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方孝孺不解的道:“此时?有何不同吗?”
陈景恪说道:“大明缺人,大分封让本就不足的人手,更加的紧缺。”
“现在愿意出来做工的人变少了,因为工商业发展,需要工人的作坊却变多了。”
大分封造成人口分流,全国各地都缺人。
土地面积增多,人口分流,意味着更多的百姓即将拥有自己的土地。
华夏民族对土地有多痴迷,就不用做过多赘述了。
但凡有二三十亩地,又有谁愿意出来给人打工?
想要和土地抢人口,那得拿出更多的好处才行。
“达官显贵、士绅豪强,他们支不支持人权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他们想雇人,想要留住人,就必须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拿不出足够的诚意,百姓是不会去给他们干活的,大不了拍拍屁股回家种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还有心思找人权部的麻烦吗?”
方孝孺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他们反人权部,是为了少掏钱,是为了继续享受压榨人的特权。
现在有没有人权部,他们都得多掏钱,都得对雇来的工人好。
那么又何必冒着杀头的危险,得罪陈景恪呢?
就算有人不甘心,也无法建立统一战线,来反对人权部。
只要那些人团结不起来,就注定会被各个击破。
等那些人意识到不对的时候,人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他们再想反对,也为时已晚。
想到这里,他敬佩的道:“你的布局,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明啊。”
“我现在真的有些相信,你能成功了。”
第539章 大明的历史任务
慈宁宫。
朱雄英和陈景恪抽空来给二老请安,一进门就看到老朱拿着锄头,在花园里翻弄着土地。
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从侍者那里拿过一把锄头,也跟着忙活起来。
这块地不大,种的庄稼是马铃薯(土豆)。
说起来红薯、玉米、殷瓜(南瓜)等作物,早就已经普及开来。
唯独土豆因为产量不行,并不受待见。
后来还是陈景恪说,这东西不吃地,耐寒耐旱。
朱橚就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
丘陵、山区、戈壁,辽东乃至北部苦寒之地,都试了一遍。
结果产量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可把大家给喜坏了。
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能多养活无数人。
尤其是漠北和北海等地,气候是真的寒冷,普通庄稼根本就无法存活。
不能长庄稼,就无法真正实现统治。
土豆却能在那里生长的很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而且土豆这玩意儿和殷薯不同,是能作为主粮食用的。
于是,这个原本不受待见的庄稼,就成了香饽饽。
已经对温寒变深信不疑的老朱等人,更是将其视为瑰宝。
“有了土豆,气候变冷照样能产出粮食,咱们又多了几分渡过危险的希望。”
然后陈景恪提醒他们,土豆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悉心培育,定然能获得更高产量的良种,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
老朱立即就下令,研究,必须研究。
“别说是几十年,就是一百年两百年,也得去研究。”
“百年内完成改良,正好赶上寒冷期到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于是,朝廷在辽东、漠北、云贵三个地方,建立了研究室。
专门研究土豆的育种改良工作。
朱橚作为大明最专业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自然也是跑不了的。
他的周王府,也多了一块土豆试验田。
老朱自己也在宫里开了一块田,专门用来种土豆。
这块田被老朱照顾的很好,陈景恪和朱雄英顺着垄走了两趟,硬是一根草芽都没看到。
老朱一脸嫌弃的道:“行了行了,草没除一棵,还给咱把地踩实了。”
朱雄英无辜的道:“这您可怪不得我们,谁让您把地收拾那么干净的。”
陈景恪附和道:“是啊,我们要是发现很多草,岂不显得您地种的不好吗。”
老朱瞪了他们一眼:“你俩干活的技术,有嘴皮子一半利索,也不至于一点忙都帮不上。”
“行了,咱们去那边歇会儿吧。”
说着提起锄头走出田地,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跟了上去。
三人来到一处凉亭坐下,朱雄英左顾右盼的道:
“皇祖母和圆圆呢?怎么没见到。”
老朱说道:“看你爹去了,刚走没一会儿。”
朱雄英很是失望,早知道先去未央宫了。
未央宫是仿造汉朝未央宫修建。
当然了,规模肯定比不上汉朝未央宫,只是形制相似。
朱标逊位后就生活在那里,也算是和他的建章年号照应了。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老朱忽然说道:
“解缙是怎么回事儿?”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此事,老朱虽然不插手政务,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情况。
锦衣卫百户沈剑星,就是直接对他负责的。
对于解缙的事情,陈景恪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朋友一场。
所以他就简而化之的回了一句:“谢缙绅志在立言。”
老朱冷哼一声,道:“不知好歹的东西,换成咱早就赐他三尺白绫了。”
朱雄英劝道:“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大好局面,咱们应该悉心维护才是。”
“为他杀他一个人而坏了人心,太划不来了。”
“况且人各有志,只要他不违法乱纪,就随他去吧。”
老朱自然也知道,杀人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现在革新大势已成,应该稳步巩固变革成果。
继续用杀伐手段,反而会造成混乱,导致革新进展不下去。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杀人。
“解缙的事情也算是一次教训,不要轻易的对某些人寄予厚望。”
“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想培养人,就多培养几个,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顶替。”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个人才就不错,咱觉得都有宰辅之能。”
换成别人,听到这话估计都要吓尿了。
作为臣子,你举荐的十来个人都有宰辅之才。
还都弄进了内阁当行走,你想干啥?
但陈景恪却丝毫不担心,反而笑道:
“您说的杨荣、韩克忠他们吧?确实都是大才。
“这两年就会陆续外放去地方锻炼,希望他们能对得起朝廷的期望,干出成绩。”
老朱提醒道:“记住解缙的教训,就算再器重他们,也要多留几个心眼。”
朱雄英和陈景恪点一起点头道:
“是,我们记下了。”
接着老朱又问起了人权部的事情:
“听说很多人都对人权部有意见,需不需要咱帮你们一把?”
朱雄英连忙说道:“别,这点小事儿要是都摆不平,我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而且景恪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然后他将两人借助大分封,劳动力不足的机会,组建人权部的计划说了一遍。
老朱思索片刻,说道:“办法是好办法,但不会那么顺利的,必然会有人做手脚。”
朱雄英眼神里闪过一抹冷意,道:
“我已经将贾思义召回京,由他亲自负责监察此事。”
“为了大局着想,我自登基以来从未轻易杀过人,以至于有些人忘了我是您的孙子。”
“正好借此机会杀伤一批,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
陈景恪说道:“其实现在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历史交给大明的任务。”
“之前我常说,大明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也是源于此。”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还是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开启这个大变局?”
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就是大变局啊。
后来察觉到貌似不对,这个变局来的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大啊。
然后一个疑惑就产生了,陈景恪是怎么得知大变局到来的?
当时他认为,陈景恪是特别自信想要亲自开启一个大时代,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可是后来随着唯物论的出现,尤其是大同思想的定稿,他发现不对。
按照陈景恪自己的理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这个大时代就不应该由他个人来开启。
而是天下人共同开启的。
可是不由他开启,他又是如何判断出大时代到来的?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陈景恪,而是试图自己分析。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