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43章

作者:见月明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

  这话着实有点不客气,但李善长说出来,却很有信服力。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

  “如此大才,进入皇宫就犹如锥入囊中,根本就无法隐藏。”

  “你可曾听说,宫里出现什么神秘人了?”

  李祺摇摇头,确实没有。

  可他依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陈景恪布的局。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证据。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

  “新算学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这已经得到了证实。”

  李祺点头道:“新算学确实不凡,但这也只能说明他算学较为高深吧?”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

  “陛下又怎么会将一种刚出现的数字,印在宝钞上?”

  “而且还出现在好几处显眼的地方。”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李善长年龄大了,一口气说这么多话,有些气短。

  停了一会儿,等气匀了才继续说道:

  “太子组建金钞局,提前半年就开始研究宝钞,研究经济之道……”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

  “此书是从何处而来?”

  “之前我还在疑惑,现在想来定是出自陈景恪之手。”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

  李善长说道:“因为之前他经常为这些人讲课……”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

  李祺质疑道:“金钞局那么多人,若他传的是经济之道,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不泄露。”

  李善长说道:“他只需要教少数最有天赋的人,然后这些人再去教其他人,秘密自然就能守住。”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

  李祺下意识的摇头,现在他都不敢相信,更别提外面传的了。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你且拭目以待,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有后续措施跟进。”

  李祺依然不愿意相信。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

  能做出这种布局,已经不是用天才二字能形容的了。

  李善长自然能看出他的想法,叹了口气道:

  “其实我也不愿意相信,这样大的手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

  李祺连忙问道:“什么办法?”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姻……”

  “陈景恪才十五岁,家中三代单传,联姻对他的作用更大。”

  “如果我的猜测为真,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成为驸马了。”

  “陛下的女儿里,与他年龄相仿的就是福清公主。”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

  李祺也不禁点头,这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虽然大明不是很重视驸马的出身,只在乎人品和才能。

  陈景恪这两方面倒是都没问题,但他太孙伴读的身份,反而让他不太可能成为驸马。

  能让朱元璋无视这一切,将公主嫁给他。

  陈景恪就算不是布局之人,也定然与此人有极深的牵连。

  李善长忽然感慨的道:“是我小瞧了他啊。”

  “之前以为他不与读书人为伍,反而和那群学算学的搅浑在一起,难有大作为。”

  “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

  “或者说,他不能这么做。”

  如此有才,还和读书人叫混在一起,皇帝不忌惮才怪。

  王莽可就是读书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李祺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说道:

  “爹,您能想到这些,会不会有别人也能想到?”

  李善长自信的道:“不会,只有对陛下有着极深了解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异常。”

  李祺一想也是,方才他不就认为,陛下高瞻远瞩吗。

  估计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只有对陛下了解极深的人,才能察觉到事情不对。

  说到这里,李善长忽然顿了一下,道:

  “有一个人或许也知道……不,他一定知道。”

  李祺好奇的问道:“谁?竟然比爹还了解陛下?”

  李善长深吸口气:“徐天德。”

  要说了解陛下,徐达肯定不比自己差。

  得到提醒,李祺才猛然想起,陈景恪和魏国公府走的最近。

  其母冯氏和徐达的妾室孙氏关系莫逆,他本人和徐允恭更是至交好友。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不可能猜不到背后的真相。

  李善长赞叹道:“难怪,难怪魏国公府和陈家的关系这般好。”

  “之前我只以为,是因为陈景恪治好了徐天德的背疽。”

  “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早已经发现了陈景恪不凡,想要提前下注。”

  “好一个奸猾的徐天德,不声不吭又抢了个先。”

  李祺也终于有些相信父亲的判断了,说道:

  “我们要不要也与他结个善缘?”

  李善长点点头,又摇头道:“是应该结个善缘,但不能你我去做。”

  “让公主出面,与福清公主交好。”

  姐妹之间交好,本就是正常的。

  而且这种搞好关系的成本也非常低。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如果猜测是对的,那收获就大了。

  总之就是,稳妥。

  这时,李善长才对儿子说道:

  “对了,陛下让你负责黄河改道之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记住,改道之事以他为主,你是去辅佐他管理好人员和物资的。”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整个应天沸腾了。

  不是因为黄河改道,对应天百姓来说,黄河改不改道和他们没啥关系。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如果真的迁走了,那我们岂不是没办法当京畿之民了吗?

  天要塌了啊。

  可不能迁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要么特别支持迁都,应天的地势确实有点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然而他们说的依然不算。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凤阳都城可是建了足足六年,足见皇帝迁都的决心有多大。

  这次宣布的虽然有点突然,但还在意料范围内。

  而且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地点。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