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而且大部分庄稼汉都没有什么心思学习认字读写,在教官的督促下勉强认得一百多二百多个字之后就不再关注这个了,学的也很慢,很少有那种天赋型选手。
他们觉得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种地、多做工,还能多赚一点收入,多吃一点米粮,出一把力气也比花费心思和时间去认字来的好。
他们可不觉得能通过认字得到什么肉眼可见的好处,比如多吃一口米粮什么的。
长远的利益他们看不到,也不想看。
比起成人,还是年龄小的农家幼童比较好一些,学的快,庄稼汉们普遍也愿意让自家孩子多学几个字,省得以后当睁眼瞎。
当然,也仅限于此,进一步的教育庄稼汉们没想过,他不认为他们有机会能接触到。
教育资源在这个时代是异常宝贵的。
但是好巧不巧,刘备就是掌握了这种珍贵资源的官方认证选手之一。
所以刘备也打算后续按照认字多寡进行选拔,每年在集体农庄里挑选一批认字多、学习快的聪明孩子进入州学预备学校,予以较为系统的基础教育,然后放到州学里面,给他们一条进身之阶。
虽然路线狭窄,机会有限,但终究是有的。
既然短期内没有推动科举制度的现实基础,那么刘备就要在现有的游戏规则内开辟属于自己的竞争赛道,进行差异化竞争,争取开拓全新的蓝海。
不管是士人、大地主家族出身的精英,还是中小地主家庭出身的读写型选手,在整个大汉国内,都算是人群当中的少数派。
占总人数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底层才是真正的主流。
如果不把他们的力量吸纳进来,不通过各种方式把他们引入到“玄德公司”当中来,刘备掌控的“玄德公司”就要以中小地主豪强这等“寒门子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了。
这不太好。
以如今这些“寒门子弟”的做态,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比阀阅还要阀阅,未来,他们主导的国家不会比刘秀主导的国家要好多少。
这些“寒门子弟”也只能当过度,真正要提拔起来的,还是农家子弟。
农家子弟至少还隔着一层,他们追求的变革会更加彻底一些,就算以后要变质,也没那么快,以后用他们为基础搞革新,也算是有的放矢,有人支持。
而且刘备想要推动学术下移,也有自己的说法啊。
孔老夫子怎么说来着?
有教无类。
甭管别人怎么认为,到他刘备这里,意思就是甭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个人,就能受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怎么着,你想质疑孔子?
在我的学校里质疑孔子?
你胆子很大哟。
这就解决了。
剩下的无非是技术手段和经济支出,对于手握盐铁之利且不喜欢奢靡生活的刘备而言,循序渐进的在凉州地区率先推动学术下移,并非不可能。
他有那个经济基础。
事实上,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从古至今都在着力于推动学术下移,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学到东西,可以开启民智。
尽管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什么,而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圣贤教化”,从而晓得儒家的纲常伦理,使他们变得宁可饿肚子也要“忠君爱国”,减少农民起义的发生。
这是相当一部分力主推动教育普及的“孔圣门徒”们的目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传授文化给普通百姓,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不过统治阶层的主流力量一直还是清醒的,他们并没有通过行政手顿去做什么,相反还在阻碍这个进程,不希望太多的人学到知识,以防他们对现状不满。
这些人从纯粹的利益角度出发,不希望太多人掌握知识,否则会不便于他们继续世袭罔替过奢侈的生活。
两股力量此消彼长,一直都在斗争,前者始终斗不过后者,一直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这一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刘备不想等那么久了。
活字印刷术也好,造纸术也好,他这里都是有办法的,捣鼓捣鼓,三五年之内也能形成产业链,把推广学术下移的技术难题完成。
但是至关重要的政治体制上的问题,就需要另外层面的力量来突破了。
他从来不在意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能不能千年万年。
比起维持这种腐朽的世袭罔替的家传“生意”,他更想掀桌子,把这一切都给砸得粉碎,重塑文化传承。
四世三公的家族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完蛋,世袭罔替越多,倒霉的人也就越多,所以,让这群家伙该消失的消失,换一批人上来,这样才会比较好。
虽然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过无妨,指望一劳永逸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会破灭的,指望一次改革能尽全功的也都是在做梦,唯有不断的变革,不断地折腾,这个世界才有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汉建立的初衷就是错的,为了恢复就有的统治秩序而修修补补,从建国的思路上就注定要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
所以刘备虽然姓刘,却打算来个翻天覆地的操作,把这片天地积攒了数百年的污浊好好的清洗一下。
为了这个目标,凉州州学便是所有这一切的起始点。
对于刘备来说,凉州州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其他人来说,凉州州学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虽然每个进入这个州学的人都能成为刘备的门生,但是众所周知,门生是放养,弟子才是正儿八经的和老师有深度绑定的存在。
如果想要真正的出人头地,只混一个门生可不行。
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备的身上闪烁着先贤的光芒
刘备此前给过不少人以弟子的许诺。
比如关羽和张飞,比如简雍和季建,比如甄俨,比如曹氏和夏侯氏,比如韩浩等六个家族的成员,还有来到凉州以后的盖氏、阎氏、贾氏。
他们本人的直系后代或者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得到了刘备的许诺,在刘备得到左氏春秋真正的传承之后,将正式成为刘备的弟子。
刘备从来不食言,他以讲信誉立身,所以这次开办凉州州学之前,他就宣布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所有得到自己承诺的人,都可以把他们选中的人选送到凉州州学,刘备会先让他们入学,然后私下里办设仪式,收下他们为弟子,使之成为牢不可破的誓言。
关羽和张飞与刘备都是同一年结婚,不过这两人生孩子都比刘备早一些。
关羽的长子关宁已经五岁,张飞的长子张驰已经四岁,都到了可以进入幼年班进行学习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好兄弟的所有孩子的名字都是刘备给取的。
刘备觉得既然不是同样的孩子了,取一样的名字挺没意思的,同时也觉得那些名字不太好听,于是亲自操刀给这两好兄弟的孩子取了名。
简雍的长子简端今年也是四岁,也是刘备给取的名字。
简雍当时询问刘备的意见,刘备哈哈大笑,说简雍日常行为不端,大大咧咧,经常为人所诟病,就给儿子取名为端,让他以后行为举止端正,不要为人所嘲弄。
简雍当时气得不轻,但后来还是采用了这个名字。
季建就简单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五岁,长子季骁,次子季彬,还有好几个女儿,属于特别能生的猛男,所有孩子的名字也都是刘备给取的。
这次被收做弟子的是长子季骁。
他最早的班底们的孩子全都是刘备许诺过要收为弟子的,现在刘备正式拿到了传承,他们的孩子,一批小豆丁,都是第一时间拜师刘备,被刘备收为弟子,表示一定会悉心培养他们。
这些元从老人们没有很高的门第,没有很强的资源人脉,但是他们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回馈,给他们最优质的资源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将进一步捆绑他们,使他们成为愿意为刘备上刀山下火海赴汤蹈火的死忠。
接着是甄俨,甄俨还年轻,儿子才一岁,不能入学。
但是考虑到甄氏家族对自己的巨大帮助,刘备特许甄氏多一个名额,使甄俨五岁的侄子甄瓯先期进入州学成为刘备的弟子。
曹操就不说了,一早答应的曹昂今年已经十岁,已经在家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时刻准备着成为刘备的弟子,接受刘备的教育。
夏侯渊的长子夏侯充今年八岁,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今年也是八岁,也因为刘备的许诺,得以进入州学成为刘备的弟子。
盖勋的儿子盖顺已经成年了,年龄比刘备还要大一些,不过他的孙子盖永才七岁,正是入学的年龄,于是盖氏商量一下,让盖勋的嫡孙盖永进入州学,成为刘备的弟子。
阎忠有一幼子阎伟,年十岁,正好适合进入州学,阎温则和盖勋一样,选择了自己八岁的长孙阎姜进入州学,成为刘备的弟子。
贾诩这个老小子年龄也不小了,也是个有孙子的人了,不过孙子年龄太小,贾诩又不想落后,便让他十四岁的幼子贾玑进入州学成为刘备的弟子。
难得有机会,要是不利用起来,会后悔死的。
至于韩浩他们几个人,有的还没有孩子,有的则是孩子太小,所以都选择了家族中比较优秀的适龄的孩子进入凉州州学,拜刘备为师,名正言顺的和刘备,和刘氏进行了绑定。
与此同时,刘备也没有忘记刘氏家族的人们。
刘勇五岁的儿子刘远,刘晟五岁的儿子刘迁,还有刘惠五岁的儿子刘振,都被刘备收入了学校中,成为自己的弟子。
对于这些核心部下的子弟们,刘备也算是雨露均沾应收尽收,兑现了之前给他们画的大饼,使得这画纸上的大饼真的变成了香喷喷的烙大饼,里头还有多多的肉馅,吃起来美味极了。
另外,还有庶务部内经过努力工作而得到认可的于邈、杜哲两人,也因为刘备之前的许诺,成为了刘备的弟子。
总而言之,这一波,刘备大大小小收下了二十二个弟子,这是他的第一批弟子。
除开弟子之外,门生那就多了去了,庶务部里面就有二十多个人被他直接收作门生,更别说后续得以进入州学里参加学习的,那都是他的刘氏门生。
弟子是稀缺资源,门生不是,门生讲究一个广泛撒网,重点捕捞,只有确实优秀的才能取到接近弟子的身份,甚至最后被接纳为弟子也不是不可能。
反正好处多多,只要拿下了刘氏门生的身份,多少是一层保障。
于是很短的时间内,预定的明年二月初一的开学之日之前,凉州各郡便陆陆续续不断有人前来打听消息,然后做好登记,并且分批接受最开始的读写技能测试一般的考试。
考试的方式很简单,当着考官的面读一段文字,然后写一段文字,读的通顺,写的没什么错别字,就算通过,就能进入凉州州学,成为刘氏门生。
因为准入门槛不高,所以来参加的基本上都能通过,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一些连读写型选手都不算的。
那就是特别的小门小户,城市里稍微有点积蓄的经营简单商业的小市民之类家庭出身的子弟,他们认字不全,只不过是想来碰碰运气,结果撞上了无法通过的拦路虎。
正沮丧的时候,刘备忽然又宣布,无法通过考试的,可以选择进入州学附属的预备学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免费识文断字读写教育。
同时,学府内有宿舍,有食堂,吃住不用花钱,学习三个月之后可以再进行考试,通过考试之后,还是可以进入凉州州学,成为刘氏门生。
这一办学政策颁布之后,这一部分人群那就等于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对刘备那个感激啊。
倒也不是没人对刘备的这一政策提出反对,觉得这没什么必要,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支出。
不过刘备完全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还宣布了之后要通过州学预备学校和集体农庄搞对接,招揽聪慧的农家子弟进入州学进一步教育的计划。
他的理由很充分。
这些时日,因为很多人不识字的关系,官府政令推广非常不畅,一段时间下来,官府总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给民众宣讲政策,这个宣讲成本非常高,干扰了政策的推动。
如果所有人都能识字,都能读写,那么只需要官府往门口竖一个牌子,把政令写下来,民众自然会去阅读,会去了解,不需要官府花费大心思大精力去给他们一而再再二三的宣讲。
而且孔老夫子说了,有教无类。
“以我现在的身份,正是要对全凉州施以教化的时候,不对他们施以教化,则对不起我接下的这份传承,农户也是凉州户籍,也在为州府缴纳赋税,他们也有接受教化的资格和必要,吾辈读书人,正是要继承先贤志向的时候,怎么能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了不做呢?”
理由充分,政治正确,连财政方面的问题都搞定了。
凉州州府手握盐铁之利,鼓励生育都能搞的起,没道理搞不起州学预备学校。
又能选拔人才,又能降低行政成本,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的好事吗?
刘备的身上闪烁着先贤的光芒。
面对这巍巍光芒,没人能够反驳刘备,这个计划就这样被推动下去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 刘备做对了
这一波刘备回来之后,接连搞出大事情、大行动。
州学建立起来了,州学附属的预备学校也建立起来了,凉州眼看着就要步入文治大兴的状态之中了。
这……是不是有点快?
从中平三年年中刘备任职凉州牧,到中平四年年末,满打满算一年半的时间,刘备居然已经把凉州从战乱状态带到了文治大兴的状态,这状态转换之快让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一年多以前,凉州还是战乱不堪的废土,人们艰难挣扎着求生,过着今日吃了饭明日被人当饭吃的生活。
一年多以后,凉州就成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乐土,所有人都能在凉州享受到最起码的和平生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
跟随刘备而来的那一批人完整的经历了整个过程,对这些事情还有比较高的接受程度,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他们参与进去的,他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而对于那些带着固有刻板印象刚刚进入凉州的人们来说,这一切就宛如天方夜谭了。
比如荀攸。
他发誓,他在此之前真的已经对凉州的发展建设做了最大程度的设想,他自己甚至都觉得他的设想已经很给刘备面子了,真的已经到了极致了,不能继续设想下去了。
否则凉州就不是废土,而是乐土了。
他觉得凉州现在能百废待兴稍微说得过去就行了,不需要更多的改善,可谁曾想,现在的凉州,还就真的朝着乐土的方向大跨步的前进了。
战乱仿佛已经远去,文治已经到来了。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