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1章

作者:飞花逐叶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简介:

穿越大明版红楼,成为皇帝嫡幼子。

上承虎父凛凛天威,中受兄长争斗之累,下有朝臣虎视眈眈……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江山美人尽入我彀,敌国外患溟灭如烟……

身处此间,朱景洪誓要搅动天地,攀至尊之位,立不世之功!

金钗临帝阙,玉带入云中……这一切,还要从正统十年五月,朱景洪偶遇薛蟠行凶说起!

…………………………

红楼和大明(晋王系)结合的一本书,又名《朱家父子欢乐多》《我在红楼苟成千古一帝》,大家可以来看看!

同时欢迎阅读老书《锦衣血途》《末世从封王开始》!

第1章 人在应天,刚下马车!

  金陵,应天府城。

  作为大明朝的陪都,应天府百业兴旺人烟阜盛,乃是天底下少有的繁华所在。

  城内长街之上,一辆马车正挤在人海中,行进速度格外的慢。

  马车之内,一个面容俊逸的少年,拉起了帘子打量着这方世界。

  少年身着墨蓝色云纹圆领袍,脚上踏着蜀锦飞云靴,头上发髻用玉环玉簪固定,低调中透着绝伦贵气。

  “前世孤儿院长大,毕业后每天享受福报,谈的女朋友也没下文,倒也没啥可挂念的!”

  回想最后那个加班的夜晚,自己晕厥时的灯光,竟比此刻太阳还要刺眼。

  “此方天地,此等身份,不亏了!”朱景洪低声叹息。

  缓缓放下帘子,朱景洪敛去神色间的愁容,目光变得格外坚毅。

  前世没资源没背景活得窝囊,如今穿越进了皇家,他发誓一定要活得轰轰烈烈。

  皇帝姓朱他也姓朱,偏那老头儿做得皇帝,他朱景洪就做不得?

  当然了,他想做皇帝还有现实因素,那就是他实在信不过两位哥哥。

  摇了摇头,撇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朱景洪开口问道:“育新,还有多久到?”

  马车前方,被称作育新的青年正拉着缰绳,拿着鞭子驱动马儿前行。

  听到马车内的声音,陆育新连忙回话:“回禀十三爷,已过了夫子庙,前面就到武定门了!”

  “今日端午,夫子庙有庙会,进城百姓格外多,所以赶路缓慢……”

  抹着额头上的汗珠,陆育新小心翼翼解释着。

  现在的他只感压力山大,只因今日他要领着年仅十五的皇子,去武定门外的秦淮河玩儿。

  这事儿要是传回神京去,只怕不等皇帝陛下问罪,他爹就会把他打死。

  这事儿能不能干陆育新很清楚,可朱景洪一门心思要出去,让他不听话也不成。

  毕竟皇帝问罪还需时间,而十三爷的拳头可就在眼前,他陆育新可受不起对方千钧之力。

  “不着急,慢慢走……我也只是去开开眼,你不要想多了!”

  朱景洪说的是实话,他穿越到这方世界才五天,缓慢适应身份之后,自然要见识此番世界的繁华。

  至于为何首选秦淮河,朱景洪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马车继续前行,缓缓行进间却听前方传来争吵声,把街上的吆喝声都盖住了。

  “怎么回事?”

  “回十三爷,前面堵起来了,十几辆车轿互不相让,臣叫人把他们赶走?”

  拉开帘子,朱景洪见周遭人头攒动,摇了摇头:“又能赶到哪里去,干脆我下车步行吧!”

  “十三爷,万万不可,如今这街上人多,保不定就有贼人混迹其中,若让十三爷有个闪失,臣等万死难赎!”

  陆育新说话之际,马车周围其他几名魁梧青年,也都围了过来劝解。

  此番朱景洪轻车简从出门,只带八名龙禁卫随行护卫。

  这些人都是勋贵子弟,家里出了不少力才让其补入龙禁卫,入戍禁中。

  当下的大明朝,勋贵子弟要想有一番作为,入龙禁卫的履历格外重要。

  大好前程在前,他们岂能不珍惜。

  朱景洪要下车,在他们看来是以身犯险,出了事他们的前程也就完了,所以他们会极力反对。

  “只是下车而已,不必多说了!”

  朱景洪不耐烦说了一句,而后将马车帘子拉开,然后往车下走了去。

  “十三爷……”

  陆育新还想再劝,朱景洪却笑道:“若真有贼人,只怕也吃不下我两拳,你们若是不信……回了行宫,我们可以再切磋一番!”

  这一句话,堵得众人哑口无言。

  十三皇子天生神力,自小喜欢舞枪弄棒,如今更是练得骑射无双,京中勋贵可谓无人不知。

  别说是他们八个人,就是再来八个,只怕也不够朱景洪揍的。

  见众人不言语,朱景洪当先迈出一步,背着手往前方走了去。

  “走了!”

  众人无奈,而后只能跟上去,并发誓回去后调换岗位,再不跟着这位爷担惊受怕了。

  街上行人虽多,步行却不太受影响,何况还有陆育新在前开路。

  “育新,你家袭着镇江卫指挥佥事,可知晓金陵有四大家族?”

  镇江府挨着应天府,所以陆育新算是本地人,对此间所知要详细些。

  陆育新退后了两步,跟在朱景洪身边欠身答道:“回十三爷的话,是有这么个说法儿,说的是贾史王薛四家!”

  “这四家唯薛家留在应天,其余三家随世祖爷去了神京,如今……”

  听着陆育新的介绍,朱景洪思绪飘出了很远。

  金陵四大家族确有其事,让他终于确定,自己是穿越进了红楼。

  他前世并未看过原著,只在粗略看过电视剧,对剧情不是很清楚,只知有十二钗和四大家族。

  但这几天他也没闲着,通过梳理前身的记忆,让他对这方世界有了基础的认识。

  在前世历史的基础上,大致到了元末时偏差还不大,依然是明太祖朱元璋扫清寰宇,以布衣之身统一了天下。

  然朱元璋之后,历史便完全不同了,只因继位的不是朱允炆,而是晋王朱棡被立为太子,成了大明朝的太宗皇帝。

  太宗继位后奉遗诏迁都洛阳,往后历经高宗、仁宗、宪宗,大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四海咸服万国来朝。

  然而任何封建王朝,都逃不过历史周期率,当皇位传到第十二位皇帝懿宗时,大明朝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大定十八年九月,懿宗朱求桂崩逝,其嫡长子朱审炤继位,次年改元治平。

  朱审炤继位之后,乱贼肆虐北方和陕甘之地,加之此时北方蒙古崛起,率领关外各部不断袭扰九边。

  治平二年六月,蒙古各部突破九边防线,官军一溃千里,半壁江山沦丧。

  当是时,受封兰州的懿宗四子,肃王朱审焯收敛九边残兵,重新举起驱逐鞑虏的大旗,开始了平定天下的征途。

  治平五年九月,只用了三年时间,肃王一系收复了西北,东北方与蒙古成对峙之势,南与朝廷互为依托。

  但问题是,统兵十万的朱审焯亦为皇室近支,所以深受皇帝朱审炤的忌惮,对其多番削弱打压限制。

  肃王实力受损,他本人心忧之际,其手下人更是惶恐不已,纷纷劝其早做“打算”。

  最终在半推半就之间,肃王朱审焯昭告天下,指责朝中有奸臣作乱,致使山河沦丧生灵涂炭。

  随后,朱审焯以皇明祖训为号,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从长安发兵直指神京。

  或许真是天命所归,朱审焯所到之处,军民百姓少有抵抗。

  在主力抗击北虏之时,肃王之军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打进了神都洛阳,史称“靖难之役”。

  治平皇帝朱审炤于宫中“被”自尽,朝臣在乾清宫正殿匾额上,找到了六年前懿宗传位朱审焯的“遗诏”。

  文武百官耆老军民,遂集体劝朱审焯奉先帝诏命,继位为帝以安天下万民之心。

  朱审焯再三推脱不过,只能遂文武众臣之请,奉老爹懿宗遗诏之命继位为君,成为大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朱审焯继位后改元章武,指责其兄朱审炤是矫诏嗣位,褫其帝位并废除治平年号,改治平六年为大定二十四年。

  其后朱审炤被贬为灵庶人,后裔无一留存。

  接下来,朱审焯内定流贼外破蒙古,历时五年彻底光复了大明疆土。

  在接下来三十余年执政期内,朱审焯持续对北方各部用兵,重新铸造了大明朝廷至高无上的权威。

  而朱审焯本人,则成了东亚世界的霸主,声望直追千年前的天可汗。

  四王八公十六侯,便是追随朱审焯南征北战,然后得以高官厚禄传家。

  说明一下

  1、关于主角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二十来个儿子谱系各不同,结果事实是很多人只知道燕王系的“高瞻祁见佑”,总说主角名有问题。科普下,晋王系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2、虽是穿越红楼,但作者调整了时间线,以便更好安排剧情,大家看个乐子就好,不必过于在意细节!

第2章 薛蟠行凶

  “然而这位太爷,却开了个坏头啊!”朱景洪低声感慨。

  御极三十五年后世祖朱审焯驾崩,其嫡长子朱心堪继位,改年号为承平,力修文治与民生息。

  也正因如此,被世祖压服的各藩邦开始做大,逐渐扰乱大明定好的“国际秩序”,所以承平年间战事从未间歇。

  在此期间,皇四子朱咸铭展露军事天赋,被委以重任立下无数功勋,乃至最终被朱心堪忌惮闲置。

  承平十七年,在承平帝朱心堪率兵北上亲征之际,朱咸铭以清君侧为由杀入皇城,朝野史书谓之“东华门事变”。

  最终,太子朱咸锟“畏罪自尽”,其党羽家人尽数被诛。

  而朱咸铭在朝野一呼百应,迫使承平帝遥封朱咸铭为太子,方才得以被安全“护送”回京。

  承平十七年十月,朱心堪逊位为太上皇,做了两个月太子的朱咸铭承继帝位,便是如今的正统帝。

  “如今已是正统十年,说来真是讽刺!”朱景洪腹诽道。

  这就叫缺啥补啥,正经人谁会起个“正统”的年号。

  “东华门事变,玄武门之变……历史真是惊人相似啊!”

  朱景洪心里感慨之时,陆育新也已介绍完毕,等着眼前这位爷的问话。

  “薛家在应天,听说他家有个女儿,甚是有些才名?”

  朱景洪随口一问,却把陆育新给问住了,他哪儿知道人家内宅的事。

  “十三爷,这……臣确实不清楚!”陆育新面露苦色。

  朱景洪笑了笑,却没有再多问。

  既然穿越进红楼,所谓金陵十二钗,日后总要见识一番的。

  几人行走之间,已来到了前方堵车之处,吵闹的双方已停了下来,此刻正心平气和讲道理。

  眼见这两边打不起来了,本打算看热闹的百姓们,也都各自该干嘛干嘛去了。

  应天府城繁华,类似这样的纠纷每日不胜其数,实在算不得稀奇。

  在人声嘈杂中走了一阵,忽听前方传来“粽子”的吆喝,朱景洪忍不住往那摊位走了。

  这是街角很普通的小吃摊,摊主是一对年满五十的夫妻,此刻正前后忙碌个不停。

  摊子只摆了八张桌子,此时却已坐满了五桌,可见其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