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2010 第43章

作者:不是干扣面

  程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在今年年底,把《安城》发出来。

  第二天上午吃过饭后,程行依旧将台调到了昨天的《三国》上,而姜鹿溪跟昨天一样,则是边织着毛衣,边看着电视。

  只是门外响起了开门声,程行的母亲从外面回来了。

  邓英走进屋里后便问道:“你们吃饭了没有。”

  “刚吃过。”程行回道。

  “小溪呢?也吃过了吗?”邓英又问道。

  “嗯,吃过了。”姜鹿溪点头道。

  “怎么又在织毛衣,上次不是刚织好吗?”邓英问道。

  “这是给奶奶织的。”姜鹿溪道。

  “怎么能有那么懂事的孩子。”邓英心疼的不得了,这织毛衣的活儿,别说现在的人了,就连老一辈的人都不做了,现在有机器,一件毛衣几天就能织好,因此花钱买一件又不贵,谁还有那闲工夫去一点点的织。

  “这是以前我们干的活儿,现在我都不会织了,没想你还织的那么好。”邓英坐下后在旁边看她织了一会儿感叹道。

  “妈,你以前会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她织的快。”程行在一旁笑道。

  “确实没有,这东西也是一件技术活,织的时候需要耐心,起针的时候也要紧密平整,要是不够紧密平整,后面织出来的毛衣可就不好看了。”邓英看了一眼姜鹿溪身上穿的毛衣,笑道:“小溪织出来的就很好看,果然是心灵手巧。”

  ……

第65章 红霞漫天

  “妈,什么时候闲下来的时候给我也织一件,自从上次穿你给我织的毛衣,已经过去好多年了。”程行笑道。

  上次穿自己母亲织的毛衣,还是在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自从家里有了钱之后,衣服就只是买了,就再也没有织过或者是做过,以前程行小时候还穿过母亲做的鞋,以及自己用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

  那时候家里穷,不舍得用钱买衣裳,从衣服到鞋子再到上学用的书包以及装零花钱用的荷包,都是可以自己做出来的。

  “去,我可没这个时间,而且我现在都不会做了,你不如让小溪帮你做一件,她做的可比我好多了,也比我快多了。”邓英笑道。

  “那还是算了,让她帮我做,还不如我在一旁看着学,等学会了自己做来的实在。”程行在一旁笑道。

  让姜鹿溪帮自己织一件毛衣,这事情恐怕得下辈子了。

  虽然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相处,两个人的关系不如刚开始那么僵了。

  但是他对自己的印象,估计还没有多好。

  姜鹿溪的目光从电视上移到程行身上,抿了抿嘴,没吱声。

  “小溪可没有时间给你做,再过不久就冬天了,做这东西不能戴手套,费时又费力的,你舍得我还不舍得呢。”邓英说道。

  “对了,我爸呢?”程行问道。

  “他在外面忙事情呢,估计得到晚上才回来。”邓英道。

  “哦。”程行点了点头。

  事实上,有些意见,程行一直想跟他们提,但不知道该怎么说,现在想来还不是时候,等再过一年等他们吃过这个苦头再提吧。

  如果父母不在这个生意上吃些苦头,他们现在正在兴头上,自己现在的话语权还不太足,即便是提醒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听自己的。

  程行的父母是开超市的,早些年他们南下去深圳,靠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深圳赚到了第一桶金,程行的父亲是把初中上完了的,在二十多年前,安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文盲,像父亲这样的学历,已经算是高的了。

  在深圳赚到了一笔钱之后,父亲没有选择继续在深圳发展,而是在01年的时候回到了安城,那时候的安城百业待兴,比现在还要穷,父亲就在这种情况下,在安城买了块地,建立起了安城第一个大型超市。

  那时候安城许多人都没有出过远门,哪里有见过这么大又能自选商品的店铺,而且下层瓜果蔬菜,上层衣帽服装什么都能买,价格实惠,又很方便。

  因此,借着时代的风口浪潮,父亲在01年创立的巨轮超市开始在安城迅速火了起来,虽然2004年6月随着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中国零售业正式开启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外资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受益于税收、租金等超国民待遇,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资本支持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高速增长,并迅速占领全国各大城市。

  但因为父亲提前几年抢占商机,再加上本地政府优待的原因,已经在安城扎稳了脚跟,导致后来这些外来企业进驻本地市场虽然在其它城市里攻城拔寨战无不胜,但却并没有在安城对巨轮产生什么多大的影响,甚至如家乐福和沃尔玛在08年和09年的时候看到在安城占不到什么便宜,纷纷从中撤资。

  因此巨轮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在全市四县一区建了七座大型超市,而随着家乐福和沃尔玛的败去,父亲的野心开始逐渐膨胀。

  父亲觉得连沃尔玛和家乐福都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那巨轮也就不该只限于安城一隅,毕竟做生意的,哪有满足于此的,父亲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在10年开始了盲目的对外扩张,同时对周围的三个市开始买地建超市。

  但父亲的这一决策,无疑为后来巨轮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安城因为父亲的抢占先机,再加上本地政府的优待,在安城扎稳了脚跟,但在别的地方,已经有本地超市发展了起来,巨轮想要在别人的地方去啃骨头,自然是难上加难,这一决策,无疑让巨轮亏的血本无归。

  但10年的这次扩张失败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两年后两家新生的本土超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没有跟巨轮硬碰硬选择在城市真枪实弹,而是先在安城的各个乡镇建立了超市,最后向城市靠拢,逐步蚕食掉了巨轮这条大船。

  到了16年,巨轮已无容身之地。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巨轮倒闭,最后父亲欠下了大量的外债。

  还是快快的成长起来吧,等到那时候,自己有了话语权,便能改变巨轮最后的命运了,虽然以后不会缺钱,即便是巨轮倒闭了也没事,但这毕竟是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前世母亲生了那场大病,很多都是跟巨轮倒闭有关。

  下午的补课结束后,邓英对着姜鹿溪道:“小溪等下别走了,我菜都买好了,等下吃过晚饭再走吧。”

  “不了。”姜鹿溪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说道:“奶奶还在家等着我呢,我要是回去晚了她会担心的,谢谢你了阿姨。”

  “这样啊,行,那等有时间阿姨再留你吃饭。”邓英说道。

  现在天黑的快,等下姜鹿溪走夜路确实不好。

  “小行,你去送送小溪。”邓英对着程行说道。

  “不用了阿姨,不需要送的。”姜鹿溪摇头道。

  “没事,你这讲了一下午课,我看着都累,让他送送你怎么了?你是他老师,这是应该的。”邓英说道。

  “我妈说的对,姜老师,走吧,我送送你。”程行笑道。

  姜鹿溪看了他一眼,然后推着车子走出了大门。

  姜鹿溪回头想把门给关上,程行笑着说道:“怎么?就那么烦我跟着你,人都还没走出来呢,就想把我锁屋里?”

  姜鹿溪停下了脚步,不吱声了。

  程行走出门,道:“走吧,放心,我不会多送的。”

  姜鹿溪推着车子向前走去。

  而程行就跟在一旁。

  到了十字路口时,程行停了下来,道:“好了,就这里了。”

  程行看着夕阳下她那张俏丽精致的脸颊,道:“天估计马上就要黑了,路上看着点路,慢点骑。”

  程行说完后挥了挥手,转身离去。

  姜鹿溪看着程行离去的背影,良久后点头嗯了一声,然后骑上车子离开。

  等姜鹿溪离开后,程行转过了身。

  日暮归途,红霞漫天。

第66章 文化报

  周一,段为国骑着一辆爱玛电动车来到了学校不远处的一座报亭前,这辆爱玛电动车是去年他过生日时他女儿才给他买的,在以往段为国都是骑着自行车来一中教书,但是现在年纪大了,腿脚开始不方便了,再骑自行车就很容易出意外。

  09年爱玛电动车联合周杰伦以一句爱就马上行动的广告语火遍整个中国,现在整个安城的电动车,百分之八十都是这个品牌的。

  这个年代电视的受众人群很广,这种洗脑式不停在电视剧之间插播的广告影响是很大的,除了爱玛电动车,像是风驰天下的大运摩托,你是我的优乐美,步步高点读机,神州行,盼盼小面包,广州好迪,以及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只收脑白金的脑白金,靠着广告植入的根深蒂固,都在这几年在各自领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销售量。

  而对于许多80后跟90后的人来说,这些洗脑式的广告,也都成为了青春记忆里的回忆,这种广告甚至于是刻入灵魂里的,以至于你不论在任何时候说出这些广告语的上一句,身边的朋友都能很轻易的就说出下句出来。

  只是他们的辉煌只存在于儿时的青春里,后世这种广告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

  “来份徽州文化报。”段为国停下车子后说道。

  “七毛钱。”报刊亭里卖报的老板将最新一期的徽州文化报拿给了他。

  “段老师来的可真早。”报刊亭里的那名老板笑道。

  他叫李育,别看今年三十岁了,但是曾经也是段为国的学生,只是那时候段为国还没有在一中教高二高三的数学,那时候段为国还在一中教高一的数学,当时的李育就是段为国班里的学生,这家报刊亭是李育在05年的时候开的,这几年基本上每天早上,哪怕是星期六星期天,段为国也会来这里买一份徽州文化报。

  段为国从钱袋里掏出了七个一毛钱的硬币,然后递给了李育。

  其实最开始时,李育哪敢要段为国的钱,但是段为国脾气非常倔,他发起脾气来,即便是离开学校十多年了,李育依旧害怕,于是师生俩也就跟普通的老板跟客人一样,一手给货,一手交钱。

  “后悔吗?”段为国接过报纸后,问了一句。

  李育沉默了下来,没有说话。

  “除了去年刚碰到的一个学生外,你是我这么多年遇到的第二个在数学这方面极有天赋的学生。”段为国看着他道:“她的家庭处境不比你当年好多少,但是她并没有放弃。”

  段为国说完,将报纸放进了电动车的前框里,然后骑着电动车离开了。

  李育望着段为国越来越苍老的背影叹了口气。

  那年他还在一中读书时,他还正值年少,老师的脊背还很挺直。

  转眼,自己都已经到了中年。

  后悔吗?

  其实不后悔。

  他的成绩是很好,但那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要照顾,哪里有钱去上学哦,如果不辍学出去打工,只靠着父母是养不活他们一大家子人的。

  后悔吗?

  其实又哪能不后悔?

  不后悔就不会把报刊亭开在留有遗憾的一中旁边了。

  “老板,来份徽州文化报。”旁边有人走了过来。

  “七毛钱。”李育将报纸递了过去。

  程行掏了掏兜里的钱,发现除了百元的红票子外,已经没有什么小额的散钱了,别说一元的硬币了,他连五块十块的票子都掏不出来。

  “能给一百的找零吗?”这个时代最麻烦的事情就是买一件几毛钱的东西,身上却只有一百的大钱了,在许多店里,这种都会被误以为是来买东西找零的,很多卖主宁愿不卖,也不会将自己的那一些零钱找出去。

  程行此时也确实有些不好意思,但这附近就他这一家报刊亭,旁边也没有什么能换钱的小卖部,他这报刊亭开的距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呢。

  “找是能找,不过可能大多数都是一毛五毛的分壳儿了。”他这开报刊亭的,一份报纸七毛钱,大多数都是拿五毛的分壳儿跟两个一毛的分壳来买的,也有给一块让他找零的,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钱,程行要是找钱,只能找他分壳儿。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八零年前后,我国最大的钞票面值是拾元的,其次是五元的,凡是元、角,均为纸币,俗称“票子”,而分币是硬币,在他们这里俗称“分壳儿”,因为老一辈人大多分币用的多,那个年代的角和元,都是大钱了。

  因此即便到了现在,因为风俗已经形成,他们当地会把硬币叫做分壳儿。

  一毛五毛的分壳儿,这找回来最少也得几百个,程行两个裤兜都不一定能装满,而且就算是装满了,到时候到了学校走路一晃一咣当,这不就成了以前老社会那些稍微赚了些钱便把铜钱装进兜里生怕别人不知道的一吊子不响半吊子咣当了吗?

  还好,就在程行考虑要不要中午的时候再买的时候,在不远处的街道上,程行看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昏黄的路灯下,能在地上,看到她马尾轻轻晃动的影子。

  程行伸手拦住了她。

  姜鹿溪停下车子,清澈的眼眸不解地望向了路边的程行。

  “能不能借我一块钱?”程行望着她说道。

  “程行,你们在干嘛呢?”就在此时,不远处的陈青跟王颜走了过来。

  “没事,你们先把这份报纸拿走下次再给也行,反正你们都是一中的学生,天天都要从这里经过。”李育笑道。

  “程行,你忘了带钱了?”王颜问道。

  “不是忘了带钱,是他只有一百的,不好找给他。”李育说道。

  陈青从兜里掏出了一块五毛钱,笑道:“老板,我帮他付了。他手里的那份徽州文化报,你也给我来一份。”

  “好哩。”李育接过钱,给陈青递了一份省文化报,又找了她一毛钱。

  而此时姜鹿溪刚从她那系着牢牢的布包里掏出的一块钱,又放了回去。

  以前上学时姜鹿溪把钱放进兜里时,有时候会因为在路上摔倒掉过钱,因为以前村子里的路没有安路灯,路又不好走的原因,骑车摔倒是常有的事情。

  她带的钱本就不多,丢了就要饿一天了。

  饥饿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会头晕的喘不过来气。

  因此姜鹿溪再带钱,就会把钱小心的系在自己做的布袋里,早上跟中午吃饭时,也会把钱牢牢地握在手心里,这样才有安全感。

  “谢谢,等回学校的时候还你。”程行对着陈青笑道。

  “以我们的关系,应该用不着说谢谢吧?”陈青笑道:“好了,一块钱还什么,你以前帮我买东西都花了多少钱了,你还我可不要。”

  “说起来这份报纸还是前天我爸让你买的,我这两天在家里一直都在我爸让你今早买这份报纸到底有什么含义,等下终于可以将谜底给揭晓了。我这两天问了他好几次,他硬是一次也不说,都急死了。”陈青的脸上露出了月牙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