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68章

作者:飞花逐叶

  当然了,反正不是这帮盐商去说,林如海犯难关他们什么事。

  这便是多年来,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任上,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

  他想尽办法分化瓦解,不让这帮人串通一气,才让金陵盐政硕果累累,成了皇帝陛下的钱袋子。

  可如今,在利益驱使之下,这帮人又走到了一起,倒叫林如海难以挟制。

  用强是不现实的,只因这些盐商背后关系错综复杂,有的还与朝中官员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难道这次的皇差,真的就办不成了?自己如何向皇帝交代?

  想到这些,林如海更是焦急万分,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声浪中,竟直接栽倒在地上。

  “林大人?”

  “您这是怎么了……”

  见林如海晕倒,众人连忙围了上去。

  这件事终归是要解决,解决不了也得有人背锅,林如海晕倒了锅谁来背。

  “快去请大夫……”

  “快快快……”

  很快,林府随从也赶了过来,并随身携带了药丸儿。

  用水吞服下去之后,林家随从把他抬回了官邸,大夫来了又是把脉又是扎针,然后又是几剂汤药灌下去。

  前后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林如海才醒转过来,憔悴的模样宛如风中残烛。

  “老爷,大夫说您不能太过劳累,要静养……”柳姨娘劝解道。

  呆呆望着屋顶,林如海气息奄奄道:“我何尝不知要静养……”

  “圣上重托,我岂能辜负!”

  听到这话,柳姨娘不由得抱怨:“自带来了金陵,您这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

  “都说伱得皇上万岁万岁信重,可如今把身子骨熬垮了,也没见给你动动位置……”

  “官阶倒是上去了,可还套在巡盐御史任上,你的那些同年们……有的可都做到侍郎了!”

  林如海脾性温和,所以柳姨娘才敢说这些,后者也是真为自家男人好。

  见林如海没说话,柳姨娘更大胆了些,接着道:“依我看呐……老爷你就是太老实,这些年才受这么多委屈!”

  “金陵盐政那些难处,你也得跟皇上万岁爷说,得让他老人家知……”

  “够了……”

  老爷终究是老爷,哪怕此刻气息奄奄,一句话也能让柳姨娘闭嘴。

  “往后这些话不要再说了!”

  见林如海油盐不进,柳姨娘只得叹了口气,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劝了。

  在她看来,既然这官做得如此不爽利,还不如直接辞官过清净日子。

  至少先跟自己生两个儿子,家业也有个传承不是。

  这时外面有下人来报:“老爷,应天知府贾大人来拜!”

  柳姨娘认识贾雨村,毕竟这位在府上当过老师。

  “那妾身下去了,老爷有事你就吩咐!”柳姨娘依依不舍。

  按她的意思,林如海现在就该歇息,但看其眼神就知道这是奢望。

  “去吧……”

  柳姨娘退下之后,林如海便吩咐家仆领客前来,没一会儿贾雨村就来到房间内。

  “林兄,你这是……唉!”贾雨村一副关切模样。

  “老样子了,你也知道!”

  “你呀……就是太操劳了,该好好歇息才是!”

  林如海此刻很累,实际上并不想说话,但还是答道:“衙中事务繁多,不敢歇下来啊!”

  “若实在是有难处,大人也该上奏呈报,圣上胸襟宽广,德泽天下……想来也会体谅你的难处!”

  在林家做老师时,贾雨村也算是林如海的参谋,二人时常讨论盐政上的事,所以贾雨村很清楚对方的难处。

  那帮子盐商,可精得跟猴一样,要想对付绝非易事。

  见林如海不说话,贾雨村又开口道:“这次听你病倒,我带来两株老参来替你补补……”

  “这如何……”

  “林兄不要推辞,两株山参而已,若非有兄提携……那有在下今日!”

  说完这话,贾雨村接着说道:“林兄,有句话……我不知当不当讲!”

  “贾兄但说无妨!”林如海勉强挤出了笑容。

  “林兄到任巡盐御史,至今已快八年了吧?”

  “正是……”

  贾雨村接着说道:“依我大明之惯例,官员五年便要调职,如今林兄已在任上半年,也该回归部院才对!”

  虽然林如海官阶很高了,但如果不能拿到更高实职,在贾雨村看来根本没好处。

  当然了,劝林如海返回部院,贾雨村存着借势的想法。

  林如海也想回归部院,但皇帝总夸他干得好,始终不同意吏部的正常轮调。

  “贾兄,此事没那么简单!”林如海叹了口气。

  “都中荣国府,应该帮上忙?”

  贾雨村一直外任,对都中事务不太清楚,所以不知道贾家的尴尬局面。

  即便为他谋这个应天知府,也是歪打正着凑巧而已,并非贾家真有多大的能量。

  所以听了他这话,林如海接着又叹了口气。

第101章 吐血

  见林如海叹了口气,贾雨村便猜测荣国府没啥指望。

  想来也是这个道理,林如海现如今已被加官至正四品,若调离现任怎么都得升一级。

  从三品的官员,在地方上已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了。

  若是直接调入京城就得连升两级,在督察院做个副都御史,亦或者到某部任职侍郎,那已算是中枢大员了。

  这样级别的官员变动,已经不是吏部可以决定的,非得皇帝慎重斟酌才行。

  贾家说不上话,也是很正常的事。

  说到底……贾家也只有个工部员外郎的实职,比他贾雨村甚至都低了两级。

  所以对贾家,贾雨村其实没那么多感激,他本就是科甲正途出身,朝廷起复旧员使他再度出仕,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林兄何不请旁人帮忙?”贾雨村仍不放弃。

  毕竟林如海做了高官,他贾雨村也有莫大好处。

  “能请谁帮忙?”林如海满是好奇。

  他倒不图升官,只要能将他调离此职就好,别的便无所求了。

  “太子爷不是在金陵?”

  “你让我去求太子?不妥不妥……若让圣上得知,岂不我是党附太子!”

  “如此既对太子不利,于我也没好处!”

  林如海是个实在人,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政治智慧,这些大事他还拎得清。

  贾雨村点了点头,随即又说道:“或许……还能找十三爷帮忙!”

  “找十三爷?”

  从林如海诧异的语气,就可看出他对此不太看好,毕竟听起来朱景洪就不靠谱。

  作为半个勋贵圈里的人,林如海虽与朱景洪接触不多,但也听过他的一些轶事。

  知其是个喜好舞枪弄棒的武夫,相比于其他皇子风评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之差。

  毕竟没有哪位皇子,会成日被皇帝骂不成器,更没人经常被打廷杖。

  “林兄,你可别小瞧了十三爷,他要真答应此事……这事儿还真就能办成!”

  在贾雨村心里,或者说在金陵文武心中,朱景洪还真是个能扛事的人。

  说给大家免罪了,那就真给大家免掉了,虽然自己挨了一顿板子,却让皇帝陛下不再追究亏空的事,实打实的言出必践。

  所以金陵文武都记着他的情,至于表面上玉成此事的太子,大家对他并无多少感激。

  “算了,算了……”

  “林兄,你这……”

  “贾兄,办完这次差事,我打算回家歇着了!”

  “回家歇着?”

  望着床顶,林如海叹道:“是啊……身子骨不行了!”

  事实上,自从年前发妻病逝,林如海就对仕途没了指望。

  “林兄,伱这大好的前程,怎么就……唉!”

  …………

  且不说金陵这些杂事,远在数百里外的常州地界上,此刻正爆发着激烈战斗。

  经过一个月打压和围困,流窜倭贼虽已被歼灭不少,但藏在沿海海岛上的倭寇不断上岸,导致剿来剿去倭贼不降反增。

  现在的情况是,官军两万多人,把倭寇围在宜兴以南的山里。

  往南也是山区,往东则是太湖水域,都是倭寇可以逃窜的方向,所以这两个方向官军加强了戒备。

  在荆南山周边,朝廷官军已设防有十几天,几乎每天双方都会爆发战斗。

  在朱景源求稳心态下,所有官军都不主动出击,获胜之后也不敢扩大战果,只能慢慢将倭寇锁死在山里。

  可在七月初三这天,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

  在谁也没想到的情况下,一支倭寇军队从湖州方向出现,并对防守南侧的官军发动了攻击。

  这帮偷袭的倭寇仅有千人,发动进攻格外的悍不畏死,让防守此处的卫所军左右支拙。

  就在即将防线被突破时,京营参将裘鸿带兵过来支援,才将防线给稳住了。

  然而这时他们才发现,这一千倭寇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官军注意。

  被围在包围圈里的倭寇,其主攻方向竟是往北,攻向了官军防守最薄弱处。

  此刻宜兴县城内,朱景源正焦急站在城楼上,等待着前线的最新战报。

  “先生,滁州卫指挥同知已两次求援,真的不派军增援?”朱景源又开口问道。

  “殿下,从近期剿倭态势来看,这帮倭贼一直想往东或南逃,他们的目的是想逃往大海,由岂会向北突围……”

  “北侧必然是障眼法,稳住南侧防线局面最要紧,同时也要兼顾东侧……”

  说到此处,高书言越发笃定道:“只要守住东面和南面,这帮倭寇就插翅难逃,我军只需牢牢围困,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听到高书言侃侃而谈,朱景源稍微安心了些,但如果朱景洪在这里,绝对会骂高书言纸上谈兵。

  不对,人家赵括至少还在前线,纸上谈兵也是有依据的,哪像他俩这般躲在县城里。

  躲在城里也就罢了,此刻朱景源身边除了一帮文官,竟没有武将在侧帮忙参谋。

  金陵都指挥使王全义,以及都指挥同知孔金山,都被朱景源派去督战了。

  虽然心安了些,但今日毕竟不同以往,朱景源还是感到有些担心。

  众人又焦急等了几分钟,却听远处有快马赶来,待其靠近便知是传讯的斥候。

  “大捷,大捷……裘鸿裘参将,大破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