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9章

作者:见月明

  “只要许兄弟能入的了他的眼,万事都好办。”

  许柴佬连忙起身道谢。

  岑信通也是大喜,说道:“谢杜兄……不瞒你说,我早就想拜访陈伴读了,只是怕你误会一直不敢开口。”

  杜同礼大笑道:“哈哈……你呀,早说不就不用受这么多罪了吗。”

  岑信通接话道:“好事多磨,若没有这一番磨砺,又哪有这样的际遇呢。”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他要是之前提出这个要求。

  杜同礼不但不会帮忙,反而会疏远和他的关系。

  现在他表现出足够的能力,还立下大功,在杜同礼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又不一样了。

  只是有些话没必要说透,大家都懂就行。

  接下来就是单纯叙旧了,双方畅聊了各自的经历。

  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大明当前的情况,陈景恪也是绕不开的人。

  这会儿他已经半走向台前,没必要再遮遮掩掩。

  两人的谈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

  许柴佬在一旁作陪,听着那位陈伴读详细事迹,心中更加的震撼。

  这该是一个何等样的人物啊。

  不知见到他之后,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场景。

第248章 南洋攻略

  吕宋国有没有和倭寇勾结,有没有行刺大明使节,这事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不过是装糊涂罢了。

  占了这么大个便宜,不装糊涂还能咋地。

  对于一手策划了这场灭国案的人,陈景恪也很是好奇。

  一个锦衣卫密探,一个商人,竟然也有这么大魄力。

  尤其是许柴佬,莫非又是个吕不韦?

  得知两人拜访,他自然是要来见一见的,更何况他们还拿着杜同礼的拜帖。

  见面之后,岑信通和许柴佬的态度非常谦卑,头都很少抬起。

  陈景恪也在观察他们。

  两人都是三十岁左右,有着明显的热带微黑皮肤。

  至于别的,暂时就看不出来了。

  他又没有火眼金睛,没办法时刻观察别人的微表情。

  岑信通还带来了一封杜同礼写的信,里面详细介绍了两人的关系。

  得知双方还有这样的渊源,且岑信通明显有投效之意,陈景恪对待他们的态度又是一变。

  “这件事情你们两个做的不错。”

  岑信通心下一喜,连忙道:“谢陈伴读夸奖,此事多亏了赵少卿和耿将军,卑职不敢居功。”

  陈景恪说道:“你们的功劳朝廷都看在眼里,必定不会亏待你们。”

  “只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次你们可能要受一些委屈了。”

  岑信通心下的石头彻底放下,连忙道:

  “此事我二人未经朝廷允许擅自行动,朝廷不降罪我们已经很感动了,实在不敢邀功。”

  这不是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话。

  未经允许伪造证据灭国,对于朝廷来说,过大于功。

  如果说赵秩和耿子茂还有可取之处,岑信通和许柴佬完全就是死有余辜。

  这也是赵秩借着报捷的理由,将他们两个全都送到应天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至少应该留下一个帮忙收集情报。

  这种烫手的山芋,只能交给朝廷处置。

  现在陈景恪的话,相当于是给他们喂下了定心丸。

  不会处罚他们,但功劳也不用想了,最多就是给他们一个收集情报的功劳。

  对于岑信通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功不功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了朝中大佬乃至皇帝的视线。

  对他的态度,陈景恪非常满意。

  难怪杜同礼会将他举荐过来,就这份通透就超过了许多人。

  又称赞了他几句,陈景恪就转而问起了许柴佬。

  没有问为何要帮助岑信通,不用想就知道答案是什么。

  不外乎就是身为大明子民,当忠君爱国之类的假大空之言。

  他直接从南洋的情况问起,大概有多少人,都从事什么行业,和土人的关系如何等等。

  这些数据许柴佬了然于胸,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

  渐渐地,他紧张的情绪也渐渐放松下来。

  这位陈伴读看起来很温和啊,和他之前接触的任何一个官员都不同。

  如果不是知道他的身份,还以为就是个邻家少年。

  果然人不可貌相。

  通过问答,陈景恪也大致了解了许柴佬的能力。

  别的不说,对南洋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也比较深入。

  尤其是对南洋土人和大明百姓之间的关系变化,更加的清晰。

  “有大明在,土人对南洋明人就尤为客气,事事讲究公平。”

  “大明的声音消失,土人就开始嚣张跋扈,视南洋明人如羔羊。”

  “大明的态度,才是左右一切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主动帮助岑密使的原因。”

  “只可惜,很多南洋明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陈景恪暗暗摇头,不是他们认不清这一点,而是以前大明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朝廷都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凭什么要求百姓给予信任?

  朱元璋有很多优点,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认知。

  套用前世某些人对他的评价,地主老财思维。

  虽然有点苛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他的缺陷。

  把自己当成地主,百姓都是佃户,官吏都是管事。

  制定的很多政策……

  算了,不提也罢。

  至少这一世,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

  现在的大明,正在肩负起那一份责任。

  以后大明子民不管去往何方,都可以骄傲的说一声,我是明人。

  当然,陈景恪并不是为南洋那群商人开脱。

  那边的人也确实缺少国家民族意识,直到西班牙人到来,用屠刀教会了他们什么叫族什么叫类。

  之后几百年的飘泊,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含义。

  所以在那两场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华人踊跃捐款,为国家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此时才是明初,南洋大族的德行……

  算了,同样是不提也罢。

  至于许柴佬被踢出族谱,陈景恪只是笑笑,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许柴佬自己表面看起来不在乎,但能看得出他内心很是不平。

  他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家族的人竟然在这个时候将他除名,目光实在太短浅。

  陈景恪却想说,他还是太年轻。

  额……三十多岁也不年轻了。

  是他在南洋那种地方呆的太久,对很多问题认识的还不够深刻。

  他立功了确实不假,但这个功没那么好领。

  朝廷认可了,碍于大义也不能给他封赏。

  总不能说他们栽赃陷害,为大明灭国制造理由吧?

  朝廷要是不认可,他很可能会被处死。

  一个普通商人,没有任何旨意就敢栽赃陷害灭亡一个国家,这种人留不得。

  而且出现这种可能的情况非常大。

  许柴佬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家族的那些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

  保他,或许能帮他的光,可更大的概率是被牵连。

  对大家族来说,求稳比求功更重要。

  于是就将他除名,试图撇清关系。

  只是,商人就是商人,根本就不知道朝廷思考问题的方式。

  将许柴佬除名就能撇清关系了?

  太幼稚了。

  朝廷真要弄死他,整个许家都别想逃脱干系。

  都不需要定什么罪名,无声无息他们就没了。

  只能说,许柴佬运气好,碰到了大明政策转型时期。

  搁在以前,他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要是大明的政策不转型,他也没机会干这种事情就是了。

  整体来说,陈景恪对许柴佬还是比较欣赏的。

  有胆略、有见识,对家国族群的认识,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深刻。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干将。

  而且陈景恪已经想到该如何用他了。

  接下来,就是考察环节。

  “大明此次开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经商、宣扬国威,而是有着更深远的谋划。”

  “不过再长远的谋划,都要从脚下做起,南洋就是大明接下来的战略重心。”

  “你觉得,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控制南洋?”

  许柴佬非常震惊,大明竟然有如此雄心壮志?

  然后就是狂喜,那可是太好了。

  他生在南洋,对那边了解太清楚了,这就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