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38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李承乾说这事,众人差点没跟上节奏。

  刚才不说启蒙教材,为何突然转过弯,说房谋杜断之事。

  这都过去多久了?

  十多年了,如今提起来,有什么意义?

  房玄龄摇头,哀叹道:“只可惜杜公早逝,痛失一知己。”

  “陛下也时常为之惋惜。”

  李承乾道:“既惋惜,何不如编写为一故事,写入教材中,将其宣扬传颂呢?”

  嗯?

  众人猛然抬头,不可思议的看向太子。

  长孙无忌下意识看向房玄龄。

  不是。

  太子,你这是要干什么。

  “孤以为,启蒙教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为其增色。”

  “我大唐当年起义,诛灭暴隋,有多少故事可传颂的?”

  “陛下年少,何等英明武神,创造多少典故事迹。”

  “若不能写入教材,让世人铭记学习,难道不是一大憾事嘛?”

  李承乾将众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语气平缓的说道:“房谋杜断,为一典故。”

  “陛下箭术无双,为一典故。”

  “郑国公直言劝谏,陛下虚心听纳……。”

  魏征不由挺起了胸膛,脸上不无骄傲之色。

  “诸位与陛下还有许多逸闻故事,皆可编写入教材之中。”

  李承乾道:“不要太过复杂,简单明了易懂。”

  “让孩童从小在启蒙就接受陛下的英明神武,知晓我大唐君臣同心。”

  “岂不是一件美事?”

  他不相信这事,会被否决。

  把你们写入教材,那是天大的恩典。

  也是沾了跟李世民的光。

  你们还不同意?那就真不识好歹。

  送上门千古留名的机会都把握不住,你们还能干什么?

  李承乾都要怀疑这些人的忠心了。

  他把李世民的各种故事写入教材,目的很简单。

  就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李世民正面的影响。

  让他们熟读背诵李世民的逸闻故事。

  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正是影响思想,任意挥洒涂抹的时候。

  给他们播下爱戴崇敬的种子,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假以时日,等到长大后,这一批‘天子门生’将会更加忠诚,心向大唐。

  这仅仅是第一步。

  与其让他人来教人忠君爱国,还不如朝廷主动出击。

  接过教书育人的重担,培养出爱国爱民的学生来。

  到时候,再统一全国教材,不论是什么阶段的,必须要朝廷编订的教材传授学识。

  敢用朝廷之外的教材,下狱论罪。

  这相当于把世家门阀的根基,斩断了大半。

  再在将科举完善,形成巨大的影响,作为晋升之阶,只考教材内的,不考教材外的。

  世家门阀?

  死去吧。

  “殿下!”

  在场之人无不激动,能入教材,谁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呢。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高士廉很是喟叹,“殿下天启四句,就是要我们能放开思想,跳出固有思维去想事情。”

  “结果,我还是因循守旧,不思改进。”

  “殿下一言惊醒梦中。”

  “臣惭愧啊。”

  天启四句,本该是崇教四句。

  是因为李承乾在崇教殿说的那四句话。

  只不过后来改崇教为天启。

  也将称之为天启四句。

  房玄龄也露出惭愧之色来,“臣有负天启四句的启示啊。”

  魏征兴致勃勃,这不管他的事,你们尚书省跟礼部没搞好,惭愧是应该的。

  他想喷一喷这几人,差点痛失登上教科书的机会。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

  “殿下所言,属实金玉良言。”

  “陛下英明神武,胸怀博广……。”

  他对李世民狠狠的吹了一通,道:“朝中皆知,但百姓却少有知晓。”

  “若为启蒙教材,孩童学习后,回家也能告知父母。”

  “这样一下来,百姓们都知道陛下是何等贤君明主了。”

  长孙无忌也忍不住出来表态了,“殿下,臣以为当让尚书省,礼部所制定章程打回,重新制定。”

  李承乾笑吟吟的说道:“左右仆射。”

  “你们怎么说?”

  房玄龄与高士廉那还有说的,都到这个份上,敢继续执行这章程。

  别说陛下没办法交代,就是自己也要沦为愚笨之人了。

  “臣等思虑不周,多谢殿下点醒,回头我们就重新制定……。”

  房玄龄与高士廉当即表态,至于礼部,李道宗还没回来呢。

  也没有礼部说话的份。

  “既然如此。”

  李承乾伸手拿起奏本,道:“就请二位拟写建议,呈请陛下御批。”

  李治起身,将奏本放在木盘内,朝房玄龄与高士廉走了过去。

  木盘除了奏本外,还有白纸笔墨。

  房玄龄一顿:“殿下,这……臣有些不解。”

  “两位将启蒙教材的想法,写在白纸上,贴附在奏本之后,呈交给陛下,陛下一看之下,便一目了然。”

  “陛下觉得可行,批朱即可,若是不行,召人问询,或者打回重议便是。”

  李承乾笑道:“这样要省不少的功夫。”

  众人觉得很是惊奇,魏征笑道:“这法子倒是不错啊。”

  房玄龄与高士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左右仆射,你们先写吧,写好之后,便立即呈入太极宫。”

  “正好孤要看看其他奏本。”

第124章 大唐举重冠军

  李承乾嘴角含笑,注视两人。

  房玄龄还有些犹豫,总觉得很是奇怪,但太子看着,他不动手也不行。

  毕竟,高士廉这会儿正在奋笔疾书呢。

  也不知道写的什么,但肯定是刚才太子所言。

  他只好也低头,开始在白纸上书写。

  见此。

  李承乾拿起刚送来的奏本,道:“诸位稍待,等左右仆射写完之后,再继续商讨。”

  “东宫可给大家备好饭食了的,不要担心饿肚子。”

  一时半会儿肯定是散不了的,都安心的坐着吧。

  “臣等遵令!”

  魏征笑道:“东宫的饭菜,我可久久不能忘,吃了一次回味无穷啊。”

  “这下又有口福了。”

  长孙无忌含笑点头,有可口的饭菜,满足口腹之欲,但殿下今日所为,也让他很是开心啊。

  太子越贤明,他就越心安。

  魏征的玩笑话,李承乾笑而不语,目光落在奏本上。

  心里头却是暗自愉悦。

  他让房玄龄与高士廉,当场写建议的目的。

  其实很是简单。

  就是要仿照明朝内阁票拟行事。

  今日他坐在主位,其他人当他是太子,但李承乾心知肚明,他是内阁首辅的角色。

  其他人在不知不觉,角色已经转变为内阁成员。

  这是不能明说,只能是不着痕迹的来做。

  李承乾不相信,房玄龄他们能想到内阁制度来。

  怕是打破脑袋也想不到,在一千年以后,还有这样朝廷制度。

  为什么要一定盯着房玄龄他们写了?

  那是因为,必须要他们当场办了,有了这次票拟的开头,以后再做票拟类似的行为,就很容易接受了。

  李承乾与李世民争权,不能那么明目张胆。

  只能是通过这种隐形构建的内阁,来慢慢窃取李世民的政权。

  以后只要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李承乾就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他不能自己写票拟,只能通过尚书省来操办。

  房玄龄与高士廉两个左右仆射写的,你怎么也怪不到我太子的头上来吧?

  反正,往后东宫内阁票拟,太极宫李世民批朱就成。

  如此,两宫配合,双剑合璧,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