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31章

作者:寡欢太叔

一个是朱元璋的儿子,一个是朱允熥的人。无论这两人,哪个出了事,李景隆也吃罪不起。

想到这儿,李景隆咬咬牙,“儿郎们,擂鼓,准备打仗了!”

突然之间,震天的鼓声。

兀良哈果然被吸引,为首的平章,眯起眼睛,看向声音传出的方向。

“他们,可比我想的,要快的多。人数,也比我想的,要少的多。”

身后,山谷谷顶的积雪,纷纷砸落。有的生在半山腰间的树枝,也被生生的压断。

李景隆不由得咂咂嘴,“这狗日的,多亏老子跑得快。要不然,岂不是要被这雪给埋了。怪不得,老子觉得阴森无比呢。”

劫后余生之后,李景隆心口的畏惧,慢慢淡去。

“儿郎们,吴王说了,咱们凭人头拿钱。我早上带你们出去,现在是咱们一战立功雪耻的时候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他是我爹,你们的祖宗

第318章 他是我爹,你们的祖宗

“怎么打?”

“先打!”

副将不由愣住,忽然的也开始明白。当得知李景隆要独自带兵时,为何燕王朱棣会如此的不愿意。

事已至此,也没有了回转的余地。

“曹国公,后头的路堵死了,咱们得想着法儿冲出去。下官刚刚瞧了一眼,那兀良哈的人,估摸着不比咱们多上许多。他们还得分成三路,咱们只打他们其中一路便可。”

李景隆脑子里过了一遍,再想一想自己老爹教给他的打仗的本事。

“成,就这么打。好好打,打赢了,我在吴王那儿,保举你封个爵位。”

副将脸上一喜,“曹国公,您瞧好吧。下官旁的本事没有,可论起砍鞑子,大明朝还没砍的过下官的呢。”

说完,副将拍马带人过去。

李景隆看的真切,不禁好奇问道,“这人叫什么名字。原先是哪部的,今年多大了。看着,年岁是不大。可这股子冲劲儿,我倒是喜欢的很。”

“曹国公,他叫朱能,其父是燕王护卫。估摸着年岁,也才不到二十呢。”

“朱能...”李景隆嘴上重复一句,不由得眯起眼睛,内含深意,嘴角微微勾起,“还不到二十啊,燕王身边,人才可是不少。先前那个张玉算一个,这个朱能,也是个英雄。”

左右不能回答, 他们听懂了李景隆说的是什么意思。

再是朱能,率北平军,分左右冲袭兀良哈。久居北平,朱能打的最多的,就是兀良哈。至于鞑靼、瓦剌两部,几乎不与北平相交。

对于兀良哈的习性,朱能烂熟于心。

趁着兀良哈还在观望,朱能的先头已经到了眼前。

兀良哈将领吃了一惊,连忙的召集手下人,可为时已晚。朱能坐下,是一匹蒙古快马。只眨眼的功夫,一把刀,就横在了蒙古将领的脖子前。

脖颈处一阵冰凉,继而是温热,瞬间就是人头落地。

在明初,如此冲锋陷阵的将领,并不在多数。常遇春算一个,曹震算一个。而徐达、冯胜等,更多的是运筹帷幄。

朱能的到来,完全打乱了兀良哈的部署。

他们还在调兵遣将,等待着对面的明军,同样的摆开阵势。却不曾想,朱能已经带人冲过来。

将领死了,兀良哈顿时乱作一团。

在山头上的平章,心中一紧,朝着朱能的方向看过去。

他曾跟在王保保身边多年,对手都是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蓝玉这样的绝世名将。这一次的对手,除了蓝玉,他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而这个朱能,显然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杀下去!”

耳边,响起了熟悉的草原长角的声音。目光所及处,乌泱泱一大片的鞑子,从山上冲杀下来。

白色的雪,灰色衣服的兀良哈。

李景隆屏住神,嘴里呼出一口淡淡的白气,脸上突然的笑道,“都只道老子带不得兵。今儿就让你们都瞧瞧,大明朝里头,还有一个他娘的叫李文忠的。他是我爹,鞑子的祖宗!”

第二百四十三章 宁夏

匆匆到了奉天殿门口,蓝玉被人拦着。伸头去看里面,朱标站在最前头,主持着殿试。

“今年状元、榜眼、探花,是太子来定的。”

蓝玉不禁惊喜道,“这个好,免得又有人,从中作假。瞧瞧现在的朝廷,到处都是这些读书的,凑在一块儿。咱们这些老粗,想插个话都难。”

那边,朱允熥沉着声,听王八荣与他说话。

一双眼睛,时不时的往奉天殿外头去瞟,“出兵的事,皇爷爷没给准了?你是道听途说,还是真切的听到的。”

王八荣赶紧说道,“奴婢有几个脑袋,敢拿着这事儿乱说。永昌侯说了,皇爷没准,征讨之事,可等今年秋收之后再议。”

朱允熥点点头,并不感到意外。

户部吃紧,这是年前,就上奏了的事情。恰好赶上过冬,又是逢春。全国的税粮,都还没收上来。这个时候,不贸然打仗,完全在情理之中。

“那蓝玉他到这儿来做什么。”

想通之后,朱允熥有些释然,反倒是好奇起了蓝玉为何在小廷议之后,再到这儿来。

朱允熥叹一口气,“罢了,孤出去吧,你留在这儿,小心伺候着。”

打仗非小事,光是朱允熥知道的,洪武二十三年时的北伐,就花了当年税粮的一半还多。以至于直到六年之后,朝廷才缓过劲来。

对朝廷来说,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是自己没记错,从今年起,脱古斯帖木儿就应该是到了捕鱼儿海一代。即便没到,差的也不远了。

这个元顺帝的儿子,虽然不受待见,但好歹出身正统。

因此,明争暗斗的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也不敢在脱古斯帖木儿面前,互相争斗。难道是,三部都想着把脱古斯帖木儿,接到自己身边。

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

若是一切不错,脱古斯帖木儿真的到了捕鱼儿海。

那蒙古这三部合兵一处时,齐齐的南下打草谷,宁夏将是最好的目标。

于大明而言,宁夏天险黄河,不足以成为天堑。蒙古人,很容易就能越过黄河。而于蒙古三部而言,宁夏环黄河一线,地方不大,却是土地肥沃,天然的牧场。

有了这里,他们将绝对的,虎视中原。

经两世,朱允熥都对朱棣,主动让出河套以争取兀良哈支持的做法,嗤之以鼻。虽然不曾预见,但朱允熥心中已是猜出,兀良哈或是其余蒙古两部鞑靼、瓦剌,贪得无厌。

“三爷...”蓝玉行一个礼,有些迟疑,“三爷,皇爷下旨,暂缓征讨。”

朱允熥虽然觉得可惜,却并不沮丧。

机会多的是,蒙古三部,都是要灭的。既然要灭,便也不在于这一次两次了。

“这事,我知道。既然皇爷爷没准,那就先放一放,不急于这一时半会,你照旨意而行便是了。怎么还特地的跑来我这儿。”

蓝玉几番的迟疑,“三爷...”

朱允熥见蓝玉吞吞吐吐的样子,不禁笑道,“说吧,你与我之间,还没什么不能说的。想到啥,就说啥。”

“三爷。”蓝玉又叫了一声,“此番皇爷下旨,各省严防死守。只是,臣心里头,总觉得不那么踏实。臣想着,若是您先前说的不错,脱古斯那个羔子在捕鱼儿海。那臣以为,这次鞑子犯边,宁夏可是首当其冲。”

宁夏,朱允熥不由得神情一凛,这完全与他想到一处去了。

自古以来,宁夏的河套,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一千多年的演化,宁夏也从易守难攻变成了易攻难守。只一道天堑黄河,是守不住宁夏的。

于兵法而言,宁夏的天险在东而不在北。

“接着说。”

蓝玉轻咳一下,“三爷,宁夏要遭重。臣与兀良哈、鞑靼两部,对付这么多年。凭臣所想,重兵必在宁夏。”

“如今,宁夏中卫,有兵三万两千人。只这点人,要守近千里。来回的奔途,即便赶上了,鞑子也是以逸待劳。因此,臣觉得,可发中旨,令宁夏中卫增兵。”

中旨,即皇帝不经过六部,直接发往地方的旨意,通常为八百里加急。

“几成把握?”朱允熥再问道。

蓝玉面露难色,最后摇摇头,“拿不准,但臣若是他们,只打宁夏。只要打下宁夏,大明西北,无险可守。”

朱允熥陷入了沉思,洪武朝时,宁夏之险,不足为惧。

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西安的秦王,可随时驰援宁夏。这个藩王,虽说在百姓中口碑不好。但打起仗来,可是丝毫的不怵。

而现在,在西安的秦王没了。

考验的,正是撤藩之后,大明朝对于西北、东北两边的防务如何。

这次安然无恙,那些反对撤藩的,也会闭嘴。而且,蒙古各部,也不敢再小觑中原。如果这次丢了宁夏,那朱允熥怕是要淹在口水里了。而且之后,蒙古各部,可肆无忌惮的南下。

“加兵去守?”刚说出口,朱允熥自己都摇了摇头。

且不说不仅不知道,鞑子会打哪儿。而且,轻易的加兵,势必会引起宁夏百姓的恐慌,最后适得其反。

蓝玉小心的说着,“殿下,宁夏可不能丢,一座城也不能丢。宁夏乃西北门户,且如今西北除去宁夏,无重兵把守。一旦没了宁夏,鞑子长驱直入...”

朱允熥倒吸一口凉气,如今大明防务主要集中在西南与东北。

整个西北,也只不到八万人。d

当初跟着秦王的重兵,也尽皆投入到了高丽。现在着急忙慌的抽兵,怕是也来不及了。

“若是真丢了宁夏,我的那些叔叔们,可不就是看乐子的。到那时候,保不准还得恢复藩王。不然,西北防务,还真是没人能顶的上去。”

蓝玉试着提了一嘴,“三爷,不如咱们,围魏救赵。宁夏放给他们,臣去抄了他们的老家。”

说到这儿,蓝玉忽然就笑了,“三爷,您送与臣的这份功劳,臣怎么着也得握在手上。霍去病能为刘汉征胡荡掳,臣也能为大明封狼居胥。”

“活捉了脱古斯,灭了帖木儿。让皇爷、太子与您,坐稳了江山。”

第二百四十四章 灵州河口

宁夏,灵州河口。

这里,是连接陕西与甘肃的必经之路。除去这里,要么往南千里,从洮州进甘肃。要么往北八百里,绕开黄河,直至凉州卫。

宫中传旨太监,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终于是看到了灵州河口。

“走快些。”

太监催促道,胯下的马,在这戈壁荒漠之中,不吃不喝已经是整整三天。马儿精疲力竭,却还是驮着太监,往灵州河口去。

风沙之中,灵州小城,墙体开裂。时不时的,还有砖头碎屑,洒在地上。

与中原其余各省不同,宁夏治民在宁夏中卫。而治军,却是在灵州河口不远的宁夏卫。打这儿再往北几百里,便是鞑靼的地盘。

“烦请通报王将军,京城旨意到了。”

太监在城楼下大喊一句,很快城门打开。灵州河口守将王升,带着城中六名武官,跪迎天使。

“王升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灵州于北境之上,西接黄河,毗邻鞑靼。城虽小但地险,左右百姓万人。今有兀良哈、女真、鞑靼三部,意欲南下劫掠。沿边各州,当谨防蒙贼,坚守待出,以保百姓民安。”

说完,太监将旨意递给王升,“王将军,旨意送到了,您照旨而行就是了。杂家还有公务在身,先行告退了。”

王升,原徐达部下。因擅长冲阵,屡立战功,得封千户。十五年时,随军北伐,再立新功。回京述职时,被封为靖边伯。

“将军,咱们布防吧。”副将张槐听了旨意,连忙劝道。

立于城楼上,王升凝重的环看四处的土屋。这些,全是百姓。零星散落,绵延百里。若是蒙古人真的来了,他们也来不及撤回城内。

王升摇头,“罢了,旨意收好。传下令去,各门戒严,宵禁时不得进出。”

张槐微微皱眉,“将军,鞑子就要来了。咱们守军不多,也止千人。现在不把百姓,都撤到城里来。万一鞑子兵至,可如何是好。”

灵州河口,城中百姓不足千人,而城外多达三千。他们多以放牧、打鱼为生。

“我说了,一切照常。最多的,就是宵禁之后,不得进出。”王升咬住牙,似是下了不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