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65章

作者:富春山居

为什么朕要这么讲,因为建奴的主张就是要变夏为夷,这一点从投降建奴的中外官兵都要强制性剃发就能看出来了。建奴把自己视为女真之后,并试图把中国再度变为女真人的乐土,这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的,他们可也是这么做的。

从老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到黄台吉于松锦围歼大明北方最后可以野战的军队结束,建奴以区区十余万的小族建成了今日辽东百万人口的国家,并制服蒙古诸部,又破关占据了北京,其骄横狂妄之态,可谓毕露了。

如果我们继续放任这一势力不管,而把目光放在南方,则建奴必然会在我们背后插上一刀,最终复制金灭北宋之役,但是长江以南现在可并不属于我们,所以我们若是败了,就变成了无处可容身的流寇了。

今时已非往日,我大顺自建立以来,军队的家属,投靠我们的官吏百姓,都已经成为了不能抛弃的责任,要是抛弃了他们,军心民心就都散去了。

所以,我大顺必须要先击败这一北方骄狂之敌,才能从容收拾南北,奠定我大顺的根基。建奴一败,北方就没有能够和我大顺相抗衡的势力了,而南方诸省眼下正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谁也没有这个权威号召南方定于一尊。更不必提,此时张献忠正在四川纵横肆虐,而各省明军却只是冷眼旁观,由此可知南方各省乱矣。

因此,只要我们吃掉高杰这一部,明在江北的四镇就彻底完蛋,而江南唯一有点实力的,也就剩下了武昌的左良玉了。但是左良玉现在和南京朝廷并无互信之心,反而试图联合我等进攻南京,以立新君。

朕承认,左良玉是个人才,他若是年轻个十年,又得南京之信任,那么也许还能做点什么。但是现在么,一旦他离开武昌,恐怕就再也难以回去了…”

角落中的丘磊显得颇为不安,虽然他同左良玉可算是性命交托的朋友,但是他并不欠左良玉什么,反而差点为其顶罪而掉了脑袋。在南京的监狱中待了这么久,邱磊现在也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而南京朝廷实在是不能成事的样子,因此他在投向李自成后,就已经准备为李自成效力了。

眼下听到李自成对于好友左良玉的点评,他心里也有些五味杂陈,有些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站在哪边了。只是他的纠结并没有注意到,大家都很认真的听着李自成的讲话,因为李自成现在讲的正是大顺今后的作战方略,此时要是不认真听,日后犯了李自成的忌讳,那可就是自作自受了。

略略分析了一下大顺目前的对手,让诸将知道了轻重缓急之后,李自成这才接着说道:“虽说建奴是我大顺的首要敌人,但是我们不能想着一次就能打赢对手的好事。

我大顺从崇祯三年起兵,到今日也算是征战了一十四年,将士们的作战经验也可算是丰富了。但是从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起兵反明建立后金算起,建奴和大明交战的时间已经有28年,这还不算万历四十四年老奴征服辽东各女真部落的时间。

因此,我们的这个首要敌人,不仅在军事经验上要比我们丰富的多,就连他们在辽东根据地的建设也比我们强的多。若是真算起来,我大顺也就建国不到一年而已,除了荆州-襄阳和关中地区外,其他地方都可谓没有建设。

不是朕要涨别人的威风,灭自家的志气。我大顺当前的首要之务,其实并不是和建奴对阵,而是要把大顺的统治落实到治下的各县各乡去。我们的根基如果不能深入到县乡之内,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治下的人口资源充分动员起来。

建奴虽然只是百万人口的小国,但是他们能够充分的把这百万人口动员起来,为战争服务。而我大顺看似占据了中原和西北等地,治下人口数千万,但是这数千万人口连十分之一都未必能动员起来。

因此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切实的把治下的人心凝聚起来,让他们支持大顺,这样接下来和建奴的交战才不会损失过大。”

李自成停了停,扫视了一眼沙盘周边的将领们,看的他们一个个都脸色凝重了起来,他才接着往下说道:“民政方面凝聚人心的政策,朕就不和你们说了。政治和军事上凝聚人心的政策,朕要和你们认真的说一说。

政治上凝聚人心的政策,朕也说过了,无非就是保民,只有让人民感受到了国家的保护,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假如一个国家把自己的人民当成了奴隶和奴才来看待,把他们当成了讨好蛮族和外国人的玩物,那么这个国家的民众是不可能去爱护它的。

因此在军事上面,我们就要服从于政治上的主张。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应当从保护民众利益为基础出发,而不是基于君主的荣誉和某些道德原则来决定战争。

而当前保护民众利益的作战对象,头号目标是建奴,其次是我们面前的高杰军,然后就是在海外杀戮我华人的蛮夷。所以朕今天要和你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关于同高杰军作战的问题,还有就是对海外杀戮华人蛮夷征讨的事务。

之前,几位将军都踊跃表现,试图为朕征讨高杰军,朕非常高兴。不过朕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捍卫我国民众的利益,继续不懈的去征讨那些海外蛮夷…”

李自成说着突然停下来看了许定国一眼,然后真诚的称赞道:“许老将军果然是宝刀未老,今次又是你先于人前,果然是朕的廉颇啊。”

“…”许定国有些茫然的朝着身边看了一眼,才发觉原本紧紧围绕着李自成的将领们,都不约而同的向后退了一小步,于是一下就把他给露了出来。他真的可以向上天发誓,他刚刚真的没动过一步,因此肯定是那些将领后退了一步,而另外一个没有动弹的就是李自成身边的张鼐了,当然他是不能指望李自成让张鼐出海去征伐蛮夷的。

许定国是很想否认的,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出声,边上的将领们已经一个个顺着李自成的口风把他狠狠夸奖了一通,这个时候他再推辞似乎就有些不识抬举了。

虽然心里对身边的这些同僚们恨的牙痒,但是许定国还是镇静了下来,向着李自成找了个借口道:“臣听了陛下对这些海外蛮夷的描述,也是心痛不已。就是,就是臣是个旱鸭子,一点都不会水,恐怕不是那些蛮夷在海上的对手…”

李自成立刻截住了他的话说道:“这点许老将军到不用担心,朕已经和福建的郑总兵谈妥,海上交战由他们应付,我们负责陆上作战。

今年我们的目的就是收回台湾北部,过去台湾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各占一头。不过前两年荷兰人赶走了驻扎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朕听说是因为西班牙人在台北发现了一个大金矿。

老将军拿下台湾北部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到这个金矿。朝廷拿5成,老将军拿2成,剩下3成分给出征将士。另外,此次出征将士拿下台湾之后,即可在台湾授土,生地以三倍授予,熟田以二倍授予。老将军以为如何?”

许定国压根就没想过李自成是在忽悠自己,他真的以为台湾发现了大金矿,所以李自成才想着要出兵台湾。也是,如果不是为了金矿,难道李自成真就是为了保卫海外华人才出兵台湾的吗?想想也不可能啊。这下他一心抗拒的心理顿时就变得火热了起来。

第206章 新政21

看到了好处的许定国不再如刚刚那么抗拒出海作战了,不过处于谨慎从事的心理,他还是向着李自成询问了一句:“这荷兰人在台湾究竟有多少人?”

除了东南沿海的少部分海商之外,此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把海外蛮夷想象成为了草原上或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的模样,虽然依赖穷山恶水能挖出一些金银出来,或是依赖放牧蓄养一些牲口,可是他们所在的地方都不适合种地,也就意味着不适合居住。

这种把土地用是否适合种地作为标准来衡量有没有价值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哪怕过了几百年之后,还是有那么一些人认为,海外荒岛不能种地,因此对于中国无用。

嗯,他们还因此推断出,因为不能种地所以海外殖民就是一种无利可图的投资,所以中国才未能开启殖民时代。还有便是,海外殖民地都是瘴气弥漫的森林,因此死人太多不能拓殖。

但实际上呢?现在的湖南、贵州同样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千里之内看不到人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接下来的200年里,这些地方都被开垦了出来,这个时候他们就闭口不谈这些内陆地区的开拓死掉多少人的问题了。

而最可笑的是,从台湾、吕宋、婆罗洲、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乃至太平洋对岸的加利福尼亚,大部分的良田和种植园都是华人开垦出来的。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些奇谈怪论,为自己拓殖海外荒地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高喊着人命宝贵,所以海外拓殖是不可能的,等到了华人成为奴隶为欧洲殖民者拓殖的时候,他们又沾沾自喜的宣称,这些地方的开化有着华人的一份功劳。

这些人再进一步的腔调就是,新中国的疆域是继承自大清,没有我大清就打不下现在这么大的疆域,先不提这种民族压迫的腔调,光是他们否认了清军中的绿营和后勤都是汉人在支持的事实,其实就是在鼓吹汉人只有给满人当奴隶才能征服边疆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言论。

但实际上是,明代的中国人一直都把海外当成了蛮荒之地,认为天下最好的地方在中国,中国最好的地方在江南,所以他们宁可赖在江南当奴仆,也不肯跑去边疆开拓荒地。哪怕是张献忠这种造反头子,也时不时发牢骚,认为当造反头子实在没有做南京布商快活。

要不是现在被他逼迫的没办法了,许定国也不会认真的考虑前往台湾征战一事,但是他对于海外的事务是真的一无所知,因此还是忐忑不安的向李自成请教了起来。

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自成自然是要好言安抚的,他温和的向许定国说道:“根据福建郑总兵的介绍,这台湾有土人10余万,汉人一二万,至于荷兰人全部加起来也就一千上下。

荷兰人的据点在台南大员港,汉人就居住在大员周边地区,原本大家相安无事,但是荷兰人控制了台南的二三万土人后,却向汉人收起了税赋,今次又进攻了台湾北部,把西班牙人从台湾驱逐了出去。

我们暂时不进攻台南,只是要控制台湾北部,特别是北部那条深入岛内的大河。因此你们要对付的敌人,也就几百荷兰人和一两千土人佣兵,荷兰人有铠甲和火枪火炮,土人主要是弓箭、砍刀之类的武器,并无甲胄…”

听了李自成的介绍,许定国顿时安心了下来,这看起来并不是什么艰难的任务,比打清军和高杰军容易多了,而且报酬也很丰厚。只是正在他想要出声接受命令时,刘良佐和刘泽清突然纷纷出声说道:“陛下,许老将军年纪这么大了,虽有廉颇之志,但未必有廉颇之能。海外风波险恶,不如让更加年青一些的将领出征更好一些…”

许定国听了顿时心中大怒,刚刚听说要出兵海外,一个个都躲在了自己身后,现在听说有黄金,对手也弱,就一个个又蹦了出来,这是真当他是棒槌了吗?

不过不待他向这些同僚发怒,李自成已经出声截住了他的话,向着诸将说道:“大家不用着急,去海外保卫人民利益的机会有的是,台湾其实算是我国人民利益损失比较少的地方。

我国人民利益损失大的,还是在西班牙人占领的吕宋岛,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屠杀了两次我国移民,每次都有两三万人之多,大家知道吗?”

诸将倒是有不少人都点了点头,最近这些日子里,李自成几乎每次开军议会议时都会提到西班牙人在马尼拉搞屠杀的事。有些人也许会觉得气愤,但是那些见惯了死亡的老将们,都觉得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这些年在北方一场战斗下来,那次不死个上千人,平民死亡的更是难以计数了。

但是李自成扫视了众人一眼后,却又接着说道:“这些在马尼拉被屠杀的汉人,都是在当地经营商业的,西班牙人光是靠着这场屠杀,就劫掠了上千万两白银,这些钱难道我们能让那些西班牙人吞下去吗?”

刘良佐和刘泽清下意识的握拳喊道:“当然不能,至少得把钱抢回来。”

看着大部分投降将领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显然这可比刚刚主动请缨打高杰军要认真多了,李自成轻轻咳嗽了一下,让这些人冷静了下来,这才继续说道:“朝廷只是想要为人民讨还一个公道,所以,打下了马尼拉城,所有的缴获,一半上交朝廷,另外一半将领们分2成,士兵分3成。同样,所有参加了马尼拉讨伐的士兵,优先分配当地的土地,生地为3倍授土面积,熟地2倍…”

因为李自成联系抛出了两个重磅的主张,这使得等李自成谈起攻击高杰军的部署时,大家反而都安静了下来,一个个都在盘算着授土令和海外讨伐的事务,对于进攻高杰军的热情算是降低了不少。

当这次军议会议结束,李来亨站在门口时还听到刘泽清同自己的部下们兴高采烈的说道:“原来人民利益是这么保卫的…所以陛下才是陛下啊…”

在跟着李自成离开参谋本部的院子时,李来亨忍不住就向着李自成问道:“陛下,用利益去引诱他们出海真的好吗?这些人恐怕不会是真心想要保卫民众的利益的。”

李自成头也没回,就这么直白的回了他一句,“把他们调离中国,就是朕保卫人民利益的方式。”

李来亨还在思考着李自成的用意,却见他已经拐进了参谋本部隔壁的军需办公室,他赶紧跟了上去。看到李自成的到来,军需处内的几人赶紧跑出了屋子迎接他。

李自成走进屋内打量一番,才在堂屋内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向着站立在一旁的人员说道:“都坐,都坐下吧,没必要这么拘束。以后大家就要在一起共事了,你们要是这么讲礼节,一天可干不了多少事,朕希望你们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因为你们今后的任务可重的很。”

吴一清、汤调鼎等人互相望了望,然后还是服从了李自成的命令,找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李自成这才看向吴一清几人说道:“把你们几个从淮安调来,主要也是因为都元帅府人手不足的问题。

当下顺军之内的军需调派倒也有人负责,但是都元帅府同外界的物资调配工作却还找不到人负责,朕不打算采用大明的方式征办物资。朕以为,那种强征方式只会破坏市场,完全没有可持续性。

人要活着才能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才能创造价值。把民众搞的倾家荡产,是竭泽而渔的做法,不是长久之道。因此朕才想要建立一个由都元帅府领导的,和外界进行物资调配的专门机构。

这一机构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统一采购降低军需物资的成本,但又能让商户和民众获得合理的报酬;其次,通过计算路途的远近,合理的调派物资输送,以降低运输成本。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投资兴建道路、桥梁、隧洞、港口以减轻运输负担…

对于军需办公室的业务,几位可明白了吗?”

吴一清低头想了想问道:“臣明白是明白了,但是臣等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李自成点头赞许的说道:“这是个好问题,当前么,你们先接收运河沿线的水次仓,统计司会把相关资料移交给你们。另外,除了你们之外,统计司也会调拨一部分人手给你们,你们也可以举荐有能力的人,总之先把运河一线的仓储和漕船掌握起来。

然后么,你们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出征台湾准备物资,常规物资清单参谋本部会递交给你们,你们只需要按照他们提供的清单采购就是了。

唯一的问题是,非常规物资清单,台湾是海外没怎么开发的荒地,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士兵的防疫准备。这就需要你们去同军医处进行讨论,问清楚野外驻扎所需要的药物和防蚊虫的用具,然后再同参谋本部商议准备的数量问题。

当然,目前最为重要的还是接种防范天花的牛痘,根据军医处过去几月里的报告,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明牛痘是否真的能够防住天花,但是接种牛痘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接下来你们要配合军医处为那些出征台湾部队进行牛痘接种…”

第207章 新政22

当李自成和吴一清交代军需办公室的工作时,汤调鼎虽然一副诚惶诚恐的坐在那里俯首倾听,但是他心里却已经开始走神了。

这一次和吴一清一起调到扬州都元帅府工作,对于他来说确实有些意外。吴一清被李自成记在心中他倒是不奇怪,吴一清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强闻博记,在杂学上也颇有可观之处,而其在为人处事方面圆滑却又不失坚持,因此在淮安议事会的一干议员中,渐渐有了些影响力。

若是在太平时节,吴一清想要在地方上发出声音,至少也要等他金榜题名才行。毕竟在我大明,地方只认两件东西:权与钱,至于才学什么的真没啥重要的,天下有才学的人太多了,只要乡绅们花点小钱资助下地方上的文社,自然就会有文学之士吹捧他们。

而想要在地方做点什么事,光凭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么你能说动朝廷拨款,要么你自家有钱贴补,至于说你想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家乡做点好事,但是却要士绅们出钱捧场,那么大家也是不干的。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去捧你的名头,就因为你想做好事?

所以,过去汤调鼎并没有把这些寒门士子放在心上,因为大明已经不是这些寒门士子能够出头的时代了。除非他们能够攀附上一个出色的老师,不过在成名的同时也就成为了师门的打手,若是不能为师门冲锋陷阵,人家为什么要支持你?

东林、复社,乃至淮安本地的文社,都有这样一批寒门出身的士子。他们需要社内有钱人士的支持,以宣扬自己的名声,作为回报,他们也就成为了这些有钱人士的出声筒,为他们写文攻击对手或是说一些自己不方便说的言论。

作为淮阴的望族,汤调鼎自然没必要去关注如吴一清这样的寒门士人,除非对方考中了进士。但是谁能想到,看起来不过是生了一场大病的大明居然会寿终正寝了。虽然北方这十余年来确实宛如地狱,但是大明的南方却依旧是一副太平日子,也就是前两年爆发了旱灾,但是都不用朝廷出面,地方士绅就出手平息了灾情,虽然死了些人,但是地方秩序却并未被破坏。

哪怕汤调鼎在家和父亲私下里常常谈起大明颇有衰亡之相,但是他们也不认为大明现在就会倒下,因为只要崇祯帝从北方迁移到南方,至少还能再撑200年。

毕竟丢掉了北方的土地的同时,大明也相当于卸掉了一个大包袱。自从成祖皇帝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之后,造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极大的增加了江南百姓的负担。

虽然迁都之后大明的赋税增加的并不多,但是在太祖皇帝所建立的体制下,把赋税送到南京和送到北京都一样是要百姓负担的。朝廷的赋税是有规定的,但是这个运输费用则是没有限制的,运河上的官吏们开始对漕运船只敲诈勒索后,崇祯时期从江南运到北京的漕粮,每正税1石,额外的运输及其他费用就达到了八九石。

汤调鼎就听父亲说过这样一件事,号称江南第一世家的太仓王氏,崇祯十一年轮到了粮长一职,王时敏请假回家,亲自押送漕粮进京。崇祯十二年,王时敏押运粮船到达京中,因为途中有粮船触沉,“公以白粮船途中触沉,交纳又不容缓,借贷补缺,几不能支”。是岁赔貱漕粮,遂及万金。田既不售,衣饰酒器尽归质库,眉烧肘露,不可言喻。

号称江南第一世家的王氏都因为运粮而搞的焦头烂额的,那些寻常人家运粮一次就只有倾家荡产了。更重要的是,民运一次京粮,必然会错过第二年的春耕,因此百姓不仅要付出额外的运输费用,还要赔上一年多的收入。

正因为如此,江南人对于北京被破其实没什么伤心的,他们感到惊恐的是皇帝居然没有逃出京城,这大明居然没有人做主了。若是崇祯帝当日能够当机立断逃往南方,南方百姓其实并不会因此非议皇帝,反而会因为皇帝南迁减轻了自己的负担而松上一口气。

因此在崇祯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淮安时,他同父亲讨论了半天,认为崇祯帝登基这一十七年来,始终都没有抓住事情的重点,什么事都想着同时解决,结果就是什么事都解决不了,最后反而把自己和大明给葬送进去了。

对于永昌帝李自成这个人,一开始父子两人只是钦佩其百折不挠的斗志,农民军中除了李自成外,其他人都向朝廷投降过。从这一点上来说,李自成能够打进北京,并不是什么侥幸。

但是对于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昏招迭出,也让父子两人觉得,永昌帝终究不过是朱温之流,虽有几分枭雄的气质,但终究不是能够开创一代王朝的英主。直到李自成放弃北京后选择了南下而不是返回有着四塞之地的陕西老家,他们才觉得这位大顺天子身上似乎出现了某种未知的变化。

淮安位于南北之间,再加上作为漕运的枢纽,此处获得的消息远比南方要多的多。哪怕汤氏父子不去刻意收集消息,南北往来的客商、官吏也会把一些消息带来淮安。因此他们对于李自成过去的事迹还是相当清楚的,也因此在李自成放弃了北京之后,父子都判断李自成必然会尽起全军从山西归关中。

因为过去李自成征战的地区就没有出过陕西、河南、山西和荆襄这些地方,严格来说,李自成一直都围绕着秦岭在打转,似乎把秦岭当成了他的安全巢穴。

毕竟秦岭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又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北面是甘肃、陕西,东面是河南、湖广,南面是四川,山中又多是老林子,因此官军很难抓到义军的去向。这也是过去李自成屡败屡战,却始终能恢复过来的根本。

而南下对李自成来说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运河一线是大明王朝的生命线,因此哪怕是农民军闹的再厉害,也没能切断过这条运输线路。真正给运河沿线城镇以摧毁性打击的,其实还是满人,满人依赖屠杀和迁移人口,硬生生的把运河山东段给毁了大半,号称繁华的临清城更是被满人烧杀成了白地。

因此,运河沿线的城镇大多是忠诚于大明的,而淮河以南接近长江的地方更是反对农民军。可以说,如果李自成没有把太子和先帝的梓宫带在身边,这些地方的民众都是不会支持顺军的。而相比起山西的表里山河,河南、山东其实并没有多少防御上的地理优势,因此李自成一旦在河南、山东失利,则南都未尝不会在其身后捅上一刀。

就算是汤调鼎的父亲汤日升也认为,李自成南下是孤注一掷,哪怕他轻易的收服了三镇,并就要将最后一镇逼降也一样。江北四镇就不是能够打硬仗的军队,今日能投降李自成,明日自然也能投降满人。所以,李自成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也是危险重重。

但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李自成居然还能不慌不忙的调整地方上的权力架构,汤日升也是相当佩服的。他这样对汤调鼎说过:“都元帅府的新政虽然让我们这些士绅吃了点亏,但是从国家的立场来看,士绅不让步是不可能的。

天下财富、土地、人口尽在我辈,若是新君不想着从我们这些士绅手中夺取财富、土地、人口,而只知安抚我等,则这个新朝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永昌帝能看到这一点,说明他确实有了几分君主的样子了。

但是,并不是天下每一个士绅都能如我们看的这么明白,他们还是生活在旧的时代中,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乃是天经地义,而朝廷要是与民争利就是奸邪当道了。何况现在永昌帝还没有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这些士绅就更加不可能服从他所颁发的新政了。

因此,我家也不必同都元帅府走的太近,都元帅府的命令可以服从,该交的粮食我们交,派到头上的劳役我们出。但是,在永昌帝和北面没有决出胜负前,我家倒是不必把身家性命压上去。等一等,看一看,再说。”

正回想着父亲同自己的交代时,突然李自成转头向着他问道:“右君,你对于安排军队接种牛痘有什么看法吗?”

汤调鼎迅速的收回了自己的心神,定了定心后沉稳的说道:“回陛下,既然牛痘接种技术已经成功,为什么不在百姓身上先试验呢?这样军队可以安心,而百姓也能获得避痘的好处。

江南之地,向来为天花爆发的多发之地,若是陛下能够把牛痘接种推广开来,则江南民心必然会归属于陛下,这正是一举两得之举啊。”

李自成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说道:“牛痘接种是成功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快速制造疫苗的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向百姓推广牛痘接种,若是制造的疫苗跟不上,则我们反而要受到百姓的抱怨;若是疫苗出现了问题,又增加了百姓的恐慌,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先让军队开始接种,一方面可以先培养接种的人手,一方面也可以更大规模的测试牛痘疫苗的安全性。如果军队方面不出问题,那么接下来对百姓的接种也就更加的方便了。到时,哪怕有个别不适应的,也不会引发全体的恐慌。不过你提的这个意见还是不错的…”

第208章 新政23

相比起其他几位同僚,淮安举人张新标更为关心的却是,“何时开科取士”这个问题。对此李自成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虽然来到这个时代还不算长,但是他也能够感受到那些读书人对于科举考试的那种狂热。

这就好比后世的网络游戏公司换了老板,但是玩家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公司今后会有什么发展,而是关心自己的人物等级能不能保留,职业上有没有大的改动之类的问题。

确实,大明两百多年里对于科举考试的不断异化,导致了科举考试不再是为皇帝选拔助手的考试,而是决定那些人能够做人上人的考试。这也是北京城破之后,大多数官员都直接向大顺投诚,而很少有为大明殉国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是大顺所采取的追赃助饷政策,直接侵犯了这些人上人的利益,让这些官员士绅认为大顺并无意继承大明对于读书人优待的传统,那么也就不会出现人人怀念崇祯帝的景象了。严格的来说,他们怀念的不是崇祯,而是自己在大明时期人上人的地位。

而在大顺拿下了淮安到扬州的地方之后,从表面上来看,大顺至少也是一个拥有西北及中原地区的大国了,如张新标这样的大明举人,自然是想着要继续自己的科举进程,在大顺实现自己的进士梦想了。通过这样的考试,既可以在大顺朝获得地位上的肯定,也等于是洗白了他们在大明朝的经历,从此他们就不再是地位待定的大明举人,而是身份明确的大顺进士了。

刚穿越过来的某人,一开始是打算采取学校制度取代科举制的,这里的取代是指彻底的取消科举制。但是这一想法连最激进的主张科举要改革的人都接受不了,他们认为应当废除八股取士,因为八股文于国家无益,但是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哪怕是那些引进西学改良儒学的读书人,也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废除,因为进士身份是读书人最大的荣誉,废除了科举制度就是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更何况,为了考一个进士,有人甚至已经寒窗苦读数十年,结果换了个皇帝,他们过去的投入就白费了,这岂能甘心?

看到这么多读书人反对,某人总算明白了过来,这就和后世一样,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英语占比重太大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有能力出国留学的不会学不会外语,或者干脆没必要学习外语,因此人人都在抱怨高考中英语占比太多,但是当有人真想废除高考中的英语时,却又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因为学英语的沉没成本太高,废除高考中的英语,就等于让许多人学习英语的时间和金钱都白费了,这当然不能让人接受。

科举制现在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大家都不认为科举制能出人才,但是大家都反对取消科举制,因为他们为了科举已经投入了太多成本,取消科举制就等于是让他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全部白费了,这种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们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是对于国家和公众有利的选项。

因此,虽然李自成并不觉得现在是谈恢复科举制的场合和时机,但是对于张新标的提问还是心平气和的解释道:“科举取士自然是要恢复的,但是现在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此时召开科举只会让那些边远地区的读书人失去一科机会,所以朕想要再等一等,等朕把建奴赶回北方,然后再召开科举。

当然,在当前的局势下,不开科举不意味着朝廷不用人了,人我们还是要用的。不过暂时不以科举的形式选拔人才,而是以举荐制及聘请制,邀请一些人员为朝廷做事,这些人员到时会单独设置一科进行考试,不同寻常民间举人同考…”

虽然没有从李自成这里获得肯定的答复,但是张新标等人的精神还是为之一振。他们的眼光终究不能和吴一清、汤调鼎这样的人物相比,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因此在顺军轻易的拿下淮安并收复了江北三镇后,便都以为顺军已经占住了脚,大顺和南都之间,就是宋和南唐的关系,至于北方的建奴,始终还是蛮夷而已。

从这一角度出发,劝说李自成开科取士,结束崇祯登基以来的一切乱象,就成为了这些读书人最为迫切的想法。这种不在意谁当皇帝,只要天下太平的想法,在北方民众当中还是很有市场的。当然这也是拜北方各种天灾人祸所赐,当意识到在有武力的势力面前,老百姓只是待宰的猪羊后,就没有人在意官贼的区别,只要求能够有人制定规则让社会安定下来了。

这个时候,也只有依旧安享着太平日子的江南百姓,才有着汉贼不两立的朴素思想。当然,这个百姓并不包括江南的奴仆群体,受着士绅压迫的奴仆们,都期待着换了天地后,能够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些旧主子。

从院子里出来,李自成停顿下来向着身边的李来亨问道:“给慈烺的信发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