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210章

作者:半章水墨

“说起来,本汗倒真的是有些可怜那秦国公,呕心沥血为了大明,却被那些人不停背后捅着刀子。”

听着这话,袁崇焕亦是默然无语,本身就是士大夫,更是在大明官场混迹多年,他自然比代善看得更加清楚。

现在已经不是那秦国公可不可怜的问题,也不是那秦国公焦头烂额的问题,而是,太后及朝臣,是在一步步逼着那秦国公造反!

世间不乏忠臣,也不乏手握重权的忠臣,但在皇权都已表露如此赤裸裸的杀意的情况下,再忠,恐怕也得考虑一下自己的身前身后事了。

若无反抗能力,那自然是引颈待戮,但……那秦国公,显然不是,更别说,那秦国公,又非一人,他手下那么多将领统帅,何人会愿意坐以待毙!

再持续下去,大明,恐怕就要完了!

思绪至此,袁崇焕亦是忍不住在心中暗叹一声,数百载煌煌大明啊!

但不管如何,对他辽镇,这显然是件好事……

目光微闪烁,袁崇焕缓缓转身,目光定格在那舆图之上:“大汗说得对,不管是大明,还是他秦国公,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没精力理会咱们。”

“借此机会,咱们可好好谋划谋划漠南蒙古。有机会话,也给再给那秦国公添点乱!”

“只要拿下漠南蒙古,哪怕与林丹汗共享联盟,咱们这局,也就盘活了!”

“对。”

代善亦很是肯定的点了点头,但一想到以后还要和林丹汗联盟,代善就不禁想到当初他费劲心思联络拉拢林丹汗,最终却让林丹汗给坐山观虎斗了。

想到这,代善就不禁感到牙疼,那天杀的林丹汗,堂堂蒙古大汗,怎么能这么无耻!

……

第三百五十六章 京城朝议

相此大明之外风起云涌,林丹汗出兵漠南的消息,在如今的京城,却未曾引起太大风波。

谁都看得出来,若是蒙古草原统一的恐怖后果,但,相比较未来的恐怖,近在眼前的困阻,显然更让人关心。

如今太后一党,自是以孙传庭与李邦华为首,而李邦华与孙传庭,自那一天过后,便近乎消沉,除了依旧兢兢业业处理政事外,近一月时间,甚至,都没有进入皇宫一次。

这样一来,带来的后果,自是愈发难以预测。

在以往,好歹还有些两位阁老的威望压制,无论是太后,亦或者居心叵测者,皆有所忌惮。

如今,两位阁老近乎退场,自然不乏居心叵测者迎合而上。

本就汹涌的暗流,亦是愈发的混乱,朝野的压抑,亦是愈发明显,暴风雨来临的气息,亦是愈发的清晰。

在皇极殿,又一次日常朝议举行。

不知从何时起,这朝堂之上,做决策的,俨然已经不是辅国理政的秦国公。

百官上奏,太后决断,阁臣商议,李修及一众武勋,就如木头人一般,坐看着朝议进行。

不过如今,这种局面,显然又发生了变化,以往,凡事尽心尽力为太后打着圆场的孙传庭与李邦华两位阁臣,已然退变成了应声筒。

再也没了以往那般意气风发,阁臣之威尽显的模样。

李修所立之位,也早已从之前的百官之首,退之武勋之首位,神色不悲不喜,完全看不出在想些什么。

而他身后的一众武勋,也是有样学样,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就好似这朝堂,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般。

朝堂之上,不知不觉中,也明显多了不少新面孔,大都是从江南升调而来,其身份为何,亦是无比之清晰。

而如今朝堂上,跳得最欢的,也就是他们,尤其是在李邦华与孙传庭两位阁老明显沉默后,这些离开朝廷中枢已久的东林党人,更是彻底蹦哒起来。

在文武双方大都沉默的情况下,这群东林党人的蹦哒,无疑是极为刺眼。

“启禀陛下,太后,自先帝在位之时,内阁阁臣就未曾增补,如今国事艰难,臣以为,当挑选贤能之臣,增补阁臣……”

喧嚣之间,有朝臣出列,启奏的声音,亦是清晰传入殿中文武百官耳中。

很快,便有不少朝臣站出,纷纷附和。

但更多的朝臣,却还是稳稳的立在朝堂,不曾言语半句。

“秦公以为如何?”

这时,周太后却是少有的看向李修问道。

“太后英明,请太后圣裁。”

李修拱了拱手,客套两句,便没再多言半句。

此刻的他,倒是饶有兴趣的看向那出言上奏增补阁臣的新晋礼部尚书。

倒也不是因为礼部尚书这个职位,也不是因为啥提议增补阁臣,李修只是单纯的对这个人,颇有兴趣。

此人乃是东林魁首钱谦益,当今天下最负盛名的道德标杆,文人模范。

自他将目光挪转至东林,此人之名,他就已经无数次听说。

此人亦是无数次拉拢联络,想要步入京城中枢,只不过,都被他一手摁住,如今,却也是让他如愿了!

当然,这些若在以往,李修可还在意几分,如今,这些,已然不值得李修在意,他对此人的印象,自然是历史上那千古名句“水太凉!”

如此正反两面的道德模范,无疑是让人极为不耻。

思及于此,李修却是突然轻笑一声。

他李修,又有何资格,去不耻他人。

若真到那一天,千古之骂名,可比这区区水太凉,要浓墨重彩得多!

李修这一笑,无疑是让本还喧嚣的朝堂,顿时寂静,周太后那到嘴边的话,亦是下意识强行憋住。

本还意气风发的钱谦益,神色亦是骤然凝固,背嵴,已然有些发凉。

周太后眉宇间冷色一闪而逝,葱指紧握发白,手背青筋暴露。

朝堂嗤笑,百官噤声,这视她为何物,视天子皇权为何物!

“秦公为何发笑,可是本官说得有何不对?”

这寂静之间,钱谦益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朝李修拱了拱手问道。

“无事……”

李修摆了摆手,吐出两字,便再次沉默。

这般敷衍之态,更是让朝堂气氛诡异到极点,周太后已然有些抑制不住怒气,手中丝帕已然无意识撕扯破裂。

而钱谦益,此刻心中亦更是发苦,他是真的一万个不想与这秦公对着干,别人会顾忌他的名声,这杀人如麻的秦公,可不一定!

在江南,他敢肆无忌惮的放着嘴炮,那是因为他与这秦公相隔千里,这秦公,也不太可能因为他钱谦益放了一句嘴炮,就把他这名满天下的文人领袖给宰了。

但现在可不同,他费劲心思攀附至太后,太后又费劲心思将他从江南弄到朝堂,可不是让他来当缩头乌龟的,是要他与这秦公对着干的!

这个时候,他要是怂了,那无数视他为楷模的江南文人,这对他寄予厚望的太后,一切的一切……

那后果,钱谦益有些不敢想。

但好在,这一次,钱谦益无需纠结了。

周太后强压怒火,看向了老神自在伫立的几位阁臣,将话题从这一声突兀发笑,再次引回了正题。

“几位阁老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可。”

李邦华拱了拱手,以往最重礼制的他,这一次,连推选阁臣必须的廷推,都未曾言及,短短几个字说完,便再次沉默。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其余几位阁臣,亦是接连附和,言语,同样亦是简短至极。

“既然诸卿皆以为如此,那内阁择日举行廷推,选拔贤能大臣入阁……”

朝议,俨然已经成了周太后的主场,周太后朝政尽掌,似口含天宪,群臣俯首,皇权威严,似是彻底展现。

只不过,眼角余光,每每暼到那伫立武勋之首的李修,周太后就宛若如鲠在喉,心中之阴郁,亦是又多积累了几分。

李修的感知何其敏锐,那看似隐藏得很好的情绪波动,在他感知之中,无疑是清楚无疑。

瞥了一眼周太后脸上那一闪而逝的阴郁,李修心中亦是无言以对。

他甚至都不知该如何形容这太后为好。

是头发长,见识短?还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还是彻头彻尾的愚不可及?

看着那不知何时,就一直是满脸苦愁的李邦华与孙传庭两位阁老,李修俨然能够清楚体会到他们两个的心情。

队友太过愚蠢,绝望般的无奈。

对手太过愚蠢,屡屡行出人预料之举,他李修,同样也是无奈。

……

第三百五十七章 绝对不会!

朝议毕,百官缓缓退出皇极殿。

和曾经文武并列而出不同,现如今,武还是那个武,但,文,却已不是曾经的文了。

以孙传庭李邦华为首的文臣为一列,以刘起元来宗道为首的文臣,亦是一列,还有,便是以钱谦益为首的江南文臣。

文臣三分,俨然泾渭分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文武之间,还有泾渭分明得多!

注视着此景,李修亦是目光闪烁,最终,目光亦是定格在了那李邦华与孙传庭两人身上。

沉重!

尽管只是一个背影,但一眼看去,就能清晰至极的感觉到那股难以言喻的沉重。

此景入眼,李修,也不禁轻叹一声。

有些人,纵使毅然决然的站在了对立面。

但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那纵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却难让人对他们升起敌视厌恶之感。

甚至,亦难掩欣赏。

“秦公。”

驻足之际,一向极少出现在宫中的锦衣卫指挥使,却是步履匆匆,面色凝重走来。

“秦公,查清楚。”

李若链沉声道。

李修环视一眼已然空旷的皇宫广场,点了点头。

“东厂确实有一批死士在训练,地点是在宫里的兵仗局中,借助着生产军械的掩护,估计已经进宫有几个月了……”

“属下在东厂的细作也有情报传来,魏忠贤在位时给东厂训练的一批死士,也已经不知去向,估计现如今宫里兵仗局的那批,就是当初魏忠贤训练而出的……”

李若链小心翼翼的汇报着,不时还观察一下李修的神色,出乎他的预料的是,李修之神色,竟无丝毫变化。

稍有诧异时,但转念一想,这捅破天的大事,还是秦公自己猜测出来的,恐怕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正如李若链所想的那般,李修,确确实实,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一个偏执到癫狂的人,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都有可能,更别说,还有不知道多少居心叵测之人从中推波助澜,做出任何事,都是有可能。

“继续盯着吧,注意别暴露了。”

李修摆了摆手,眼神依旧清明,没有丝毫的神色波动。

“遵命!”

李若链抱拳领命,告退而去。

李修驻足停留,原地伫立片刻,才缓缓迈开步子,朝宫门方向而去。

……

时局纷扰,虽多了钱谦益等江南文人的上蹿下跳,但就整体局势而言,京城朝野,依旧是那般的平静。

毕竟,纵使太后赋予钱谦益等人天大的权势,但以如今京城的局势,他们,终究是根基浅薄的外来者。

不过,若论做实事,东林可能不擅长,但若论争权夺利,东林,或者说,江南的文臣门,可就擅长得多了。

一场近乎自娱自乐的廷推,本来四位阁臣内阁,顿时扩充至了七人之多。

搞笑的是,这多出来的三个阁臣,加上钱谦益,无一例外,皆是近来江南升迁而来的生面孔。

毫无根基,却扶摇直上,为阁臣辅国,这种事情,自内阁完善后,无疑还是第一次出现。

若在以往,定是少不得引起满朝沸腾,口诛笔伐,可如今,一切,皆是随波逐流,文臣不在乎,李修及一众武勋,显然更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