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51章

作者:见月明

  他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据城而守也符合大家的想法。

  毕竟人的名树的影,没人愿意和朱棡这样的名将正面对抗。

  哈马力丁这个主将提议,坚壁清野据城而守,正合他们心意。

  也有部下提出质疑:“畏兀儿人与朱棡多有联系,如若他们支援粮草该当如何?”

  哈马力丁冷笑道:“我自然会防着这一手……”

  “通知所有畏兀儿人,一个月内全部迁入吐鲁番、火州二城。”

  “不愿意迁入者,就取其牛羊粮食,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那部下更是反对道:“如此一来,岂不是逼迫畏兀儿人投靠大明吗?”

  哈马力丁说道:“就是要让他们投靠朱棡,我倒要看看,朱棡肯不肯将军粮让给这些畏兀儿饥民。”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哈马力丁派人将吐鲁番、火州二城周围的百姓,强行迁徙到城内。

  不愿意走的,就是一番杀伐劫掠。

  不只是畏兀儿人,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族群,也碰到了同样的遭遇。

  结果就是,有大约七万多百姓,被迁徙到两座城池。

  四万多人四散而逃。

  还有两三万人,不是死了就是失踪了。

  随后,哈马力丁强迫各部族青壮,将两城方圆数十里的树木全部砍伐焚毁。

  并加固了城池。

  考虑到这里缺水,没有护城河,他在城池外围挖了多道壕沟。

  壕沟后面就是三尺多高的矮墙,他的部下可以站在壕沟后面,对攻城的明军发动攻击。

  一道壕沟失守,就退守到第二道壕沟。

  每一道壕沟,都是绞肉机,需要用人命去填。

  当然,哈马力丁也没指望这些壕沟,真的能起决定性作用。

  他的真实目的,是拖延时间。

  等朱棡粮草耗尽,还不是任他宰割。

  当朱棡大军到达火州城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武装到牙齿的城池。

  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城防体系,朱棡不禁赞道:

  “这个哈马力丁,还是有几分本事的,这城修的和刺猬一般。”

  徐美纵马来到他身侧,说道:

  “放在以前,这城池不死几千上万人,是攻不下来的。”

  “就算攻下来,咱们的粮草也应该已经耗尽了。”

  他是大明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平民出身,全靠天赋的那种。

  深得朱棡的信任,不但提拔重用,还强迫他读了不少书。

  也因此,他对晋王府可谓是忠心耿耿。

  这次出兵,朱棡将他也带过来了。

  朱棡放下望远镜,说道:“但可惜,他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之后,他命徐美率领一万两千人,去往吐鲁番城。

  “相机攻城,若无机会也无需强攻,只要堵住四门不让城内敌军逃出便可。”

  城头上,见到朱棡竟然选择分兵,哈马力丁大笑道:

  “朱棡枉为名将,连十则围之的道理都不懂。”

  “本来他兵就不足,竟还敢分兵,真是不知死活。”

  他的一众部下也非常的高兴。

  这本来也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分两座城防守,如果明军同时进攻两座城,那就要分兵。

  力量分散,最后一座城也打不下来。

  如果他将主力放在其中一座城,那么另一座城的人就可以寻找机会,对明军进行骚扰。

  朱棡选择分兵,是他们设想中最好的结果。

  没想到还真的出现了。

  一时间,众人是信心暴增。

  朱棡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管。

  他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命部下绕城安营扎寨,轮番休息恢复体力。

  在后勤部队,一群工匠也正用收集来的木料,制作器械。

  朱棡要他们制作的器械很简单,投石机。

  这是经过陈景恪改造的那种,更加轻便,射程也更远。

  他也没打算多造,弄个二三十台就足够了。

  这些木料,多是从当地百姓的房屋上拆卸下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数十里外运送过来的。

  倒不是哈马力丁坚壁清野不够彻底,出现了疏漏之类的。

  而是这些残余木料,真要打造攻城器械,数量也非常有限。

  交战过程中,有的是办法破坏掉。

  只要让朱棡没办法制作大批的攻城器械就行。

  但正如朱棡所说,他不知道时代变了,很多战术战法也变了。

  否则,朱棡也不敢采用这么冒险的战术。

  朱棡这次出征,是无后勤作战。

  没办法,后勤是历朝历代攻略西域最难的地方。

  汉唐之所以能经略西域,是有沿途的部落,为其提供军需粮草。

  各种协从军的人数,甚至是汉军唐军的数倍。

  等大军在西域站住脚,就自己屯田,就地解决粮草问题。

  但从宋朝开始,西域汉人力量逐渐衰弱,到了元朝几乎绝迹。

  明军的补给线,最多也就能到达敦煌。

  可是敦煌离西州,还有一千五百里距离。

  这一千五百里,明军无法获得任何补给。

  从大明运送补给?

  别开玩笑了,财政负担不起的。

  超过千里距离,运送的粮食九成就要消耗在路上。

  大明再厚的家底,也扛不住这种消耗。

  况且,这一千五百里的运输线,就是最大的弱点。

  别人随时都能掐断。

  霍去病在军事史上地位为啥那么高?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做到了无后方作战。

  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他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没有人能复制。

  原本历史上,明朝的力量无法真正进入西域,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个原因,则是北元和瓦剌始终威胁着北部边疆安全。

  言归正传。

  朱棡这次出兵,就属于典型的无后方作战。

  在随军携带的粮草吃完之前,必须拿下一块根据地,也就是西州。

  否则都不用打,自己就崩溃了。

  这也是哈马力丁选择坚壁清野的原因。

  朱棡自然不是莽撞的人,虽然这次出兵,确实非常的冒险。

  可他也是有极大把握的。

  一部分信心来自于本地族群,对察合台汗国宗教迫害的反抗。

  大明的军队只要能击败察合台大军,就能迅速获得当地民心,从这里获得补充。

  一部分信心,正是来自于科技的进步。

  也是哈马力丁等人的知识盲区。

  这次,朱棡就是要利用科技,给哈马力丁一个深刻的教训。

  工匠们连天加夜的忙碌,第二天一大早,二十四台投石车被造出。

  为了保护操作人员,投石车前面还加装了木板,可以防弓弩射击。

  之后,大军开始调动,朱棡派出五千人先锋,护着投石车慢慢向阵地行去。

  在先锋的后面,是三千扛着麻袋的青壮。

  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将面前的壕沟,填出一条供人通行的道路。

  城头之上,听着战鼓的声音,看着明军诡异的行动,哈马力丁非常的疑惑:

  “那是什么东西?”

  一名部下不确定的道:“好像是投石机?”

  哈马力丁怒道:“不要好像,去查看。”

  于是,传令兵马上跑下城墙,去壕沟前的阵地里询问。

  很快就带回一个答案:“是投石车。”

  这更让哈马力丁疑惑了:“投石车?他们不会是想把投石车推倒壕沟边,向城墙上发射石头吧?”

  “哈哈……”一众人发出嘲讽的笑声。

  且不说他们在每道壕沟后面,都安排了防守人员,这些人是可以主动出击捣毁投石车的。

  就算明军防备森严,无法捣毁。

  你投石车也没那么远的射程好吧。

  很快,双方进入交战距离。

  察合台军从壕沟后面的矮墙下放箭,明军先锋则举起盾牌抵挡,然后冒着箭雨缓慢前进。

  投石车在壕沟二十丈处停下,一群身着特殊服饰的士兵,开始有条不紊的操作。

  这群士兵身穿布衣,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而胸前则写着一个大大的火子。

  这更是让哈马力丁等人不解,这是想干啥?

  一名部下说道:“他们不会是想用投石车,砸矮墙后面的守军吧?”

  哈马力丁忍俊不禁的道:“嗯……二十三台投石机,看起来确实挺吓人的。”

  “哈哈……”再次大笑起来,城头响起了快活的声音。

  他们确实有理由高兴,就现在这投石车发射频率,除非是集结几百台才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