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115章

作者:鱼羽渔钰

  宫内又岂会生这么多的变故?

  何太后完全愣住了。

  顾熙那淡然的表情再一次唤起了她心中的畏惧。

  她整个人忽地一个踉跄便直接倒了下来。

  对此,顾熙毫不在意。

  他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太后身体不适,立刻送回宫去休养。”

  “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前来拜见!”

  说罢,顾熙转身便走。

  随后他便于南宫嘉德门,当着百官的面,将这为首的十二个宦官全部斩首。

  将其中张让、赵忠之首悬于洛阳城门。

  其余全部派人送往各州!

  宣判罪行于天下!

  随后在洛阳内,开启了对宦官党羽的清理。

  洛阳震动!

  太学学子们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无不痛哭流涕,放肆的宣泄着心中的怒火。

  而随后,顾熙更是迎合天下之人期待。

  亲自率领百官前往洛水,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

  接连不断的消息于四方传开。

  旬日之间,整个大汉仿佛都再一次的变了,四方那躁动的人心,竟真的渐渐安了下来。

  ——————

  “建宁十年春二月,太傅顾熙自冀州还雒。

  甲子日,集百官于南宫嘉德门,当庭宣常侍张让、赵忠等十二人罪状,皆枭首悬城,血浸铜驼巷陌三日不涸。

  传首十三州,令曰:“阉宦乱政,天地共诛!“

  复率公卿诣洛水,燔柴祭天,执玄圭而誓曰:“今禳星裂帛,非止诛奸佞,当以赤血洗乾坤,平四方之乱,为吾汉延祚二百祀!“

  声震河洛,观者山呼万岁,四方人心渐安。”

  ——《后汉书.顾熙列传》

第60章 改革之变,生死一线

  河东。

  自顾熙于冀州大败张角之后,董卓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

  靠着帐下的精锐,在面对士气全无的黄巾军之时他屡战屡胜,可谓是风光无限。

  他本还想着趁着这个好机会。

  当多立下一些功勋,待时局稳定之后,获得地位上的提高。

  却没料到,突然便收到了何进的诏令。

  “文优,你且瞧瞧,大将军这是何意?竟然下令让我屯兵安邑?”董卓眉头紧锁,满脸疑惑。

  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诏令递给身旁足智多谋的儒士李儒。

  李儒接过诏令,细细研读起来,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

  他沉思良久这才似乎捕捉到了其中暗藏的玄机。

  紧接着,他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明公。”

  “按时间来看此诏令显然是何进于太傅归京之前送出。”

  “此举,显然是想以您来制衡太傅啊。”

  “制衡太傅?”董卓闻言,瞬间一愣,下意识地摇了摇头,满脸的难以置信,“他何进是疯了不成?”

  “何以认为我能制衡太傅?”

  “借势而已,明公无需在意。”李儒轻笑一声,原本想要让董卓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但就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眼神猛地一亮,话锋一转:“明公,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啊!”

  “良机?”董卓彻底愣住了,眉头皱得更深,满脸不解地看向李儒,“文优,你这也是疯了不成?”

  “难不成当真想让我去与太傅作对?”

  如今的他是完全没有这种心思。

  对于他这样出身地方的豪强而言,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他只想多立一些功勋,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下自然不是这个意思。”李儒连忙摆了摆手,脸上的兴奋之情愈发浓烈,“何进乃是大将军,有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如今他下了诏令,我等岂能不从?”

  他紧紧盯着董卓,神色郑重地说道:“安邑乃是河东重镇,北控汾水粮道,南扼崤函险塞。”

  “明公完全可以借听诏之名,屯兵于此。”

  李儒的语气微微一顿,脸上的表情愈发严肃,眼神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以当前局势而言。”

  “在下以为,但凡太傅出现任何意外,大汉皆有倾覆之险。”

  “若届时当真时局大变。”

  “明公于安邑,岂不是进退自如?”

  听到这番话,董卓瞬间愣住了,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这听上去确实是个好机会。

  但出于顾熙的畏惧,还是让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太傅岂能容忍我屯兵安邑?”

  “明公只需缓缓进军即可,途中还能以剿贼为借口拖延时间。”

  李儒自信满满地一笑,语气笃定地说道,“且就算太傅发现异常又能如何?”

  “明公此举可是听从诏令,就算太傅怪罪亦是要怪罪到何进身上。”

  “而且明公切莫忘了”

  说到这里,李儒微微一顿,刻意压低了声音,“太傅如今已年过九十。”

  “虽然世人皆相信在天下未定之前,太傅断不会离世。”

  “可明公须知,世间哪有不死之人?”

  “就连昔年的光武皇帝、文成侯那样的人都会随着时间逝去。”

  “又何况于太傅呢?”

  “太傅若当真出现意外,明公便可引兵进京,岂不就是第二个太傅?”

  咚……咚……咚……

  董卓只感觉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一般。

  无数的思绪不断闪过。

  他紧紧盯着眼前的李儒,沉默了良久后,终是点了点头,从牙缝中挤出一个字:

  “好!”.

  顾熙确实是变了。

  自此次归京之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做事十分果决,丝毫没有半点的心慈手软。

  就在洛水祭祀之后。

  顾熙又是为刘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登基仪式,并宣布改元“昭宁”。

  意大汉安定。

  他用他的种种举动,向整个天下表明着他的决心。

  ——顾熙就是要再扶大汉于危难之际!

  待一切事毕,顾熙便将目光放在了凉州叛军上。

  他自是不会选择在这种时候离开洛阳。

  只是如同昔年一般,于洛阳之内统筹四方!

  顾熙于凉州的声望极高。

  昔年九州天灾之时,顾熙率先赶往凉州,亲自监督地方吏治。

  此举让顾熙于各个部落之中都获得了不菲的声望。

  且最关键的是,顾熙十分清楚这些人为何反叛。

  他杀宦官的举动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稳住了洛阳的人心之后,顾熙立刻便派人前往凉州,给各个部落送去消息。

  ——言称将不在乎他们此次起兵,只要退回凉州,他将既往不咎。

  这就是阳谋了。

  对于如今的顾熙而言。

  任何联盟形势的叛军都不值得一提。

  因为人心本就难测

  面对如同仙人一般的顾熙,总会有人心中生出恐惧。

  而顾熙就是要给他们一条退路。

  进而扩大这种恐惧。

  这种计策的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在皇甫嵩赶赴三辅之地,挡住了叛军进攻的脚步之后。

  整个叛军内部顿时便生出了嫌隙。

  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相继死于内讧。

  宛若潮水一般的叛军,迅速退回了凉州。

  而同时间,天下各地的平乱之举,亦未曾停止。

  宦官的头颅确实是个好东西。

  这大大转移了民怨,让百姓重新对朝廷有了期待。

  并且顾熙亦是不会放弃使用谶纬迷信的手段。

  各种神迹接连显现。

  同时还包括了太学学子们所著之赋,顾熙敕令一众大族将这些传扬于天下。

  就在这种种举措之下。

  ——就在昭宁二年年末之时,各地情况已然稳定。

  虽仍有叛军起事,但却终究难以形成气候。

  而随后,顾熙终是踏出了那一步,开始准备施行自己那思考了多年的大事。

  ——改革!

  他要动大汉的根本制度了!

  顾易一直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中亦是无比紧张。

  其实这也是这个游戏的难点之一。

  除了他亲自掌控时期之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一定会按照顾易的心意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