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风紧
宝妍应该对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不过只要沈徐氏否认,并在将来不再与汉王有太多纠缠,那么关系还是可以维持的。
沈徐氏将一切利弊都看得明白。并认为,为了那么多好处、还能逃脱三从四德的重负,只放弃了男女间那么一点事,根本不会有甚么可惜。时间久了,她甚至还可以自己一个人悄悄得到慰藉。
但不知怎么回事,今日一见到汉王,面对他暧|昧的暗示、沈徐氏竟难以拒绝。
或许汉王说很快要离开云南了,难得一见,让沈徐氏多少有点不舍。又或许,因最近真的感激汉王,便忍不住想迎合他,让他高兴满意。
真正面对过死亡之后,沈徐氏还把那些各种各样的好处,稍稍看淡了一些。
最后一回。沈徐氏躺在木塌上,暗暗地下定决心。一旦宝妍名正言顺地来到汉王府,沈徐氏便决定,彻底断绝与汉王那样的关系,并否认以前发生过的事……
等待的时间里,无数琐碎的片段渐渐浮现在沈徐氏的脑海,有看见过的画面、听到过的声音,以及残留在指尖和各处的触觉。她在胡思乱想中,忽然看见了一只青蛙,那青蛙正在潮|湿的稀泥上鸣叫,青蛙的气囊在叫唤之时撑得很大,意象叫人不禁感受到甚么事物绷得很紧张。
沈徐氏叹出一口气,轻轻翻了个身,侧身躺在那里。她的鼻子里顿时闻到了一种淡淡的气味,从草席和枕头上散发出来,气息很淡,仿佛夹杂着沉淀的汗味。这种气味一点都不香,但似乎也并不难闻。
她这时才想起宦官王贵说过的话:此处没有像样的卧房,怠慢沈夫人了。不过咱们家王爷,也常在这里午睡歇息。呐,里面有一张塌。
这种蒲草席子吸水吸|汗,怕是朱高煦留下的气味罢。沈徐氏用力地从鼻子里吸了一口气,不留神发出了一个声音,她听到自己略有贪婪的吸气,脸颊微微一热。她又把手指伸到了席子上,手掌贴着草席,脚趾在白袜子里缓慢而用力地蹬着席子下方,身子像伸懒腰一样躺在那里缓缓地动弹。
过了很久,这地方依旧静得出奇。这样的沉寂,会让人隐隐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来打搅了。
沈徐氏渐渐地尝到了失落的滋味,但又没有完全放弃期待。
她在这样宁静的气氛中,想到了朱高煦确实不会来的可能性。说不定他真的是出于体贴之心,才好意留她们午睡;而沈徐氏之前的想象,不过是误会罢了。
因为她们上午刚到前殿书房门口时,朱高煦还不忘吩咐王贵、去拿遮阳伞。那么朱高煦再做一件事,留她们等午后阳光弱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嘎吱……”木门忽然发出了轻轻的一声摩|擦声。
沈徐氏的心顿时一紧,脸颊上浮出了红晕。头下面的枕头,被她的手使劲地把住。接着屋子里便有沉稳的细微脚步声传来,她急忙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
过了一阵,沈徐氏听到所有声音都已消失,忍不住将眼睛眯开一条缝,顿时发现了朱高煦注视着自己的目光。她愣了一下,终于睁开了眼睛,仿佛不认输一样也看着朱高煦的脸。
朱高煦的眼神非常细致,好像把她皮肤上浅浅的汗绒、也看清楚了一般。这么看沈徐氏的人、不知多久没有出现过了,她的脸越来越红。
朱高煦默默地伸出粗糙的手,那手却十分轻而温柔,用手背在沈徐氏的下颔轻轻抚过。
他忽然站了起来,稀里哗啦三下五除二便拔掉了他的团龙袍服、把帽子也取了。他呼吸很重,坐到塌上,便伸手向沈徐氏的长裙。
沈徐氏急忙道:“这院子太静,宝妍也在此地,汉王别太急轻一点。”
朱高煦听罢动作轻缓了下来,就像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律,那如暴风疾雨之间、亦有一小会儿舒缓的节奏。他没有回应沈徐氏的话题,却若有所思道:“人之间难免各有所需,但只要不发生冲突,都不用太过强求。”
沈徐氏听到这莫名其妙的话,隐隐有了一种感觉:自己的那些权衡,已经被朱高煦猜到了。毕竟他富有经验,在朝廷里与兄弟、各种亲戚之间的博|弈,大概也是这么一回事。
沈徐氏柔声道:“妾身对汉王有感恩之心,从无歹意。”
“这样就够了。”朱高煦温和地说道。
他顿了顿又叹道:“世人总觉得自己是主人,实际上似乎有很多奇妙的东西在控制咱们。譬如男女身体里的激素,便在控制咱们的好恶,乃至内心最深层的善意恶意。”
他有时说话是比较奇怪的,由于不止一次如此,沈徐氏倒有点习惯了。
沈徐氏道:“妾身只想服侍汉王最后一次,可否?”
朱高煦想了一会儿,点头微笑道:“本王寻常不会强求女子,没必要那么做。”
那他为何要笑?沈徐氏感觉,他似乎不相信她,甚至带着一丝嘲意;或是他对能不能再亲近她、满不在乎?毕竟汉王不缺她一个女子。
沈徐氏心绪复杂,又加重了口气道:“真的是最后一回。”
朱高煦没吭声,弯下腰将她搂住抱起来。沈徐氏感受到他的力量,她的身子像羽毛做的一样轻飘飘的,柔软使不出力气来。她慢慢地闻到朱高煦身上的气味,很快难以忍受窒息之感、用力地吐出一口气,却在吐气如兰之间发出了女子音色的一个声音。沈徐氏忙把脸藏进他的肩|窝。
朱高煦的声音在她耳边小声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我恰好又能让你满意,这是最妙之处,不用隐藏。我常常想要自己对别人有价值,你的神态颜色声音,都能让我感到愉悦。”
她睁开眼睛,看见午后的廊屋里十分亮堂。她此时的感觉十分难堪,于是全然不想去看清周围的景象。
可外面的阳光明媚,即便隔着扇和门窗,也将这古朴的屋子里所有的景色都照亮了。连最细小的地方也能被人看见。房里诸多的事物都那么清晰,那嫣红的衣裳丝绸上的一丝皱褶,雪白的宣纸上乌黑的墨迹、以及宣纸上细小的不平坦突起,皆在明亮的光线下无处掩盖。
第四百三十九章 孟子曰
京师依然繁华似锦,春天的花草树木复苏,让景物更添颜色。天下的财赋聚集京师,四方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是想方设法要在京师谋生。
去年京师来了一个姓王的秀才,为了谋生,他托同乡给他找了个生计,便是在阳武侯府上教蒙学。
学生只有一个人,薛禄的年幼孙子薛诜。那阳武侯是个勋贵武将,对孙子的文才,只要求将来会读书写字;于是随便找了个有功名的先生,给他孙子教蒙学。先生便是王秀才了。
王秀才的家不在直隶。他家中有田有房,又有功名,原不必干这种事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京师苟且过活。不为别的,就为了一个机会。人说在京师扔块石头,也能砸中一个官,就这么简单。
他的榜样,是朝中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
杨士奇比王秀才的出身尚且不如,压根就是个白身,以前也是教书的;而现在杨侍郎是御前红人,又非常会做人,所以谁都要给他几分面子,想巴结的人排队也排不上。
可是王秀才到京师快一年了,除了教小孩儿识字,仍然一事无成。他方明白一个道理:时势造英雄。
杨士奇于洪武年间出仕,那会儿朝廷恩科选拔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官吏人数,所以杨士奇才有机会以白身进入官场。但现在不同了,有功名的人真是越来越多。
王秀才无趣地坐在凳子上,看着连笔也握不稳的孩童在纸上乱写。
就在这时,薛府上的管家到厢房来了。管家径直说道:“王先生快去上房,侯爷有请!”
王秀才愣在那里,一下子有点意外。因为他来薛府快一年了,来的时候薛禄还没封侯,却一共只见过薛禄一面;便是刚进薛府的那天,薛禄亲自看了王秀才一番,当场就很随意地决定,留下王秀才教他孙子。
后来薛禄去四川当官,离京几个月,最近刚回到京师。王先生始终没再见过他。
“王先生来!我带你去。”管家催促道。
王秀才跟着管家进了一道门楼,走了一会儿到了一间大房子门前。管家站在门口躬身道:“侯爷,王先生来了。”
里面传出“嗯”的一声。管家便招了招手,叫王秀才进去。
“在下拜见阳武侯。”王先生进门作揖道。
“坐。”年近五十的薛禄,身材看起来依旧壮实。他正埋头写着甚么,连正眼也没看王秀才一眼。
王秀才瞧见一条空凳子,走了过去。他观看了一番房屋里的景象,不禁伸手摸到了下巴的稀疏胡须,眼睛也微微眯了起来、更加明亮了。
屋子里除了王秀才,还有几个穿长袍的人;其中两个面熟,另外两个却没见过。地上丢着一些皱巴巴的纸团,大概都是薛禄扔的、但不一定全是他写的。
“奏章会不会写?”薛禄终于抬起头来,眼睛里露出精光。
王秀才甚么都写过,就是没写过奏章,他顿时怔在那里。片刻后他终于沉住气,发现薛禄面堂有黑气、一脸郁色,很快猜到薛禄在愁什么了!
薛禄不久前在四川都司当官,率兵平汉王叛乱、大败,丧师十余万!
王秀才做了多年生员,在京师也是有同窗的;他在京师花掉的钱财,多半都是花在了与那些人走动上,当然对这样的大事有所耳闻!
薛禄肯定想上书解释兵败之事,但薛禄对自个写的奏章和身边幕僚写的,都不满意……看地上那么多纸团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