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第480章

作者:江南说书人

巫祈龙中校不仅仅熟读《缴夷手册》,而且曾经在凤都动物园实地看到过大象,自然对那些庞然大物印象心存敬畏。

他对于自己座下的老头乐能否顶得住大象的雷霆践踏毫无信心。

好在,大明坦克突击队出其不意的闪击,令暹罗边防军根本来不及调用象兵。

甚至,他们在仓皇逃跑的时候,都没有人能够把大象从象圈里放出来,给明军制造一点麻烦。

短短二十分钟,战斗便进入尾声。

巫祈龙清点战果,发现此役共击毙敌军只有二十余名,敌人便溃散了,空留下了英国人帮助设计建造的精良要塞,与三十头关在笼子里的大象。

摇了摇头,巫祈龙对通信员说道:“给莫指挥使发电吧,就说我军击毙的敌军,还不如缴获的大象多,那些暹罗人在丛林里跑的比兔子还快,我们的坦克并不适合追击。

或许我们应该放弃全机械化的闪击作战,而恢复‘马来之虎’自行车大队方案。”

第708章 进军

因为并不承认僭越吞武里大帝的拉玛一世是中华天朝认可的合法暹罗国王,因此由他后代窃据的所谓“暹罗王国”当然也不具备合法性。

大明根本没有向暹罗人递交宣战国书。

这种行为庸俗之人一般将之称为偷袭。

不过朱富贵更愿意将之称为速战速决的民族解放运动。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暹罗瘦弱的大象是不可能阻挡大明铁骑的前进的。

如果它们能,那么大明的航空兵大队也会教他们做人。

东南亚茂密的雨林天然不利于轰炸,大明也没有和某灯塔国那样,丧心病狂地研发橙剂等落叶剂,清除视障的同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造成数新生儿的畸形和夭折。

暹罗虽然没有和交趾一样,被大明直接设为布政司,作为普通省份进行管理,但也将成为暹罗宣慰司,成为大明的合法领土。

对于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子民,化学战、生物战,显然是不能被允许的。

朱富贵也做不出这样反人类的事情。

不过,虽然大明没有使用橙剂的预案,但是暹罗人和他们的英国教官们,显然也不是越共和越共背后的神秘教官团队。

他们根本不愿意走出要塞和城市,去疟疾肆虐的丛林和大明皇家陆军打游击战。

毕竟曼谷王朝是属于拉玛家族和曼谷人,管他们什么事?

看到大明的飞机来丢炸弹,拿上英国步枪朝天开上三枪,然后换上法国国旗用力挥舞,并向入城的大明天兵行使法军军礼,再喊上一句萨瓦迪卡,也算对得起拉玛五世的饷银和英法两位野爹的栽培了。

至于说驻扎在几个大城市的,总计两万人的英国部队,表现同样没有亮点。

因为这些部队都不是英印当局的精锐,而都是所谓的印度师。

也就是由英国军官和印度士兵组成的作战兵团。

其中英国军官和印度士兵你坑我,我坑你的现象非常普遍,仿佛是如今英属印度的缩影。

实际上,所谓的“英属印度政府”的历史非常年轻,远远短于英国人统治印度的历史,至今也不过区区16年而已。

朱富贵以前犯过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那就是想当然的以为,英属印度的首府是在德里。

就如当年向左宗棠允诺,入阿拉木图为王一样,朱富贵也已经向李鸿章允诺了,入德里为王。

但实际上,如今的大英帝国印度总督的首府并不在德里,而是在加尔各答。

这才是如今印度的第一大城市,靠近恒河入海口,毗邻孟加拉国,距离德里相当遥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英属印度政府成立的背景不无关系。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彻底征服印度,莫卧儿帝国沦为傀儡。

但是作为海盗文明继承者的英国人并没有在印度成立正儿八经的政府机构的打算。

因为当时他们的公务员体系并不成熟,而且成立一个政府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花费。

于是他们用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来管理南亚次大陆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

莫卧儿皇帝依然是名义上的印度皇帝,依然被允许住在德里奢华的宫殿里,而且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给印度皇室一笔赡养费。

众所周知,赡养前朝皇室这种事总是极端的不靠谱。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决定彻底甩掉这个包袱。

他们以当时印度皇帝的继承人正统性不足为理由,认定莫卧儿皇朝已经绝嗣。

随即宣布,大莫卧儿帝国,亡啦!

也就是说,一旦老皇帝驾崩,新君将不被允许继位,自然也不能继承莫卧儿皇室的宫殿与土地。

这些财产将按照相关法律,自动成为东印度公司所有。

这一下子,让印度各个土邦的王公王侯们炸了锅。

因为英国人既然能让莫卧儿皇帝绝嗣,自然也有办法让自己绝嗣,继而合法合规地剥夺自己的财产。

这还了得?

与此同时,印度地主们也已经对贪得无厌的英国人忍无可忍了。

本来,盎撒政府的道德底线就低,连政府都不是的东印度公司的道德底线可想而知低得有多么离谱。

一百年来,他们对印度种种极端的敲骨吸髓,让阿提拉羞愧,令铁木真落泪,更是能把爱新觉罗全家捧上仁君典范的神坛。

按照法国社会评论家古斯塔夫·博蒙特的说法,只有居住在森林里的印第安人、处在镣铐中的黑人,以及埋在万人坑里的爱尔兰人点了一个赞。

这下子,有了上层贵族策动,有高种姓地主的民意基础,于是,印度爆发了轰轰烈烈地大起义。

这场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也迫使英国人拆散了东印度公司,重新成立印度帝国。

只不过,这个印度帝国已经不叫莫卧儿了,统治者也不再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子孙。

它的君主是远在白金汉宫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开始兼任印度女皇的头衔。

而她本人肯定不能来印度,只能委托总督在驻守东印度公司的老巢加尔各答,继续对印度人进行可持续的敲骨吸髓。

还真别说,虽然统治方式换汤不换药,但印度人似乎安静了许多。

毕竟当初他们不就是要恢复印度帝国,迎回皇帝嘛……

现在帝国有了,皇帝也有了……

虽然皇帝是一个信奉景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的老娘们,但……

历代印度统治者信奉印度教,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的,好像也不多……

总之最近十年,英属印度是相对稳定了。

但大起义的余波依然在。

最明显的就是,因为当时莫卧儿贵族联合各土邦王公、地主的反扑,兵源主力就是英国人训练的印度伪军。

因此如今英国人给印度伪军配备的武器愈发的差劲,对他们的训练也越来越奇葩了。

花式摩托车这种高科技的花活还轮不到印度人来杂耍,英国人教给他们的,比如说是嘶吼式刺刀训练什么的,场面极其令人绷不住。

第709章 虽百世可也!

当大明士兵与这些印度伪军在战场上偶然短兵交接的时候,便被他们歇斯底里的样子吓了一跳。

没见过这架势的明军士兵,还当这些印度人是什么牛逼轰轰的狂战士,心存敬畏。

结果两枪托子下去,这些家伙就立刻变成了爱好和平的印度人了。

说起来,朱富贵觉得也是自己的疏忽。

因为看过太多三哥欢乐视频的自己早该想到的,三哥脑回路奇葩,但他们那些奇行种的军演,一定也是有传统的。

朱富贵觉得自己应该将这些内容补充进自己的《剿夷手册》中去。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小规模的接触,大明这边基本搞清楚了英属印度中印度伪军的实力。

就连一向料敌从宽的参谋团,都纷纷变身成为革命乐观主义者,认为三个月就可以彻底征服印度。

不过朱富贵还是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敌人有一百多万人,其中还有将近十五万真虏,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将他们彻底从地图上抹除。

在作戦会议上,也不是没有人提出,印度人也是被英国人所压迫的民族,大明作为世界的解放者应该对他们抱有善意和同理之心。

对此,朱富贵难得地抽了一根烟,深吸一口气,用从左宗棠那里学到的湖南口音说道:

“有时候,朕就算是想十天十夜,也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诸君,与邻为善自然是一件好事。

但这些阿三的脑回路是极难判断的,据朕所知,对这些阿三来说,你任何的善意,都会被他们解读为退让和软弱。

只有狠狠地踢他们的屁股,他们才能心存敬畏。

这种民族,你和他们做朋友,风险极大,与他们做敌人,相对比较保险。

当然了,朕一向说,我们要将朋友搞得多多的,更要将敌人也搞得多多的。

我认为,仅仅一个印度作为大明的敌人是不够的。

起码要一伯个!

只可惜,朕的唐国公至今不知所踪,诸君就请能者多劳吧!”

……

经过最初丛林行军的不适应,以及疟疾等疾病的困扰,将这些非战斗减员因素逐一克服之后,大明对暹罗的攻略变得极其迅速起来。

骑着丢弃也不心疼的自行车,大明皇家陆军自拜林地区西进,两周时间,兵锋已至芭提雅。

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其实,拉玛五世手上也有一支人数达到五千的纯西式军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他们的训练水平甚至还在印度伪军之上。

印度伪军中,也就是锡克兵和郭尔喀兵的装备与英军一致,其他的印度士兵,拿着的还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老古董步枪。

配备给自己家印度奴隶的是烧火棍,但英国人卖给拉玛五世的步枪却十分精良。

这些步枪虽然不是英国本土制造的,但也代表了加尔各答与班加罗尔的最高工艺,性能非常的哇塞。

只可惜,给了他们机会但不中用啊!

自始至终,大明都没有见到这支号称王牌的部队。

直至朱富贵乘坐座舰抵达传说中的东方X都芭提雅,才有情报传来,原来拉玛五世带着他的王牌亲卫部队,已经逃往了缅甸。

这让飞艇大队的小伙子们非常自责。

因为参谋部很早就预料到了,抽拉朗公这个孬种会逃,派出了数艘飞艇轮班,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在曼谷上空监视,以防止他逃跑。

只可惜,十九世纪的曼谷,周边的森林实在太多了。

暹罗士兵不愿意钻的林子,他抽拉朗公可不敢不钻。

凭借着夜色与雨林的掩护,他们最终还是从大明的眼皮子底下逃跑了。

不过朱富贵倒也没有因此觉得遗憾。

毕竟追亡逐北这种事就是这样的,得撵着敌酋到处跑,最终将他们擒获,再用弓弦……

呸呸呸,不是这个味儿!

朱富贵摇了摇头,将目光放在舆图的下一站。

如果说,收复交趾,算是完成了四叔爷的遗愿,肃清暹罗算是为郑信报了仇,那么缅甸,这才是大明在中南半岛的第一苦主!

大明第三帝国永历十五年,西元1661年8月12日。

缅甸宣慰司土司,缅王莽白约逃难至缅永历皇帝朱由榔咒水会盟,以结友好。

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怒斥曰:

“尔宣慰司原是我中国封的地方。今我君臣到来,是天朝上邦。你国王该在此应答,才是你下邦之理,如何反将我君臣困在这里……今又如何行此奸计?尔去告与尔国王,就说我天朝皇帝,不过是天命所使,今已行到无生之地,岂受尔土人之欺?今日我君臣虽在势穷,量尔国王不敢无礼。任尔国兵百万,象有千条,我君臣不过随天命一死而已。但我君臣死后,自有人来与尔国王算账。”

大明君臣虽已看出此乃缅人奸计,但事已至此,不得不赴此盟约。

缅酋果然背盟,以十倍之众伏击大明君臣。

马吉翔、沐天波等人无论忠良佞臣,全都血战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