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35章

作者:富春山居

左良玉理解黄澍说的意思,现在站在南都这边就是吃力不讨好,马士英根本不会感激他。而若是置之不理,让南都被李自成攻下,拿着太子作为旗帜的李自成就可以联合南方各省的力量来围剿自己了,这显然是一个死局。

左良玉沉默不语的时候,黄澍不由试探着说道:“侯爷,其实想一想,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李自成的意思发表这份布告,南都现在难道还敢得罪我们吗?

虽然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但若是太子成功入主南都,我们可也是定策功臣了。如果太子无法入主南都,南都也一定是元气大伤,必然要好生安抚侯爷了。

再说了,建奴占据了北京,若是他们的意图并不仅仅止于河北,那么他们必然会在秋后南下。秋天正是收获之季,大军南下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到时李自成和建奴再打上一场,不管谁赢,侯爷都可以做渔翁之利了。”

坐在阴影中的左良玉思考良久,接受了黄澍的建议,决定按兵不动等待着北方的变化。于8月初2日,左良玉找来了巡抚何腾蛟,要求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南都,请求弘光帝退位,然后召集各方重臣、宗室商讨帝位的归属。

何腾蛟表示拒绝,他对左良玉劝说道:“即便太子更有法理继承帝位,但是我们这些臣子怎么能够去上书要求现在的皇帝退位呢?我们可都已经向弘光帝发誓效忠过的…”

左良玉劝说不动何腾蛟,于是就把他扣押在了自己的府内,然后又让黄澍去巡抚衙门找来了大印,接着便以两人的名义向南都做了公开的上书。南昌的江西总督袁继咸看到传信后大为震惊,他情不自禁的就对身边的人说道:“天下又多事矣。”

就在江南舆论沸腾起来的时候,李自成却无暇关注这些南方军政大员的动向,他正忙于和徐州本地士绅商议关于徐州的水利事业。话说李自成第一天和这些徐州士绅见面的时候,双方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差点就谈崩了。

激怒李自成的自然就是那位自诩为大明忠义之士的徐州举人阎尔梅,即便李自成有释放他的意思,但是从牢中被释放的阎尔梅也无意向李自成低头,反而当着众人的面将李自成和农民军大骂了一通,李自成还能稳得住,但是他身边的将领们都有些按奈不住想要送这位举人归西去了。

李自成见状当即就摔了手中的茶盏,然后指着阎尔梅怒斥道:“天下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士人为天子治理天下,农人为天子奉上粮食,工人为天子奉上衣服和住宅器具,商人则负责流通百货。这就叫做各司其职。

而当今之世,士人不为天子治理天下,乃为自家谋取财产,一介贫寒书生一旦中举就是鲤跃龙门,从此不在凡人之中。你们这些士人,享受着农人、工人和商人的劳动成果,结果却把天下治理的民不聊生,还埋怨人民为什么要造反,破坏了你们的盛世?

是啊,你们在家中吃上一顿饭也要花上10几20两银子,想要购买一个歌姬或舞姬,随手就是2、300两,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千金散去也不为过。但这些财富是你们自己创造的吗?你们从来没有为这个国家创造过半点财富,还享受着这个国家最大的优待。

你们对待百姓恨不得敲骨吸髓,可国家要是想从你们身上征收一两银子的税金,你们就哭天喊地的咒骂朝廷了。如此看来,你们同田中的杂草又有什么区别?除了挤占稻麦的营养,既不能结出果实以填饱百姓的肚子,也不能移植到花园内让人赏心悦目。

我家十世为农,所以朕很清楚,当稻田里的杂草太多时就要清理清理,否则收成就不好了。今日朕召集徐州士绅过来,是为了讨论如何治理徐州地方,不是和你这样无所事事的杂草辩论朕有没有道德的。你若是不愿意为徐州百姓出力就滚蛋,不要在这里妨碍别人为徐州百姓出力…”

第109章 未知的历史三

阎尔梅虽然不服气被李自成骂作杂草,但是以万寿祺为首的几名乡绅却把他拖到了一边,同他交好的万寿祺拼命在他耳边小声劝说道:“且听听陛下说什么,不要莽撞啊…”

在牢中待了多日,身体虚弱的阎尔梅挣扎不动,只好铁青着脸站在一旁,想要听完李自成的话语后再驳斥之。只是他并没有等来这样的机会,因为李自成接下来就问了在场的徐州士绅1个问题,然后士绅们就分裂了,阎尔梅想说什么都没有人听了。

李自成当日对徐州士绅提出的问题就是:“徐州的水利治理,到底应当保民还是应当保航运?”

这一问之下,不管是那些真心想要投靠大顺的士绅,或是伪装想要投靠大顺的士绅,立刻都坐不住了,自己内部就先互相攻击了起来。

因为李自成问的这个问题是徐州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作为黄河和运河的交汇处,每一年发大水或闹旱灾时,地方上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地方上再怎么讨论,也很难改变朝廷做出保航运的决定,毕竟每年400万石的漕运和上千万石的民运,都必须通过大运河北上,和北京的大局相比,徐州的损失在朝廷看来不值一提。

但是李自成现在连北京都丢了,自然就没有了漕运的压力,他只需要保证到济宁的水路畅通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北上的运输量就大大减少了。于是对于明朝只重运河不顾及地方的政策,他也是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了。

至于徐州地方士绅内部为什么会出现保航运的支持者,因为这些支持者都是流寓徐州的商人,他们迁移到徐州的原因,就是因为徐州的航运便利,能够让他们的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才会有本地居民普遍贫穷而户部山上却豪宅遍地的状况。

因此本地士绅对于外来者占尽好处,而徐州人靠着运河、黄河却天天受灾的情况早就怒火满腹了,只不过这些外来士绅用金银交接朝廷官员,甚至他们自己都是官宦之后,无力进行反抗只能在民间发动一些舆论攻势而已。

当李自成表明自己要代表徐州百姓提出治理水利的主张后,徐州士绅内部脆弱的联盟顿时崩坏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本地士绅不可能错过,因为水利工程一旦建起就很难再去改进。而且本地士绅之所以在本地百姓中有号召力,至少在明面上他们是要维护本地利益的,否则就必然被本地百姓给唾弃了。

"民抄董宦"一事,就是董家没能获得乡亲的支持,结果如董其昌这样的名门望族都被乡亲给抄家赶出了家乡去,朝廷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当李自成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本地士绅只能表态要保民,这对于那些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外来士绅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直接的损失。

就算是想要站出来驳斥李自成的阎尔梅,面对这个问题都不能说上一句,大家应当先团结起来对付闯贼,然后再考虑民生的问题。因为阎尔梅是本地人,他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和稀泥谈什么大局,首先就要得罪乡里了。

于是李自成和徐州士绅的见面会,从一开始的双方对立变成了士绅内部的争斗,虽然大家明知道大顺政权对士绅不利,但是在这一刻却不得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向李自成屈服,以谋求李自成偏向于自己。从士绅的对立面转为了士绅和百姓的仲裁者,李自成自然也就掌握住了局势。

在士绅们斗的不可开交时,李自成建议先派出人员勘探徐州周边地势,然后根据地势、水系的走向来规划水利工程,新的水利工程规划完成,收益地区应当对受损地区进行补偿,为此徐州应当建立议事会来讨论工程规划、工程资金的募集和补偿计划等问题。

对于李自成的这个提议,徐州士绅们倒是没有不满,毕竟要是让李自成派人主持这些事务,他们并不确定李自成的人会偏向哪一边。而借助这个机会,李自成也提出议事会应当协助大顺军队完成两件事,剿灭土匪和说服百姓搬迁。

如果李自成一开始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徐州士绅们觉得这都不干自己的事,必然会应付一下就了事了。毕竟剿灭土匪倒还有人支持,但是让百姓搬迁这可是得罪人的活计,过于帮助李自成办事,要是大顺政权没了怎么办?

但是现在由议事会牵头,士绅们倒是可以把责任分散了,而通过议事会对于顺军的配合,李自成也算是把大顺政权的影响力下沉到乡里了。有了这个机构,他就不需要再去关注某几个或一小部分士绅的动向,因为议事会会主动的打压那些反对议事会决议的士绅。

至于说什么中国传统式集权王朝,在山东、河北士绅纷纷反叛大顺之后,李自成就已经明白了一点,皇权不下县的封建王朝不能称之为集权,而是士绅封建共和。当中央的政策符合士绅的利益时,中央的政策就能执行下去,当中央的政策不符合士绅的利益时,政策就消失了。

所以大顺政权出现了动摇的状况后,代表大顺政权派驻地方的官员立刻就被那些反叛的士绅给杀害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于是当士绅主动发起百姓捍卫大明的时候,大明还能撑上一段时间,但是当士绅们都不愿意为这个王朝出力的时候,那些自发起来保卫大明的百姓首先就被地方士绅给剿灭了。

对于一个受过正统的唯物主义哲学教育的灵魂来说,生活和生存还是分的清楚的,崇拜偶像是生活,保护自己是生存。就如同这些士绅一样,加辽饷的崇祯皇帝是个昏君,不过当追赃助饷的农民军出现后,死去的崇祯皇帝就成烈皇了。

所以,为了让大顺政权能够生存下去,某人不介意使用任何手段。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不过是其中之一,民主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次才是政治理念,而有些人却拼命的强调民主的政治理念,极力淡化民主的政治制度,究其根本就是不想分权而已。

以当前大顺政权的虚弱性,对于一个连乡下都无法沉浸下去的政权而言,民主实在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手段了。为什么大顺政权无法在乡下扎根?因为大顺没有普及普通话,也没有普及教育,所以你一个陕西人跑到湖北或山东,让百姓相信你是他们的利益代表,还不如让他们相信你是救世主更简单。

这就是北京撤兵时,陕西籍将领想要回陕西,河南将士则想要回河南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乡他们不必担心语言问题,也了解当地百姓的性格,毕竟大家都是在差不多环境下生活的。但是到了外地去,他们就像是一群绵羊中的山羊那么的明显,打败了仗连逃跑的机会都不大,因为外地人在这个乡绅时代不会受到保护。

徐州既然已经被确定为大顺和满清争夺的重心之所在,李自成就不能不尽快的让大顺政权在这里扎下根,而不是把徐州这地方当成了顺军和清军争夺的一个战略要地。只有当徐州百姓把大顺政权当成自己人,把清军当成外人,大顺才能赢得地方上的全力支持,也才能消耗多少人力就补充多少人力,而任何侵略者都是无法承受消耗战的。

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某人不相信奇迹,但是相信人民可以创造奇迹,因为在后世这一点已经被证明了。某人一点都不想用自己的脑袋去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利用任何方式去获得人民的支持就是大顺政权当前的第一要务。

和这一要务相比,河南、江淮一带的明军、义军纷纷向大顺投诚,对于李自成来说只是一个意外之喜。只是他也没想到,仅仅派了几个人出去,南边的金声桓、黄得功就投诚了,归德永城的丁魁楚、归德总兵王之纲、大明河南总督张缙彦、河南道监察御史兼监军陈潜夫、河南总兵卜从善、河南参政兼大梁兵巡道袁枢、睢州许定国、宿州曹英也都一一宣布向太子效忠。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太子的号召力,而是袁宗第部从襄阳出发击退了汝宁的刘洪起部,然后于7月抵达了亳州,如此一来河南东部和北部的明军就陷入了顺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在黄得功发表文告后,江北四镇已经无可能援救河南及徐州南部的明军,这些明军面临着或是被顺军消灭,或是逃亡的选择,最终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效忠太子。

正在理顺同徐州百姓关系的李自成,听到这些锦上添花的消息自然是心情舒畅的,而这些明军将领和封疆大臣的投诚,又进一步缓和了山东、河南、淮北百姓同大顺政权的关系。毕竟这么多有名望的大臣和将军们都投靠了大顺军,可见太子确实是真的了。

路振飞等一行人,正是在这种民众对大顺政权逐渐归心的情况下走入了徐州城。事实上他们是被押解进徐州城的,因为守城的大顺官兵听说路振飞等人自报家门后立刻就愤怒了起来,除了山东总兵丘磊外,路振飞和王燮可谓是徐州顺军最大的仇敌了。

第110章 未知的历史四

正从城外返回的考功惩戒司左副监周士贵看到城门口一队士兵正围殴两名穿着貌似大明官员的人,他顿时不悦的上前喝止了这队士兵。

守门的哨总上前对周士贵辩解,这两人是前淮安总督和前淮安河道,之前他们以投诚的名义欺骗了本军在宿迁的人马,导致上百顺军兄弟被明军偷袭,他的哥哥也在其中不幸身亡。哨总对周士贵说道:“…兄长若是在战场上死了,那是他命不好,但是这两个狗贼太过下作,打着投诚的名义让我们派人去接收淮安,结果却偷袭了我们,我兄长死的太冤了,我就是不服气。”

周士贵板着脸看着他说道:“你若是在战场上抓住他们报仇,我倒也敬你是条好汉,结果别人是自己登门的,你这么做是想抹黑陛下吗?谁是你的副手?和他交接了任务,你自己去惩戒小旗面前领罚吧。你对此有没有意见?”

哨总沉默了数秒,便垂头丧气的向周士贵回道:“卑职无意见。”

看着哨总退到一边向着身边人交代了几句便朝着城内走去,周士贵这才转头看向被殴打的两名大明官员,刚刚站在一边不敢出声的几位大明官兵正上去搀扶起鼻青脸肿的两人。

周士贵端详了两人一阵后便对着身边的人说道:“带他们去都元帅府,交由陛下定夺吧。”

有年轻力壮的王燮挡在前面,路振飞倒也没受什么重伤,他整理了一下满是尘土的衣服,然后便拦在了周士贵的面前说道:“我不是来求见永昌帝的,我是来拜祭大行皇帝的。永昌帝诏告天下,让官绅前来拜祭大行皇帝,难不成只是一个谎言?”

周士贵没好气的回道:“你们这些官员若是真的心怀烈皇,何以等到烈皇梓宫抵达徐州才来拜祭?当日你们诱杀本朝官兵时,怎么没有想起烈皇和太子还在北方?那些隐居在家的乡绅前来拜祭,我自然不会阻拦,但是如你们这般狠毒的贼子,烈皇要不要接受你们的拜祭,自然得陛下说了算…”

李自成的都元帅府设在了城市东南角的徐州卫署衙门,这座衙门修的极宽敞,但是徐州卫缺额高达一半,卫署衙门几乎无事可做,因此之前白邦政率兵入城就把徐州卫署的官员迁移到了城东南的徐州左卫令两个卫署衙门合并了起来,这里就成了白邦政的官署。

李自成抵达徐州后,决定都元帅府不再南下,于是白邦政就把徐州卫署衙门让出,在此地建立了都元帅府。按照左文右武的格局,卫署西厢设立了枢密院、参谋本部、军议府,卫署东厢则设立了秘书处、民政府,大堂改成了大会议室,二堂则成为了李自成日常办公及接见人员的地方,后院则分成了两半,一半设为了近卫兵营,一半则划给了统计司。

随着山东、河南官绅和义军的纷纷来投,统计室也吸收了一大批人员。其中有郁郁不得志的书生,被当做人质的官员或将领之子,也有一些地方上的绅士。因此统计室直接管理的人员已经超过了300,这并没有包括女营中的管事人员。

因此李自成就将统计室提升为统计司,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机构的职责,调查各地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及舆论焦点,收集包括海外在内的各类情报。

统计室升级后,陈圆圆、潘翟、徐善持三人也不再是临时帮助李自成处理女营等事务的无职人员,而是正式授予了印章的官员,司长的地位比照秘书处的秘书长,差不多是大明六七品官员的待遇。

统计司下设内外办公厅,内办公厅以女子组成,负责档案管理和资料汇总、分析、转呈;外办公厅由男子组成,监察各地情报并加以分析。此时刚刚成立了山东、河南、淮南三个科室,何兑吉、李嗣宬、徐夜、宋徵舆、宫梦仁、王明德等年轻人充实了其中。

随着都元帅府在徐州固定下来,都元帅府下属各个机构也渐渐发挥了作用,都元帅府暂时脱离了以战争为主要任务的时期,转向了营建地方秩序为主要任务的时期。

在周士贵押送路振飞等人来都元帅府的时候,李自成正在二堂内同杨承裕、顾君恩、王则尧、张家玉、周亮工、宫伟镠、蒋臣等民政府官员讨论安顿南下迁移百姓的事情。

站在堂内来回走动的李自成一边思考着一边向这些官员说道:“…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从河北迁移到南方的百姓至少有三十万之众,按照每人每年的口粮3石计算,就是90万石粮食。这还是在确保他们能够在南方获得土地耕作或是得到工作的情况下,否则都元帅府还要继续给他们发放口粮。

然后,我军当前本部人马加上河北、河南、山东投靠我军的官军和义军,至少也有30万之众,这些人还有家属要养,因此每人每年的口粮不能少于10石,这就是300万石,再加上都元帅府和各地的官员的口粮,一年400万石,这是基本需求。

我们当前能够确实控制的地方,是山东泰山以西和商丘以东,北至德州,南至宿州、宿迁,这样一个长方形地区。大家应该清楚,河南早就被打烂了,河南府和南阳盆地几乎都成了无人区,开封附近因为黄河被掘开,现在还是一片烂泥塘。

也就汝宁到商丘这块豫东南部地区还有些人烟,但是土寨林立,在我军没有取得对河南的完全控制前,这些土寨不会给我们提供多少粮食,他们能够守住自己的地盘不给我们添乱就不错了。

崇祯12年和15年清军两次入关,山东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都被攻破,损失了大量人口和牲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又向来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目前的情况下向山东收取田赋只会把山东人推给满人。

因此我们所切实掌握的地方,今年的秋收粮食总数应当在1200-1400万石,按照15税1的方式去征收,大约不到87万石粮食。但是因为采取的是一条鞭法收税,每石大米折银5钱,也就不到44万两,但是现在因为战乱的缘故,各地粮食价格都在暴涨,徐州每石1两,江南地区的米价已经突破3两。

我们要是照着过去征收银两税,那么即便以1两每石的价格计算,也缺口360万石粮食;以实物税征收,缺口就是313万石。

但是江南及江西、湖广等地真的缺粮吗?其实并不缺乏粮食。根据我们得到的过去20年里的江南八府水稻种植和从外地进口稻米的情况,20年前江南八府几乎并不吃外地米,也就是近10年里才有江西米和长沙米在南京、苏州销售。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长江航运现在被人为的截断了,导致湖广、江西等地的粮食难以顺江而下,南方各地的粮商和地主乘机囤积居奇,才造成了大米价格的暴涨。

我大顺政权能否在徐州生存下去,不在于如何挡住满清的南下,而在于打通大运河和长江航道。否则上百万人将会遇到生存危机,为了活下去,他们必然是要南下的,而我军一旦南下,江淮之地就无险可守,而南方的贸易体系进一步遭到破坏,我们就更加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以抵抗身后的满人。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破坏了旧的经济体系,却没有时间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而在满人的逼迫下就不得不继续向南掠夺更多的物资,最终成为了替满人开道的先锋。当我们把整个南方都劫掠一遍之后,南方也就支离破碎,再也难以建立起一个对抗北方的基地了…”

对于李自成所分析的当前局势,在场的官员都深以为然,虽然过去他们不会站在经济上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毕竟在皇权体制下,他们并不需要考虑经济,只需要考虑怎么解决问题,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清楚经济的重要性。

特别是一些出身南方的官员,他们对于江南的经济活动更是有着直观的感受,他们很清楚南方有多少人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活动,完全依赖于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粮食过活。这些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其实是非常依赖于经济的,一旦江南的经济崩溃,这些人几乎是手停口就要停了。

只不过,过去一切的政治行动都是围绕着皇权运转,哪怕这种政治行为正在伤害到这个国家的基础,但是在皇帝眼中也还是值得的。因为是国家为皇帝而存在,不是皇帝为国家而存在。因此皇帝生不生的出继承人,这是重大的国本问题,而为了杜绝倭寇禁止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不过就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所以,对于前者官僚集团们可以团结起来对抗皇权,但是对于禁海还是开海,却只要皇帝的一句话就决定了。李自成是第一个跳出了皇国体系,从经济活动上来看待一个国家存在意义的皇帝,这令在座的官员们即感到惊讶,又隐隐有些兴奋。

只不过,真正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和李自成展开讨论的,也只有张家玉、周亮工、宫伟镠、蒋臣等四人,其他人的见识还困在“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中。张家玉、周亮工、宫伟镠三人,虽然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认识到了工商业未必为末,但还是觉得农业是根本。而蒋臣则更近一步,认为当今天下不是物资少了,而是钱少了,因此应当恢复宝钞,以加快商品流通,则市场就会繁荣起来,物资也就不会匮乏了。

第111章 未知的历史五

通过对于解决顺军当前困境问题的讨论,李自成和民政府的官员们渐渐达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第一是要采取征购的手段从士绅那里强制收购粮食,以防止南都拒绝同大顺和解,无法获得江西、湖广的粮食;第二就是必须要先拿下淮扬和凤阳两地,逼迫所谓的江北四镇投降或退回江南去,不能让他们在顺军背后断绝运河通道。

有了这两点共识之后,接下来李自成就可以放手让民政府做事了,而不必再担心下面的官员为了维护士绅和都元帅府的军令进行对抗,这将会极大的浪费他坚持主力南下赢得的时间。李自成刚刚把大的方向定下来,正预备谈一谈几个细节问题,这边周士贵却把路振飞一行人带了过来,他不得不中断会议前往了大堂。

站在台阶上的李自成看到下方站立的三人,有些愕然的小声向周士贵问道:“他们这是被谁打了?”

周士贵简单的把自己在城门处看到的情况描述了一遍,李自成听说他让那个犯事的军官自己去领取惩罚后,便点了点头不再追问下去。

打量了三人一会后,李自成便朝着年纪最大的那位问道:“想必你就是前漕运总督路振飞了,足下是读书人,为何不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

从宿迁北上时,路振飞就一直在观察着顺军的情况,因为他没有预料到李自成在被迫撤离北京时没有选择逃回陕西反而会选择南下,更加没有预料到南都选出皇帝后居然会撤了他的职务,这令想要替南都守住淮安防线的他大失方寸。

南都更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居然把江北交给了四镇。扬州到淮安是两淮盐业的所在地,也是鱼米之乡,是江南精华地区之一,在他已经控制住淮扬局势的时候,把这一地区交给军镇管理,那么南都还拿什么去约束有粮有盐的军队?

凤阳府是中都所在,也是大明皇陵所在,庐州府是本朝龙兴之地,也是南京门户,把这两个地方交给军镇不仅在政治上失分,连南京的安危都难以自主了。

以路振飞的看法,淮扬凤庐应当由南京自己管理,然后将四镇安排在山东河南,则既可以恢复山东河南的秩序,也能通过南方的钱粮控制四镇,然后南都再以江北流民编练新军,军成则就可以用四镇为先导北伐收复河北,再不济也可以联合楚镇夺回荆州、襄阳、南阳、洛阳等地,将中原地区彻底纳入控制。

然而,史可法和马士英都不足以论大事,两人居然把江北门户和钱粮之地分给四镇,结果李自成军还没有过徐州,江北已经乱了,为了争夺扬州,四镇就先爆发了内讧。

不出他所料,刘泽清占了淮安后第一件事不是想要北上收复山东或河南,而是先勒索商人给自己建造藩邸,马士英派出接任他的田仰根本无力制约有了藩镇权力的军队。淮安士绅组织的团练皆为刘泽清所废,因为刘泽清一是担心士绅用这些团练对付自己,二是想让士绅把养团练的银子留给自己。

但是,他令士绅出银两大办团练又岂止是为了对付北兵南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安抚淮安漕工的人心。运河十万漕军到有大半在淮安,再加上民夫和盐丁余丁,运河一日不恢复漕运,淮安就有十余万人衣食无着落,北兵一旦南下,这些人就是淮安最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李自成只是自己南下,那么淮安仗着刘泽清的军队还能守一守,可现在李自成却带着太子南下了,淮安人心浮动之下,未必不会有人开门投诚,那么从淮安到扬州就是一路坦途,正和扬州人剑拔弩张的高杰部,难道会死守扬州?

扬州一失,黄得功哪怕是口头上的投降也要变真投降了,因为南京门户已经洞开,他不可能再背叛太子去保卫弘光帝。这要让李自成奉太子过江,大明就真的要完了。作为大明的忠臣,他不在意谁当天子,但是却不能忍受大明死的这么窝囊。

这就是他没有南下反而北上的原因,他的家小已经被安置在了江南,这也是他被刘宗周弹劾去职的主要理由,他若是只想保全自己,南下其实是最安全的一条路。

而如今他选择了北上,其实就为了两个目的,一窥顺军之虚实,看看顺军到底有无能力南下;二是想要看看太子是否能承担起复兴大明的重任。

这一路行来,虽然没有看到全豹,但匆匆一撇下他还是注意到顺军治理下的地方要有秩序的多,而徐州百姓胆子也不小,在顺军围殴自己的时候还敢出声为自己这些人求情,这就意味着徐州百姓和顺军将士之间的关系要比大明百姓和大明官军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一些。

而在挨打的时候,路振飞也能感受到这些顺军士兵手下颇有分寸,军官一声令下即能喝止士兵,并无一人敢闹事,而军官处理事件时也是颇有章法,不会随心所欲的滥施刑罚。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军队,大明已经没有了。

哪怕是四镇中的黄得功部,因为士兵不去侵犯豪门大户,已经被称之为不扰民了,但是黄得功部的士兵对于普通百姓可没那么友好了。至于刘泽清、高杰等军队,都已经开始随意杀戮平民了,他们在百姓的眼中比贼军更坏。

高杰部从山西逃向南方,为了能够获得城中的物资,甚至都伪装过贼军,结果因为高杰部下在城市周边杀人放火为城中百姓看到,城内一致认定这绝不是贼军,因为贼军的军纪不会这样坏。

路振飞原本以为这则传言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是今天看到顺军的做派,他才真正相信这不是一个笑话,而确实有可能是事实。

心里虽然滑过了这些有的没的念头,但是在李自成的面前,路振飞还是淡定的回答道:“我只知道一国,未尝听说有两国,身为大明官员剿灭贼寇,难道不是我的职责吗?”

边上的顺军将士顿时都怒了,永昌皇帝虽然没有在北京登基,但好歹也是打破了北京城的,还说他们是贼寇,这不就是在侮辱他们还是一群贼吗?

在不少顺军将士眼中,既然他们已经打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也自杀了,那么大明就应该算是终结了,现在就是大顺的天下,他们自然也就是大顺的开国功臣而不是什么贼寇了。虽然他们不知什么叫沐猴而冠,但是他们还是知道路振飞这是揭他们的老底,真特么不是东西。

只不过李自成却依旧冷静的注视着路振飞,并没有被他这话激怒,因此边上的顺军将士也只敢怒视而不敢有什么其他的举动。如果说山海关之前,李自成是依靠着百折不挠的造反精神赢得了义军上下的尊重,并依赖着陕西乡党镇压义军中不服从自己的势力,那么山海关之后大家敬畏李自成,是因为永昌皇帝能够指明大顺的前途,并制定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规矩。

比如现在环绕在李自成身边的顺军将士,都很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这等场合并没有他们插嘴的余地,过去他们可没有这样的意识。虽然农民军在西安奠基建国,李自成也弄了不少读书人制定规矩管束大家,但是那些读书人的规矩主要还是让众人臣服皇权,并臣服于代表皇权的文官。

这种读书人的规矩其实让农民军的将领极为不满,因为他们和李自成一起奋战了几年到十几年,对于李自成身上的大小事情几乎没有不了解的,他们承认李自成是带头大哥,但是真的很难接受李自成突然从大哥变为皇帝这么一个过程。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跟着李自成抛头颅洒热血的造反,结果几个文人制定了一些狗屁不通的规矩就要爬到他们头上去了,这还是他们所尊敬的那个闯王吗?

而从山海关返回的李自成设立军议府,让农民军的大小将领能够畅所欲言,军中人事能够付诸公论,这就顿时抹平了这些将领心里的不满。而通过军议府制定出的军中纪律,大家自然不敢冒犯,因为犯了军纪就是在对抗军议府,没人会觉得受到刑罚是冤枉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军中上下自然就开始主动学习新制定的军纪,并开始敬畏考功惩戒司这个新成立不久的机构。李自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变化,他只是觉得现在大家开会时都守纪律多了,不再像开茶话会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搞不清重点。

作为一个工业社会时代的灵魂,他实在是不能忍受那种无序,也许有人觉得军制改革非常困难,甚至打仗时不能进行军制改革。这些人大约都是文科生了,军制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组织性和提高作战效率,也就是说越是战斗激烈的时候,军队就越容易接受提高自身生存几率的命令,而这些命令就是军制改革的基础。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把无纪律的平民变成有纪律的战士的组织,战斗时都无法做出改变的军队,只能说这压根就不是一支有组织的团体。

而李自成对于路振飞的话语无感,是因为他接受的本就是“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教育,所以骂他是贼寇,他一点都不觉得这是揭他老底。

第112章 两个阶级的斗争

在李自成沉默的注视着台阶下的三人时,站在炙热的阳光下的三人,路振飞正气凛然和李自成对视着;一只眼睛乌青的王燮则昂首挺胸的站在路振飞边上,丝毫不畏惧四周恶意慢慢的目光,至于身上毫发无损的邱磊,则下意识的朝边上挪了挪,稍稍离开了两人一些距离。

“哈哈…”李自成突然大笑了起来,台阶上下的众人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纷纷朝着李自成望去,却见李自成停下笑声对着路振飞轻蔑的说道:“所谓贼者,不外乎不愿自食其力,而试图通过暴力或欺诈的手段去侵占别人财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