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58章

作者:见月明

  “不若就这样安步当车,走到何处算何处,如何?”

  杨溥也觉得这样很有意思,说道:“杨兄好雅兴,在下恭敬不如从命了。”

  于是两人就在大街上闲游起来,一边走一边闲谈。

  很快就互相搞清楚了对方的情况。

  还别说,俩人年龄相仿,虽然不是同一年生,但中间只隔了几个月。

  进学的年龄差不多,在学堂表现也都很出众。

  最神奇的是,竟然还是同一年获得童生身份,又在同一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

  又都是在去年获得了举人的身份。

  本来应该今年参加京考的,可惜太上皇暂停了科举。

  今年初新皇要求各地衙门推举贤良,他们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举人,放在哪都是俊秀之才。

  都获得了推荐名额。

  然后就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相似的经历,让两人都很惊讶,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这也让他们对对方心生好感,关系迅速拉近。

  话说到这里,两人也没心思闲逛了,路边找了一家酒楼,要了个包厢开始深入交流。

  不过毕竟是初次见面,他们聊的还是比较保守。

  更多还是在交流学问。

  杨荣是正统儒学出身……是正统儒学,而不是被‘简化’之后的理学。

  他最擅长的是《孟子》,对诗词、书法都有极深的造诣。

  最关键的是,他竟然通武艺。

  还不是一般的通,而是能上阵杀敌,冲锋陷阵的那种武艺。

  听到杨荣说自己通武艺,杨溥看了看他魁梧的身躯,没有丝毫的怀疑。

  双手上的老茧和浑身肌肉,太有说服力了。

  杨荣虽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却对理学没有太深的感情。

  他甚至认为,二程‘简化’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

  所以,朝廷打压理学,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也没有受到牵连。

  当然,理学昌盛的时代,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不过他非理学门徒,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

  也正因此,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

  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但更偏向于治史。

  这也是他家境一般,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

  能和他竞争的,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

  剩下的又没他有才,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

  两人虽然所学不同,性情也不相同,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

  以至于越聊越高兴,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

  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

  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

  杨荣是福建人,更关注的是工商业:

  “自从开海以后,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作坊遍地都是。”

  “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

  “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

  “现在在我们那里,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

  “不过商业的繁荣,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交通便利之处,人都非常有钱,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

  “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开通沟渠。”

  “还要求各地衙门,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

  “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

  杨溥赞道:“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

  “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变革,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是啊,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杨荣先是赞叹,转而又说道:

  “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

  “有些了解了,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

  “国家计划的施行,其实并不顺利。”

  “福建算是变革的第一线,都尚且如此,内地省份想来情况更不理想。”

  杨溥颔首说道:“杨兄所言在理,国家计划在我们那里,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倒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吏,大家的心思更多还是在除虫上。”

  血吸虫,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

  别的不说,光洞庭湖区域,就够两省折腾的了。

  而且这里的血吸虫治理不好,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地区。

  目前来说,两省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除虫。

  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发展经济,只是重心不一样。

  朝廷这些年的新政,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即便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百姓的日子也普遍好转。

  杨溥说道:“现在我们那的百姓,家家都有余粮。旧粮还未吃完,新粮就又入库了。”

  “这样的日子,还要追溯到宋代。”

  两人又将老朱、朱标、朱雄英和陈景恪夸赞了一通。

  既然聊到了新政,话题自然就难以避免的谈到《大同世界》。

  读书人是最喜欢指点江山的,两人心里也憋了很多话。

  只是因为陈景恪身份特殊,他们又都是即将出仕的人,不敢随意和别人讨论相关问题。

  怕传出去断了仕途。

  因为方才的交谈,两人对对方都有了一定了解,也终于敢聊一些看法了。

  杨溥率先说道:“我喜欢读史,故而对唯物学做过了解。”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诠释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化,确有独到之处。”

  “然而,我以为该学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强调物的作用,忽视了‘心’本身的意义。”

  杨荣不禁点头,说道:“英雄所见略同,我亦有这方面的想法。”

  “这也是世人对唯物学抨击最多的地方。”

  非是这门学问不够优秀,而是有些极端了。

  这就是唯物学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杨溥拿出自己抢到的《大同世界》,说道:

  “只希望安平侯的这门学问,不要有这方面的问题,否则恐非天下之幸。”

  杨荣眼睛直直的盯着这本书,说道:

  “那还等什么,赶紧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杨溥哑然失笑,不过也没有再耽搁,他也同样有些迫不及待了。

  如果不是杨荣相邀,他早就回家闭门研读了。

  当下也没有再说什么,翻开书就看了起来。

  杨荣早已经坐在他旁边,一起阅读。

  第一篇正是何为大同,与报纸上的一般无二,两人只是扫了一下就翻过去了。

  第二篇名为《理想世界》,介绍了大同世界的含义。

  一个伟大的学说,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方面的大关怀。

  一个能被用来治世的思想,必须要构建一个终极理想世界,树立一个参照物。

  有了参照物,大家才知道该不该相信你。

  信奉这个思想的人,才知道该向着哪个方向前进。

  这个终极理想世界,必须是美好的,可以在理论上达成的……

  ……

  儒释道都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但在这一点上,佛家做的更加优秀。

  儒家和道家在后来补齐了短板,也拥有了自己的终极关怀。

  大同世界,就是在先贤思想基础上所归纳出来的,终极理想世界。

  ……

  文章还详细的剖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将他们学说里的终极关怀,以及想要构建的理想世界一一列出。

  当然,不全是赞美,也有批判。

  比如对法家的理想世界,陈景恪就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厌恶。

  认为其反人性,必将失败。

  并且明确表示,一个真正具有大关怀的理想世界,必须要达成物资、精神双满足。

  缺任何一点,都不能称之为理想世界。

  他的大同世界,就是基于此而构建的。

  看完这篇文章,杨荣和杨溥都不禁露出震撼之意。

  竟然真的有人,能具备如此广阔的心胸,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480章 人权的二象性

  《何为大同》发表之后,尽管引起了普遍的质疑和抨击。

  可大家心里还是有些期待的,想要看看他准备怎么搭建大同世界。

  毕竟陈景恪不是普通人,而是大明政策的真正制定者。

  他的大局观、政策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

  这样的人,内心中的完美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难不让人好奇。

  看完《理想世界》篇,大家终于知道了,他所谓的大同世界的真实模样。

  所带来的轰动,是无与伦比的。

  李善长看着手中的书,一时间有些失神。

  物资、精神双满足,这样的世界真的能够达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