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6章

作者:见月明

  他们很清楚,陈景恪是不缺勇气的,否则也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变革。

  现在只需要在背后轻轻的推他一把,他必然会做出应有的选择。

  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想。

  当陈景恪猜透老朱的计划之后,果然选择了承担责任。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雄英也觉得老朱的计划有疏漏之处,更准确的说是还不够决绝。

  既然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也没有犹豫,直接去了乾清宫。

  宫门口有许多大臣排队等候召见。

  见到两人,诸多大臣纷纷行礼。

  两人微微颔首还礼,正准备进入大殿,朱雄英忽然回头对等候的大臣说道:

  “别在这等了,回去等候召见吧,如果有急事就去内阁汇报。”

  群臣立即知道,他肯定是有事儿和太上皇商议,也没敢多问纷纷告退。

  陈景恪看的暗暗点头,这就是朱雄英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君主了。

  群臣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换成别的太子(朱标除外),敢未经皇帝允许,命令等候召见的群臣离开吗?

  除非他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太稳了,想找点刺激。

  之后两人进入大殿。

  老朱也已经听到外面的动静,知道他俩肯定有大事要说。

  而且已经猜到,大概率和动孔家有关。

  陈景恪掌握锦衣卫,朱雄英更是实权太子,蒋瓛那么大的动作他们要是不知道,那才让人失望。

  只是他也有些疑惑,自己明明不希望太子参与进来,表现的已经很明显了。

  他们两个还一起出现,莫非是有别的变故或者想法?

  怀着这样的疑问,他将面前的臣子打发走,又让内侍全部出去,然后直言道:

  “蒋瓛的事情你们知道了?”

  朱雄英在他旁边坐下,说道:“您要动孔家和儒家?”

  老朱颔首道:“是的,你们可是有什么不同意见?”

  朱雄英说道:“有,您做的还是不够干脆。”

  别人都嫌我杀的太狠,你们俩竟然嫌我下手太轻?

  老朱饶有兴趣的问道:“哦?你觉得该怎么做?”

  朱雄英狠狠的一挥手:“彻底将儒家压倒,然后铲除孔家,为大同世界扫清所有的障碍。”

  老朱目光看向陈景恪,忽然笑道:“终于敢站出来了?”

  陈景恪讪笑道:“让您老人家失望了。”

  老朱摇摇头,然后严肃的道:“你们可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朱雄英说道:“我知道,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您以退居幕后为代价,平息儒家的愤怒,会造成什么后果?”

  他将陈景恪之前的分析,加上自己的理解,全部告诉了朱元璋。

  越听老朱的表情越凝重。

  说白了,道理并不复杂,只是时代局限性让他忽略了这一点。

  更准确说,他没有认识到,思想争斗比军事斗争更加残酷。

  军事斗争大家各有顾虑,很多时候会选择僵持或者退让。

  很多时候,打着打着两家就变成一家了。

  思想斗争则不然,有我无他。

  适当的妥协安抚,在军事上很有效果,在政治上更是常用手段。

  可在思想斗争方面,是大忌,绝对不可行。

  “历朝历代的思想斗争莫不如是。”

  “宋朝时期诞生过很多学说,可最终只有理学大兴。”

  “其他学说要么躲在角落里苟延残喘,要么失去传承。”

  说到最后,朱雄英用有些冷酷的声音说道:

  “思想斗争绝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退让就会被认为软弱。”

  “只有一往无前,直到唯一的胜者出现。”

  老朱听的若有所思,然后连连点头,最后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乖孙你有这般认识,比打赢了儒家还让咱高兴。”

  “还有景恪,这次你能站出来,咱也非常高兴。”

  “以后大明交给你们,咱就更放心了。”

  既然之前的计划不完善,他也没有再瞒着两人。

  他将自己和马娘娘的商量的计划,给两人说了一下。

  听到马娘娘提出,主动将道德制高点让给儒家,用报纸将他们架起来,然后逼着他们审判孔家。

  陈景恪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是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想到这样的办法?

  难怪老朱这样的能人都被她拿捏的死死的,换成任何人过来,都会被她拿捏啊。

  而且是心甘情愿被拿捏。

  既然之前马娘娘就参与了进来,这会儿自然没有理由将她抛下。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也确实需要她的智慧。

  于是三人又去了坤宁宫,将缘由与她全部说了一遍。

  马娘娘也是恍然大悟,承认自己对思想斗争的残酷性缺乏认识。

  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对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前期计划不变,将儒家架在道德制高点上下不来,大家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继续打击儒家。

  马娘娘率先提出了一个办法:“暂停科举。”

第454章 拿捏

  停科举?

  陈景恪再次感叹马娘娘的智慧,这一招绝了。

  直接拿捏住了读书人的命脉。

  而且老朱也不是第一次废科举了,二次废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将暂停科举的锅,扣在理学的头上。”

  “等他们开始护着孔家的时候,就顺势以虚伪、不尊皇命、德行堪忧、不堪重用为由,暂停科举。”

  老朱大笑道:“妹子这一招妙啊,既造大了声势,又可从内部分化理学。”

  “更是能让非儒家读书人,一起痛恨理学。”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人集体声讨理学,而不会怪罪给朝廷。”

  读书人不全是儒家门徒,法家、兵家等都有。

  还有很多名士更是兼百家之所长,比如当年的叶兑。

  本来好好的,突然科举没了,你说他们恨不恨理学?

  就算儒家内部,也不是只有理学一家,各种学派非常多。

  只是理学传播最广而已。

  学派和学派之间本就有竞争,现在理学弄的大家都没官做,儒家其他学派只会更加痛恨理学。

  况且,就算理学内部也不全是腐儒,大把的人对孔家不感冒。

  只是大势如此,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

  现在朝廷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必然能激化这些矛盾,使其内部分裂。

  而且别忘了,很多人被打了不是反击,而是去反思。

  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更何况,儒家本身就强调纲理伦常,拥有忠君思想的人很多。

  以臣犯君,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的教诲。

  现在朝廷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番打击孔家和儒家,必然会有人反思。

  其结果就是,儒家内部分裂。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也是心服口服,果然不愧是马娘娘啊。

  这一番连招下去,谁能吃得消。

  暂停科举可不光是打击儒家,同时还再次将官吏的任免权抓在了朝廷手里。

  科举的时候,官吏选拔更依赖于制度。

  考上了才能当官,考不上就不能当官。

  现在科举没了,谁能当官谁不能当,那还不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

  当然,前提是皇帝要大权在握才行,换成王朝中后期的君主这么干,铁定会形成世家门阀。

  很显然,目前的大明是可以这么做的。

  陈景恪说道:“韩国公老当益壮,重新举起法家大旗,现在法家门徒众多。”

  “之前儒生排挤算学,致使算学另立门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算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太子主持的抚慰使计划,也在军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做学问或许不行,但能识字懂道理,去地方当个乡令县令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短期内朝廷不缺人才,暂停科举确为釜底抽薪之法。”

  马娘娘提醒道:“话虽如此,但乡令县令也是一方父母官,掌管几千户上万户百姓的生死。”

  “选拔之时还需多方考量才是。”

  老朱说道:“这事咱知道……嗯,这事儿就交给雄英去办了。”

  “咱负责在前面杀敌,雄英负责重建。”

  其实这就是给朱雄英培植势力的机会。

  这次肯定要对官场进行大换血,朱雄英负责此事,那选拔上来的官吏就都可以算作是他的人。

  到时候他对国家的掌控,还将超过朱标,仅次于老朱这位开国君主。

  就算老朱不在了,也没人能兴风作浪。

  “至于景恪你……什么都不要做。”

  “带着人老老实实的制定国家计划,再趁最后这点时间,将大同世界好好完善一下。”

  陈景恪正想反驳,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能不管不问呢。

  马娘娘却赞同的道:“陛下说的对。”

  “是朝廷选择了你和大同世界,不是你和朝廷一起打压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