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53章

作者:见月明

  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

  今天陈景恪重提大变局,他就顺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可没这个能力开启一个大时代。”

  “历史是由万民创造的,我们最多就是在关键节点推一把。”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推导出来的。”

  老朱坐直身子,说道:“和咱说说,你是怎么推导的。”

  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好奇,这个问题之前确实忽视了。

  他倒是想听听,陈景恪是怎么推导的。

  换成以前,陈景恪需要思考、斟酌语言,才能进行回答。

  这次他只是略微沉吟,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夏商周是华夏文明的探索期和奠基期,他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

  “夏政忠,忠之弊野;商政敬,敬之弊鬼;周政文,文之弊薄。”

  这里的忠,指的是朴素、简单。

  夏朝政治朴素无华,缺点是制度不健全有些不讲规矩。

  商朝重视祭祀以威服人,缺点是过于重视鬼神而轻视了人,以鬼神事迷惑欺诈百姓的事情也多。

  周朝注重礼法,但繁文缛节带来太多不便,且缺少人情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夏商周开启了华夏文明,并且在思想上完成了高度统一。”

  “这为秦朝地理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汉是对夏商周的总结与再发展,他们奠定了华夏接下来两千年的制度模式。”

  “但有些遗留问题,秦汉依然未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贵族政治。”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始皇帝也有过退功臣的举动。”

  朱雄英恍然大悟,插话道:“读史的时候我就在疑惑,秦灭六国时的那些军功贵族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他们没有站出来守护秦朝?”

  “好像除了章邯、王离,就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都说的通了。”

  “始皇帝怕军功贵族掣肘皇权,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这些军功贵族自然心怀怨愤,再加上秦二世胡作非为,他们就坐视秦朝覆灭。”

  朱元璋补充道:“早就离开权力中心的他们,就算想站出来保护秦朝,也没用了。”

  “哎,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谁对朝廷最忠心?肯定是军功勋贵啊。”

  “国家才刚刚建立,民心尚未归附,正需要勋贵们帮忙稳固统治。”

  “他早早的就把勋贵罢黜,别人一造反,可不就没人站出来帮忙了吗。”

  陈景恪心里别提多怪异了,你老朱比始皇帝也好不到哪去。

  最后让朱老四捡了个便宜。

  不过还好,肉最后还是烂在朱家锅里了,没有改朝换代。

  “秦朝灭亡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夏商周两千历史形成的惯性。”

  “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权势,但人心犹在。”

  “等秦朝露出破绽,六国贵族迅速崛起分而食之。”

  “汉朝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承认了贵族群体的存在,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效的安抚了旧贵族群体。”

  “而且还重用军功集团,西汉军功集团掌权七十余年,直到景帝武帝时期才结束。”

  “也正是因为核心框架的牢固,汉朝经历了几次大动荡,都坚持了下来。”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大汉民心归附,才有了后续汉武帝故事,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国祚。”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旧贵族也会把旧的风气带入新朝,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勋贵集团在前期确实能帮助国家稳固国祚,可到了中后期就会掣肘皇权。”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截断上升渠道,最终形成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生而富贵,他们认为自己在血统、人格上都是高贵的,和普通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如果在那个时候,想要推行人权思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毁灭性打击。”

  “就算当时的朝廷采用分封制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百姓和他们人格平等。”

  “这是根本认知问题。”

  “隋唐两朝都在致力于解决士族门阀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门阀的时代被终结。”

  “宋朝算是平民时代的开端。”

  “虽然我经常贬低宋朝,但也要承认,在文化制度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制度上,他们很好的收拾了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

  “文化上,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全面普及了教育制度,使平民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完善了科举制度,使更多普通人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社会、经济、生产力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解决五代十国武人乱政的问题,对军方过于打压。”

  “最终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因为无法消灭外敌,他也没有发展人权的土壤。”

  “否则那些士绅地主、富商阶层,马上就能背叛大宋,向北方的辽金称臣。”

  “元朝对华夏最大的贡献,是他将宋朝时期形成的文教集团,清扫一空。”

  “等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所接管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平民世界。”

  “大明的开国集团,几乎都是普通人出身。”

  “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何而来,不会认为自己在人格上就比普通百姓高贵。”

  “大明解决了所有外敌,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

  “再加上几千年发展,生产力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这总总条件结合在一起,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呼之欲出。”

  “历史已经搭建好了舞台,而大明就站在这个舞台的正中央。”

  “唱好这出戏,就是大明的历史任务。”

第540章 无题

  历史赋予大明的使命。

  听到这几个词,朱雄英激动不已。

  换成以前,他早就大喊大叫的表示,大明当仁不让。

  不过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他也成熟了,并没有如之前那般沉不住气。

  老朱就更是淡定了,他什么没见过,不会因为几句话就被鼓动。

  对陈景恪的分析他自然是相信的,但作为大明的开创者,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更准确的说,他正在内心里,将陈景恪以往讲过的东西串联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

  很早以前陈景恪曾经说过,华夏历史存在很多条并行的线。

  其中两条是,君权的加强和万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

  更具体的来说,这是一君万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所谓一君万民,就是君主直接统治百姓,剔除封建主这个中间层。

  秦始皇理想中的制度,就是一君万民。

  可惜夏商周几千年封建史,形成的历史惯性太强大了。

  在他死后秦二世不争气,中间层也就是贵族阶层全面反扑。

  秦朝失败还有个原因,生产力达不到,制度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完善。

  比如选官制度,秦朝自始至终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汉初也是靠军功集团和旧贵族搭建的管理体系,进行的统治。

  直到汉武帝开创举孝廉,可以说察举制的历史意义不亚于科举制度。

  生产力低,没有纸张和印刷术,就无法普及教育。

  教育普及不开,官吏就只能从掌握文化的人中间选拔。

  时间长了,新的贵族阶层就诞生了,也就是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秦汉隋唐以来,不管当权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都在事实上参与进来,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千年的发展,贵族政治被终结,文化制度有了长足进步,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大明确实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

  前进一步,就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至于该如何构建这个新时代,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不论大明能否成功,都至少往前迈了一步。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之前种种疑问都有了答案。

  “好,还是景恪你讲的透彻啊,咱现在什么都通了。”

  “你们放心大胆的去做,天塌了咱替你们顶着。”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皇爷爷放心,我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陈景恪也彻底放下心来,有老朱这句话,人权部妥了。

  任凭那些人如何反对,都翻不了这个天。

  其实他的话并没有说完,方才说的那些都是内因,还有外因未讲。

  不过既然已经说服了老朱,坚定了他的内心,也就没必要再啰嗦什么了。

  剩下的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又陪老朱聊了一会儿,两人就起身去了未央宫给朱标请安。

  结果等他俩到了地方,却没有见到马娘娘和圆圆。

  一问才知道,两人刚刚才离开回慈宁宫了,只不过走的是另一条路。

  陈景恪倒没什么,每隔两三天都能见一次面,也不差这一次。

  朱雄英则是唉声叹气,他可是两天没见圆圆了,实在想念的很。

  朱标发福了许多,行动不便发福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因为饮食控制得当,加上每天都会在内侍的帮助下活动,倒也不算胖。

  朱标对政务倒没怎么过问,他更关心的是洛下学宫那边的成果。

  还劝诫朱雄英和陈景恪:“牢记求同存异这四个字,学术的问题尽量用学术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