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152章

作者:半章水墨

当对南京京营的巡查报告抵达京城,无疑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彻底底的满朝沸腾!

对京城朝野文官们而言,这无疑算得上一个情绪宣泄的导火索。

毕竟,京城京营之烂,他们为此背了多少锅,多少次朝堂风暴,多少次腥风血雨,起因,皆是京城京营之烂!

为此,他们可谓是颤颤惊惊,一直到现如今,都被那秦国公镇压得死死的。

凭什么他们这些朝堂大臣,就得颤颤惊惊过日子,你南京这些失败者,还能如此惬意的大捞特捞!

这一次,京城朝堂,亦是少有的上下一心,以极快的速度做出了处理,罢免了南京各部官员,甚至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南京官员五十二名,南京京营则是自上至下,皆在李修的大笔一挥之下,尽皆清扫一空。

随即,李修更是以此为由,再一次组建了一支巡查队伍,赶赴江南。

只不过,这一次,这支巡查队伍的组成,则是由都察院以及兵部,户部,吏部官员组成。

其人员,皆是由朝堂选派,李修倒也没有干预太多。

对他而言,眼下,有远比此事重要的事情。

南京京营糜烂,上下皆将被清扫一空,那就意味着,重组南京京营,将是迫在眉睫之事。

将领的调派,兵卒的征调,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粮草银饷的供应,而且,不仅仅是南京京营的粮草供应……

秦国公府中,书房。

李修握着手中一封源自严顺的奏本,注视着舆图上的江南大地,眉头紧皱。

虽他从不认为江南能闹出什么风波,但,调派数万大军进驻南京,就足以看出他对江南的重视。

在原本的预测中,狗急跳墙,或者说,兵变,应该是有这个可能性。

可现如今,随着严顺的这封奏本,一条条信息,清楚罗列着南京京军的糜烂程度,或者说,已经不能算是烂了,完全就是形同于无!

南京京营都烂到了这个程度,那更别说江南各地卫所了,显然只会更烂。

如此,对兵变的担忧,似乎可以彻底放下了,这种烂样,如今南京驻守的数万大军,都有些大材小用了。

但显然,兵变,只会是一个手段。

“漕运,赋税,粮草……”

李修心底,这几个字,亦是愈发的清晰起来。

江南繁华富庶,从大明建国起,历来便是以江南之富庶,供应北方所需!

更别说,如今北方之糜烂,那更需要江南之富庶。

而江南,掌握在江南的既得利益阶层手中。

现在,自己却在侵犯,乃至于夺取,江南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

换位处之的话,李修是绝对不介意动摇一下北方这大明半壁江山,让这所谓的改革整军,中途夭折的。

毫无疑问的是,江南一旦有变,京城动荡,对整体全局,绝对会立马引起连锁反应。

陕西四川的民乱,辽东的辽贼与后金,漠北那野心勃勃的林丹汗,以及那些蒙古部落们,乃至于朝堂上那些被他压得喘不过气的朝臣们……

一切的一切,皆会随之而变!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需要他一手镇压。

一旦哪一处镇压不住,把控不住,那立马,就会是满盘皆输之景!

第两百七十章 各方期待与忧虑

数十名朝廷命官,多达数百名的各级将领被撤职查办,牵连人数达到数千人之多,

朝堂对南京京营的处理,不可谓不快,同样,也不可谓不狠辣。

谁都知道, 大明的朝政中枢,是在秦国公的掌握之中。

如此行事之狠辣,也符合这位秦国公的一向行事作风。

而……

现如今,又有几个人会看不出如今的看似辉煌之下的重重隐忧。

更何况,还是在江南这等赋税重地……

随着朝堂决议定下,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一时之间, 整个天下,似乎都平静了不少。

明的暗的, 不知道多少目光,亦是立马汇聚在了江南之地上。

担忧者有之,期待者,同样也有之……

孙府之上,几部尚书再次汇聚,他们,无疑便是为此而忧虑者。

“秦公,真的撑得住嘛?”

孙传庭幽幽一叹,满眼忧虑。

“江南若有变,赋税定当迟滞,漕运估计也会出问题……”

“先帝尚在之时,曾从内帑拨了五十万两银子, 购了大批粮草存于通州。”

“近两年北疆军事被秦公包揽, 户部也有一点存银, 也尽皆购买成粮草, 囤积在了户部粮仓。”

言至于此, 刘起元停顿一会, 又道:“陛下内帑之中,还存有大量粮草物资,当初山西的那些抄家所得,皆是入了陛下内帑……”

“纵使江南有变,这些也足以保证京城无忧。”

“江南不是可能有变,是必定有变!”

李邦华言之确凿:“江南一变,内外也皆会随之而变!”

“我们,也要加快动作了,要是秦公那边顶着那么大的压力,都没出问题,咱们收尾进场出了问题,那可就没脸见人了!”

……

在辽东,自整军的消息,从京城,传至辽东后,原本纷乱不休的辽东,亦是立马就安静了下来。

这个消息,对已成瓮中之鳖的辽镇与后金而言,意味着什么,无比之清晰。

从古至今,改革者,哪有不被反噬的!

就当初天子脚下的京营整编,都掀起了那么大的腥风血雨,更何况远离权力中心的江南了!

而这一次如此大动作的整编清查,对袁崇焕及代善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难理解之事!

自消息传来,无论是袁崇焕,亦或者代善,皆是眼巴巴的望着那江南之地,望着那被李修大刀阔斧砍个稀巴烂的南京京营。

期待!

无与伦比的期待!

期待着江南大变,从而引得中原大乱……

“登莱,山海关,已经全面收缩了,这是个好现象!”

广宁城头,代善一改往日之忧虑,望着那巍峨的山海关,欢欣鼓舞,俨然满是壮志勃发之意。

“那李修行事如此狠辣,江南必定会有大变!”

“江南变,中原便必定有变,到那时候,就是我等的天赐良机!”

“本汗已经派人赶赴陕西四川还有江南,想必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和咱们合作一下的!”

“这水,搅的越浑,咱们的机会就越大……”

代善满眼放光,滔滔不绝的诉说着。

一旁袁崇焕却是显得有些沉默,注视着那巍峨耸立的山海关,眼眸深处,却是深藏着一抹难以散去的悲哀。

“袁督,你觉得如何?”

直到代善将话锋转向自己,袁崇焕似乎这才反应过来,沉默一会,才回道:“蒙古那边,也可派人去联络一下。”

“蒙古……”

代善摇了摇头:“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被那李修给打疼了,局势不明朗,他们是不会下注的……”

说到这,代善却是突然一叹:“只可惜毛文龙现在是死心塌地的跟着那秦国公了,不然的话,咱们可操作的余地,那就大多了!”

“中原有句古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咱们这边,也要准备好……”

同样是在此刻,就在山海关城楼之上,登莱巡抚卢象升,山海关督师赵武两人,亦是立在山海关城楼之上,眺望着远处的广宁城。

“代善到广宁了!”

赵武随手将手中密信递给卢象升,有些忧虑的出声。

“辽贼这边,也在暗中调运粮草,看样子,是准备趁火打劫了!”

卢象升接过密信一阅,同样是眉头一皱:“登莱这边,随时都可出兵,但秦公的意思是,要抽调登莱以及东江部分水师开赴江南,再加之日常封禁海域,我这边,能给的支援,也不大!”

说完,卢象升将密信还给赵武:“你这边秦公怎么交代的?”

“暂且搁置对辽镇内部的布局,保持现状,转为战略防守!”

“前些日子,秦公还命人送了一批粮草过来,加上以前的存粮,至少可以支撑一年多时间。”

“秦公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边的情况,做了最坏的打算。”

卢象升道:“粮草足够,兵多将广,守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赵武摇了摇头:“守应该是没问题的,我担心的是,国内的局势……”

卢象升如数家珍:“京城还有数万京军,还有大半个勇卫营,蓟镇也还有数万大军未动,而且,还有那么多卫所大军………”

“就算有什么动乱,以秦公统兵之能,也足以轻易镇压了!”

说完,卢象升笑道:“咱们就别瞎操心了,做好分内之事,不给秦公添乱子,就是最好的支持了!”

……

陕西,平凉府。

黄土绵延起伏之间,一座绵延军寨,亦是伫立于其中。

和以往的每一位三边总督都不同,周遇吉这位出身武人的三边总督,亦是有着所有武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喜欢待在后方运筹帷幄,反倒是喜欢亲领大军征战。

如今,在正月回京得到明确指示之后,周遇吉在赶回陕西的第一时间,便调兵遣将,对各地的所谓义军,展开再一轮的大规模围剿。

事实上,在李修主政之下的大明,虽明面上对北地的民乱镇压不甚上心,但事实上,自周遇吉被任命为三边总督后,平贼局势,便被彻底改变。

陕西三边,除去名存实亡的延绥镇,其余两镇,兵将亦是有数万之多,再加之陕西境内其他卫所,以及周遇吉亲辖的宣府大同重兵,以及一营京军。

参与到镇压民乱的大军,实际上已然接近十万之数!

甚至,都远比历史上大明镇压民乱所动用的兵力,不管是从质,还是从量而言,都要强得多。

只不过,似是因李修穿越而来引起的未知影响,原本历史上应该到崇祯年间才大规模爆发的天灾,在天启年间,便已大规模的爆发。

再加之延绥兵变,以及大明战略方向的改变,也使得一直未曾对民乱投入太大的精力。

种种因素导致下,民乱之规模,声势,亦是远比历史上同时期的民乱,要沸腾得多。

当然,民乱再如何沸腾,时至如今,在周遇吉升任三边总督,统辖三边重兵围剿之下,战争的天平,亦是慢慢的倾斜起来。

随着一个接一个草头王被押送京城斩首示众,这沸腾了数年的贼乱,俨然已经有平定之势。

只不过,这种平定之势,在京城整军的消息传来之后,却是又有被逆转回去的势头。

世人皆将注意力放在了江南之地,而动乱反噬,却是在北地首先爆发……

第两百七十一章 兔死狐悲!

陕西民乱,自天启年间爆发,至现如今,严格而言,已经算得上是经历了数个阶段。

崇祯元年,民乱还未抵达沸腾之势前,便被李修率勇卫营横扫延安府之势震慑。

当初三边总督杨鹤的招抚之策, 可谓是大尽全功。

陕西,也算是因此平静了一段时间。

至当初京营整编,居心叵测之人从中挑拨煽动,那一场延绥兵变,亦是彻底让陕西民乱,彻底进入了难以控制的阶段。

从毫无组织的乌合之众, 吸收了边军的组织制度能力,贼乱, 亦是彻底脱离了地方府县的控制, 从而导致了陕西民乱的沸腾之势。

而这个时间段,却恰好是京营整编,天子遇刺,朝局混乱之时,朝野上下,也没有太多注意力放在这民乱之上。

如此之下,陕西民乱,便进入了野蛮生长的一个阶段。

直到漠北战役前夕,为了稳定后方局势, 李修才调集了宣府大同两镇重兵,开赴陕西镇压贼乱。

在重兵镇压之下,曾经风光一时,不可一世的草头王们,亦是相继败亡。

但,天灾不断之下,只镇不赈,显然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