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08章

作者:摇摇-欲坠

李亮叹道:“应天府这里的雪还不算太大,据说江北的大雪已经半人深了,统计物资的人员丝毫没有耽搁,但还是有些晚了。”

朱瞻基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会儿,坐起身来说道:“眼见要开春了,下了这么大的雪,现在青黄不接,各大粮仓的粮食还是不要动用,以扶贫救灾为好。今日已晚,你明日去找黄渊黄守备,让他来见我。”

李亮问道:“殿下是想从交趾调粮?”

朱瞻基嗯了一声,说道:“新江口水师那边,已经有两百艘大中型宝船了,这些船停在水寨也是浪费,不如乘着北风未停,跑一趟交趾和暹罗那边,运一批粮食回来。”

李亮笑道:“奴婢想跟殿下讨个差事,陈宣跟着奴婢的时间也不短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外放,殿下能不能让他跟着黄守备跑一趟南洋?”

朱瞻基给了他这个面子,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这样办,要是办事妥当,以后少不了重用。还有……刘万,年纪虽然不大,做事也还算妥当,就提拔到奉御当差吧!”

站在门口的刘万激动地向内跪拜道:“奴婢多谢殿下恩典。”

站在门内的李亮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现在他的身边太监,金阔是总管,孙林是情报主管,然后李亮就霸占了亲近朱瞻基的差事。

他一人独大也不是好事,而刘万虽然一直跟着他当差,原来却是跟着金阔的,跟李亮之间的关系却不密切。

李亮想要提拔陈宣,朱瞻基当然也要提拔一个跟他不算太亲近的人来制衡。这无关信任,只是平衡的制度不能松懈。

打发走了李亮,朱瞻基跟李昭训说道:“天不早了,我来看一会儿情报。你先休息一会儿,不许再动针线,小心伤了眼睛。”

李昭训甜甜笑道:“妾身遵命,殿下也不要太晚。”

朱瞻基捧起她娇嫩的小脸,在她唇上亲了一口,笑道:“如此娇柔美人,孤怎舍得你独守空房?最晚亥时,孤就来陪你。”

李昭训笑的像个花儿一样,帮朱瞻基又点了两个油灯,才乖巧地进了里屋。

朱瞻基打开了油纸包,查看各地水师粮仓的储量情况。

自朱元璋时代开始,军队粮仓和地方粮仓就是分开管理。每年夏粮,秋粮入库,都是分地方粮库和军队粮库,两者之间并无瓜葛。

哪怕地方上再苦,军队的军粮供应都不会少一丝一毫。

不过,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每年要承受两个月的青黄不接换来的。

虽然最近几年,土地抛荒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但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自然也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什么是盛世?朱瞻基认为不仅仅需要国力强盛,更需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今年眼见有了天灾,就应该早作准备,军中存粮先留下来以后用来救济,直接从南方调粮来,才更合适。

要不然,再过几个月,地方上的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你军队的人吃的再饱,朱瞻基也不会有丝毫开心。

盛世不是吹嘘出来的,必须要为政者有充足的准备和怜悯。真要等到天灾发生,那个时候就是想要买粮食也来不及了。

至于银钱,朱瞻基没有丝毫的担心,大明的粮食才两钱八分银子一石,也就是一两银子四百五十斤,他只需要拿出十万两银子出来,能到南洋收购五万吨回来。

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的,南洋即使是产粮地,一时之间也很难筹集这么多的粮食。

感谢竹签子,灯火见人家,额吐你哦,不一样享受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七四章 特使

自永乐十三年春入京,黄渊经历了如梦似幻的一年。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利用来京城的机会,为自己的父亲回归做准备。

黄福在朱元璋时期就做到了工部侍郎,永乐初年就做到了工部尚书一职。永乐三年因陈瑛弹劾他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

第二年因工部腐败案,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虽然做到了一方大员,但是交趾事务繁忙,远离中枢。黄福也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完结,积极谋划回归中枢。

黄渊被安插在护送张辅回京的水师中,原本只是想成为交趾水师与海军总部洽谈重组的联络人。

不曾想,他在京城受到太孙和海军新任都督刘江的赏识,不仅官升两级,而且还在这次出征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因为不是直接领军作战,黄渊此次虽然作为联络官立下大功,也不能封伯,但是他被封为家乡昌邑的昌邑子,也正式跨入了武将勋贵的行列。

在大明,父子两代,甚至是祖孙三代同在朝中的例子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同属文官,或者是同属武将。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并且都身居高位的例子,整个大明也仅此一例。

下着大雪,但是李亮作为朱瞻基最信赖的少监亲自来唤,黄渊就知道,太孙肯定是有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了。

将自己一枚随身的玉璧塞进了李亮的衣袖,李亮也并没有拿乔,而是直接透露道:“大明过完年后普降大雪,殿下怕几月后缺粮,所以想要派守备去南洋买粮。对南洋,咱家当然没有守备熟悉,也就不多言了,只要守备心中有数就好。”

黄渊楞了一下,随即大喜。生于京师,长于交趾,黄渊对交趾,包括交趾附近的数国可谓是了如指掌。

如果是其他任务,可能还有些难办,但是如果是买粮,这是相互利好的事务,即使到了南洋,他也会受到热情欢迎。

交趾去年遭遇大灾,粮食减产,但是暹罗等国却粮食充足。而他又有自己父亲在那边主事,这件事可谓是轻轻松松的大功一件。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能被太孙选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有在交趾当民政官的父亲。

换了其他人过去,还不一定能买到足够的粮食。

他长揖笑道:“多谢李少监提醒,渊谨记在心。”

李亮呵呵笑着让出了半个身位,引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奉御说道:“此人乃陈宣,已经得了太孙殿下的授意,与守备同赴南洋。这一路万里之遥,还盼黄守备能多多照应。”

“当然。当然。”

大将出军,內监监督乃是常例。黄渊不过一守备,惯例是不能为一军之将的,但是看到只是一个奉御与自己随行,黄渊的心也跳了起来。

难道,真的会以自己为主将,前往南洋买粮吗?

跟随李亮来到东华门处新建的情报处,朱瞻基在这里接见了黄渊。

这是半年前刚修建起的一个小院,面积不大,院子也小的可怜,但是贴在城门道与文华殿东花园之间的这个小院,却格外幽静。

外面大雪纷飞,但是这新建的房子装了地龙,屋内倒是热的厉害。

朱瞻基其实是不习惯室内搞的这么热的,不过情报处的人除了最开始司礼监派来的两百人,其余大部分是孙林在宫中征集的老太监们。

他们虽然行动能力差了点,但是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在整理情报,梳理情报,却远比年轻太监更可靠。

他们年迈,自然怕冷,所以为了照顾他们,这里的地龙烧的火热。

“微臣黄渊拜见殿下。”

“不必多礼,起身,看座。”

刘万帮着黄渊脱去了大氅,帮他挂了起来。黄渊道谢了一番,这才坐在了朱瞻基的下手。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