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81章

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恭维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

  “我们要利用天下的资源,来打造大明。”

  “所以,就必须要打造好外循环。”

  “不过外循环也是不同的,对待藩属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就不能一样。”

  “为了区分两者,我将其分为大内循环和外循环。”

  “大内循环,就是我们和藩属国要建立的关系。”

  “藩属是我们帝国计划的核心,不能单方面的掠夺他们的资源,而是要带领他们一起强大一起富裕。”

  “爪哇岛盛产香料,那就让他们安心种植香料。”

  “然后其他藩属国,用自己的特产从他们那里换取香料。”

  “而爪哇,也可以用自己的香料,从其他各国换取所需的物资。”

  “有些岛屿盛产粮食,就让他们发挥特长,想办法产更多粮食……”

  “大明的任务,是负责建立并维护这套循环体系。”

  “通过大内循环体系,让大明和藩属体系一起成长。”

  “同时,大明也可以通过大内循环体系,更好的控制藩属国。”

  “对待纯粹的外国,适用外循环体系,具体怎么做则要视情况而言了。”

  “与大明交好,亲近大明的,可以适当给一点甜头。”

  “仇视大明的,那就是单方面资源掠夺。”

  “最终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帮助大明跳出王朝周期律……”

  这也是陈景恪为帝国计划,制定的实施方案。

  以藩属体系为根基,以大同思想为驱动力,以内外双循环为经济体系……

  将整个世界分成大明-藩属-外国三个层次。

  核心是大明,内圈是藩属,外圈则是其他各国。

  除了帝国计划,陈景恪还有个更宏伟的计划。

  那就是全球华夏化,全球共同富裕……

  只不过这个太难,也太理想化了。

  即便他是穿越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他也只是想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为华夏的长久做谋划。

  听完全盘计划,朱元璋三人也非常的兴奋。

  连起来了,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我就知道,景恪布局深远,走一步算十步百步。

  果然没有错啊。

  对于跳出王朝周期律,三人也充满了信心。

  就算无法跳出,也能将那个时间尽可能的延后。

  超越两汉国祚,真的不再是梦了啊。

第375章 无题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将内外循环概念写了下来,然后召集内阁、户部和金钞局进行了协商。

  不出意外,这个策略再次震惊了一干人等。

  谁都没想到,经济竟然还可以这么玩。

  如果真的能将这套循环体系建立起来,大明就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啊。

  而他们这些人,也都将因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提出这套理论的陈景恪……他们已经麻木了。

  陈伴读提出什么理论,都不要觉得奇怪。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心中有一整套的治国方略,正在一点一点的往外抛。

  大家都在期待,他还会拿出什么划时代的政策。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十月初,这天陈景恪休沐,闲来无事就上街溜达。

  路上遇到好几个手捧钟表的人,那走路的姿势别提多骄傲了。

  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他买了钟表。

  随着第一批购买钟表的商人仿制成功,这玩意儿终于在全国各地开花。

  朝廷也放开了手脚,趁着最后的空档期大批量对外抛售,尽可能多的为国库创收。

  不过接下来朝廷会调整策略,专门制作豪华钟表。

  这个活儿别人想抢也抢不走,没办法,玻璃表面只有朝廷能做。

  只要玻璃制作方法不被公开,最奢侈的钟表,就只有朝廷能做。

  洛下书院的钟表作坊也已经投入运营,规模不大,但走的是新潮路线。

  外形、材质方面独具特点,非常受欢迎。

  毕竟,别人只能仿制,想改造表芯很难。

  书院掌握着制造钟表的原理,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还能进行一系列的升级改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书院的钟表作坊都将引导潮流。

  再加上朝廷给的分成,书院资金问题已经解决,就等开花结果了。

  而钟表,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读书人、商人,对其非常的追捧。

  读书人是以此标榜自己重视时间,商人则是因为商业行为必须要准时。

  至于官吏就更别提了,家中必备一个钟表,衙门也有至少一个钟表。

  以此来确定上下班时间。

  当社会的中上层都开始追捧一样东西的时候,潮流就产生了。

  钟表很快就成了家庭标志性的物件,颇有点类似于前世某时期的三转一响。

  但这玩意儿价格确实不便宜,一个壮汉不吃不喝干一年苦力,都买不起一个。

  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费得起的。

  所以,买钟表成了实力的象征,成了一件非常光荣,又值得炫耀的事情。

  每一个能买得起的家庭,都会被大家羡慕。

  其实相比于钟表赚钱,更让陈景恪高兴的,是钟表提升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以前约见面时间,大家都会说一个较为笼统的时间。

  比如,上午见面,或者下午见面,很少会具体到几时几刻。

  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有人一大早就去了,有人半晌午才去。

  非常的不方便,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是他们不想约更具体的时间,而是缺少便捷、准确的计时工具。

  钟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当然,现在也只是刚出现这个苗头。

  真正要让全民强化时间观念,还需要钟表进一步普及,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怀表手表出现。

  但至少,大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刚走出没多远,又见到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脖子上挂着一个布口袋,口袋里装着厚厚的报纸。

  “卖报……卖报……翰林院主编的大明周报……”

  “郎君、娘子买一份吧,十一文钱一份……”

  陈景恪驻足观看,这一幕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他上辈子也没有亲眼见过报童,熟悉是因为影视剧里经常看到。

  大明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报童卖报也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尽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可大多数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雇佣一些贫困家庭的少年卖报,能增加销量,还能为贫困家庭创收。

  十文钱批发给报童,他们十一文钱卖出去,一份赚一文钱。

  当然,如果买报纸的人不嫌麻烦,可以去当地的报纸网点购买,十文钱一份。

  对报纸有需求的人,大多不会在乎这一文钱。

  所以,这是个不错的生意。

  只是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他们。

  半天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陈景恪走上前去,拿出一张十文的宝钞和一文铜钱:

  “给我来一份。”

  一名报童兴奋的拿出报纸递过来:“谢谢郎君,祝您金榜题名。”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小子很机灵啊。

  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说道:“卖出去几份了?”

  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您是第一个买的。”

  陈景恪有些疑惑,又问道:“你们出来多久了?”

  那少年回道:“大早上就出来了……”

  洛阳虽是国都,也有穷人的。

  而且作为大城市,穷人穷的更彻底。

  均田制推行以来,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

  只要肯劳作,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

  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穷的荡气回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一份能赚一文钱。

  关键是,可以先拿报纸,卖出去之后再结账。

  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

  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

  毕竟,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三五份,都够一家子三五口吃一顿饭了。

  能卖出去十份,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

  然而,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从早上到现在,也就只有陈景恪买了一份。

  大多数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会问报纸是什么。

  然而这群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哪知道这些。

  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翰林院主办的周报,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