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43章

作者:无垠石

  这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但是目前最行之有效,最能解决眼前弊端的,能稳住底盘的,就是给底层百姓分发资源。

  因为如今的大唐,是有这样的条件的,富贵之家的米粮发臭,这就是一个极度富有的社会,只不过是分配不公,而造成的两极分化。

  发军饷,就是一个由头。

  “揭碑!”

  在李承乾和李世民讨论之时,所有的将士都已经到了石碑之前。

  这样的石碑局域,足足有三百六十多处,相对应的也就是大唐境内的三百六十多州府。

  随着将士们拉下布帘,石碑之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那是一个个名字,是阵亡将士的名字。

  武庙的存在,就是将这些将士的名字雕刻在其中,让人铭记。

  当见到此幕之时,众多将士的脸上也浮现出了欣慰之色。

  他们的血没有白流,国家、子孙后代都会记得他们的。

  此时,太阳升起,斜阳洒落在石碑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那些英烈们的灵魂在闪耀着光辉。

  站在石碑前的将士们,神情庄重而肃穆。他们凝视着那些名字,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

  有的将士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国家对他们付出的认可,让他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安慰。

  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祭奠,更是对生者的激励。

  在这一刻,整个场面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没有人说话,只有微风轻轻拂过。

  这些石碑不仅仅是一块块冰冷石头,也是无数将士洒热血的见证。

  是功绩、是荣耀。

  李世民整了整衣袍,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台,慷慨激昂地说道:

  “从隋朝末年的动荡不安,到如今的太平盛世,历经了数十载风雨。如今盛世,是无数英勇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才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大唐永远不会忘却他们的赫赫功勋,后世子孙也将铭记他们的功绩。特立武庙,以示功绩,永享香火供奉。愿英灵永护大唐。”

  “永护大唐!”

  “永护大唐!”

  将士们群情激奋,振臂高呼,声震九天,回荡在宽敞的宫殿内,余音袅袅,经久不息。

  果然!

  太子的策略卓有成效,短短数语,就成功地激发了将士们的热情与激情。

  李世民满意地抬起手来,示意大家安静。刹那间,喧闹的呼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

  此时此刻,李世民心中充满了虚荣与满足感。

  “另外,所有阵亡将士之子女,均可以免费入学堂读书识字。”

  “谢主隆恩!”

  这道旨意其实众将士在各州县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但此时亲耳听李世民说出来又是另一种感受。

  “国家已然强盛,众将士功不可没,自来年起,恢复军饷制度,发军饷!”

  李世民此言一出,犹如惊雷一般,震撼着每一个军士的心灵。

  “咚!”

  三军将士们单膝跪地,表达出对皇帝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永护大唐!”

  他们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彻整个长安城,震撼着每一个人的灵魂。

  这一刻,李世民深知这个决策是多么的正确,他已经成功地将天下军心归于自己。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李承乾身上,满意地点头微笑,表示赞许之意。

  而此时,站立于之下的群臣,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他们纵使有再多的不甘,有再多的不愤,也不敢在这时表现出来,也不敢进言。

  因为你这是要断送大唐境内所有军士的财路,就算你是第一豪族也不可以。

  一句清君侧,能把你族给灭了。

  李承乾这时也笑了,如今军心可不只是归于李世民,也归属于他这个继承人,归属于大唐。

  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大唐在,他们才能收到这样的福利。

  至于信仰,那就是后的事情了。

  迈出了第一步,才能走出第二步。

  “众将士请起!”

  李世民抬手,继续着他的表演。

  “朕希望众将士能忠心为国,为国守护边疆,免受戎狄侵扰,开疆扩土,壮我大唐国威。”

  “为国尽职,为陛下尽忠!”

  三军将士始终斗志昂扬,高声震天。

  李世民无比满意的后退了几步,接过太监内侍递过来的燃香。

  而后在所有人的瞩目之中,将香插进了青铜鼎之中。

  第一次是燃香祭天。

  这一次,他是以帝王之身份,焚香敬已故战魂。

  “愿诸将,护我山河!”

  李世民抬眼,看向了武庙之中,像是在与已故之战魂对话,也像是在和来自于各个州府的三军将士对话。

  李世民,一代帝王,深掌帝王之术,论收买人心,还有几人能与之相比呢?

  李世民退下后,李承乾又接过燃香,走到青铜器前,将香柱插下。

  “内外夷敢称兵者——皆斩!”

  李承乾大声的呼喊出了唐时之宣言。

  “内外夷敢称兵者——皆斩!”

  三军的将士,也是受到了李承乾的豪气感染,再一次出发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第74章 长孙无忌又出头

  

  祭奠仪式还未完成,李世民和李承乾插完香柱之后,便在龙武卫的护送下,离开了武庙。

  禁军行进,人们无不远远退开,只要有一点逾越的举动,都会被射杀。

  “陛下,右仆射长孙无忌前来拜见!”

  皇辇之外,龙武禁卫军的将军李君羡拜见。

  其深受李世民之信任,为贴身近卫,不过最后也是为武则天被了锅,被李世民处死了。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说道。

  皇辇很大,能同时坐下很多的人,是皇帝的临时办工之所。

  长孙无忌匆忙走近,脸色难看无比,如同生吞了一只是苍蝇。

  “是谁向陛下进言,要发军饷的呢?这会动摇国本,会引起朝野沸腾的啊!”

  长孙无忌一入车辇之中,就大拍手掌,这李世民不是没地方花钱了吗?

  “赵国公,是本宫向陛下进言,要恢复军饷制度的。”

  李承乾直接开口道,他现在并不想公开得罪这凌烟阁第一功臣,但身为储君,自然也不会怕了他。

  要是上位后,长孙无忌还在,肯定是第一个要撸他。

  实际来说,这位也不是如今李承乾的舅舅了,并无负担。

  “这…”

  长孙无忌欲言又止,看向李承乾和李世民。

  “你说吧!”李世民开口,对于长孙无忌这样比较越界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感觉。

  “分发军饷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这几年我们大唐还可以顶住,但是再过几年,我们的税收,是否能够还支付出这样的开销呢的?到时候钱粮又是从何而发。”

  长孙无忌忧心忡忡,既担心自己的钱财损伤,也在忧虑着朝野的动荡。

  因为国库的支出,肯定是要有来源的。

  所谓的税收要么民脂民膏,要么就是商人。

  “也不是每月每个军士都要发,而是在其服兵役之时发。”

  李承乾说道。

  府兵制就是兵农一体,在战时,他们就要赶赴战场,但是家中就没有主要的劳动力了。

  也就造成了有田无人耕种,老人儿女也都生活不了,发军饷,也只能说是对其家庭的扶持,避免造成家破人亡的局面。

  长孙无忌皱着眉头,很不理解李承乾这样做的用意。

  “既然陛下和太子都觉得可行,那就如此吧,不过群臣那边可能会有谏言。”

  事已至此,已经成了定势,长孙无忌也不好再进言。

  在他们的眼中,底层的百姓就是利用的工具,根本就不会在意其的死活。

  他们都不知道,一个府兵的身后代表的就是一个家庭,其战死或是多年未归,都会使其原生家庭造到灭顶之灾。

  从隋炀帝时期的4000多万人口锐减至贞观年间的1200多万人口,这显然不是战争就杀死了这么多人,而是饿死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准确的数据,因为税务问题,士族门阀都会隐瞒去自己氏族中一部分人口。

  一人服役,全家都要遭殃,所以在贞观年间征招府兵之时,还是很多人自断手脚,也是为了逃役。

  李世民到最后不得不颁发法令,一旦发现此类事件,就会加倍处罚。

  下发军饷,也只不过是尽可能的去维护大唐的现有人口。

  贞观之治,只是统治阶级的盛世。

  但是很多的问题,并不能和这些人交流,因为他们思想已经固化。

  也是李世民对李唐江山的看重,才屡次听取了李承乾的谏言,不过,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制度上的陋习还是太多了。

  特别是均田制和府兵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不改革掉,纵使李承乾是穿越者,同时是大唐储君,也无力改变其灭亡的轨迹。

  李世民一路之上,也一样是忧心忡忡,他也是在考虑出路,均田制造到破坏,又该从何入手,发军饷也只不过是解燃眉之急。

  行至皇城,李承乾也下了皇辇,往东宫而去了。

  “殿下,是为何事忧虑是!”

  苏妃轻轻的搂着李承乾的肩背,让其十分的放松下来。

  “无事,只是要出征了,可能过不了元宵了。”李承乾露出了一丝笑容,显得十分轻松。

  距离崩盘,也还有三四十年,也让李承乾没有那么忧虑了,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适应了大唐储君的身份了。

  都是从国家的层面去思考问题了,更多的是对底层百姓的担忧。

  他们是不起眼,但却是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史书之上,没有留下他们半点的痕迹,所有的文治武功,都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功绩。

  “何时就要出发了呢?”苏妃也关切的问道。

  “可能就是月中了,舟船都已经集聚,本宫这个三军主帅不到也不行啊。”李承乾玩笑道。

  “殿下多带几个奴婢前去吧。”

  “这是去打仗,不是去游山玩水。”

  李承乾苦笑,要是带奴婢而去,怕是本纪之上,有要厚上几页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