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章

作者:见月明

  弄几个神童挂个虚职,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不屑于用神童装点自己,但文官很乐意啊。

  想到这里,他心下有些无奈,好不容找到的理由没想到竟然不能用。

  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御医无不是医中国手,我岂敢与他们相提并论,只愿入太医院为一名学生足以。”

  朱元璋眉头一皱:“你不愿入朝为官?”

  陈景恪连忙解释:“非是不想为官,实在是不想当出头的椽子。”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哑然失笑:

  “皇榜都敢揭,咱还以为你是胆大包天的人,不成想竟如此谨小慎微。”

  “你都这么说了,若咱非要给你封官,倒显得咱不通人情。”

  陈景恪讪笑不已,但见朱元璋没有生气,心中也松了口气。

  史书上都说朱元璋有时候很小气,对那些不肯出仕的人喊打喊杀。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杀的是对大明心怀不满的人,或者是借着隐居为名辞官,然后到处浪的。

  对那些真心隐居的,他也不会强求。

  这两种观点陈景恪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但以他的亲身经历来看,后者更有道理一点。

  朱元璋沉吟道:“但你要在宫中行走,必须有个合适的身份才行,咱想想有什么合适的职务。”

  太医院也有规矩,只有获得御医资格的人才能独立行医。

  其下就是吏目,只能当御医的助手。

  再之下就是学子,连当助手的资格都没有,平时就是学习跟着打杂。

  陈景恪想在宫里行走,至少也要是个御医才行。

  他不想当御医,就只能想个别的身份。

  可宫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时间又哪里能想到合适的,总不能给他个禁军宿卫的身份吧?

  陈景恪将来就算不当御医,也定然是走文官这条路,是绝不能当宿卫的。

  文武分家,朱元璋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就在他头疼的时候,马秀英开口说道:

  “不如让他给英儿当个伴读吧,有他在我们也不用再担心今日之事重演。”

  朱元璋一拍大腿,“还是妹子你聪明,咱怎么就没想到呢。”

  朱雄英也高兴的道:“好呀好呀,有陈郎中在,日后我就再也不怕生病了。”

  见孙子都支持此事,朱元璋就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那就这么决定了,陈景恪你可莫要辜负了咱的期望。”

  皇孙的伴读,妥妥的未来之星啊,多少人打破头都抢不到的位置。

  没想到这样的馅饼竟然会落到自己头上,陈景恪心中也很高兴。

  “谢陛下,草民必不负皇恩。”

  朱元璋似乎起了谈性,对马皇后说道:

  “等乖孙康复了,就让他在宫里进学……嗯,咱要重开大本堂,好好培养咱的乖孙。”

  大本堂,洪武元年开设,用来教导太子朱标的地方,还让一众亲王、勋贵子弟、民间俊秀当伴读。

  后来朱标自己开府,大本堂就关闭了。

  为了朱雄英开设大本堂,其意义太过重大了。

  马秀英更直接,“英儿本就是皇位继承人,我看你找个时间直接宣布了好,免得有人起小心思。”

  闻言陈景恪汗毛都竖起来了,我的亲娘诶,这话是我能听的吗?

  他低着头,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周围伺候的下人比他还要惊恐。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有些难看:“妹子你又和咱想到一块去了,明日早朝咱就将此事宣布了。”

  两口子也知道,有些话不能当外人的面说,只是略微说了两句,就转而讨论起谁来当朱雄英的老师。

  陈景恪心中暗暗嘀咕,不会把建文三傻给弄来吧。

  不过这个时间节点,那三个人应该都还没发迹。

  但按照年龄来推算,也就是这几年,他们应该就会在科举上崭露头角,早晚大家会碰上。

  到时真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三人。

  能将朱允炆大好江山弄没了的三个大佬,不认识一下约等于白穿越了。

  话说对建文三傻,陈景恪认为还是要区别看待的。

  方孝孺这个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是真的忠贞为国,也是真有才华,只可惜政治上太过于幼稚。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

  翻译过来就是:这是个人才,要好好打磨一番才能使用。

  可惜朱允炆只记住了前半句,完全忘了后半句。

  齐泰虽然政治上也同样幼稚,但能力也还行,做事也非常认真。

  他在哪个职务任职,都能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详尽了解。

  他当兵部侍郎,能准确说出某个将领所在位置,手下有多少将士,领取多少钱粮等等。

  管理诸军后勤亦从未出过纰漏。

  朱允炆削藩时,他认为诸藩王唯有朱棣有造反能力,应该先将其控制起来。

  奈何朱允炆根本就不听,非要先从较为弱小的藩王着手。

  最无能的就数黄子澄了,说他是赵括那都是对赵括的侮辱。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就是他建议,削藩先从实力弱的藩王着手,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

  然后成功将自己九族给作没了。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朱雄英摸过来悄悄的说道:

  “陈郎中,你是不是在担心学文就没办法专心学医了?”

  陈景恪有些诧异,这孩子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不过得到提醒他才想到,两者确实冲突了。

  皇家进学是很严格的,布置的作业也很多,恐怕就没功夫研究医术了。

  于是他就顺势说道:“太孙英明,我确实在担心此事。”

  朱元璋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大笑道:“哈哈,还是咱的乖孙考虑周到,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放心,你当伴读只是挂名,我会和先生说明,不要过问你学业之事。”

  后一句话是对陈景恪说的。

  陈景恪高兴的道:“谢陛下,谢太孙。”

  马秀英在一旁说道:“不过读书能使人明理,你有闲暇还是多看一些书为好。”

  “是,我晓得了。”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看了看天色就提出想回家一趟。

  此行来的匆忙,好多东西都没带过来,且如此大事也需要告诉父母才是。

  朱元璋当即就给他放了三天假。

  朱雄英要正式住进宫里,需要安排正式的住宿地点,大本堂重开也需要时间筹备。

  三天时间差不多就能准备完成,陈景恪正好过来上班。

  获得准许,陈景恪就出宫回到家中。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点,毛骧亲率锦衣卫包围礼部尚书赵瑁府邸,将赵瑁及其子带走。

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

  自从赵瑁被禁足,朝野都在盯着他家,等着锦衣卫啥时候上门拿人。

  所以毛骧过来抓人,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就连赵瑁自己都很坦然。

  身后事已经安排好,进了诏狱供出一些弃子,等死就可以了。

  为了让自己死的体面一些,他已经想好了自杀的办法。

  王志、麦至德等人收到消息,心中都不禁一沉。

  从某个角度来说,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成功断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

  “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诸卿以为如何呀?”

  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立皇储,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

  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

  朱标并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

  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长孙,理应立他为太孙。然《皇明祖训》规定,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雄英年岁不足啊。”

  有了朱标开头,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他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在维护《皇明祖训》的规定。

  规矩不能轻易破坏。

  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

  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

  “《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皇室宗亲,太孙乃储君,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

  这就叫最终解释权。

  群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还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亲王那也是臣,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

  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

  见群臣都无话可说,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见之明。

  这时李善长出列道:“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臣附议。”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是老战友靠谱啊。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最是积极。

  作为太孙的亲戚,之前他们不敢吭气,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

  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他们就再无顾虑。

  这么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就此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