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20章

作者:见月明

  二来……就这么说吧,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

  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拿什么来研究。

  形学研究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穷人。

  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

  当然,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

  书院的先生,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

  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

  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

  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

  得知书院需要先生,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

  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

  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

  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无可取代。

  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

  就算平日里的工作,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

  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也就没有继续针对的必要了。

  眼不见为净是最好的。

  你们算学也别想搞事,我们也不欺负你们,大家相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算学圈子的腰杆子可不就挺起来了。

  既然学习算学也一样能当官,那儒家那一套就不是必须的了。

  虽然不至于将儒家一脚踢开,但至少在算学圈子里,儒学经典的重要性日渐降低。

  陈景恪的教材没有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节选各种文体,集合成语文科目。

  算学圈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儒家,他们对陈景恪非常无奈。

  到了现在是个人都知道,陈景恪不是靠医术立足的,而是有实打实的真本领。

  皇帝、太子、太孙都对他非常信重。

  且背后又有徐达、蓝玉等勋贵支持,也不再势单力孤。

  户部尚书邱广安更是他公开的盟友。

  户部加金钞局加计官体系,彻底掌握了国家的钱袋子。

  文官对他就算再不满也没用,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

  所以,洛下书院悄无声息的开学了。

  没有什么人前来祝贺,也没有人来找麻烦。

  全寄宿制书院,上十天休四天,这么做也是方便学生们回家。

  但要想发展理科,仅仅是教育还不够,还要弄出一整套的测量工具。

  这些东西陈景恪只能找来一些帮手,一点点进行研究。

  长度和重量的测量工具是现成的,容积、温度等才是麻烦的。

  尤其是温度计,是最难弄的。

  陈景恪也只知道大致原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工匠们去实验。

  所幸,大明的顶级工匠没有让他失望,成功弄出了水银和酒精温度计。

  可想而知,当这些用玻璃制作的器皿出现在实验室,带给其他人的震撼是多么强烈。

  至于秒表……他知道擒纵器是制作钟表的核心部件,但也仅此而已了。

  虽然擒纵器早在几百年前就发明出来了。

  但如何将这玩意儿变成钟表,就超出陈景恪的知识范围了。

  毕竟他不是学机械的,所知也很有限。

  而且他还准备用钟表替理科打响第一枪呢,自然不能现在就拿出来。

  等过两年,第一批学员学有所成,再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通过他们的手来实现这个目标。

  对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对理科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很快又到了年底。

  大明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自然又是一个喜庆年。

  但过完年后,朱元璋就给群臣来了个大的。

  着太子朱标总揽国政。

第270章 朱雄英的妙计

  朱标监国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可是这次不同。

  以前他监国,只负责让朝廷正常运转,说白了就是处理一些常务事。

  大事其实还是朱元璋拿主意。

  这次明确要求他总揽国政。

  什么意思?

  就是说皇帝啥都不管了,一切悉听太子安排。

  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群臣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朱标发动政变,将朱元璋给控制起来了?

  但随即就将这个想法给驱赶了出去。

  换成别的朝代,那根本就不用考虑,肯定是这种情况。

  但大明朝不一样,皇帝还真有可能撂挑子。

  毕竟老朱也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想提前退位的想法了。

  身边的重臣几乎都知道这事儿。

  所以,反应过来之后,群臣马上就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想退位了。

  勋贵们自然是万分不舍,他们的地位财富全来自于老朱啊。

  官僚集团则是心中狂喜,这老杀才终于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权,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不过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事儿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

  群臣都非常诚恳的表示:大明不能没有你啊陛下,陛下你可不能舍天下万民而不顾啊。

  朱元璋感叹的道:“咱自4084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经三十六载。”

  “这三十六年来,咱宵衣旰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赖诸臣公齐心协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况……”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现在他已到壮年,且这么多年来协助我处理朝政未有失误。”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朱标正式开始监国。

  但大家都把握不准,朱元璋到底退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样有许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里。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并且还拒绝了所有的觐见请求,只有徐达、汤和等老臣才能见到他。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实心意,才能确定以后如何自处。

  如果他将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说明他并未真正放权,大事还要找他汇报。

  现在他看都没看就弄走,还严令以后不许送,还拒绝所有觐见。

  就说明他是真的彻底退,以后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来找他了。

  群臣心里有了谱,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标,等待着这位太子殿下会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朱标这会儿应该以求稳为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么做一来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会胡来的。

  二来是安群臣的心,大家放心干活,我不会动你们的。

  三来也需要时间熟悉政务,以免贸然出手反而坏了大事。

  等过上几个月,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对国政进行调整。

  但朱标就是朱标,不同于任何一个太子。

  他一上来就直接下达了几条政令,而且还都是和军方有关的。

  说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动了兵权。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这可以说和朱元璋的主动出击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但武将和勋贵集团却出现了不小的微词。

  倒不是他们不满意朱标,就算朱元璋突然这么做,军方也会有意见的。

  不打仗我们靠什么立军功,我们靠什么封妻荫子?

  靠国家给的俸禄,我们几时才能发财?

  当然,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是不是从此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针对朱标。

  就在这时,徐达、蓝玉、冯胜、傅有德等统帅,纷纷站出来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亲眼目睹了此事,陈景恪感叹不已。

  但凡换一个太子,都不会在刚掌权的时候就先对军方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