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2章

作者:见月明

  “太史令,选一个黄道吉日,将咱册封太孙之事昭告天下。”

  太史令大声唱道:“臣遵旨。”

  这时,李善长又说道:“按照《皇明祖训》,太孙当为允字辈,是否在册封之前先为其更名?”

  他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先改名再册立,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先册立后改名,那册立诏书上写的就是原来的名字,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朱元璋却心生不悦,咱刚才都已经说了,君和臣不同,你是真听不懂还是假装听不懂?

  朱雄英这个名字,是他和马秀英商量许久才确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加上他喊了这么久,天然觉得这个名字是最好的,自然是不愿意改。

  但李善长拿《皇明祖训》来说事,让他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雄英虽然是储君,可也是朱家子孙,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队列里,一个叫杜佑的官员却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设立四辅官协助他处理政务。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按照季节顺序轮流值班。

  其实四辅官就是皇帝的秘书。

  秘书是最了解领导心思的,杜佑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计策,于是就出列道:

  “李太师此言我不敢苟同,太孙乃储君,君臣岂能相同?”

  “况且更名乃大事,太孙更是承天命而生,姓名已然上呈昊天和宗庙,岂能轻易改动。”

  “臣说句大不敬之言,若苍天因此降下灾祸,谁能担责?”

  “你……”李善长位于诸公之首,何时被人这样怼过,当即就怒气冲冲的道:

  “陛下,臣参杜佑妖言惑众,请陛下明查。”

  此言一出,朝堂又安静了那么一瞬间,众人都诧异的看向李善长。

  现在是讨论太孙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见,你给人扣妖言惑众的帽子是几个意思?

  是觉得自己的颜面比太孙重要,还是想给皇帝心里扎刺啊?

  朱元璋脸色也冷了三分,说道:“韩国公多虑了,不过是各抒己见而已,杜春官并无此意。”

  “不过身为下属,如此直言顶撞上官也是不敬,杜春官快给韩国公赔个不是。”

  “臣知错,这就给太师赔礼。”杜佑嘴角浮起一丝笑容,马上承认错误并向李善长赔礼道歉。

  李善长见皇帝和稀泥,也只能顺坡下驴,但心中的愤懑之意又多了几分。

  不只是对杜佑的,更是对朱元璋的。

  自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打压淮西集团,身为集团领袖李善长心里自然不舒服。

  当年靠着我们打江山,现在想玩兔死狗烹那一招是吧?

  不过他还没有老糊涂,知道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否则就是下一个胡惟庸。

  所以在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之后,他也不再多说什么。

  但因为他生事,朱元璋也没了继续讨论下去的兴趣:

  “太孙更名之事我自有考虑,尔等无需操心……诸卿可还有本奏?”

  众人都低着头不说话,按照以往的情况,这基本就意味着早朝结束了。

  太监正准备按照规矩唱‘有本上奏,无本退朝’的时候,一个人影大踏步上前,正是毛骧。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说道:“若不是当紧的事情,私下奏报即可。”

  哪知毛骧却直接回道:“陛下,此事关系国家社稷安危。”

  此言一出,朝堂刹那间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十有八九是赵瑁那边审出结果来了。

  王志、麦至德等人的心陡然悬起,赵瑁不会将大家给卖了吧?

  朱元璋已经肯定,毛骧要汇报的是赵瑁之事,心中不禁气急。

  你个混账东西有没有点眼力劲,刚才还在谈册立太孙的事情,你就来汇报大案是几个意思?

  想给册封太孙这件大喜事加点血色是吗?

  就不能等到明天再汇报?那些贪官都已经被锁定了,他们还能跑了不成?

  更让他愤怒的是,如此大事毛骧竟然没有提前汇报自己,而是拿到朝堂上当众说。

  真是该死。

  但事已至此他也不好再阻止,只能道:“哦,是何事?”

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

  毛骧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皇帝的死亡名单,心中正得意着呢。

  这次的贪腐案就是他崛起的契机。

  “陛下,经臣连夜审问,赵瑁已经招供,这是他的口供。”

  果然是赵瑁的事情,群臣的心都提了起来。

  大太监刘盛接过口供双手高举过顶的呈上来。

  朱元璋抓过仔细翻看,供出来的同党大体上和锦衣卫查到的差不多,只是多了几个不疼不痒的小官。

  他马上就明白,这口供是赵瑁弄出来的。

  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粗略翻了翻就一巴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

  “狗胆包天,你们真当咱死了是吗?”

  群臣噤若寒蝉,将头低下不敢说话。

  王惠迪、王志、麦至德等人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为何如此震怒,和预想里的不同啊。

  “刘盛,将口供读给他们听。”

  “是。”刘盛小心翼翼的取过口供,扫了一眼上面的文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一时间竟然忘了读。

  朱元璋见他没声音,怒道:“嗯?你还在等什么,莫非你也与他们有勾连?”

  刘盛噗通跪下,老老实实的道:“陛下冤枉啊,老奴只是……只是被这名单给吓住了。”

  朱元璋冷笑道:“莫说是你,就连咱都被吓到了。”

  “起来读给朝中的衮衮诸公听一听,让他们也看看咱大明的官,胆子有多大。”

  刘盛连忙起身,开始读了起来。

  口供其实并不是特别详细,只说他勾结六部官吏,伙同地方官群吞官粮,征收苛捐杂税等。

  具体是伙同哪里的地方官,这些官员的名字叫什么,一概没有提。

  然而这些信息已经足够轰动了,朝堂都出现了嘈杂之声。

  王志、麦至德等人已经手脚冰凉,赵瑁竟然全招了?他就不怕被诛九族吗?

  罪名介绍完,就是名单。

  当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的名字,被念出的时候,朝堂再无一人敢发出一丝声音。

  所有人都在恐惧。

  朱标也露出骇然之色,他知道陈景恪告御状的真相,也知道毛骧在做什么。

  但绝对没有想到,此案竟然牵扯到了这么多人。

  六部尚书算上已经进诏狱的赵瑁,有两个参与,六部侍郎有九个参与,侍郎以下官吏九成皆在名单之上。

  可以说六部基本全军覆没。

  众人下意识的浮出一个念头,莫不是皇帝想借此清洗朝堂?

  下一刻他们就将这个想法掐灭了,皇帝虽然杀人不眨眼,可也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更不会将六部洗一遍,这引起的动荡实在太大了。

  那就是毛骧在打击异己?

  不对,他还没这个胆子将六部给一锅端了。

  赵瑁故意攀咬拖人下水?

  也不对,他想拖人下水,第一目标应该是都察院,而不是六部。

  那就剩下一个答案了,这份口供是真的。

  而且很多人都露出了沉吟之色。

  赵瑁集团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

  比如行脚钱之类的苛捐杂税,很多人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甚至都征收过。

  收上来的税款,三分自留七分上供。这是老规矩,所以他们也没有怀疑。

  毕竟大明的俸禄太低了,没点灰色收入都活不下去。

  现在才知道,这竟然不是地方特色,而是一个贪污集团搞出来的。

  想到这里,他们也心中一沉,不会牵连到我身上吧?

  “噗通……”被点到名字的人纷纷跪在地上喊冤。

  “陛下臣冤枉啊。”

  “陛下明查啊,这定是赵瑁攀咬臣。”

  “这定是毛骧伪造罪证打击异己。”

  “陛下,纵使有贪腐,又怎么可能六部官吏全部参与。”

  “是啊陛下,臣冤枉啊。”

  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二十几个人,朱元璋肺都要气炸了:

  “呵呵……是不是冤枉的一查便知,毛骧。”

  “臣在。”

  “将这些人打入诏狱,好好查一查,不可冤枉了一个好官。”

  朱元璋说到‘好官’这两个字的时候,还加重了语气。

  “遵旨。”

  享受着群臣忌惮的目光,毛骧心中前所未有的兴奋。

  这种掌控生死的感觉,实在太让人陶醉了。

  尤其是之前高高在上的人,现在如丧家犬一般跪在自己面前,更让他沉迷。

  “来人,将他们抓起来打入诏狱。”

  一群锦衣卫冲进来,将这些人的官帽打落,拖死狗一般的架走。

  剩下的人也噤若寒蝉,不少人腿脚发软。

  看着被拖走的人,李善长眼神惊疑不定。

  不夸张的说,这些人里至少四分之一都是淮西一系的官员,还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江浙系官员。

  这还是胡惟庸案被清扫过一轮,之前更夸张,朝堂三分之一淮西系可不是夸张。

  只有江浙系才能和他们掰掰腕子。

  所以李善长怀疑,这是不是皇帝准备对淮西和江浙系动手?

  不行,不能再任由皇帝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想办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