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我们是华夏,是一个共同的群体。”
“即便我们分裂数百年,也能再次完成一统。”
“西方曾经也诞生过很多强横一时的国家和文明,然而那些文明一旦分裂,就再也粘合不起来了。”
“……这就是周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制度、国土等等,都比周王朝要先进要庞大。”
“或许我们将要开创一个,远比周王朝更加强盛的时代。”
“但功业上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就比他们伟大。”
“因为我们有着先贤留下的基业,又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可以借鉴。”
“超越前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超越不了,说明我们做的不合格……”
“但对华夏文明来说,周王朝的贡献是无法复制的,更别提超越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在重走周王朝走过的路罢了。”
“所以,我又怎么敢对‘明昭’不满,反而会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这个年号。”
陈景恪非常欣慰:“咱们认识这么久,今天你是最让我意外的一次。”
“我穿……出山至今,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你。”
“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清醒和谦虚。”
朱雄英本来被自己一席话说的心潮澎湃。
看看,看看……什么叫雄主明君的气魄。
然而陈景恪一席话,却让他非常的无语,恨恨的道:
“你……真会扫兴啊。”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要说鼓励的话,也有。”
“我觉得你不用妄自菲薄,周王室的功绩虽然伟大,但伟大又不是只有一种。”
“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做出同样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伟大功业。”
朱雄英高兴的道:“你知道前路怎么走了?”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我们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朱雄英一愣,然后郑重的道:“是的,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砥砺前行。
然后将一切交给历史去评价。
最后回顾一生,能做到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当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礼法的时候,想必也是抱着这般的心态吧。
之后朱雄英拿着这三个年号,象征性的去征求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的意见。
他们三个不约而同的将‘皇明’给划掉了。
然后告诉朱雄英,剩下两个随你心意吧。
朱雄英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们。
对此三人并不觉得意外,这小子可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
他要是选明章,那才有问题。
不过对明昭这个年号,以及朱雄英的志向,他们还是很满意的。
基础已经打好,大明必将在他手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如此才能对得起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上回到东宫,朱雄英就拿出这三个年号,非要让徐妙锦猜他选的是哪个:
“你要是猜中了,今晚我服侍你。要是猜不中,今晚你服侍我。”
徐妙锦:“……”
不过她分析了一番之后,还是很确定的将明昭圈了出来。
这让朱雄英非常开心,什么叫夫妻一心,这就是了。
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腊月二十一日,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
于是,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
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
布置宫殿、邀请观礼人员名单、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
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是没法比的。
这也正常。
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这次,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可谓是非常仓促了。
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没必要大操大办,太繁琐了累。”
“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人不用来。”
“严禁献贺礼,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
他这样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群臣更是非常赞赏,皇帝不喜奢华,这是好事啊。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就等着这小子呢。”
为何?
基有基业之意,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
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
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后,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
现在取名字,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
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真的是稳如泰山啊。
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
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
马娘娘则认为,这么大的事儿不能将孩子的祖父祖母给忘了。
于是把陈远和冯氏也叫过来,大家一起闲聊,顺便把孩子的名字给取了。
至于陈景恪和福清……这俩谁啊,边玩去。
陈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准备从草药里选取两个寓意不错的,为孩子命名。”
这倒也符合他们家的家学,老朱和马娘娘也觉得不错。
经过商议,最终确定姐姐叫白芷,弟弟叫子芩。
白芷蕙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子芩也同样如此。
这两个名字,也寄予了长辈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
陈景恪也是事后才知道孩子取名的事儿,得知是根据药材来取的,心中不禁有些吐槽。
干脆取名叫雪见、重楼,朱文基改名叫景天,多好。
直接上演仙三。
当然,他也只是吐槽。
雪见、重楼、景天是好听,但寓意完全没办法和白芷、子芩相比。
老朱他们选的这两个名字,确实很不错。
时间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一,登基大典在奉天殿举行。
老朱为朱雄英换上了皇冠,朱标则将玉玺放到了他手里。
群臣参拜之类的就略过不提,之后朱雄英首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的苍天和宗庙。
如此流程才算走完。
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都很好说,按照流程走就行了。
关于朱元璋和朱标的尊号变动,这才是大事。
事关孝道和礼法。
朱标成为太上皇,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难的是老朱的尊号。
三皇在世,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尊号自然也出现了空白。
倒也不能完全说是空白,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纬,眼看就要亡国了就赶紧禅位给太子,自己当太上皇。
然后他又来了个骚操作,让儿子再次禅位给任城王高湝,他自己自称无上皇。
只不过他的圣旨还没送到高湝手里,北齐就亡国了。
所以他这个无上皇,事实上就没当成。
不过无上皇这个尊号,倒是因此被发明了出来。
群臣就准备给老朱上无上皇的尊号。
这老朱哪愿意啊,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欺负咱老了是吧,竟然将咱和高纬那等亡国之君相提并论?”
“无上皇这破称号,谁想要谁要去,反正咱不要。”
“谁要是想给咱上这个尊号,咱就给他的墓碑刻上大奸臣三个字。”
这下群臣束手无策。
无上皇不能用,别的尊号也不能随便乱取啊。
问朱雄英,他说这是群臣的事儿,摆明了故意刁难人。
于是众人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安平侯,这事儿你可得拿个主意才行啊。”
陈景恪也是无奈,这事儿还真不能说老朱无理取闹什么的,而是很多东西真的要看人。
“宋真宗之后,再没皇帝提封禅泰山之事。”
“宋高宗之后,再没帝王想用高宗当庙号。”
“秦桧之后,这个名字也没人用了。”
“无上皇这个尊号,是高纬发明出来的,他老人家不愿意用实属人之常情。”
“你们啊,确实欠考虑了。”
邱广安仗着和陈景恪关系最近,说道:“陛下……嗯,陛下刚登基政务繁忙,将此事交给了我们。”
“可这是给他老人家的尊号,哪是我们做臣子的能决定的?”
“只能从古人那里找经验,可他老人家又不满意……我们还能怎么办啊。”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