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哎,你说人为什么要长大呢。”
“你说人为什么要经历生离死别呢?”
“你说……”
陈景恪:“……”
要不是怕你丫的有心理负担,真想把吕氏之死的真相告诉你,看你丫的还矫情不。
朱雄英也只是伤感一下而已,并不会真的阻止这个册封。
他也很清楚,这个册封是必须的。
接下来,他动用权力,为自己的兄弟准备了大量的物资。
配备的工匠,比普通藩属国多了一倍还多。
对此朱允炆也非常清楚,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太子……”
“叫大哥。”
“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会将封国建设好,不给你丢脸。”
朱雄英这边表现的兄友弟恭,朱标那边也没有闲着,开始频繁接见大臣。
七位内阁学士、各部堂负责人、老牌勋贵等等。
了解当前的国家情况,对某些地方进行调整,为朱雄英查漏补缺。
关键是,期间他表露出要退位的想法。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都是人精,马上就猜到了缘由。
对此也没人觉得意外。
一来老朱已经做出过榜样;二来大家都清楚朱标不可能完全恢复,退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该演的戏还是得演完。
群臣自然不同意,苦苦哀求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
朱雄英听闻此事,也立即来到殿外叩首哭泣,说自己还年轻无法担此重任云云。
朱标不得不收回了这个想法。
不过,他要退位的事情,当天就传遍了朝野。
大家对此的反应是……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就目前的情况,内阁学士都是太子任命的,他登基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有啥好奇怪的。
民间对此倒是挺高兴的。
有一说一,在民间朱标的声望是真不如朱雄英。
毕竟天命太孙啊,还有南方除血吸虫病的善举,还有陈景恪让给他的摊丁入亩等善政。
也就是朝廷不允许,否则不知道多少百姓给他立生祠。
至于朱标……不过是天命太孙的父亲罢了。
现在太孙长大了,该继位了。
咱们老百姓期盼了十几年的好日子,终于要到来了。
陈景恪从锦衣卫那里得知这些情况,是真的哭笑不得。
这些自然不能拿给朱标看。
他又不是没情商的人,很清楚朱标此时需要的就是大家的肯定。
若是让他知道,百姓只是将他当成‘太孙的爹’,对他将是个重大打击。
换成谁,估计都会难受憋屈。
所以,他将这些舆情信息改成了百姓如何不舍,如何感念朱标的恩德之类的。
果不其然,看过这些情报之后,朱标非常的欣慰。
“能得百姓几声称赞,我这皇帝就算没有白当啊。”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眼泪都下来了,立即给方孝孺下令,在报纸上刊登朱标的事迹。
主要是他这些年所施行的善政,百姓受到了哪些恩惠之类的。
“我爹比较低调,在任时尽量不扰民,以至于百姓不了解他的功绩。”
“我这个做儿子的,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伟大。”
朱元璋和马娘娘非常欣慰,父慈子孝阖家团圆,正是老年人最喜欢见到的。
不管外面如何,朱标依然按照计划,推进着流程。
三日后他再次召见群臣,说自己身体不行了云云,希望退位。
再次被群臣劝阻。
第四日,朱标罕见的出现在早朝,所有人都知道他出现的目的。
都打起了精神。
而且大家都很自觉的,将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奏疏收了起来,将更多时间留给朱标。
果不其然,在处理了几个要紧事务之后,朱标宣布让位给太子朱雄英。
群臣再次劝阻,朱雄英也跪地叩首回拒。
本来这里应该拉扯一会儿的,最后朱标生气训斥,大家才不得不同意。
但很显然朱标的身体不支持这么做,所以大家只是象征性的劝阻一下,就完成了这个流程。
三辞三让结束。
皇位更替成为定局,接下来就是确定黄道吉日,筹备登基大典等等。
朱雄英也要为自己思考一个喜欢的年号。
第470章 太圣皇
“我的要求也不高,没被用过的,要有内涵,最好宏大一些,能体现我的远大抱负……最好再带一个明字。”
朱雄英滔滔不绝,诉说着对年号的要求。
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这要求还不高?你这比五彩斑斓的黑也差不到哪去了。
但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理由:“大明从皇爷爷就确定的规矩,一人一个年号。”
“以后别人称呼我,就不是名字了,而是用年号。”
“难听了肯定不行,没内涵也不行……”
“就算我不提这些要求,确定年号的时候他们也得考虑这些吧?”
“我真正的要求其实就一个,年号里带‘明’字。”
“如果这点都办不到,他们可以回家卖殷薯去了。”
自从殷薯传入,陈景恪就经常用殷薯吐槽某些人。
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殷薯。
比如,就这能力,都不如大街上卖殷薯的。
他身边的人受他的影响,也经常用卖殷薯吐槽别人。
对于朱雄英的狡辩,陈景恪表示懒得搭理。
反正‘乙方’又不是自己,头疼也是礼部和诸位内阁学士的事情。
爱咋滴咋滴去吧。
然而,要不人家能当大官呢,能力就是不一般。
就这苛刻的条件,第二天礼部就拿出了年号,还是足足三个让朱雄英挑选。
明昭、明章、皇明。
看到最后那个‘皇明’,陈景恪不禁笑了:
“真是难为他们了,估计头发都要掉光了吧。”
朱雄英故作气愤的道:“这些人就会糊弄我,等我登基了再和他们算账。”
他也只是嘴上吐槽一下,实际上也知道下面的人不容易。
主要是,前两个确实很用心。
明昭有明智聪察之意,出自《诗经·周颂·时迈》。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大意就是,称赞周王室为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分封诸侯王统驭天下。
还盛赞周王室德行高尚,天下咸服之类的。
正好照应了大明目前推行的大分封制度,吹捧大明能开创不亚于大周的辉煌盛世。
同时也是对新皇的殷切期望。
希望朱雄英登基后,能德行兼备,带领天下重现三代之治等等。
至于明章,则更有讲究了。
东汉明章之治,是史书上排在前列的大治之世。
用这个年号,就是以这两位皇帝为榜样,称得上是目标远大了。
而且这个年号,刚好还能和朱标的年号联系起来。
朱标的年号是建章,为大明确立规章制度的意思。
至于明章……明有有彰显、发扬光大的意思。
明章用在这里,就具有了一层特殊含义,继承发扬光大父祖辈的制度。
对大明和皇家来说,这个年号都更有意义一些。
至于第三个皇明,明显是拍马屁兼凑数的不用当真。
分析过后,陈景恪心里大致有了数。
他敢肯定,群臣都希望朱雄英选明章。
东汉明章二帝的功绩,就是整顿吏治,修补完善了刘秀留下的制度漏洞等等。
说白了,这两位主要是休养生息。
群臣也希望朱雄英能这样,不要再大刀阔斧的变革了,大家跟不上步调了。
然而,陈景恪知道,朱雄英肯定不会如他们的愿。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想,了解过三个年号之后,朱雄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明昭。
“我大明要开创的是远超两汉的大事业,明章之治虽为明君典范,然我不取也。”
“明昭方才是我大明的追求。”
陈景恪笑道:“我以为你连明昭都看不上呢。怎么,不想在功业上超越周王朝?”
朱雄英却认真的说道:“以往我以为,所谓三代之治不过如此。”
“我大明现在的制度、生产力,都是远超三代的。”
“百姓的日子,也是要远远超过三代。”
“但越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越是了解文明发展史,就越能感受到周王朝的伟大。”
“他承前启后,正式确立了华夏文明的主基调,树立了华夏的天下观,人心在周礼的影响下实现统一。”
“从此之后,不论世道如何变换,不论统一还是分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