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烁
夜空晴朗,而且是半月,能见度不算太差。
坦克战车都已部署到位,并就地隐蔽。
所有的坦克与战车都在炮塔的侧面与侧面,用荧光粉刷上了一个倒“v”图案。
用微光夜视仪,在几千米之外都能够看到。
那东西其实是敌我识别标志。
在侧面与后方的友军能看到,而正面的敌人看不到。
伊拉克装甲部队在大约20千米之外,包括刘尊山在内的几名指挥官,正在给其他车长下达战斗命令。
虽然可以通过电台联系,但是真的打起来,恐怕谁也顾不了别的。
与演习采用的战术一样,只有几辆骑兵战车冲到了前面,而且在坦克火力线的侧面,以免被误伤。
没错,这几辆骑兵战车执行的是侦查任务。
其他骑兵战车,以排为单位,集中部署在坦克后面。除了利用性能更好的红外成像夜视仪为坦克支持之外,还可以在战斗中,用射程高达8千米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攻击敌人的坦克。
充当主力的34辆坦克,全都沿着边境线,由北向南部署。
这次,以排为单位,每4辆坦克组成一个战斗小组,而且排长座车的敌我识别标志是两个重叠的倒“v”符号,一眼就能看出来。
战术也很简单,伊拉克坦克越过边境线就立即开火。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远的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8个排的32辆坦克,以及营长与副营长的坦克都在国境线南面2000米到2500米的区域内。
在这个距离上,“zt99a”在静止状态下对静止目标的首发命中率高达85。
其实,还是差了点味道。
在去年的演习当中,在坦克部队跟“敌人”交火前,空军的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先后发起两轮空中打击。
可惜的是,现在办不到。
陆航的直升机还在帝国港口里面准备装船,而空军的攻击机部队也在本土,预计最快都要一周之后才能够部署到位。
如果要提前部署“战16a”机群,提前发起搜寻与打击弹道导弹发射车的行动,攻击机的部署时间恐怕还得延迟好几天。
现在能依靠的,也就只有陆战队的坦克了。
“长官,来了!”
在旁边的营部参谋提醒之后,丁镇南才举起微光望远镜,朝北面看去。
地平线上有些动静,只不过看得不太清楚,只能知道那边肯定有很多坦克战车,扬起的沙尘非常明显。
目视判断,大概在10千米之外。
能够看到,不等于能够开火。
施授良早就下达了命令,除非伊拉克军队越过边境,进入沙乌地境内,也就是入侵了沙乌地,不然绝不准首先开火。
打响地面战斗跟设置禁飞区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的说,设置禁飞区是防御性质的军事行动,以保护沙乌地为目的,不存在入侵伊拉克的可能。在地面上向伊拉克境内的军队开火,而且是主动发起攻击,那么跟军事入侵就没有区别了。
帝国是打着反侵略,帮助科威特复国的旗号出兵波沙湾,更加不能做出主动入侵他国的举动。
正是如此,帝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才获得众多国家的支持。
其实,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法瞄准。
十来分钟过后,伊拉克装甲部队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也就大约5千米的距离,已经能够清楚看到伊拉克的坦克与战车,不过伊拉克军队也已停止前进。
在越过边境线之前,所有坦克战车都停了下来。
难道,伊拉克军队发现了边境线南面的陆战队!?
第24章 装甲突击
他们在等什么!?
难道是陆战队的坦克没藏好?
想到这里,丁镇南还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些借地形隐蔽的坦克与战车。
这个担心明显有点多余。
要说的话,夜色与距离就是最佳掩护。
虽然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生产,与迢曼帝国联合推销的t72,也号称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出口的t72为广大第三方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比如配备了威力巨大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拥有不错的机动性能,但是t72本身就是低配版的备胎,出口型就更加低劣了。
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不上“zt80dg”等经过现代化改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
比如为了降低成本,依然采用早就被淘汰的机械弹道计算机。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可靠的双向稳定系统,所以行进间射击能力几乎为零,而且缺乏可信的夜战能力。
在出口的t72上面,使用的都是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的主动红外夜视仪,没有配备迢曼与洛克企业合作开发的红外成像夜视仪,因此t72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像拿来宣传的噱头。
靠红外探照灯,其夜间观察距离不会超过1000米。
有趣的是,配备了红外成像夜视仪的坦克,能够在2倍于此的距离上,观察到红外探照灯发出的辐射。
显然,t72有夜盲症,根本就不适合在夜间作战。
伊拉克人肯定没有发现埋伏在2000米之外的“zt99a”。
至于空中侦查,更加不可能。
在经过白天的战斗之后,伊拉克空军早已老实下来,而且伊拉克空军没有几架能在夜间出动的侦察机。
显然,伊拉克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肯定早就接到命令。
他们的任务只是到边境线上示威,也就在做做样子,而不是真的要入侵沙乌地。
其实,这完全能够理解。
丢掉了制空权,根本不可能在地面战争中占到便宜,更别说让装甲部队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推进数百千米。
从边境线往南数百千米,全是人迹罕至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