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96章

作者:见月明

  想多了。

  但这个位置又必须有人坐,那他宁愿是陈景恪。

  首先陈景恪的能力他确实很佩服。

  其次陈景恪数次帮过他。

  他和胡惟庸的事发的时候,陈景恪帮他求情,之后又和马娘娘一起做局让老朱原谅他。

  这次复出,也是借着陈景恪的改革为契机。

  关键是,陈景恪把‘法治’概念毫不保留的传给他。

  从这一点来看,陈景恪算是他的老师。

  李善长虽然善妒,但作为一名文人,最基本的尊师重道还是懂的。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对陈景恪都非常的佩服。

  所以,李善长才会主动把这把椅子让给陈景恪。

  至于徐达,他现在是真佛系。

  长女徐妙云是燕王妃,未来的燕国王后。

  小女儿徐妙锦是钦定的太子妃,未来的大明皇后。

  长子徐允恭和朱雄英、陈景恪关系莫逆。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帮皇帝看好军队就足够了。

  未来徐家就是大明第三望族。

  至于为啥是第三,第一肯定是朱家。

  如果让皇家在陈、徐之间二选一,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定然是徐家消失。

  所以第二只能是陈家。

  不过徐达也很满足,前三甲啊,这要是在不满足就要天打雷劈了。

  所以他心态很平和,什么都不需要争。

  当然他也不能争。

  有时候争的太多,就是自取灭亡。

  你一个外戚要掌握军政大权,你想干什么?

  陈景恪都懂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懂。

  但他和李善长也有差不多的想法,这个位置我不坐,其他人想坐也要先问问我的意见。

  陈景恪坐,他自然是支持的。

  两家的关系实在没的说,不只是现在要好,未来也基本是绑定在一起的。

  陈景恪的儿子,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女婿。

  他的女儿,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媳妇。

  如果有多余的孩子,那肯定是和徐允恭的子女结亲。

  可以说,几十年后的事情,今天就已经确定了。

  在自己没有办法争的情况下,他自然要抬陈景恪一手。

  啥,你说陈景恪也需要低调?

  那是以前,现在他也渐渐羽翼丰满,不怕别人的攻击了。

  况且现在大明朝野,谁不知道他才是无名宰相。

  以前你问阁老们头上的人是谁?

  大家都会说是太子、皇上、太上皇。

  现在大家会说,阁老们头上是陈伴读,陈伴读上面才是皇家三人组。

  所以,他再低调就没什么意思了。

  邱广安支持陈景恪的原因就不用多说了。

  他要是敢不支持,下一刻就会因为走路先迈左脚被罢官。

  接着就会因为走路没有先迈左脚,被驱逐出算学圈子。

  还剩下四位内阁学士,则选择了随大流。

  因为不管怎么轮,这第一把交椅都轮不到他们。

  何必为了这事儿得罪陈景恪呢。

  于是,陈景恪就这样,坐上了代表人臣极限的头把交椅。

  -----------------

  大家都坐好之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陈景恪,包括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三人。

  老朱开口说道:“景恪,你把大家都叫来,有什么大事吗?”

  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有几件大事,需要尽快拿出主意。”

  “先说第一件,去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

  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除了提前知道消息的朱标和朱雄英,其他人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老朱和徐达是很高兴的。

  对老朱来说,这意味着承诺的分封可以落到实处了。

  徐达高兴则是,军队又有了努力的方向。

  军功爵制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同样很大。

  没有足够的战利品,这套制度就维系不下去,侵略性拉满的军队可能会自残。

  也有人无所谓,李善长、邱广安都属于这种。

  大明实在太富有了,生产能力太强,对国外的商品没有任何需求。

  这也是古代先辈扩张不是很热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外界实在没啥需求,远方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治理,扩张往往得不偿失。

  汉唐虽然打出去了,但对西域等地方,也只有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

  没有利益,自然也就无法驱动人心。

  李善长和邱广安虽然和陈景恪接触很多,但他们都是老派文人。

  在眼界方面,始终还是差了一筹。

  几十年养成的世界观,并不是陈景恪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还有人并不是很希望炎洲的传说是真的。

  比如儒家出身的那三个内阁学士,他们是很反对大明的扩张政策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圣天子垂拱而治……

  天下大治看的不是占多少地,有多少物资,关键是治心。

  总之,多出一个大洲,大明估计又要对外扩张了。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可惜,这话现在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可不敢说出来。

  事实上,还在用老思维看待世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个,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