再加上人人都想干出个样来,不辜负朱樉的期望,无不比拼着完成朱樉所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日以继夜的忙碌下,很快,朱樉的第三套人力资源表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现在他终于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可用之人,老迈的、弱幼的、有力的、有技的……所有人都被朱樉分类统计纳入表中。

  更加完善的资料使得朱樉的执政团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泰杉的木匠协会之下有了农器、制车、造船、家具、伐木等部门;高式子的石匠协会有了采矿、冶炼、锻铸、水泥、制陶、农器、修建等部门。

  农业协会则增设种子精选、育种、田间管理、储存运输等部门;其他各部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或者了一定的补充。

当然,这些目前大多也只停留在纸面,虽然经过朱樉和各会长的物色都有了相应的人选,可这一切都要让位于当前最为急迫的大事:秋播。

  沉寂已久的洛邑城渐渐活了过来,本已消逝的生机开始一点一滴地重新注入。

  白露

  最后一丝暑气散去,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洛邑城的火热才刚刚开始。

  天刚蒙蒙亮,一股股的人潮开始涌出洛邑,他们有的手持割刀,有的身背背篓,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拿着锄铲,随着一面面红色的小旗插下,人群开始迅速分流。

  割草的、运输的、建渠的、挖筑堆肥场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上万人同时投入劳动竟丝毫不乱。

  为了方便大家就近出入,原本就坍塌破败的城墙被开出了数十个缺口成为临时通道。朱樉与陈鑫、陈相骑着马刚到一个口子时便被拦住了.

第586章 居无所宜

  拦路的是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为首的正是当初带头拦住于芫马车的那名偃师老者。

  朱樉派人把偃师民众迁入洛邑后,还专程上门拜访过他,见状立即下马问道:“柳伯,您老有什么事吗?”

  老人出生的时候正好家里种下了四棵柳树,便被取名四柳,现在已经年过六旬,在普通平民里已经算是高寿之人了。

  柳伯恭恭敬敬地向朱樉行礼,语气却有些激动:“老农刚才听人说冢宰分给各社的地原本是天子领地,不知是否属实?”

  见朱樉点头肯定,声音立即提高了不少:“天子领地怎能分给我等耕种,前番社正曾言此季所获将全部分给社员,不缴一粒为税,此举岂非是侵占天子天私产!”

  朱樉这才明白柳伯拦路之意,心里不由有些感慨,吃都快吃不饱了,还有心思维护天子的权益。不过这样的人他不仅不会瞧不起,反而心生敬意:这样的人现在实在是太少了。

  当下也不敢随意搪塞,认真答道:“周地之困顿不堪想必您也有切身体会,那,何以至此呢?”

  不等柳伯回答,朱樉愤声道:“民穷,民困,温饱难继,病无所医,老无所养,居无所宜。国家、家国,一国到底是由万家而成,家已如此,国又何堪?”

  “那也不能这样做啊?”柳伯的激动稍减,言辞也不再那么肯定。

  朱樉将目光投向城外,喟然长叹:“晚辈由小吏而任执政,实在诚惶诚恐,故先立四政:吃饱,穿暖、住好、行畅。

  难道我们要因为这些平坦肥沃的土地是天子私产就任由其荒芜而让国民吃糠噎菜,辛劳一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吗?

  况且柳伯你也说错了,天子无私,哪来私产。所以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晚辈执政,天下为公,且从这田地开始。”

  “天下为公。”柳伯显然也是有点家学的,自然知道这四个字的含义。

  “不错。”朱樉郑重点头,低吟起当日方一志所述之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些日子虽然忙得昏天黑地,可朱樉脑子里却一直清醒无比,一点一滴的完善着达成这个“项目”的各种计划。

  最初的时候,他不是没有想过直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可越是了解周地的实际情况,他便越打消了这种念头,不论是齐魏还是秦韩的模式,都不适合周地。

  综合比较各国变法优劣并借鉴他所了解的后世一些做法之后,他又一次选中了最为熟悉的新中国运行模式,结合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动之后,实施了比于芫、洪辰仇更进一步的“公有制和国有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何其相似。

  要想在百废待新的条件下增强自己,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能把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慢慢用血和汗完成最初始的积累。

  虽然一些举措在后世也曾引起争议,可其带来的效果却是举世瞩目的。

  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朱樉当然不可能照搬新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一套,可这一年以来的穿越经历,却也让他有着大量的收获。

  以新中国为蓝本,结合当前的综合情况,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执政体系: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创造税”为财富的新周国。

  纲举目张,还是有道理的。

  一确定好自己的模式,朱樉的思路立即开阔起来。

  老聃曾问他最擅长的是什么,他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相比之下,一身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反而是其次的。

  他最为突出的,还是在那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大发展、大分工社会里所养成的一些原本极为平常常识:系统化、专业化、分工化、集约化。

  以此为基础,他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四化”执政体系。

  当然,要彻底达到这“四化”还需要漫长的努力,所以他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更细的专业分工,逐步完善整个国家产业系统。

  而要完成第一步的目标,原本分散而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型社会显然不合适了,极致的城市化成为绕不开的选项。

  朱樉所设想的公有化与魏齐韩秦的国君有化迥然不同。

  周室的极度衰落让他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废除公室特权只是他全面公有化的第一步,他没有独揽大权后取而代之的兴趣。

  同样也没有削弱王权避免其干政的心理负担,一个不受君主个人优劣、喜好影响的专业化执政团队长期稳定地执掌国政才是他下一步的目标。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只能停留在他的远景蓝图上,甚至还不能与任何人交流。

  目前他仍然要遵守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不管是不是走形式,每一个决策都得向天子禀明,获得准许后才可放手施为。

  周室的权力基础已经极为薄弱,但他的执政基础却是完完全全建立其上的。

  对于姬研他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这个烂摊子并非由他造成,目前二人的相处也极为融洽,种种令方一志胆战心惊的措施无一不被他欣然准许。

  把天子私田分给各社,天子所需的供养则完完全全交由国府承担。

  把王宫内那个庞大无比的匠吏结构打破之后,匠吏世家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自然也就收回来了,只待这一季冬小麦收获之后。

  国府便会对各互助会社征税,以原有的三三三制为基础,改为三三三一制,即三成为人均分配,三成按劳分配,三成会社公产,一成上缴国府。

  这其实也是周朝最初的十税一制的变通,不再以固定数字来征税,而是完全以民众收成为依据。这就打破了之前周王室那种以上田丰年为标准的征税制,民众的负担自然大为减轻。

  以之前互助会社的收成来看,即使只征收一成,国府的收入也是极为可观的,要维持机构运转和供养周王室并不困难。

  只要他能熬过这一年,眼前的这些困难都将荡然无存.

第587章 标准制定的问题

  其实在历史上,为了休养生息,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都出现过,也确实为国力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实这种看似较低的税收,仍然存在着标准制定的问题。

  以古代的官民比例,想要对一家一户按实际收成进行征收,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但朱樉实行的互助会社制,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收成先归公,再统一分配。国府面对的不是单个家庭,而是一个个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