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53章

作者:富春山居

山上的郝小泉正安排人员打扫战场,主要是把尸体清理到一边,然后把伤员抬出来医治,不管是自己人还是高杰军的。虽然扬州乡兵有些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救助高贼,但是顺军两次干净利落的击溃了高杰军,让他们陡然对顺军生起了敬畏之心,自然不敢违抗顺军的命令。

对于杜永和派人送来的口信,郝小泉没有立刻表示拒绝,反而询问了山下李成栋军中都有哪些将领,然后便让其带话回去,表示自己是庆阳军的,不知道李成栋军中有没有庆阳人。对于两家罢战一事,则回复说李军应当先放开蜀岗通道,否则就不是真心想要罢战。

对于郝小泉的回话,杜永和向李成栋是这么说的:“看起来顺军对于我军其实没啥仇怨,只是想要我军让开道路而已…”

李成栋沉吟了许久后说道:“让开道路,说的是很轻巧,但是我们让开了道路还能去哪?去了瓜州,不还是要被顺军当成敌人的么。不去瓜州,北上、西进都是顺军的地盘,他们必然是不肯给我们让道的,到时候不还是要打?”

杜永和看了看左右,不由小声的说道:“要不,我们干脆就向永昌帝投降了吧。早降,也比去了瓜州后被迫投降要强的多啊…”

第167章 扬州五

李成栋这次倒是没有斥责杜永和,仅仅是数百顺军,还是下马作战的火铳兵,他们居然都没能占据上风,等到顺军大队人马抵达,他们还怎么打下去?现在主动投降和到时候濒临绝境再投降,可不是一回事。

只是,李成栋心里又有些犹豫不决,他们和其他明军不同,是有着背叛李自成的前科的,再加上高杰对李自成做的事,他很是担心投降后李自成会迁怒自己。到时候,下面的人得到了大顺的优待,而他自己却无端掉了脑袋,岂不是冤哉。

就在李成栋站在树荫下踌躇不决时,却见有哨探从北面骑马而来,李成栋顿时吩咐身边的亲兵把那名哨探带到自己面前来,想知道他带来了什么消息。

却见这名哨探三步并两步的跑到他面前就势跪在地上,然后急匆匆的向他汇报道:“大帅不好了,蜀岗大营投降了。”

不提边上听到消息的部将们一片哗然,就连李成栋也差点被这个消息给震倒了。他上前几步走到这名哨探的面前,睁大眼睛咬牙切齿的提声喝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说的清楚一些,要是敢胡说八道,看老子不一刀砍了你。”

哨探吞了一口口水湿润了下喉咙,才有些嘶哑的说道:“是李参将之珍投敌了。顺军占了李参将把守的东寨,然后就调转了寨中的大炮轰击大营,我军顿时溃败,西边两寨于是也投降了顺军,营中其他将领就劝说吴副将投降,吴副将抽空让小的出营向大帅禀告。”

“干他娘的李之珍,这就把兄弟们给卖了啊…”一旁的将领们顿时就骂骂咧咧了起来,但是却没有一个说要打回去解救大营的。

李成栋脸色铁青,也懒得理会这些部下们心里的想法,再次向这名哨探询问道:“那么顺军到底有多少人?”

哨探回想了一下后说道:“大顺走了之后,顺军的步队就到了,加上之前的骑兵约千多人,不过小的从营中跑出来时,听到北面有喧哗声,似乎又有大队人马到了。小的以为,眼下大营那边的顺军至少有数千人。”

听到顺军正源源不断的抵达,哪怕是再迟钝的将领也觉察到了不妙的前景。殷之荣忍不住出声说道:“大帅,眼下可不是犹豫的时候。要么走,要么就…总之留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可是下下之策。”

杨大福、张道瀛等几位将领也纷纷附和道:“是啊,大帅,应该下定决心了。”

“下定决心?”李成栋在心里问了自己一声,他此时脑子还是清楚的,部下让他早下决心,是下投降的决心而不是逃跑的决心,因为在大营被占之后,他们逃回瓜州也没啥意思了,因为辎重和女人都没了。更何况不能过长江的话,瓜州也是一个绝地。

李成栋意识到,如果就这么不顾一切逃回瓜州,估计这些部下就算跟自己回去也要离心离德了,特别是那些陕西出身的部下,因为谁也不会追随一个囊中空空的主将。李成栋抬头瞧了一眼面前的扫垢山,看着上面树起的大顺旗帜思考了许久,方才狠狠的说道:“杜总兵,你派人上去和那个顺军将领谈谈条件,我们愿意投降,但是我营中的妇孺、财物应当发还…”

当丁启光、沈豹带着援军赶到扫垢山时,太阳已经落在了西面的遥远山顶上,犹如一轮橘红色的大灯笼。看到李成栋部居然没有逃亡,还整齐的列队于山脚下,两人都颇感吃惊。直到对面一名顺军骑兵跑来传话,他们才知道李成栋部不是要在这里破釜沉舟,而是不愿意继续南逃了。

两人商议了一下,便接受了李成栋部的投降,并派出人员点校李成栋部人马,然后接管了扫垢山南侧的石桥。此时高杰部的后劲营也察觉到了这里的不队,派出了一队骑兵前来查看,不过看了一眼桥对面的情况后又迅速撤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左光先带着一队骑兵跑来了扫垢山,和李成栋及其部下交谈安抚后,便要求李成栋部移驻回蜀岗大营,接着便控制住了扬州西郊。这一天高杰军也派出了一军在运河对岸和顺军对峙,但并没有主动向顺军发起进攻。

此时的高杰军中也已经开始混乱了,因为谁也没想到李成栋部会这么快投降大顺,这令高杰对其他非嫡系出身的将领也开始狐疑了起来。在这样的局势下,他当然不会贸然的派兵去进攻北面的顺军,因为他并不知道谁是可靠的。

当然,外甥李本深和老部下胡茂祯还是可信的,但是其他人在这个紧要关头可真不好说了。到了这个时候,高杰对于南都也差不多彻底失望了,因此对于军中的监军万元吉和非本军系统的瓜州驻军张天禄部也开始提防了起来。

他现在既要提防黄得功部,又要担心朝廷,自然就更加不想再开辟一处战场了。顺军既然南下,又这么轻易的逼迫李成栋投降,就说明南下顺军对于李成栋部是压倒性的力量,否则以他对于李成栋的了解,这人是不会这么轻易的投降的。

因此他只是下令让高进库在运河南立营监视扬州西郊顺军的动向,并没有着急出兵反击。高杰很快就感到庆幸了,因为淮安方向的顺军主力也终于南下了,于9月6日抵达了扬州东面的江都县。虽然这一路顺军没有立刻向扬州南方发起进攻,但是高杰放在扬州南面的军队又怎么敢轻易调动呢。

扬州地区的形势进一步紧张了起来,高杰自己也觉得现在周边就没有一个可信的势力。南都的马士英说的是很好,但是江上严密的水师巡查,连普通商旅都不许过江了,这摆明了就是不想让他过江么。而监军万元吉虽然代表史可法招揽他,但是万元吉却连扬州城的百姓都说服不了,现在扬州人都投向李自成了,而史可法却还在南京,这样的招揽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最让高杰感到痛恨的还是黄得功和刘良佐,这两人之前天天骂自己是贼,结果真的闯贼南下了,两人却都跪的飞快,还一意与自己为难,搞的他现在都无路可去了。西面是黄得功,北面是李自成,南面是镇江水师,东面则是茫茫大海,真是困的他连翻个身都难。

对于高杰的焦虑,妻子邢氏不由在私下劝说道:“要不然,就派人去探探李自成的口风,他不是几次三番的对外说,只要愿意放弃内战一致对外的,他一概既往不咎的吗。”

高杰心里对着李自成还是有所胆怯的,他瞧着庭院中和婢女们玩耍的儿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若是其他人,我倒是没啥可担忧的。但是李自成这个人太过隐忍,他认定的事情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曹操、贺一龙他们就是看不清李自成的为人,才会死在他手中。我这条命倒是没啥,反正这辈子也值了,但是元照怎办?他还这么小。”

邢氏木然了很久,不由问道:“南都那边,难道连将士们的家眷都不能接收吗?我们为朝廷卖命,朝廷总不能让我们绝后吧?”

高杰恨的咬牙切齿,但很快他又泄气的说道:“终究是之前南下时军中将士做的过火了,眼下江南士绅防备我们比防备闯贼更甚啊。你看那些扬州人,宁可和李自成勾搭在一起,也不肯同我们和解,这就是报应啊。”

邢氏看了一眼丈夫,方才安慰他道:“这事也不能怪到你身上,当日我军从山西败逃,军中士气全无,沿途州县又不肯接济粮饷,若是不让军士们劫掠百姓,恐怕我们连扬州都倒不了就要散伙了,就我们几人离开军队南下,地方州县只要出一队捕快就拿下我们了,到时我们又向谁喊冤?刘良佐、黄得功这些人,可是很想拿我们的脑袋去领工的。”

坐在阴影中的高杰并没有说话,只是瞧着庭院里在阳光下奔跑的儿子发呆。过了许久他才说道:“要不然,我再去和万元吉谈谈,他要是再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我可也不能再忍耐下去了…”

在高杰同邢氏说话的时候,李自成正停留在邵伯镇上游览该镇的城隍庙,当地士绅蒋春和、龚联甲等人陪同在侧。

“这城隍庙原为明洪武三年建。当时是搜盐所,后来搜盐所移于仪征,本镇之人就捐资以遗址建庙祀城隍…”

李自成听完了本地士绅的讲解后,不以为然的说道:“本镇人口繁多,庙宇也很多,可就是没有一所官学,虽然有几所私塾,可终究不是正理。这城隍庙这么大,不如分出几间房子来建立一所官办小学好了。和尚,你觉得怎么样?”

本地士绅一时失语,转而看向了站在李自成身边的大师,却见南庵沉默了许久方才说道:“陛下,城隍不归佛门管。不过,建学终究是好事,不管是城隍,还是佛祖都会赞同的。”

李自成抬头欣赏着用木头雕刻出来的城隍老爷,从这尊木像倒是能看出本镇人建这城隍庙是用了心了,简直可以说是艺术品,而不是一座单纯的宗教偶像。

他不慌不忙的接着说道:“都说江南多淫祀,朕这一路看下来,确实也是如此。佛教、道教不过是多了一些不肖子弟,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需要的是规范教义,至于妈祖也能算是出海之人的美好期盼,但是其他的那些杂七杂八的宗教都是迷信和骗取钱财的邪教罢了。

朕打算建立一个宗教司,和尚你来担任司长,替朕整顿这些淫祠及各教的不法勾当吧。恩,那些没收的庙宇和田产,就用来修建官学校好了。你觉得如何?”

南庵思考了片刻之后,还是从了李自成,他不做这个事,恐怕那些洋和尚就要上位了,这是佛门决不能容忍的。

第168章 扬州六

9月8日,李自成的船队抵达了扬州北门外保障湖,随入驻保障湖西北角的大明寺内。保障湖后世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瘦西湖,其实它就是宋代扬州城的护城河,到了明初这里又成为了调节运河水量的蓄水池,所以得名保障湖。

明末的保障湖水面还是很宽阔的,湖中很多地方都是成片的荷塘,此时虽然已经没有了荷花,但是大部分荷叶还保持着绿意,看上去还是颇有夏天的意味的。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和平山堂,到了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因此现在的大明寺不仅地方空旷且景致可爱,倒是能够容纳的下李自成携来的都元帅府各机构和一部分军队。

随着李自成所部人马到来,江都的张鼐部、扬州西郊的左光先部,就通过驻扎在扬州北郊的李自成亲军联系了起来,扬州城及瓜州到仪征之间的高杰军都被包围了在内。

抵达扬州的当日,扬州士绅就派出代表在保障湖的码头迎接了李自成,不过下了船的李自成只是同这些扬州士绅代表闲聊了几句,并没有就扬州的地位问题发表什么言论,这让扬州士绅们颇为意外。

从高杰军劫掠扬州郊外开始,这些扬州士绅过去所习惯的社会秩序就不复存在了,几乎每个有点势力的军阀都想把扬州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扬州人要是提出抗议,这些军阀就摆出一副要打要杀的架势,事实上军阀们并不是虚张声势,高杰和刘泽清对郊外村庄的劫掠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扬州百姓决定迎李自成南下时,已经做好了被李自成漫天要价的心理准备,虽然大顺军的军纪要比大明官军好得多,但是大顺军同样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李自成不可能拿西北风喂养这支军队,对于富庶的扬州城来说,不拿钱出来给养大顺军是不可能的。

只是,之前顺军没有南下之前,都元帅府对于扬州百姓还是多以抚慰为主,表示扬州百姓想要什么都可以谈。但是现在李自成真的南下抵达了扬州城后,却又开始同这些扬州百姓的代表们保持距离了,这让扬州城内的官绅们有些无所适从了。

因此当晚扬州士绅们就聚集在了马鸣騄的衙门里,向着陪同李自成南下的推官汤来贺、乡绅王傅龙提出了疑问,询问这两位扬州城的代表在淮安是和都元帅府怎么谈的。

王傅龙为自己辩解道:“余和汤推官此次前往淮安,完全是照着同各位商定的条件去谈的,陛下听了我们提出的意见也没表示不同意啊。我记得,陛下当时是这样回复我们的:扬州百姓的意愿就是朕的意愿,只要是扬州百姓提出的意见没有损害到他人和国家的利益,那么朕没什么可反对的。”

乡绅吴仁趾就疑惑的问道:“既然都已经讲好了条件,那么陛下为什么今日又不接受我等的好意,非要住到大明寺去?大明寺的环境虽然清幽,但是什么享受都没有啊。而且陛下也拒绝了我们派遣女使去服侍他的好意。这是不信任我们吗?”

王傅龙一时语塞,边上的汤来贺终于开口说道:“陛下不是不接受我们的好意,而是认为我们今日派出的代表并不能代表全体扬州百姓。因此,他希望扬州百姓能够派出真正的代表去觐见自己。”

汤推官的话,就像是往水塘里丢了一颗石头,这下房间内突然就变得沸反盈天了。在场的几十名士绅们大为不满的反问,为什么他们不能算是扬州百姓的代表?扬州城能够从高杰军、刘泽清军等手中保全下来,难道不正是他们四处奔走并出钱粮招募乡兵的结果吗?

对于这些士绅表露出来的不满,汤来贺只是闭目养神,完全没有出声理会,似乎刚刚激怒了士绅们的并不是自己一样。就在这个时候,马鸣騄终于出声叫停了士绅们的嚷嚷,作为衙门的主人和本土士绅的领袖,大家还是要给这位马副使一个面子的。

马鸣騄看了众人一眼,脸上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告诫道:“高杰部的李成栋军,也是以勇猛著称的了,但是顺军一到他就投降了,为什么?因为李成栋军围攻只有数百人的顺军,连连遭受挫败,连自己的大营都丢了。

根据那些在场参战的乡兵所言,这一仗并不是李成栋军派出的都是老弱军士才受挫的,而是顺军实在太强,数百人作战时行如一人,故所向披靡。我们的乡兵首领对我说,顺军非人力可当,若是换了乡兵同顺军对阵,恐怕失败的还要更惨一些。

一个高杰就已经让我们难以抵挡了,难道诸位还打算得罪实力更强的永昌陛下吗?更何况,现在太子和永昌陛下一体,永昌陛下并非没有强行接管扬州的名义,若是永昌陛下打着太子的名义入城,到时候百姓未必会去阻挡,我等岂不成了反对太子的罪臣?”

马鸣騄虽然籍贯汉中,但他家是几代在扬州经营盐业的陕商,同本地士绅交往很深,因此能够成为本地士绅的领袖。此时马鸣騄的话虽然不怎么入耳,但还是让一干士绅都冷静了下来。

高杰军在扬州郊外的肆虐,对扬州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原本热衷于功名或个人享受的扬州士绅豪商开始团结了起来,以对抗藩镇对地方上的掠夺和控制。而这种对于地方事务的参与,也极大的刺激了这些士绅的权力欲望,使得他们开始产生,扬州是扬州人的扬州的想法。

派出汤贺来、王傅龙前往淮安拜见李自成,这些扬州士绅们的本意就不是让李自成来接管扬州,而是希望李自成能够帮助他们驱逐高杰军这样的藩镇,他们也愿意向李自成支付一笔钱粮,作为顺军保护扬州的费用。

之前李自成的宽容姿态,还是给了这些士绅们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已经同李自成达成了某种协议。但是今次李自成抵达扬州表现出的态度,却并没有承认协议的意思,心中失落的士绅们才会聚集在这里质问两名代表。

不过马鸣騄的出声告诫,终于让这些士绅有所清醒了过来,扬州终究还是朝廷的扬州,虽然此前因为朝廷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所以给了他们控制扬州城的机会。可现在李自成既然携太子南下,这也就意味着大顺的朝廷是真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在李自成面前索要扬州的自立权力,无疑就是在同朝廷做对了。

压制住了这些士绅后,马鸣騄才向着汤贺来问道:“永昌陛下,究竟要什么样的代表?”

汤贺来想了想便说道:“淮安城有72坊,每一坊都推选出了一名代表参加议事会。又淮安有漕军和盐丁两大群体…”

认真听完了汤贺来的介绍后,有士绅不由松了口气道:“原来是这么个代表法,我还以为是什么代表呢。可这每一坊公推,最终不还是得推选最有势力和最名望的缙绅么,难道不还是落在我们头上?颇有脱了裤子放屁的意思。”

马鸣騄则皱起了眉头说道:“让百姓公推代表?这恐怕是开了个坏头。日后百姓要是按照今日的先例,推举出代表和官府进行谈判,那还成什么体统?”

汤贺来瞧了一眼马鸣騄,张口说道:“马大人,咱们还是先顾眼下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若是等到永昌陛下亲自插手扬州议事会的选举,恐怕麻烦就更多了。”

有士绅也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点头附和道:“汤推官说的不错,既然永昌陛下是这个意思,我们赶紧推选出代表组建了议事会去同陛下商议,总好过僵持在这里吧。再说了,要是让百姓公推代表,也是于我有利一些,至少那些徽商是得不到多少百姓的支持的。”

原本还想说什么的马鸣騄,听到这最后一句也不由沉默了下来。确实,在盐业中新近崛起的徽商,仗着有钱大肆营建园林,并把扬州瘦马这一行当给发扬光大了。过去陕商和晋商虽然在扬州经营盐业,但本质上还是做着比较规矩的生意,可是徽商进入这一行业后就开始用金钱和女色大肆拉拢官员,并败坏了开中法,直接导致了作风保守的陕商和晋商在盐业中的势力衰退。

比如郑元勋兄弟,作为徽商的领袖,公然资助高杰军,以此换取了高杰军对于河下街的保护。徽商的这些行为,不仅激怒了在扬州经营盐业的陕商和晋商,同样也让扬州本地百姓感到不满,认为他们不仅赚走了扬州的钱,还败坏了扬州的风气。

只不过,在迎李自成南下这件事中,不管马鸣騄如何排挤徽商,总不能把对方全然拒之门外。如果能够借助扬州百姓的推选,把徽商大部分人排除出议事会,那么他也不会拒绝。

于此同时,在大明寺安顿下来的李自成,也正在接见左光先等西路军部下和刘良佐、李成栋等降将。在大明寺内的一处偏殿内,数十军将分东西两侧对坐,李自成居于北侧。

左光先代表西路军向李自成汇报了本军从徐州出发以来的行程和战绩,虽然之前已经有战报发给都元帅府,不过这一次左光先的汇报就更加完善了一些。

听完了左光先的汇报之后,李自成便对着在座的将领说道:“西路军的战绩,之前都元帅府已经有所奖惩,因此朕也就不再多言。今天我们就先把李成栋这支部队的处理情况讨论一下吧…”

第169章 扬州七

虽然李成栋就坐在下方,但是李自成却丝毫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某人对于李成栋的这个名字的印象,是和嘉定三屠联系在一起的。在网上论战时,对付小粉红最好的进攻武器就是讨论满人南下的民族融合史观了。

脱离了无产阶级立场的民族政策,本质上就是投降主义,基本上和大明士绅联奴平寇的阶级立场是一致的。为了捍卫士绅地主的利益,联合外敌剿灭农民起义军,这就是地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再继续发展下去,到了清末就会出现“宁与外敌,不与家奴”的满人奴隶主的反动言论了。

对于士绅地主的反动统一战线,显然果粉的民族主义还是要进步一些的。所以李自成能够接受李成栋投降,但不是为了避免斗争而接受其投降,而是为了减少牺牲采取和平改造李成栋军,才接受对方的投降。

因此李自成不会认为,只要李成栋投降了,这支军队之前犯的罪就消失了,他们劫掠来的人口和财物就变的合法了。如果是这样的统一政策,那么先当强盗后招安才是军阀们利益化最大的道路。

当然,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来说,这样的统一战线也是可行的,毕竟百姓能算人吗?没有统战价值的百姓不过是牛马而已。只要李成栋能够投降自己,不过是多了一个压迫百姓的帮手,自然是可以宽恕他和部下的罪行的。

某人虽然觉得人民是需要压迫的,但他还是承认人民是人而不是会说话的牛马。毕竟资本主义除了剥削剩余价值之外,还是需要一个销售市场的。因此资本主义承认,人的基本权利是存在的,毕竟只有一个拥有自由的人才能自由的劳动和消费。

不过很显然,坐在这里的大部分将领是不大能够理解李自成的想法的。这些将领都是生活在一个农业经济的时代,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加上儒家道德的无耻下流,使得他们并不承认家族、同乡、师生关系之外,还存在一个民族的纽带。

毕竟小农社会中,隔壁村子的人都相当于是外国了,而儒家的亲亲相隐又使得血脉联系要大于社会公德。简单的说,哪怕家里人是个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按照儒家的道德观,你也应当站在家里人这边,而不是站在受害者那边。所以乡村之中发生的纠纷,从来不是讲理的,而是讲家里有几个兄弟。只要我揍得过你,我家自然就是正确的。

有人花了一辈子去纠正这个错误,提出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总算在农村清除了一些儒家的遗毒。但是,某些背叛者却重新树立起了儒家恶臭的旗帜,主张再怎么受压迫都不能反抗,否则就是破坏和谐社会的恶毒之人。

就比如左光先,李成栋的投降让他还是感到兴奋的,因为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至少要比刘良佐的部下强的多,如果能够让这支部队为自己所用,那么无疑是大大的增强了他手中的实力。对于高杰军从河南一路劫掠到扬州的行动,左光先虽然觉得有些过分了,但以为还是可以让李成栋带功立罪的。

因此对于李自成提出对李成栋军处置的讨论,他一时也无法提出什么意见。虽然还没有把李成栋纳入麾下,但他已经在潜意识里当成了自己的部下,自然就不好提出什么维护的话语了。他虽然想要壮大自己手里的力量,但也没有愚蠢的要去挑战顺军中的主流。

对于顺军来说,任何迟于郏县之战才加入的明军投降将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在郏县之战后顺军已经没有什么对手了,而左光先正是之后才投降的顺军。

在唐通和建奴私通,白广恩等边军将领向建奴投降之后,顺军将领对于他们这些前明军降将是越发不信任了。而在这个时候,李自成还能启用他独领一军,左光先自然是想表现一下的。但是他也很清楚,他要是表现的过于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的话,必然会被农民军将领所猜忌的。

不过,即便左光先不为李成栋说话,其他人也觉得可以拿李成栋做千金马骨,可以对这支军队优待以进一步涣散高杰军的军心。只是刘良佐在这个时候却跳出来了,他对高杰军本就没什么好感,再投降晚了之后连军队的控制权都丧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不乐见高杰军投降,从而骑到自己头上。

因此他起身义正言辞的说道:“既然军议会议容许说话,那么我就要说上两句了。是,李成栋所部在我军抵达之前没有南逃,而是选择了向我军投降,固然是有功劳的。

但是,都元帅府颁发的条例上可是写的明明白白的,奖赏和惩罚不能抵消,奖功罚过是军律的基础,有敢乱军律者,当众议其罪。

高杰军从河北南逃,从徐州一路杀到扬州,难道李成栋所部就没有沾染过百姓的鲜血吗?在李成栋军的大营内,那些妇人和夫子,还有军士所携带的财物,难道还不能算是证据吗?

陛下既然已经赏赐了李成栋的阵前投诚之功,自然就不该放过他屠戮百姓的罪。臣的主张就是这个。”

刘良佐施施然的坐回了位置,全然不在意满目怒火瞪着自己后项的李成栋。李成栋虽然怒气满腹,其他人指责他,他也就忍住了,但是刘良佐也配这么说他吗?刘的部下也就杀人比他们少一些而已。

不过当李成栋的目光转向上首的李自成时,碰上了对方有些漠然的视线,他心头的怒火顿时被一盆冰水给浇灭了。刘良佐终究不能定他的罪,但要是他在李自成面前表现出桀骜不驯,恐怕对方就未必会容忍他了。

刘良佐这番话,倒是让一些认为可以宽恕李成栋的将领沉默了下去,因为他搬出的是李自成颁发的军律,指责他就变成了对永昌皇帝的不满,大家自然不会那么傻乎乎的去触这个霉头。再说了,现在还不清楚李自成对于高杰军到底是什么想法,大家也想通过对李成栋的处置来明确李自成的态度,之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在众将保持沉默的时候,塔天宝笑着出声说道:“这刘将军倒是有几分文官的口才了,倒是把我们这些不读书的粗人给点醒了。陛下,臣觉得刘总兵说的还是有理的,奖励归奖励,惩罚归惩罚。不过眼下北面正是大战将临之际,我们在南方总不能和高杰纠缠下去,若是能够让高杰全军而降,也算是救人无数。因此臣请陛下法外开恩,饶他们一回…”

随着塔天宝的表态,诸将也终于一一明确了自己的态度,除了几位军法官站在刘良佐一边,其他人都主张对李成栋部小惩而大诫。

听完了众人的说辞后,李自成思考再三,终于开口说道:“军律既然已经定下,那就应该执行下去,除非军议府通过修改的提案。

不过,你们说的也不无道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已经死了,我们得先为活着的人考虑。为了死人而放弃活人,这显然也是有违我大顺的立国之基的。

朕可以同意你们的意见,不追究投降官兵之前犯下的罪,但是他们得先认罪,因为朕不能赦免一个认为自己没有罪的人。

第一、李成栋部的官兵必须写出自己劫掠及伤害百姓的陈述书,并表示忏悔,朕才能以都元帅府的名义赦免他们。

第二、根据他们各自的陈述,应当交出劫掠的人口及财物,都元帅府负责送这些受害者回家,并对他们进行赔偿。

第三、既然朕赦免了他们,那么他们过去所犯下的恶就成为了国家行为。朕会统治民政府,对所有的受害者家属进行国家赔偿。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里,那么朕今日就再重申一次,我大顺是民众之大顺,你们身上穿的,口中嚼的,平日里用的,包括你们上阵时使用的马匹、甲胄、军械,都来自于民众的给养。没有民众缴纳的税赋,那么就不可能有我们的存在。

试图用民众给养我们的军械去杀戮民众,这是自毁根基。就连建奴都知道,没有百姓就没有君主,有了百姓才有君主。所以,不要让大顺变得还不如野蛮人。朕给你们的机会也只有这一次,今后不管谁敢杀戮我大顺百姓,朕必要他的脑袋…”

某人也不是对这些将领们虚言恐吓,而是心平气和的下了一份通牒。哪怕是塔天宝这样在农民军中资历较深的将领也紧紧的闭上了嘴,他资历虽然有但排名还在五营二十二将之外,这次能够被李自成带出南下也是意外之喜。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一次李自成带出南下的将领大多是农民军中的中层及一些投降的明军将领,而不是过去一直围绕着李自成的老营骨干。这对于这些中层将领和投降的明军将领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在李自成面前立功的机会。只要还想在大顺军中进步的,自然不会对李自成的告诫置若罔闻。

第170章 扬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