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荀攸知道,这是刘备最大程度的信任和让步了,如果他还不能解决这个事情,他自己都可以辞职,主动流放去辽东或者岭南了。
于是荀攸很快行动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荀彧依旧在想方设法劝说那几个死硬派的时候,他主动联系了自己印象中态度比较柔和、开明的少数族人。
见到人,他开门见山,把话摆在台面上说。
“陛下的态度就是这样,各大家族的态度也已经明了,陛下需要的是一个听命令的家族,而不是一个处处反对他的家族,荀氏已经触犯了太多禁忌,这是最后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若非荀氏及早支持陛下,对陛下有过很大的帮助,陛下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荀氏网开一面,那么多次机会,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我希望你可以认真的思考现在的局面。”
“曹氏,夏侯氏,甄氏,他们哪一个没有比荀氏更多的土地财产?不还是达成了陛下的要求吗?他们目光长远,不在意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我颍川荀氏竟然要因为蝇头小利而失去一切吗?”
“陛下和过去的历代先帝都不同,千万不要拿过去的事情和现在做比较,您必须要明白的是,过去的皇帝陛下指挥不动三十万军队,而现在的皇帝陛下一声令下,三十万军队能够为他毁灭一切。”
“局势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已经回不来了,这是最后的机会,你千万不要错过。”
三天的时间里,荀攸瞒着荀彧,秘密约见了自己觉得靠谱的族人,向他们传达了自己的意愿,在最后通牒的压力之下,十二个族人选择了向荀攸“投诚”。
他们决定加入荀攸新组建的“河南荀氏”,跟随荀攸进入下一个时代,哪怕会为此付出足够多的赋税,那也无所谓。
只要能活下来,活得好好的。
而其他的劝说则没有结果,更多的荀攸连碰都没有碰的那些分支,自然也没有什么结果。
荀攸没什么财富,拿不出多少钱来弥补大家的损失,他需要的是绝对好说话的理智的一群人。
不好说话的那群人,他根本也没有想过能怎么样。
荀彧用那么多好处诱惑都不为所动的人,他知道自己也是绝对没办法的。
那就如同刘备所说的那样,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反正荀氏还在,少一些人,剩下来的人也不会为此就不姓荀了。
只要荀氏血脉流传下去,也就算是对的起先人了。
三日以后,荀攸完成了自己的既定计划,列出一张名单交给了刘备,向刘备做了报备,刘备得知以后,对荀攸的表现感到高兴。
“公达,你做得很好,如果更早一些由你来掌控荀氏,我想荀氏也不会走到今天。”
刘备感慨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荀氏可以保留下来了,荀氏的先人一定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感到欣慰的。”
荀攸叹了口气,心里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
其后数日,荀彧又拜见刘备,将自己的“成果”告知刘备,说他又劝服了一名族人愿意配合刘备,只要再多一点的时间,他一定可以劝服整个荀氏。
刘备再次抚慰了荀彧,重申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荀彧想要继续,那就继续吧。
已经无所谓了,颍川荀氏注定已经没有未来了,未来,属于河南荀氏。
他这句话没说出来,当着荀彧的面说出来,实在也是有点伤人,刘备毕竟不是什么魔鬼。
随后,刘备便不再管这件事情,而是开始布局整个度田行动。
在他的准备之中,度田要按照先江北后江南的顺序,因为他在江北地区的统治根基更加坚实,而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根基则没有那么稳固。
且北方已经没有号令之外的军事集团还存在了,没有成建制的武装力量可以抗衡刘备的度田令,个别且分散的抵抗根本没什么效果。
而南方则不同,益州江南部分有大量外族,荆州南部也是一样,扬州地区也是一样,山越横行,相反,良民却非常少。
在这些地方同步推动度田令的话,恐怕给关羽和刘晟带来的压力会非常大,也没什么必要。
所以遵循一个先北后南的原则,刘备准备对江北地区率先展开度田。
而在具体操作手法上,也不搞一刀切,在农业税方面,缴税是大家一起缴纳,但是不同土地额度会有不同等级的税收。
按照家庭为生产单位,一个家庭如果只拥有五百亩以下的土地,税收就非常低微。
五百亩到一千亩算一个档次,这一档次的税收也不算高。
一千到三千算一个档次,这个档次税收就要提上来一点了。
三千到五千算一个档次。
五千到一万算一个档次。
一万亩土地以上,一万到三万算一个档次,三万到五万算一个档次,五万亩以上的土地收成,那就按照顶格税收来搞,收你四成五,一点都不过分。
其他方面的税收暂且不说,作为帝国税收基本盘的农业税方面,刘备这一手主要也是想要尽可能地维护自耕农的利益,降低他们的税收,使他们尽可能地拥有储蓄,拥有抵御各类灾害的能力。
而将更多的税收分摊给高收入者,从他们手上收农税,用以补贴国用,调整税收分配,一定意义上起到一个均贫富的效果。
在全面度田的基础之上,遵照这样的税收规则来制定新的税法,缴纳新一轮的税收,扭转税收的底层逻辑,这是刘备觉得自己可以花上几十年去完成的事情。
未来的几十年,他会把一部分精力持续且长久的投入这个领域,只要能够成功推行下去,他就觉得自己做皇帝算是很有成绩的了。
甭管这个政策能不能成,成了又能维持多久,只要继续做下去,总能起到效果。
相对应的,刘备也开始对户部的税收部门做一些要求,让他们针对这八个档次的基本农业税收群体,设置八个不同的征税小组,对全国缴税群体进行划分。
这些都是长久而持续的工作,做好了,于国有大用。
虽然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上来看,规划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但是有和没有这两件事情本就是质的区别。
国家层面利用税收制度执行财富再分配且偏向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这个政策能真正出现,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
而且这个税收层级制度其实对规模很大的豪族也有一定的分化效果。
大家族又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是有贫有富的,有富的流油的,也有穷得叮当响的。
就好比当年刘备的家族,刘勃就很富有,家财万贯,而刘备他们家就穷的织席贩履荡气回肠,两家甚至还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不同税收层级针对的人群不同,也会在一个家族内部给划分出不同的群体来,使得他们彼此的利益难以达成一致,使得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出现严重冲突。
这有利于在经济层面上对豪族、大族进行分化瓦解。
有人土地不多,税收少,甚至还能从这个新政策当中获得一些利益,便觉得没必要为了这点税收搭上性命,甚至还对此隐隐有些期待。
有人土地多,新政策摆明了是要割他们的肉,他们想要和朝廷玩命,却无法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对抗朝廷。
而对于官员来说,因为有了政治原因参杂入内,思考起来就更加复杂了,对于一个在刘备手底下成长起来的官员,就更是如此。
曹氏、夏侯氏和甄氏都自动做出了选择,荀氏也在之后由一个叛逆的族人帮助,做出了应该做出的选择。
有了如此的成功案例,刘备认为,在最终的选择中,他所会遇到的反抗力度不会很强,大部分可能是局部爆发叛乱,而总体叛乱的可能性不大,地方驻军足以应付。
确定了诸多《度田法令》的细则之后,刘备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稍微躺了一会儿。
他想着自己从中平六年开始就不断为度田作准备,以消灭政敌为手段,可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削减度田时会遇到的全面对抗的烈度。
最早的时候,宦官,今文学派,古文学派的保守派,还有老军人派系,以及各地的地主豪强们,这些势力团体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度田时可能发动庞大力量反抗刘备的。
度田涉及到核心利益,在刘备的权力不稳的时候,这个利益一旦被触碰,官僚们找不到足够强大的威慑和足够丰裕的替代品的时候,转入全面对抗也是可以想象到的事情。
如此一来,刘备将会和天下官僚为敌,能依靠的只有手中军队,他失败的概率会是难以想象的大。
而现在不同了,随着不断的以政治斗争打击政敌的手段,他已经大幅度削弱了可以反抗他的势力的强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被他掌控的教育系统也培养出了听命于他而非传统豪族的后备官员。
反抗势力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拿捏他的存在,而他却反过来掌握了反抗势力的命门——天下权柄。
度田必将胜利,度田一定胜利。
刘备已经有了如此这般的充分把握。
所以在年节结束之后的送别宴席上,刘备就对亲信部下们表示,度田即将全面展开,大汉天下将会面临一次较为严峻的考验,他们也会面临诸多叛乱,需要他们用坚决的军事手段予以应对。
“我从来不担心你们打不了胜仗,我也从来不担心那些虫豸会成为大汉的威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们就可以全面放松,什么也不管不顾了,不是这样的。
诸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要维持警惕之心,须知,再弱小的敌人也有绝地翻盘的可能,再强大的军队也有战败的可能,自古以来不是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例,我不希望你们成为战例中的一员。”
对于这一点,诸封疆大吏、统兵大将们纷纷表示他们已经明白,会牢记在心,绝对不会懈怠,如果因为懈怠而导致损失,他们愿意一力承担。
于是刘备放心的让他们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告诉他们,不需要多久,他的政令就会传达到他们的手上,届时,真正的考验就会开始。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刘备的担忧虽然不至于说是错的,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备没有充分了解将军们和封疆大吏们的心思。
准确的说,他们是兴奋多于担忧的。
第七百八十六章 “别人家的孩子”
不管是将军们,还是注定能分一杯羹的封疆大吏们,对于度田令将要颁发天下这件事情,他们颇有一种“闻战则喜”的感觉。
他们都清楚,随着大汉的逐步统一,随着天下局势的越发平稳,他们获取战功的可能性会不断下降,战争发生的可能也会不断下降。
而对于将军也好,对于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也好,失去了战争,他们获取功劳的最快途径也就不见了。
将军需要战功晋升,士兵需要战功获取赏赐,封疆大吏率领的行政官员们有些也能通过后勤获得功劳,从而获得晋升。
军功晋升是最快的晋升途径,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所能获得晋升的可能,要远远超过在地方上积累政绩获得晋升的可能。
随着刘备把晋升机制和对军队的保障搞得越来越完善,汉军闻战则喜的情况也越来越接近于秦军当年的状态。
但同时,随着国内战争的逐渐减少,不少军官和士兵其实情绪上是不怎么积极的。
因为缺少战争预警,除了江南军区和西蜀军区的军队还能维持饱满的情绪,很多地方的军队甚至对训练都有些懈怠,觉得他们找不到对手,训练的再艰苦也没有意义。
而这一次的度田行动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针。
战争还在继续,还有战争可打,天下并非全然的安全。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能持续,度田行动等于一次性释放了整个汉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不稳定因素,会使得他们集中爆发,但同时,一旦解决,也会让汉帝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稳定状态。
这是发展的良机,但是对于军队来说,则是很郁闷的事情。
所以江北度田结束之后,除了江南军区和西蜀军区,还有监督着辽东的东北军区之外,对其余三个军区的军队,刘备都要为他们考虑一下更好的去处。
继续安顿在中原无战事地区,对这些军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刘备考虑着,要不要给无战事地区的军队调遣到有战事地区去轮换作战。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东北那边可能会有战争,但是牵招正虎视眈眈。
西南那边也可能有战争,可刘晟和賨人也不是吃素的。
扬州方面就更别说了,关羽是一尊大神。
就算是可能出现战事的西北,也有战争狂人张飞存在。
他们可不是什么乐于和其他人分享战功的存在,除非……还有一些他们无法顾及到的突发状况发生,这样,才方便调遣其他军队去解决。
刘备正想着要不要等到时候发起对西域的全面进取,或者对益州南部的全面进取,以此满足军队的短期需求,结果刚想睡觉呢,就有人递来了枕头。
贞观元年二月初七,刘惠拜见刘备,将一个消息带给了刘备。
“日南郡南部有象林县,两年多以前,象林县功曹,也是当地人区连纠集数千土人作乱,杀死了官员,侵占了象林县,自号为王,情形十分恶劣,且日南郡穷困,军力不足,难以镇压。”
“两年前的事情?”
刘备得知消息,有些意外,疑惑道:“为什么两年前的事情我到现在才知道?区区几千土人作乱,交州为什么不予以解决?朱符是干什么吃的?他这个交州刺史还想不想做了?”
“听着挺简单的,但是咱们的人过去之后才发现情况并不太简单。”
刘惠缓缓道:“虽然日南郡设立也有几百年了,但是地处偏远,就算有通商之利,地方治理也相当有限,武帝时曾迁徙罪犯人等数万前往日南郡定居,当地汉人全是犯人后代。
因此,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正经人家前往定居,当地汉人数量稀少,而绝大部分都是土人,为了当地治理,不得已招募土人进入官府协助治理,以维持稳定,所以土人在当地也有不小的权势。”
“这不是交州不去解决这件事情的理由。”
刘备摇头道:“我不信他偌大一个交州,对付不了一个区连。”
“一个区连好对付,但要是激起了当地土人的全面反抗,不单单是日南郡,九真郡也会有危险,当地汉军数量确实不多,土人数量又太多,非常狡猾,很难对付,之前数百年间,日南郡多次出现叛乱,每一次平定都耗费了朝廷大量的钱财,过程也不太平静。”
刘惠无奈道:“准确的说,交州方面不认为一个象林县值得他们大动干戈,冒着日南郡和九真郡被攻打的风险去收复象林县实在是有点危险,所以他们不曾行动,也不曾上报朝廷,认为朝廷不会知道。
而且当时朝廷的确比较乱,您忙着和今文学派对抗,南征北战,不眠不休,这个事情就算被当时的您知道了,您可能也没有多余的力量能够解决这件事情,到底距离太远了。”
刘惠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而不作为,不是刘备的办事风格。
于是刘备摇了摇头。
“国家领土,每一寸都是先人鲜血换来的,无论是孝武皇帝时的路博德,还是光武皇帝时的马援,他们麾下的士兵都有很多战死在了当地,保全了领土!
如此这般浸染鲜血的领土,一寸都不能放过,否则就是对先人的不敬!对于这样的领土,吾辈当寸土必争!寸土必究!怎能轻言放弃?区连,很好,很好!”
刘备深吸一口气,在心里判了此人的死刑。
刘惠闻言,咽了口唾沫,在心里暗暗为区连念悼词。
谁让你不开眼,招惹了咱家这位?
等死吧你。
“当前日南郡守是何人?”
刘备翻了一下面前的一份花名册,找来找去,没找到日南郡守的情报。
“据说前任日南郡守死于任上,之后便没有新的日南郡守就任,目前日南郡没有太守,只有别驾在统领郡务,勉强维持局面。”
刘备点了点头。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