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435章

作者:高月

……

事情一件件交代下去,陈庆也轻松了很多,这次他从成都赶回来,重要是西州回鹘王毕勒哥正式派兄弟毕贵安为代表,全权代表他来和陈庆谈判。

陈庆并不担心毕勒哥不肯让步,西州回鹘的六成军队都成了他的战俘,毕勒哥哪里还有高傲的本钱。

负责和毕贵安谈判的人是蒋彦先,谈判两天了,还比较顺利,对方一口答应把黄头回鹘的财物全部交给宋军,也答应退出河西走廊。

当然黄头回鹘的财物不是想给多少就给多少,有仓库记录,如果给得不够,还得补足,至于退出河西走廊,那是要看实力的,宋军已经占领了沙州,西州军已经无立足之地,不退也得退。

这些陈庆其实都不在意,他更在意西州回鹘的态度,毕勒哥要不要送儿子来京兆读书?

刚吃罢午饭,蒋彦先匆匆找到了陈庆。

“郡王,成了!”蒋彦先满脸笑容走进房间。

“他们同意将贵族子弟都送到京兆读书,包括毕勒哥的两个儿子,以及毕贵安自己的儿子。”

陈庆一怔,继续大喜道:“他不是昨天还信誓旦旦说不可能吗?”

“昨天是在惺惺作态呢!目的是为了多要一些黄头回鹘的人口。”

“最后呢?”

“最后我承诺的人数在七成,毕贵安就全面改口了,完全同意了我们的四大要求,书面承诺退出河西走廊,全部退回黄头回鹘的库存物资和财富,恢复丝绸之路,同意派遣贵族子弟来京兆读书,然后又追加了一些小要求,比如对方承诺不会假扮马匪骚扰河西走廊,再比如同意我们在高昌办学,还有其他一些,回头卑职整理出来请郡王过目。”

“辛苦蒋公了,希望尽快达成协议。”

蒋彦先想了想又问道:“关于河西走廊驻军和将领安排,郡王是怎么考虑的?”

陈庆沉吟一下道:“河西走廊驻军三万比较合适,我考虑在沙州驻军两万,任命王伦为第一任沙州都督,任期三年,然后在张掖城和凉州城各驻军五千,宋新平驻守张掖,董环驻守凉州,大斗拔谷驻军一千人,隶属于宋新平,两人皆出任制置使。”

“那是不是可以相应减少兰州驻军?”

“正是,兰州制置使刘瓒将改任灵州制置使,灵州的驻军也将达三万人,会强化军屯,保证灵州和夏州军民的粮食供应。”

蒋彦先又想起另一件重要之事,他略有些担忧道:“郡王真打算去临安吗?”

陈庆淡淡笑道:“总归是要去一趟,就怕我真的去了,天子就不欢迎了。”

第八百三十八章 安慰

余樱端了一碗鸡汤走进房间,却见妹妹余莲坐在床前抹眼泪,她惊讶笑道:“怎么又哭了!”

余樱发现妹妹自从怀孕后,就变得多愁善感,总是偷偷落眼泪。

“阿樱,你说官人是不是把我忘了?”

余樱把鸡汤碗放在桌上笑道:“胡说啥!官人昨晚还问我,你的情况如何了?”

“昨晚官人和你同房了?”余莲嫉妒的问道。

余樱有些尴尬,“昨晚轮到我了,很正常啊!”

“我已经多久没有服侍官人了,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你挺着肚子,当然不能同房,会伤害孩子的。”

余莲咬咬嘴唇,小声道:“我知道,可是……有其他办法的。”

余樱叹口气,劝她道:“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怕官人把你冷落了,把你抛之脑后,可你别忘记了,母凭子贵,只要你生下儿子,你就不用担心自己失宠什么的,所以你现在啥都别想,顺顺当当把孩子生下来才是大事,别哭了,听话!”

余莲点点头,又道:“听说夫君要去临安,你也要去吗?”

余樱摇摇头,“你怀着身孕,我怎么去?我听夫人说就璎珞跟去。”

“夫人不去?”

“她当然不能去,因为冀儿必须留在京兆,所以夫人也得在京兆。”

余莲松了口气,“夫人在就好,要不然我还真有点害怕,生孩子的时候怎么办?”

“有我呢!你怕什么?”

余莲撇撇嘴,“你不行,只有夫人在,那些产婆、医师才会尽心尽力。”

“说什么呢?”

陈庆笑着走了进来。

余莲一怔,随即‘哇!’一声哭了出来,起身扑了上去,搂住丈夫的脖子不肯松手了。

陈庆摸摸她的小腹,笑道:“这么大了,当心闪着!”

余莲满腹委屈哭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人家日日夜夜想你,你就不肯来看我。”

“你有身孕,我们不能同房。”

“非要同房吗?你搂我,陪我说说话,安慰安慰我,我就心满意足,再说,我还可以……”

余莲低声在丈夫耳边说了几句,又偷偷瞥了余樱一眼,余樱的脸蓦地红了。

陈庆有些不悦道:“别再胡思乱想了,现在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或许是感觉到自己语气有点硬,陈庆又温和道:“再说我过些日子要去临安,回来时你恐怕已经生了,走之前,我会经常过来看看你。”

“好吧!你答应的。”

陈庆点点头,笑道:“先躺下来,让我听听胎动。”

余莲慢慢躺下,拉起衣襟,陈庆将耳朵贴在她肚子上,听着腹中孩子的心跳。

“不错!心跳有力,孩子很健康,把鸡汤喝了。”

余樱连忙端起碗喂妹妹喝鸡汤,余莲不敢再使性子,乖乖地将鸡汤喝了。

……

入夜,陈庆从妻子身上翻躺下来,伸手拉一下绳子,片刻,一名小丫鬟端着茶盏进来,陈庆掀开帐帘,喝了一杯茶,又回头问道:“夫人要喝茶吗?”

“我不喝了,阿荃,今晚没事了,你们早点睡。”

“夫人,知道了!”

小丫鬟接过茶盏,慢慢退下去了。

陈庆又重新躺下,吕绣给他擦擦额头上的汗,笑问道:“夫君今天去探望了余莲?”

陈庆叹了口气,“说起来惭愧,从她怀孕至今,我都没有去探望过她,总得她没事就好,却从未考虑她的心情。”

“这也不怪夫君,这几个月你基本上都在外面,先是河西,后来又去了四川,在家里的时间最多半个月,顾上她也很正常,再说每天吃饭不都见面吗?非要单独和她在一起,才叫关心安慰?依我看啊!阿莲就是有点太矫情了,阿樱就比她好得多,什么都默默承受。”

“怀孕的女人嘛!都比较敏感,情绪容易低沉,当初你也一样。”

“我怀冀儿的时候才不是呢!在甘泉堡,我还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自己去买菜,每天都开开心心。”

陈庆生怕她又责怪阿莲,连忙展开话题道:“对啊!那时你还居然去买菜,我记得你第一次买的菜是鸡蛋,对不对?”

“才不是鸡蛋呢!是两根萝卜,我亲自去人家地里拔的,花了五文钱,第二次是买了几条鱼,花了二十文钱,第三次才是鸡蛋。”

“有没有觉得自己买贵了?”

吕绣忽然反应过来,叹息一声道:“夫君,这话题我们说了无数遍了,你放心吧!我不会训斥阿莲,现在是孕妇为大,我会把她照顾好,给你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也给冀儿生个弟弟,他太孤单了。”

陈庆小心思被戳穿,抱住妻子道:“我很快就要去临安了,着实有点担心她,你多担待一些,让孩子平平安安出生。”

“夫君不要担心阿莲,她那个身材就是天生生儿子的,屁股那么大那么圆,肯定是顺产,我会安排刘大姐好好调正她的胎位,刘大姐的医术你放心,至于阿莲,我当然会不会斥责她,我只是说说而已。”

说到这,吕绣又叹口气问道:“夫君什么时候走?”

“肯定要等科举结束!”

吕绣算了算时间,笑道:“还有些日子呢!说得就像明天要出发一样。”

说到这,她又给丈夫使了眼色,陈庆会意,伸手捏灭了蜡烛,老夫老妻都了解对方的兴奋点,两人很快又水乳交融了。

……

这几天,京兆城内的人流明显变多了,川陕第二次科举即将举行,到处是从各地赶来的士子,和两年前的第一次相比,这次报名人数多了一倍,超过四万人,不光是川陕、熙河路、河东路,就连灵夏路、河西路也有士子赶来,灵州府有八名士子,凉州城和张掖城各有三名士子前来京兆参加科举,这可是百年来第一次,成为《京报》的头版头条。

当然还有来自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的士子、江南西路的士子。

这次依旧录取百名进士,然后太学录取四百人,一共录取五百人。

现在没有敢小看太学了,两年前招的第一批太学生,明年结束学业,但已经被各个官衙预订光了,他们都将成为技术官僚,比如学测量的,要去都水署,学冶炼的,要去匠作署和军器署,学算学的,要去盐铁署或者税务署,学律法学的进提刑司,学农学的进农政署,入职就是从九品,简直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

当初人人看不起川陕太学,嘲讽它为川陕匠学,招收四百人,最后只有不到三百人入学,现在大家才知道,进太学一样能当官。

京兆城的酒楼茶馆从上月开始就进入了黄金期,天天酒客和茶客满座,不过妓院、青楼却没有什么士子生意,国子署严禁士子狎妓,一旦查实,将不会被科举和太学录取。

去年就查实了三百多人,其中三人考上了太学而没有被录取,今年士子们就不敢了,不过京兆上百家妓院和青楼并不缺客人,它们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士兵,陈庆允许士兵进青楼妓院。

中午时分,长青酒楼内人声鼎沸,基本上都是参加科举的士子,几乎每个士子都在讨论今年可能出现的科举题,还有三天就要考试了,大家都很紧张。

在二楼靠墙的一张小桌子,坐着晁清和他的堂弟晁昆,晁昆是晁清二叔的儿子,今年二十岁,文才出众,十四岁就跟随他的父亲,也就是晁清的二叔四处游历,甚至还坐船去南洋呆了大半年,曾经写过《南洋货殖论》一文投书给朝廷,结果如石沉大海。

去年在太原时,晁清把这篇《南洋货殖论》推荐给陈庆,深得陈庆赞赏,虽然略显稚嫩,但见识独特,尤其提到了橡胶,他称为白胶,认为它的作用极大,不亚于香料。

晁昆给大哥斟满酒,笑道:“大哥,前年你们只考两门,今年可是要考四门,你知道吗?”

晁清端起酒杯,不屑地哼了一声,“什么四门,还有书法,考五门好不好?”

第八百三十九章 科举

前年第一次科举只考诗、策和书法三门,收到很多不满的批评,主要是大家学了十几年的东西不考,实在是太打击县学和州学的积极性了,陈庆最终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这次考五门,‘贴经、论、策、文学、书法’。

贴经就是默写,从四书五经中随意抽一段,把中间的几行空白,让考生填满,这是考对经文的熟悉程度,论就是论文,从孔孟经典中拿出一句话,让士子解释并论述,主要考对经文的理解,然后其他三门和前年一样,略有不同的是,文学一门不一定考诗词了,也有可能考散文。

基本上所有士子都猜到了,今年极可能是考散文。

晁昆常年旅行的缘故,皮肤很黑,身材健壮高大,腰佩一把长剑,他的剑法很不错,得到过高人指点。

“大哥,再给我说说教训吧!哪些科举教训比较深刻?”

“我的教训就两条,发下试卷先写好名字,然后糊名,不要等最后再糊名,最后时间紧,就会忘掉,我亲眼看见一个士子走出考场后突然倒在地上大哭,就是忘记糊名了,第二条就是考场发的饭一定要吃饱,这次我听说要考三天,在新建的号房里考,不吃饱饭夜里会很难熬,影响睡眠,最后肯定会影响到第二天的考试。”

说到这,晁清见堂弟有点紧张,便拍拍他肩头笑道:“不用紧张,你的才华和见识都超过我,以正常心态去考,发挥正常就行了,考不上进士去读太学,实在不行我给你找件事情做,一样能做官。”

“考不上太学也能做官?”晁昆惊讶道。

“你的南洋货殖论郡王很欣赏,如果他成立市舶司,可能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晁昆笑道:“看样子我去海外游逛还是有好处的。”

“去海外的人很多,商人、船员,但去过海外的读书人绝对没有几人,如果你再会几门对方的语言,那你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你还别说,南洋话我还真能听懂不少,也会说几句,我在南洋呆了大半年,那些商人都找我翻译,我原本今年还想去日本,领略一下那边的人情风俗,结果被父亲硬叫回来参加科举。”

“那你没有参加去年秋天的州试吗?”

晁昆挠挠头,“我报名的时候,参加了临时考试,通过了,所以才能报名。”

晁清想起来了,这是今年的新规定,主要是给河东考生一个机会,所以有临时考试,比较简单,考过了就相当于参加了州试。

“好吧!”

晁清见时间差不多了,便举起酒杯笑道:“我祝愿你考试成功,拿到一个好成绩!”

……

晁清匆匆赶回了秘书处,正好遇到从外面回来的陈庆以及周宽等人。

晁清连忙行礼,陈庆笑着对周宽道:“老周你自己问他。”

周宽问晁清道:“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说到海外贸易,郡王就说你有个兄弟出海去过南洋,还写给过关于南洋贸易的文章,你兄弟现在在京兆吗?”

这么巧,晁清连忙道:“回禀周参事,我兄弟这次来京兆参加科举,他现在就在京兆,我们刚才还在一起吃饭。”

“哦!他要参加科举,那就暂时不打扰他,等他考完科举再说,我很想了解一下海外贸易的情况。”

晁清点点头,“等他考完试,我一定带他来拜访周参事。”

周宽呵呵大笑,“我随时欢迎!”

说到海外贸易,陈庆倒想起一件事,他问晁清道:“这几天有郑都统的来信吗?”

晁清连忙道,“前天有一封信,放在郡王的桌上。”

“奇怪了,那我怎么没有看见?”

晁清想了想道:“有可能被压在昨天那叠牒文下面。”

“那我去看看。”

陈庆快步回到自己官房,果然在一叠文书下面找到了郑平写给自己的信,自己居然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