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40章

作者:无垠石

  “是啊,我也听说了,好像是太子李承乾设计出来的。”

  孔颖达皱起眉头,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怀疑。

  在他眼中,东宫太子李承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问题少年,几乎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这可能吗?”

  张玄素也不相信,那可是已经是彻底扶不起墙的烂泥了。

  这三人,被李承乾解除了职位,现在只能回到太学院养老了。

  “不管是不是,这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让我华夏的文明变得更加的绚丽。”

  孔颖达的老手,抚摸在那里石模之上,爱不释手。

  “对了,陛下还下令,让我们太学院立书,传教全国,我儒学也将会再创辉煌。”

  孔颖达满眼热泪,传教天下,那么他是否也有可能比肩孔子呢?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这变成了可能。

  儒学规范了人们的道德,但同时也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哪怕李承乾知道其劣势,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也不得不推行儒学。

  对于扫除文盲,普遍文字知识,以儒学为主流,也并无不可。

  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深远,要想改变这一切,很是不容易。

  其一,要以君王的身份否定儒学的地位。

  其二,要有新的学术生成,冲击儒学在学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是万不可能的,唯有普及儒学思想。

  最主要的还是要阻断士族对于朝堂的垄断。

  稳定之后,方能开启百家争鸣之局面。

  随着活字印刷模具的到来,太学院也投入到了没日没夜的印刷工作之中。

第68章 张柬之赴任 铁军的处境

  

  他们走到很慢,李承乾与长孙无忌一边聊边走,直到玄武门外,才各自上了自己的车驾。

  “舅舅,不如移步东宫如何?”

  李承乾揭开了车帘,露出了半张脸,对长孙无忌发出了邀请。

  不管立场如何,长孙无忌现在还是立足于大唐的立场之上,尽心尽力。

  “不了,兵事最近太多了!还急于处理!”

  长孙无忌回言拒绝,也不知道是真的是事多繁忙,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殿下,我们现在去哪里?直接回东宫吗?”武行在车外低语着。

  “回吧!”

  李承乾感觉该做的也都做的也都做了,就看之后这些能不能起势了。

  而长孙无忌对于自己抛出的橄榄枝却是拒绝的,那么李承乾也知道如何做了。

  回到东宫之时,也已经过了晌午,而张柬之却一直等在东宫的大门前。

  确实,李承乾是大忙人,不卡着点,还是见不到的。

  “殿下!”

  张谏之躬身行礼。

  “谏之,你是有什么事吗?”李承乾笑道,他已经猜到了,应该是李二的封赏到了。

  活字印刷术如今已经问世,对于这批有功之人,是要进行封赏了。

  “此为感谢殿下栽培!”

  张柬之挥袖,对着李承乾行以大拜,他内心感激不已。

  圣旨已下,他被册封为了工部侍郎,正四品下的官职,这是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他知道,要不是太子的原因,他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样的逆袭。

  “不用拜了,本宫深知你之能力,假以时日,定会为国为民造福的。”

  李承乾上前几步,这张柬之出身不高,是可以任用之。

  就算他现在不提拔,以张柬之的才能也是能考进进士,从而步入殿堂的。

  张柬之因能力而步入相位,之后更是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让权重回归李氏。

  但是李承乾如此的提拔,也让张柬之进入了快进监,年纪轻轻就是四品大员。

  工部尚书之位,如今是李大亮,以张柬之如今的阅历是不足以担任。

  李承乾也是将活字印刷术的泼天之功,全部给了张柬之,才能让李世民任命他为这工部侍郎。

  “谏之,定不忘殿下所托,一定会尽忠尽职的。”张柬之说道,他焉能不知,李承乾为何要培养他呢?

  “谏之上任,东宫是该庆祝一番,武行,吩咐下去,今日大摆宴席。”

  李承乾转头,对着一边的侍卫道。

  “殿下,这怕是大大的不妥,毕竟除了我受封之外,崇文馆的其他学子,包括骆宾王也…”

  张柬之露出了忧色,虽说这背后,都是李承乾在操作,但是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确实是让其他的学子难以忍受。

  在现在一众的崇文馆学子之中,也就是骆宾王的上限最高了,但是说到底,他最出名的也还是诗歌,并不是官途。

  “陛下也是有封赏的,只不过应该还没有到。”

  其他的封赏就是以物资为主了。

  毕竟说到底,这些学子也都只不过是打下手,有了留名青史的机会,就已经足够了。

  文曰:太子李承乾创活字印刷术,崇文馆学子共建之。

  踏!踏!

  正在此时,东一区街道上,一队骑兵踏马而来。

  原本喧闹的坊间,在此时也只闻马蹄之声。

  约莫有二十余骑穿行而过,步伐整齐,有一种莫名的震慑力。

  马匹之上的战士,衣甲显得十分的破旧,上面还有孔洞,那是刀剑留下的痕迹,乌黑的斑点残留在其上,好似冲洗不完一般。

  这许骑兵,并不是长安之中的那些守卫,而是来自于其他州的边防军。

  由于武庙的祭祀马上就要开始了,李世民更是严令每个州都要派代表来参加。

  他们的这一身戎装与繁华长安城显得格格不入。

  “将士很苦啊!”

  李承乾见到这一幕,也不由微微一叹。

  他现在看到的还是最好的行装了,毕竟他们要来京都长安参加大典。

  唐时,这些府兵也是非常之苦,如果能混到功爵也就会好些,如果不是,那也只能活一日算一日。

  后世之人,都只看到了盛唐的疆域辽阔,却没有看到,这都是一代人的负重前行。

  府兵是没有军饷的,除了马匹、刀、甲、弓等敏感器物是由朝廷提供外,其他的战争用物,以及生活的用品都是需要自己出资。

  也就是说,你为国家卖命,什么都不会得到,除非运气好,得到了军功,才会有赏赐。

  所有对外发动战争,得到的所有财物,都会流向了上层社会。

  这也就是造成了长安盛景的神话,是剥削内外所堆积出的巨城。

  这种基础不牢的虚假繁华,破灭的也是非常之快。

  人之所以会向往盛唐,那就是他万国来朝的霸气,却没有看到,这一份荣耀是建立在当时百姓的脊柱血肉之上。

  “走吧!”

  李承乾喃喃道,变得郁闷了不少。

  在他的潜意识之中,军人是最伟大的,无关其品级,因为就是他们在保家卫国,才有了如今的盛世。

  而在盛世之下,生活却是如此的艰苦,不打仗之时,就要务农,根本就没有半点优待的特性。

  所以李承乾要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不使得大厦崩塌。

  张柬之见此,也不由皱起来眉头来,又望向了那穿街而过的骑兵,不知所然。

  “太子殿下,是为何忧心?”张柬之快步上前,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你见过了那些府兵了吧?感想如何?”李承乾扭头问道。

  “威武雄壮,是一支铁军。”

  张柬之脱口而出。

  李承乾嘴角浮现出了一丝苦笑,张柬之也不懂。

  他虽然不是望族,但也是读起过书,请过私塾,自然不会懂得最底层的心声。

  他们这些文人都是张口闭口一个寒门,所谓的寒门,意思是上几代豪过,是豪门,现在只是没落了。

  而最底层的人,是居无定所,就像这些府兵一样,二十岁入伍,运气好的话,六十岁退休,战到哪里住哪里,被分派到哪里,就住哪里。

  对于他们来说,家都没有,哪里来的所谓寒门。

第69章 兰陵萧氏女子才貌双绝 可为侧妃

  

  “请殿下教我!”

  张柬之拱手作揖,虚心求教道。此刻的李承乾,在他眼中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敬仰不已。

  尤其是创造出了活字印刷术这般神奇之物,更让他对这位太子殿下充满了钦佩之情。

  “里面讲吧!”

  一行人来到北苑,走进亭阁内,李承乾目光静静地凝视着平静如镜的湖面。

  张柬之、武行和林志落后几步跟随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承乾语气平淡地说道,对于这些人来说,或许还未能理解阶级斗争的严峻性。

  张柬之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严肃的神情。

  “你或许未曾亲眼目睹过民间的疾苦,但林志和武行他们却曾经经历过。本宫也同样见过那些百姓们朝不保夕,生活艰难困苦;军士们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糊口。然而,在繁华的长安城,权贵们却沉浸在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中。”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当民众无法填饱肚子,士兵们连衣服都穿不上时,你们认为这个天下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李承乾转过头来,眼神坚定地注视着三人,似乎要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内心深处。

  面对这样脆弱的社会结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波澜。

  遇到天灾、百姓就如同,李承乾在徐州看见的那种。

  “那将会激起民变,那将会比隋末之时代动乱更加严谨。”

  李承乾再次沉声开口,目光凝重而深沉,仿佛看到了未来发生的混乱和动荡。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人口锐减了七成,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这场内乱给华夏的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得社会秩序崩溃,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将不国。

  “有这么严重吗?”

  张柬之不禁质疑道,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与李承乾不同。

  在他眼中,大唐正处于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

  然而,他所看到的百姓,或许更多地是士族阶层,他们享受着特权和繁荣,但对于底层民众的真实状况却未必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