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83章

作者:顾止

  而且如果说想要用科举制度取代军功授爵制度,有一个前提是要开民智的话,那么想要开启民智同样也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必须要发明并且进一步推广、普及造纸术以及印刷术!

  毕竟如果不发明并且推广、普及造纸术以及印刷术,而是继续像以前那样用竹简来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的话,那么知识文化的传播效率就太慢了。

  同时,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成本也太高了。

  高到即便是秦国也无力承担!

  而秦国如果无力承担这份高昂的教育成本的话,那么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自然也就成了空谈。

  所以秦皇嬴政现在回过头来细想的时候,也是忽然发现这些事情好像都是环环相扣一般。

  因为太子扶苏与那位名为“蔡”的墨家子弟发明并且改良了造纸术,以及太子扶苏发明了印刷术,所以使得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有了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有了可能,所以黔首百姓也才有了参与九级科举考核制度的能力的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黔首百姓有参与九级科举考核制度的能力的可能,所以黔首百姓才有通过科举制度向上晋升,获得成为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的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黔首百姓拥有了通过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向上晋升,获得成为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的可能,所以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也才有了可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可能。

  同样也是正是因为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有了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可能,所以未来有关于军功授爵制度的变法也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这几个环节,但凡其中一个环节有所错漏的话,那么想要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完成对军功授爵制度的变法都会失败。

  想到这里,秦皇嬴政也是不禁思索起这些事情,到底是太子扶苏的有意为之,还是太子扶苏的顺势为之?

  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太子扶苏在发明出造纸术以及印刷术之后,便开始考虑到了对黔首百姓开启民智教育的可能。

  以及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完成对军功授爵制度变法的可能。

  而这般未雨绸缪,走一步算十步看百步的能力,即便是秦皇嬴政也不禁感到有些头皮发麻,甚至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因为这样的能力,如果用在敌人身上的话,那么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举动会不会落入到太子扶苏的算计之中。

  又或者说,自己的举动会不会也成为太子扶苏算计之中的一环。

  如果是顺势为之,比如说因为科举制度在太子六部施行的效果不错,然后太子扶苏才进一步拓展想到了可以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话。

  那么太子扶苏依然还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但是给人的感觉好歹会更加容易接受一点。

  随即秦皇嬴政摇了摇头,将这些想法都暂时压到心底深处,然后看向一旁的李斯吩咐道:

  “天幕过后,李卿将太子扶苏说的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分科取士之策,都纳入到秦国未来的新法之中。”

  “另外,此前李卿提交上来的有关于大秦学宫的章程,现在看来仍然不够完善。”

  “想要用科举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先对黔首百姓开启民智才行。”

  “此前章程中所设立的大秦学宫数量太少了,不足以对大部分的黔首百姓完成开启民智的教育。”

  “需要进一步增加大秦学宫的数量,要做到根据地方郡县人口数量的多寡不同,从而或是设立一所,或是设立多所大秦学宫。”

  “另外,除了地方郡县要设立大秦学宫之外,在郡县之下的各地乡、亭上也要设立相应的蒙学学堂,用以对于黔首百姓进行蒙学教育。”

  “黔首百姓通过地方上的乡、亭学堂完成蒙学教育之后,便可以去地方郡县上的大秦学宫更进一步学习。”

  “待到黔首百姓在大秦学宫也完成相应的学习之后,黔首百姓便可以开始尝试去参加科举考核。”

  “比如说,去报名参加地方县一级的科举考核,一级科举考核通过之后,便可以继续报名去参加地方县二级的科举考核。”

  “然后通过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一级一级考到朕的面前!”

  而听到始皇帝的吩咐,李斯却是不由得面露苦笑之色道:

  “陛下,秦国如今恐怕抽不出这么多的先生,担任秦国各地学宫,以及蒙学学堂的先生。”

  像始皇帝所说的在秦国各地郡县根据人口的多寡,从而建立一所,或者是多所大秦学宫,甚至于是在各地郡县之下的乡、亭上设立蒙学学堂这个问题。

  虽然麻烦,但是却也不是完成不了的事情。

  毕竟大不了就多花费一些人力、物力罢了,总归能够将始皇帝所需要的大秦学宫以及蒙学学堂给建造出来的。

  但是单单是将大秦学宫以及蒙学学堂建造出来也没用呀,想要开民智,对黔首百姓完成普及性的教育。

  那是需要有大量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甚至是掌握各种工科、农科、数科等知识的士子去担任学宫、学堂的先生的。

  而秦国在吞并六国,彻底扫平天下之后,约莫有一千三百余个地方县。

  而按照一个地方县少则一所大秦学宫,多则两、三所大秦学宫的配置来算的话。

  那么一千三百余个地方县,便至少需要设立一千五百所大秦学宫,甚至是一千八百所大秦学宫。

  而再按照一个学宫至少要配备五名左右的先生的话,那么一千五百所大秦学宫便至少需要七千五百名先生。

  如果是一千八百所大秦学宫的话,那么更是至少需要九千名先生。

  而这还仅仅只是涉及到地方县一级的大秦学宫所需要的先生数量,若是再进一步涉及到地方县以下的乡、亭的蒙学学堂所需要的先生数量的话。

  那么这个先生数量至少也要再翻个五倍到十倍,也就是真正想要完成对秦国大部分黔首百姓的教育的话。

  那么大秦很有可能需要五万名到十万名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甚至是掌握各种工科、农科、数科等等知识的士子。

  但问题是,在不考虑原六国宗室、贵族公卿这些懂得读书、识字、算术,但是却对大秦心怀不满的人员的情况下。

  秦国现在就连各地郡县所需要的,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吏员都无法满足。

  甚至为此始皇帝都不得不选择“放权于黔首”,让那些官吏数量不足的地方郡县进行黔首自治,仅仅只是派遣一、两名官吏在当地宣告一下秦国的主权。

  所以别说秦国现在没有那么多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士子可以去担任秦国各地郡县学宫、学堂的先生,去对黔首百姓进行开民智的普及性教育。

  就算秦国现在真的有那么多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士子,李斯也会第一时间,先将他们填充到官吏数量严重不足的各个地方郡县里面。

  以此解决各地郡县官吏人283手不足的问题,以及更进一步加强秦国对于各个地方郡县的掌控。

  秦皇嬴政看了李斯一眼,语气淡淡道:

  “先设章程,再定框架,最后缓施行。”

  “先培养学子,然后再以学子为师去培养更多的学子,最后以这些学子为天下黔首百姓之师,对天下黔首百姓开民智与教育。”

  人手不足的问题,他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自然也不会要求李斯现在就能够对黔首百姓完成开民智的教育。

  而且有关于变法一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也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

  而趁着这个过渡时间,大秦可以仿照太子扶苏的教育司那般,从农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派之中,抽调三百人作为先生。

  然后一个先生便负责教导三十名学子,学习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

  如此一来,两、三年后,大秦便可以收获九千名懂得基本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的人才。

  毕竟在完成文字大一统之后,黔首百姓未来就只需要学习隶书这一种字体而已。

  两、三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学习一种文字的识读书写,以及算术等基础知识,基本足够了。

  然后这九千名懂得基本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的人才,再派到各地的大秦学宫,再每人招收三十名学子。

  那么再过两、三年之后,大秦便会收获二十七万名懂得基本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的人才。

  如此一来,这二十七万名懂得基本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的人才,便又可以派遣到各地方县之下的乡、亭的蒙学学堂担任先生。

  最后各地的黔首百姓便可以通过各地方的乡、亭的蒙学学堂,去完成最基础的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的学习。

  至于其他更加精深的知识,等各地的黔首百姓通过蒙学学堂完成了基础的蒙学学习之后。

  各地大秦学宫的先生便也应当差不多通过朝廷中央派遣下去的诸子百家学派博士的悉心教导,完成了更加精深的工科、农科、数科等知识的学习。

  届时,各地大秦学宫的先生便可以教授那些完成了蒙学教育的黔首百姓更加精深的工科、农科、数科等知识。

  然后再去参加各地郡县的科举考核,接着一步步通过科举考核向上晋升。

  最后便差不多可以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取代原本的军功授爵制度,从而完成秦国的变法。

  而李斯听到始皇帝并不是立刻要求他完成对黔首百姓的开民智与教育后,也是再无压力,当即拱手应道:

  “是,陛下!”。

第三百五十二章:未雨绸缪,为未来秦国大一统之后做准备的太子扶苏【求订阅,求全订】

  【看着秦国尚未真正扫平六国,彻底统一天下,太子扶苏便已经开始着眼起秦国未来大一统之后,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平稳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变法想法。】

  【李斯也是忍不住开口询问道:“殿下便如此肯定秦国将来一定可以扫平其他诸侯国,彻底统一天下?”】

  【话一出口,李斯也是觉得自己说的话语有点不妥,当即找补道:“不,臣的意思是,如今秦国尚未扫平其他诸侯国,彻底统一天下。”】

  【“殿下现在便思虑起秦国大一统之后的变法事宜,会不会有点太早了?”】

  【毕竟虽然秦国君臣上下一心都想着要彻底扫平其他诸侯国,真正统一天下,并且对于这件事也都有着一定的信心。】

  【但是信心归信心,最终秦国能否真的彻底扫平其他诸侯国,真正完成天下一统的霸业,谁也不敢打包票。】

  【毕竟秦国为了完成扫平其他诸侯国,真正统一天下的霸业,都已经努力了上百年了,但是至今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所以,如果说中间出现一些其他什么的差错,从而导致秦国不能完成扫平其他诸侯国,真正统一天下的霸业的话,那么也并不奇怪。】

  【至少对于李斯等一众大臣来说,虽然会感到惋惜、惊讶、遗憾等等,但是也并不是很难以接受的事情。】

  【然而太子扶苏却与他们不同,在太子扶苏的眼里,就仿佛已经无比清晰、明确地看到了秦国彻底扫平其他诸侯国,真正完成统一天下霸业的未来一般。】

  【所以现在太子扶苏才会这么肯定地为秦国大一统之后的变法事宜提前做准备,免得在秦国大一统之后会出现混乱的情况。】

  【太子扶苏闻言看向李斯笑道:“李师,对于秦国未来能否真的统一天下没有信心?”】

  【李斯当即猛地摇了摇头:“臣对此自然是有信心的,只是......”】

  【不待李斯说完,太子扶苏便温声反问道:“若论六国之君,与我父王相比何如?”】

  【李斯当即摇头答道:“赵王迁品行不端,宠幸佞臣,为人无智,不足以为道哉!”】

  【“魏王假为人短视,首鼠两端,好弄权术,并无明君之象!”】

  【“楚王悍因臣而立,权柄被窃,为人庸碌,亦无雄君之能!”】

  【“燕王喜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坚定不移之志,大军压境必能乱其意,亦不足以畏忧!”】

  【“齐王建因君王后而立,为君无威无权,贪图享乐,胸无大志,亦不足以为忧!”】

  【“而陛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其意可谓坚定不可移,其志可谓万折不能摧,且既善于纳谏,又自有英谋之断,更继历代先君之志,有气吞天下之魄!”】

  【“与陛下相比,其他诸侯国君,不过彘犬!”】

  【李斯先是一一评价其他诸侯国君,点出其他诸侯国君的不堪。】

  【然后再似是吹捧,又似是真心实意的夸赞秦王嬴政相较于其他诸侯国君而言,简直称得上是出类拔萃,无人可以比拟的不世出明君英主!】

  【而对此,太子扶苏也是满意的连连点头,李师说的没错,他父王就是这么的优秀且厉害!】

  【对于一个儿子而言,别人夸他父亲厉害,是比夸他自己厉害要更加能够令他感到高兴的。】

  【在李斯哐哐一顿夸完秦王嬴政之后,太子扶苏又接着问道:“若论六国之储君,与孤相比又何如.?”】

  【听到太子扶苏的再次询问,李斯更是无比真心实意答道:“殿下之天资,可谓是举世而无双!”】

  【“别说六国之储君是否可与殿下相比,即便是现在的其他诸侯国君较之殿下,亦是远不如之!”】

  【“如果说将来有何人能够超越陛下的话,那么也唯有殿下将来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到李斯对于太子扶苏的夸赞,一旁的秦王嬴政嘴角也是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先前李斯对他的夸赞,并未能令他感到半分愉悦,但是李斯对于太子扶苏将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句夸赞,则是实打实的令他感到些许高兴。】

  【毕竟对于一个父亲而言,旁人夸赞他儿子将来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是比夸他自己厉害要更加能够令他感到高兴的。】

  【对于李斯对自己的夸赞评价,太子扶苏依然神色温和的接着问道:“若论六国兵戈之利,甲胃之坚,数量之众多,又有何国可与我秦国比肩?”】

  【李斯亦是接着肯定回答道:“如今秦国吸六国之能工巧匠而入秦,且又有墨家时时推陈出新,研发、创造出比寻常铁器、青铜更加坚固耐用的百炼之钢!”】

  【“得益于此,我秦国将士之兵戈劈砍于六国甲胃之上,无不断裂。”】

  【“而六国将士之兵戈劈砍于我秦国将士的甲胃之上,则多半难以洞穿劈裂,仅能留痕。”】

  【“现在六国之中,已无任何一国的兵戈、甲胃可比我秦国更锋锐或更坚固!”】

  【太子扶苏微微点头,再次问道:“若论将士士气,又有何国将士可与我秦国比肩?”】

  【李斯笑了笑回答道:“大秦锐士所向披靡,秦国虎狼之军的名号更是令诸侯国皆为之胆寒!”】

  【“再加上有军功授爵的激励,其他诸侯国的将士士气又如何能与秦国将士的士气相比!”】

  【太子扶苏嘴角带笑,再三问道:“若论六国粮食收成、后勤粮草,又有何国可与我秦国比肩?”】

  【听到太子扶苏的这个询问,李斯更是面露嗤笑之色回答道:“在关中之渠修筑好之后,秦国坐拥巴蜀、关中两大粮仓。”】

  【“并且又有殿下与农家研究发明出代田法,稻田养鱼法等混合种养之法。”】

  【“以及其他各种可以促进粮食增产、高产的肥料,还有可以亩产数十石,甚至上百石的莲藕、菱角、芋头、山药。”】

2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