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112章

作者:半章水墨

有一支强兵的话,或许还有临死一搏之力!

搏出个日月新青天,这俨然就是李修与朱由检的想法。

只不过较之朱由检的忐忑,李修,却是显得从容得多。

事实上,或许是长久的承平,长久的俯瞰天下,让不少人都忘了,一支军队,一支兵力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规则之内,那自然是显得人畜无害,纵使有出格动作,也始终有缰绳束缚。

可……一旦真正突破这个规则,一旦到了真正不可挽回的余地,这支军队不会坐以待毙,李修,也不会坐以待毙。

这些年,李修通过各种手段,也搜刮了一点家底,存于勇卫金台坊大营之中,朱由检亦是清楚,亦也是心知肚明。

一旦,到了绝路……

那就,只能兵行险着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对最坏情况的一个预想,到这个地步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而此时,在乾清宫,李修与朱由检二人,皆是罕见的沉默了下来。

其起因,则是因燧发枪之批造,当然,燧发枪也不过几万支的规模,几十万两白银,倒也不至于让两人太过纠结。

而纠结的真正原因,则是因燧发枪而让两人皆提起的财税问题。

如今,能组织维持起如此庞大的军团,震慑天下,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几笔意外之财造就的底气,

意外之财,自然不可能长久,可持续的财税收入,才是根本。

而两人真正纠结的原因,则在于此!

“此事,不可行?”

寂静之间,朱由检再问。

望着眼前朱由检期盼的眼神,李修沉默许久,才道:“可行,但现在不可行!”

说完,李修又补充道:

“朝局未稳,吏治未清,民乱沸腾,再行赋税改制,无异于火上浇油,天下大乱,只在旦夕之间!”

“乱就乱了,大破大立,也不是不可以!”

这一次,朱由检罕见没有听从李修劝诫,反倒是说出了一句绝非他天子身份会说出的话。

此言一出,李修亦是有些愣神,这话,不应该是他这个武人说,然后天子反驳嘛?

现在似乎……反过来了!

可当看到朱由检那苍白神态上难以掩饰的急切,乃至于渴求时,李修,亦是心头一震。

他……还能再让天子莫操之过急嘛?

天子……他还有不操之过急的时间嘛?

沉默!

李修亦是罕见为之沉默!

如今之局势,虽看似平静,但那,只是被兵锋强行镇压,暗地里,汹涌浪潮,还远未到平息之时。

如今,要做的,那就是稳定局势,稳固根基,步步为营,徐徐图之!

可……若是再起波澜……

第两百零三章 他又岂能拒绝天子?

第两百零四章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平心而论,这些,在李修看来,还只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莫过于吏治二字!

财税改革!

仅仅这四个字,就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其中会有着多么恐怖的阻力。

而任何一项改革,一旦开始,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一道退缩丝毫,那就必定是人亡政消的结果。

而现如今的大明,却根本不具备丝毫改革的土壤!

纵使他李修能镇压天下,可一项政策,若是没有上下一心的官僚集团执行下去,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制度,也没有丝毫作用。

腐败糜烂的官僚系统,足以轻易将任何一个利国利民的制度,变成祸国殃民之政!

人的存在,就注定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

历史上每一次的改革成功,只能说是上层有决心,也有能力将人心压制到一定程度!

但随着时间推移,若不与时俱进,制度,也将随着时间败坏,曾经的辉煌,也将成为未来的累赘。

而与时俱进改革……

历史上,纵观上下数千年历史,没有任何一朝一代能够做到。

一朝数百年,能够出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存在,那就是天下之幸了!

以现如今的态势,开启改革,无疑是难于登天!且事倍功半!

可望着眼前的天子,李修也只能叹一声造化弄人。

“陛下,事关重大,还需周密准备一番,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事需做,也可为国库再添几分底蕴。”

闻此言,朱由检眉宇间亦是闪过一抹黯然,但还是强打起精神道:“李哥你说。”

“宣府总兵周遇吉禀报,山西晋商通敌卖国,倒卖禁运物资,并且与后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锦衣卫这边也查出一点端倪了,现在不少活动在大明的细作背后,都隐隐有晋商的痕迹……”

说完,李修随即从怀中掏出两份卷宗,递到了朱由检面前。

八大皇商,青史有名,李修又岂会不有所关注。

晋商崛起于开中法,而后又借助山西地理优势,借互市与蒙古交易而发家!

这种边境贸易,自然少不了非法的勾当!

毕竟,大明在军事衰弱后,边境互市,便是遏制草原部族还有后金的重要手段。

朝廷禁止,草原便会短缺,任何东西,一旦稀缺,便意味着价格暴涨,意味着暴利!

本就是从事这种生意的晋商,又岂会扛得住利益的诱惑。

商人逐利,通敌卖国,亦是必然!

当初趁大胜特意将处在山西的宣府镇捏在手中,随后又派周遇吉担任宣府总兵,就是为了这一步提前打下基础。

而按李修所谋划,显然是早就准备对晋商下手,既解决了祸患,又能搜刮一笔意外之财。

而如今,面对朱由检的急迫,李修干脆就顺势将此事提溜出,暂且应付一下。

“哼,商贾逐利,皆是无君无父之辈!”

翻阅完卷宗,朱由检杀气腾腾,面容亦是因怒火而稍显潮红,但身体显然不允许朱由检和往常一般怒火冲天,在强压下怒火后,朱由检这才沉声道:“李哥你准备怎么做!”

“山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晋商也供应了朝廷边镇大部分后勤保障,这么多年发展,晋商早已是富可敌国……”

李修侃侃而谈,但言语之间,却始终只透露着一个意思,那就是养肥了,可以开宰了!

晋商虽富可敌国,在山西亦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曾经,亦是在朝堂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可奈何东林战斗力太强,早早的就将其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都清理出了朝堂,只有天子支持的阉党,还能与东林斗上一斗。

如此情况,显然,晋商纵使再盘根错节,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利益集团,而且,其利益牵扯,也只是被局限在了在了一地,而且,商人的属性,在大明这个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风浪!

“那就杀!”

“李哥你好生安排,务必将这些不法之徒一网打尽!”

显然,因为其身体原因,朱由检,俨然已经没了以往的从容,做事,明显多了几分紧迫,几分急切!

“陛下放心……”

“不过此事,待末将这边准备好,到时候还得在朝堂这边商议一下,免得徒生风波。”

……

“晋商……”

从乾清宫走出,李修却是轻笑一声,随即亦是暗自摇了摇头。

晋商确实可以说是祸患,但较之赋税改革,区区晋商,还真算不得什么。

现在,乃至未来许多年,大明整个北方,将注定会是一片乱象!

天灾,人祸,没有一个会消停!

如此之下,则意味着,大明,需要一个可以稳定输血的江南,来供养,乃至于修复这满目疮痍的北方。

如今的江南,富庶之名天下知,但,显然,这份富庶,并不能为目前的大明所用。

唯一能改变这个现象的,便是改革!

而一旦改革,便是彻底踏上了一条未知的不归路。

成功了,那自然好说,未来的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是问题。

一旦失败……

思绪至此,李修环视一眼这巍峨宫城,却也不禁一笑。

事实上,朱由检的急切,还真没有错。

他在,就还有天子之大义,还有天子之权威,在这个时代,天子二字,作用之大,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有他在,这改革,也能减少许多艰难险阻。

可一旦他不在了,幼主即位,要改革……

一切就只能靠李修自己了!

他不是文官,他也当不了张居正,成不了于谦!

他是武将,他是这个文贵武贱时代的武人!

高高在上了数百年的士大夫们,又岂会愿意看到一个武人立在他们头顶!

到那时候,现如今被不少文官冠上的董卓王莽之名,便会成为现实!

纵使他不会如此做,可,这世间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在如此做!

有实也有名!

毋庸置疑,也不可置疑。

时代的舆论,将会定性如此!

他未来的路,将会是一条前无古人,或许也会后无来者的未知之路!

第两百零四章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两百零五章 张家口

宣府。

九边重镇之一。

但在后世,宣府这个名字,反倒是随岁月而消磨,取而代之则是张家口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

事实上,在明初之时,张家口,这个名字,尚且不存在于宣府这个重镇之中。

直到宣德年间,有一些张姓的居民居住在宣府西北侧万全右卫的长城脚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小镇就以居民的主要姓氏命名为张家庄。

宣德四年,万全右卫指挥张文在这里修筑堡垒,并将其命名为张家口堡。

张家口,这个名字,才正式存在于大明的统治序列之中。

而后,因张家口地处边陲,紧靠草原之因,张家口亦是与其他边防堡垒一起构筑起了宣府重镇。

而到嘉靖年间,因为蒙古部落的分裂,导致其中俺答汗部没有了补给来源,于是这一部的首领俺答汗多次上书明廷,请求双方互通有无。

最终在隆庆年间,朝廷批准了互市的政策,从此大明与蒙古两族在边境开始了交易往来。

而互市的地点,则是落在了张家口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堡之中。

于是乎,这个本不怎么起眼的小堡,在两国的互市之下,亦是飞速发展,从军事重镇,摇身一变,转身为整个大明都可以说得上的商业重镇!

而晋商的崛起,自然与这张家口脱不开关系。

毕竟,没有朝廷组织的互市,没有朝廷打开的这个口子,偷偷摸摸倒卖物资,终究只是小偷小摸,成不了大器。